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本科论文封面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优秀5篇)

最新本科论文封面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优秀5篇)

ID:4478023

时间:2023-10-09 21:05:41

上传者:笔砚 最新本科论文封面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本科论文封面篇一

摘要: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的龙头建设,因此,需要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具体任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十项,分别是厘清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研究方向;抓好学科团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合理设置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投入和争取学科建设经费,保障学科建设;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的示范带动及龙头辐射作用: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建设,它是以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状况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它是提升高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水平的基础,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国内外办学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已经在学科建设方面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院校在学科的认识与建设上积累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在学科建设方面多存在学科认识不足、学科定位不准、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建设任务不清等问题。占普通本科高校1/4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专门研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建设什么以及怎么建设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多年的办学实践和学科建设探索,笔者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该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厘清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

关于学科的解释,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我国《辞海》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种解释与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定义是一致的。可见,学科一般有两层含义,第一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第二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对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层次时一般不强调学科建设,往往不严格划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区别和联系,常常以专业建设代替学科建设。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的呈现出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层次水平较低的问题,有少数院校为追求学科发展的均衡性、齐全性而出现抓学科建设不得力、不得法的问题。

要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厘清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应该依据国家统一的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划分标准进行学科厘定工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厘定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的时候要以国家最新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努力革除学科建设中的单一性或低水平的问题。在明确学科门类与学科级别的基础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来确定本校重点建设的学科。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建设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科学规划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更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第一,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编制学科建设规划时尤其要符合国家有关学科发展纲要及管理办法的精神,处理好国家、地区、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学科建设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

第二,要以学科建设的实际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基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尤其要关注国内同类高校、区域内同类高校及自身学科专业的已有数量、布局及其可能发展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为此,需要处理好已有学科点和拟新增学科点的关系,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学科资源;还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既要科学分析和正确预测实际需要,又要客观分析已有学科基础和建设能力,实事求是,避免建设的盲目性。

第三,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学位点的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核心,以争取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为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建出特色,发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发优势,增强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打破学科、专业、部门和行业界限,优化配置各种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学科整体优势,鼓励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在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第四,处理好学科建设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规划中要注意处理好长远建设目标与阶段性建设目标、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有机结合的关系,分清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基本任务,使学科建设规划既有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确定学科研究方向

学科研究方向是体现学科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般问题是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团队、学科成员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明确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促使学科团队确立有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学科成员有明确而稳定的科研攻关方向。学科往往汇集了高校的学科精英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性使它对学科相关内容的发展具有相应的推动力。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中,需要在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之下确定三个以上的相关研究方向,使确定的学科研究方向能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或者研究方向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优势,或者在本方向的理论上取得进展和突破,或者形成极具特色的学科,增强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如何确定学科的研究方向呢?第一,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一方面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在办学定位中,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明确提出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科建设研究方向应尽可能结合学校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需要。

第二,立足传统和优势学科,围绕学科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高新学术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整合学科资源,体现本学科团队的研究特长与优势,积极组织学科团队对本学科亟需攻克的难题、基础及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引领本学科团队向高新科学研究方向发展。

第三,围绕传承发展文化,引领文化进步确立学科研究方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中华文化、地方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开展学科研究,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抓好学科团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调的就是大师、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特殊意义。我们常说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这一方面说明了学科建设及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科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团队是指由学科知识相同或相近、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目标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联而组成的集合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团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团队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及普通学科成员等。

学科团队建设需要成员有强大而坚定的“团队精神”,为此,需要建立共同的愿景,激发每一个学科成员的兴趣和潜能,为实现学科建设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要为学科团队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确保不同个性、能力各异的人才有锻炼和展示的舞台;要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保证学科团队意志的实现和延续。学科团队需要有明确而富有特色的建设研究方向,学科团队成员需要围绕学科方向确定自己稳定的科研攻关方向。

学科团队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学术能力、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充分体现在他们的研究和工作中。

五、合理设置学科下的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合理设置学科下的课程,并使部分课程成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高校学科建设要为教学服务,学科建设成果需要落实到学科课程上,落实到课堂上。因此学科建设需要注重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应当加强各学科下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改革,以此不断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组织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时,要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分布以及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各高等学校还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科的规划和发展来设置,要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对学科系统知识和人才培养的作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及时反映本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由本学科团队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领衔,并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历较高、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与特色资源,建设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六、开展科学研究

一般来说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一项长期而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而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自然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现新事实、新规则、新的科学基本原理,并形成学科基础理论,用于指导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因此,科学研究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科学研究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成效需要通过学术水平、科研成就等指标反映,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科研经费是评价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传统学科得到改造和发展,使其发挥学科优势,保持竞争力;也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才能形成新的学科体系或交叉学科体系;并在传统学科及其他新兴学科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派生出具有更强生命力的学科。

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及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的科研工作尤其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发展文化、瞄准高新科技目标来开展科学研究。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单靠学校自身每年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争取国家或地方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组织学科团队对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以获得大量的学科建设经费。因此要组织好各种纵横向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以高标准、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攻关研究为抓手,锻炼学科队伍,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七、加强学术交流

加强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是保证,没有足够的经费就无法正常开展学科建设,更无法保证学科建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注意拓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

