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模板5篇)

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模板5篇)

ID:4448969

时间:2023-10-09 13:57:02

上传者:薇儿 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模板5篇)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篇一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两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批文入情赏析法;

2、知人论世。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从文本出发,批文入情、知人论世。

2、赏析要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在《文论七则》中,我们知道郑板桥喜画竹子,根据他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但艺术创作是如此顺序,阅读作品要“批文入情”却应该是反方向。今天,我们就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眼中之竹来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眼中之竹——你最喜欢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1、请几个女同学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请同学点评表演(提醒同学注意“侍坐”二字)

3、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概括。

4补充资料:

(1)子路:

a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b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讲,说先生于子路,每下毒手。

(2)曾皙:

a “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孟子》

b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

(3)冉有: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4)公西华: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二)手中之竹——编者最推崇谁?(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意图)

1、请几个男同学分角色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体会人物形象塑造

(1)直接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间接描写

3、写作意图

(1)提醒《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可能是谁?

《论语七则》中,对谁称“子”

(2)知人论世

(三)眼中之竹——孔子最欣赏谁?(治学时的知人论世)

1、孔子最欣赏谁

(1)文中孔子的判断依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孔子的思想观:

a仁

b礼

c仁与礼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宰予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礼的本质内涵是仁

2、曾皙为人

3、子路为人

(四)总结

1、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夫》

2、对下联:

诲人不倦万代宗师

学之不厌千古贤人

横批:教学相长

3、推荐阅读书目: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于丹《论语》

(3)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篇三

高一的一堂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对《侍坐》这篇文章的解读正迈入高潮。解读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对三个学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继续问学生:“孔子对三个学生分别做了怎样的评论。”有一位同学突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如果说子路的志向是当一个将军,冉有的志向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当一个小相,也可以说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当什么?”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的时候,我将注意点放在了对“以礼治国”的理解上,把曾皙的发言所描绘的“春风沂水”的理想蓝图,归结为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缩影,但未对曾皙的个人价值意义上的志向作过多的关注。没想到在学生的直觉上,谈理想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个人的定位。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问了一个我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怎么办?是按公开课备课的原有方案执行下去,还是在紧张的时间里去解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把这堂备“好”课的公开课导向不知去处的前方呢?我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这时按公开课已备好的方案执行下去,肯定是败笔,另起炉灶,或许柳暗花明,而且这可能还是一座埋藏着金子的宝藏,可能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为自己的彷徨而惭愧,更为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抛开了原先设计的问题方案,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备课之外的课堂对话。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谈谈依据。”

生1:“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

生2:“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

师:“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

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生笑)

生5:“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生3:“对啊!本文的开头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这些学生们只是想当隐士,当教师,当一个凡人,要别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这些学生想得到国君的重用,想怎样才能合乎时机地显露端倪,所以才说‘不吾知也’!而孔子提问的前提也是‘如或知尔,’有人要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会怎样。所以他们的理想应当都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当什么隐士、教师,甚至凡人!”(众生鼓掌)

生6(刚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因为前面三位同学的回答既有社会理想,又有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大家的,没有个人的荣华富贵,天下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众生笑,鼓掌)

师:“很精彩,大家还有吗?”

“这位同学,你说说!”我望着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说。

学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曾皙的人生定位应该是亮丽的`!”

学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开琴瑟站起来,有踌躇满志、昂扬向上之态。”

学生9:“隐逸者,好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净,我感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几个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热闹非凡,与隐士的心态不相符合,认为曾子要当隐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师:“刚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对大师的不同理解,我也谈一下几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参考:

