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通用6篇)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通用6篇)

ID:4413200

时间:2023-10-09 01:01:19

上传者:字海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通用6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篇一

谈读书,谈动。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这种问题,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诸如朱老,年轻时也是年轻气盛,不能心平气和,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心中不平时,一定要学会调节,大方向不要变。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顺势而为,顺应本心,清闲易愁,保持运动,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篇二

看了文章的题目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封信,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我还在那里揣摸信里会写些什么呢!看了文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看到这样的文章最开心、最有感触的一定是做领导的,他们多么希望手下都是象罗文这样的员工啊!个个都能理解领导的意图,认认真真的按照领导的目标去不打折扣的完成,不用领导一鞭子一鞭子的抽。

但在一个集体中人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a——有的员工又聪明又认真,这是领导最喜欢的;

d——最可怕的就是既不能理解领导意图又做事马虎的,这样的员工还是趁早回家吧,不要浪费集体的资源了。

做了以上的梳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了一个定位,还像还不属于d类吧,呵呵!但是对于a类好像还有距离,还要加油啊!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篇三

此书其实就一句话而已。“总统大人将一封信交给罗文先生,让他带着使命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将信交给加西亚将军,圆满完成任务。”看似简单,却引起了全球的风波,众说云云。

书很快就浏览完了,看过不少人留下的读后感,才发现人的想象力是无限丰富的,无限扩张的。或许里面还有另外一层内容。容我分析一下,此书内容确实没什么,但是众人的读后感却看得人心惊肉跳。有人说这是一本可怕书,其实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是令人可怕的人。

本人不才也佩服作者,此书写于1913年,没想到那个时候就有了炒作这一套路,人才啊,高手啊。无形之中形成了有形。真的,我觉得现在的公司真正要从里面学的是如何炒作。一本小册子,竟然被无数次的翻印,里面内容也不过是从美国军史来。现在据说已达到了世界畅销书第六名。也许有人说,怎么可能是炒作呢,这么多年了,都没有人说过。你又有什么根据呢?当然有。

据作者本人说:“《致加西亚的信》这本小册子是在一天晚饭后写成时,仅仅用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啊,仅仅一个小时啊,竟然成了畅销书。说是奇迹吗,不成立。但事实又确实离奇。所以原因只有一个,此书运用了很好的炒作手法。

手法一:名人效应。虽然《致加西亚的信》我觉得没什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者以前有名气,是个名人。而且拥有自己的出版社,要把《致加西亚的信》发行出去简直是轻而易举。

手法二:读后效应。我们伟大的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在读完了罗文上尉的英雄实际,马上就有了感想,写下了《致加西亚的信》。名人的读后感啊,可看下,你会觉得确实不错。

手法三:永远顺应时代潮流。一篇感想,百年流传,百年里,众说云云,但无论何时都躲不开的一个关系——老板与员工。本书对员工来说是教他们好好为老板干的教本,对老板来说,是管理员工的圣经。

综上几种手法,此书不红才怪。

我的感想基本就如此。也许,有人说我难道就看到了这些负面的东西,其实不然,因为我指出的不是负面的,而是,如今社会可以借鉴的,用得上的。特别是如今社会的一个品牌推广。也许很多公司第一点都能够做到,但是第二,第三点要做到恐怕是难上加难。解析一下:

名人效应:许多公司请明星做广告。很久年前就有很多了。

读后效应:现在讲是口碑效应。就是让客户用了公司的产品一个劲的夸好,不错。这个在逐步运用中。

永远顺应潮流:估计这点是所有公司难以做到的一点。如果做到的,那就可以说买了几台印钞机。也许能顺应一个时间段的潮流,赚一笔钱,再去发掘其他潮流,就不错了。

以上是我真实的读后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因为我是偏执狂。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篇四

有一本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它的名字就叫做《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虽然是一本小册子,但被全世界的人所关注。看完这本书后感触深刻,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信用、勤奋、敬业、有责任感,这正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我们今后工作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文章大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并希望获得他的合作。但当时加西亚身在古巴的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点,所以没法与他取得联系。这时有人向总统推荐了一名叫罗文的人,说只有他才能找到加西亚,于是他们找来罗文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三周之后罗文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最终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罗文从此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他的成功不仅仅是扭转了当时的战局,更重要的是他的那种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细细品味,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本书中"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忠诚的象征。我尊敬那些不论单位领导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顾一切地把信达到。世界需要这种人,我们自己更需要这种品质,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的忠诚一旦养成,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

“人无信则不立”。上级命令的结果是下级的坚决服从,背后却是上级的绝对信任,他们的信任来自于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间接认可,是他平素的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罗文凭这坚强的意志,历尽艰险,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他的所立之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的,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了,不守诚信能很难为他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生活中诚信能为我们赢得友谊甚至爱情,工作中诚信给我们带来合作甚至事业上的发展机遇,诚信守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一勤天下无难事”。罗文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使命困难重重,但却没有挑三拣四,推诿扯皮什么,甚至没有问怎么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仅仅是职责所在吗,这更是他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精神的体现,态度已经决定了一切,这是他成功的最大砝码。我们也应该时刻注意加强我们的责任心,不断自我反省:我们是否也象罗文那样敬业,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累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逐步完善自己呢,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成就一个人的能力,今天的认真与执著就是我们明天腾飞的支点。