《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该文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曾子‘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幻灯片a)现代评论家朱宏达认为‘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表现为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这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的上的修养追求,使得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幻灯片b)现代作家张应抗在《人生哲学论》里谈到‘孔子的赞同曾皙,并非想作隐士,想超脱尘世,而要寻找单纯、简明、朴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也不要当一个冷嘲热讽的厌世者,而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好父亲,一个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长者,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个不爱社会的人更不会成为仁者,一个痛苦伤感、叹老嗟贫的人不是仁者,一个麻木冷漠、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总是充满了光明、道义、欢乐、眷爱,他热爱自然、音乐、孩子、春天,他的灵魂安宁、沉静、和谐。’(幻灯片c)做一位‘仁者’,应当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备的课还没上好,一堂课的时间却已到了)“今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相识、沟通、对话、交流, 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心胸,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亘古长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随音乐,在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课。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如果用简洁直观的图式表现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演示为:

生本对话

原始文本

对 话

(师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课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该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其中“培养”、“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本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协作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还能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了信息意义,对新的信息进行了编码,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篇四

教学目标:

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气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课堂导入:请一个学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学的言谈,其他同学来猜,并分析这位同学言谈背后的情态或性格特点。

四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三处短短的对话,非常鲜活地刻画出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率尔”,把直率鲁莽的子路表现得准确到位,而后两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位谦虚谨慎、平易谦和的彬彬君子。

写曾皙较详细,先用“鼓瑟希”来渲染师生间融洽随意的生活气息,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铿尔,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鲜活生动起来。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案范例一:曾皙的言志与其它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读完本文,你心中浮现出怎样的孔子形象?课下完成此篇随笔。

老师用温和自谦的话创造了师生间轻松亲切活跃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能畅所欲言,表现了孔老师和蔼可亲,开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对学生评价:有的直接评价,有的不加评价,背后都能读出孔老师的鲜明形象来。对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不懂得谦让;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都比较肯定,但认为他们过于谦虚了。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听了之后表示赞同,而不加评价,一来避免直接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强加于人,表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风范;二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弟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自受启发,自我领悟。一位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好老师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2)、用诗意语言,形象地口头再现曾皙的一番话,并以《我理想的课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场景》等为题,写百字小短文。

2、活动设计

(1)、把本文设计成一个小舞台剧,可添加一些适当的情节,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那说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开展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3、专题研究

(1)、课下阅读《论语》中关于师生对话的篇章,小组合作探究专题:孔子教育艺术之浅见。

必修课程中《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谈的是人生追求和选择,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课文我们读出了儒家积极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民族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生追求和选择,从《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读出了道家遵循内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选择。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作文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篇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一篇文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基于此,我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并结合必修一的名著导读,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由点到面再回归到点的过程,即深入文本——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普遍反映拓宽了视野,感到学而有用、学有所得,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传统文化中习得了为人处世之道、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1、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比、俟、哂、喟。

2、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4、通过对《论语》的阅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知孔子的精神内涵。

1、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2、能够基本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一课时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星期你们通过对《论语》的阅读,有什么感受呢?(众说纷纭,了解《论语》)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在诵读中落实有关词语。

重点词句(幻灯显示)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4、从文中找出比、俟、哂、喟并指出含义

1、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2、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补充资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1、夫子为何“哂之”?

明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由此引导学生对“礼乐治国”思想的理解。

【相关链接】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2)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3)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记·乐记》

(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

(5)席不正,不坐。

《论语·乡党》

(6)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论语·乡党》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9)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10)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11)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2、夫子为何“与点”?

明确: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补充资料】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

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礼乐”的细节

明确:按年龄排序

曾点鼓瑟推测瑟之内容(和谐)

舍瑟而作彬彬有礼

春日沂水图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希望我们能够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写一篇学习《论语》的读后感

问志——言志——评志

礼乐治国——以礼治教

选修课的教学在内容上要比必修课更深入一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激发对《论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特别是课前预习,学生查找了大量有关《论语》的资料,并进行整合。利用工具书自主翻译、自主理解。我仅布置任务,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期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理解文章。当然,作为一节选修课,内容很多,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学生在这堂课能够了解什么是“礼”“乐”,理解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学有一得,这节课就值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