一盎司的忠诚等于一磅的智慧,对于一个单位来讲尤为如此。职员的忠诚度责任心可以促进具体工作的协调实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团结一致,职员的忠诚度,敬业爱岗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化的口头宣传上,应该具体到各项工作中,无怨言、不耍小聪明,全心全意、踏踏实实的完成每一项领导交给的任务。

“每天多做一点点”,对繁锁的事情,必须理出头绪,先重后轻来解决问题。一个人的工作,不可能恰如其分地掌控好准确的时间,所以,必要时要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不折不扣地按时按量完成,这不仅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职业道德和品质的体现。每天多做一点点,为的是为后继的工作赢得更多时间和机会,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具备的责任心。

罗文之所以有如此优秀的表现,是因为他同时具备了敬业、忠诚、主动和自信的品质。面对决定该做的事情,就立刻果敢采取行动,不必等到别人交待,就能克服困难主动且出色地完成工作。支撑着罗文走下去的不光是毅力,更多的他自身具备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综合性的素质。虽然是短短的事故,却给我们明示了太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做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应该遵循的准则。

读过一本好书,精神得到一次升华,愿我们将“送信”精神体现到我们每一项本职工作中,原则做事、本色做人。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篇五

最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获益匪浅。先生在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如读书、修身、社会运动、哲理,凡此种种,自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犹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又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虽说先生在谈读书时是多以中学生为对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内容对我们成年人也依然适用。比如:“每天抽出半点钟来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决心的问题。这恐怕会让很多人感到很惭愧。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许多人争先恐后,唯利是图,这也就导致了当今人们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人文思想不足,文学涵养缺乏。

先生还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并且还将读书的习惯与抵制社会恶习的引诱联系起来,说明了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那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殊不知,这些官吏或许年轻时也是一个满怀正义的“愤青”。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能够用丰富的人文知识、科学思想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习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也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这两条建议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先生谈“动”的时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喜欢谈玄”,也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来说,更非以长者的口吻说教一些“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他认为人生有烦恼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认为“愁生于郁,解愁的办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于动”,“尽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这几句话说得太对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岂能事事顺心?每当不开心或是烦恼的时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散散步、浇浇花,不顺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还提出了两种排遣烦恼的方法:“把自己看得伟大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总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其实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时遇上我们不好的心境,就将它扩大了而已,而且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寻烦恼,所谓“庸人自扰”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给自己一个微笑,那么你的这一天都将变得无限美好!

世上有动便有静,而且人生的乐趣一半是来自于活动,还有一半是来自于感受即静的。所以先生在谈完“动”之后,又谈了对“静”的看法。先生认为:“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的我的感官和心灵。”如“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仅如此,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好比看见一颗古树,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属种类;画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叶;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风骨。先生还提到“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且认为“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静是指心界的空灵”。随后,又从中国古典诗歌中举例说明“静趣”,既有“采菊东篱下”,也有“目送飘鸿,手挥五弦”。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社会,我们多的是动,缺乏的是静。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轻浮、烦躁,这时我们就需要多在动中领略些静趣,在忙里偶然偷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有积极参与社会的“动”,也要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静”,真正达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将深奥的道理蕴于简单明白的叙事之中,让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能真切的体悟到它的正确性,感觉就像是和朋友谈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洛克菲勒封信读后感篇六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篇文章质朴的'文字里传达出一种关于忠诚、服从、敬业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所推崇的更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文中接受任务的罗文中尉,就显示出他对上级、对自己国家的绝对忠诚,上级的信任来自于对罗文中尉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这是他平时的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忠诚就是我们判断和选择的立足点与理由,只要在脚踏实地就有立足点与理由,在生活中忠诚能为我们赢得信任,在工作中忠诚给我们带来事业上的发展机遇,可见忠诚作为精神装备的核心力量,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忠诚?“忠”就是要心居正中,做事不偏不倚;“诚”就是强调“言必行”,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个人而言,恪守商业机密顾全大局,这都是忠诚于事业的表现。

罗文中尉做为一名军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是军人的服从,让他无任何的疑问和犹豫,就接受了充满危险的任务,并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全心全意的去完成任务。

所以说,服从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要学会服从领导,忠诚于公司,主动克服困难,直至完成任务,这就是个人需要服从的理由。一项工作要干就干好,干到问心无愧,只有像罗文中尉那样有忠诚、服从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能表现较为充分的展示自我,而一个人的这些表现就是一个人社会价值,一个人就越是有忠诚、服从和敬业精神,他获得就会越多,占有的也越多,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