首先,学校及学科点所在部门自身要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办学经费的困难,但是也应该从原则上保证安排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尤其是要将经费投入重点建设的学科,用于支持各级别重点学科队伍建设、项目资助、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仅仅依靠学校的经费投入是不够的,学科点所在系部(或学院)也应该在自主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其次,要抓住各种机会,争取国家及省部、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和资助,政府的支持和资助是学科建设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除了争取各级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资助外,还可以采取对口建设的方法,积极争取民委、文化、教育、体育等系统的相关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最后,要积极申请各种纵横向科研项目,努力争取科研经费。由于各级政府和学校层面投入的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是有限的,争取各种科研项目经费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学科团队应通过承担各种课题,解除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争取获得更多数量的国家、省部及地方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不断改善学科建设条件,促进学科建设内涵发展。通过学科团队协作申报与攻关科研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科队伍,又可以产出了高水平科研成果,还可以增加学科建设经费。

九、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的示范带动和龙头辐射作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资源、条件有限,在学科建设上不能搞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而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有良好基础、有一定优势或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也就是抓好重点学科建设。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抓学科建设工作,既要注重不断总结经验,汇集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又要注重在校内充分发挥建设成果突出、成效明显的学科成果和经验对于其他学科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龙头辐射作用。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果及经验有必要在校内宣传、借鉴和推广。通过规范的管理,科学的考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推介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和龙头辐射作用,以带动和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十、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依托地方条件和区域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主动承担为地方经济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使学科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应用、交叉学科为基础,办好若干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重点学科专业,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

第一,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基本职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科团队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培养符合地方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各种水平人才。

第二,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培训等形式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

第三,积极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团队也集中了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专家学者,应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政府决策咨询中的参谋作用。

综上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以上十个方面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就可以把学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就可以高效地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就可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模板”的人还看:

本科论文封面篇二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文化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案例引导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一个人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报告单,提出问题:该受检对象是一名健康人还是病毒携带者亦或是感染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通过老师对乙肝病毒基本知识点如形态结构、致病性等的讲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开始的病例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几个重要知识点如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乙肝的诊断与防治等的掌握[3]。这样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能从中找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献阅读研讨课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鉴定,也有过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构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课本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门学科的前沿进展,阅读文献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中开设了文献阅读研讨课,并将其安排在了理论课的最后两次课,此时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课程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拟定一个专题,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流行,然后列出几个相关问题,如(1)禽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人类感染?(2)什么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针对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4)针对禽流感引起的民众的恐慌,作为一个医学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给出经典的综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1~2篇,让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和给出的题目,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接下来,就是课上讨论部分。针对八年制学生人数少的优势,进行分组讨论。将20位同学分为a、b、c、d4个大组,每个大组的5位学生分别对应1~5的编号,即a1、a2、a3、a4、a5等,每组分别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5~8min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就自己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陈述;然后,a、b、c、d4组中每组编号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新的一组,即a1、b1、c1、d1为一组,以此类推,共5组。5组同学就4个问题进行交叉讨论5~8min。最后,老师对整个文献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交叉讨论的分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得更彻底,对文献了解得更全面[5]。

3学生自主授课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通过挑选合适的教学章节,在临床八年制班级中推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过去单纯“听”到主动“讲”。这一转变迎合了青少年们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主授课的开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社会关注度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力,因此本研究将逆转录病毒中的hiv这一节作为学生自主讲课的内容。为了防止内容上的重复和单一,笔者将20位同学分成4个组,给出4个专题,例如(1)hiv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2)hi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3)hiv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4)hiv的研究现状及有无有效治疗方法。每组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备课,准备15min左右的ppt。课上,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台讲授。每位同学讲完,老师从教学内容、ppt制作形式、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作简要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讲课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老师对4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抽提归纳,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上台授课,为了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感,笔者要求同学讲自己制作的ppt内容打印为纸质版上交,设立评分标准,由老师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计入最后成绩[6-7]。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主讲课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这种临床基础性学科,实验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课的设立,有利于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单纯性验证学科基本理论的简单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本校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培养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笔者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活动[8]。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一般1位老师带教1~2名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中,笔者首先会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则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辅导。老师会给出3~5篇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学生阅读后与老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提出科研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文献的阅读及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期间老师可一周组织一次实验进展的汇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学生汇报答辩的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撰写研究论文并发表,并给予一定奖励[9]。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的窗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笔者在对本校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案例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授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考验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献阅读研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给热爱科研的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尽管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们中普遍得到好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申晓冬,黎庶,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16.

[5]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等.文献导读研讨教学模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1):1399-1401.

[7]张洪平,张永红,张海英.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对大学生自主讲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0-72.

本科论文封面篇三

四年的大学时光,我不仅学习到了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充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能力,使我从多方面提升了自身能力。这些中除了知识方面的,我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

在整个写论文的过程中,前期搜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使我逐步了解到了单片机及usb的相关技术特点,并明确了前进方向。虽然在后期遇到很多困难,我都努力去克服,最终得到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各项综合的很大提升。

这其中,我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有导师的细心指导,同学的'帮助关心以及在论文中借鉴的前人的部分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本科论文封面篇四

摘 要: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讨论生态问题。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此问题,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着重阐述“生态美学”在当下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问题; 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 意义

一、从生态问题说起

前些年偶然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声明。上面明确谈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其实已是继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科学家们再次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严正呼吁。继而,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

可见,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仅仅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没有哲学的深度思考,没有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够真正清晰地认识和彻底解决的。或许大家认为,哲学、美学、生态问题,彼此毫不搭界没有瓜葛,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关问题。而生态问题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学家们特别是中国的美学家从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质量出发,从美学角度开始思考和和讨论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由此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何为生态美?何为生态美学?

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任何美,它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是因为它具备某些形式因素。如韵律、比例、节奏、对称、均衡等等。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对人来说成为美,是因为被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了,并且跟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对应或应和。而生态美似乎不具备或者说没有这样完善而明确可参考的形式结构。

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层面讲,生态美概念却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分类,“美”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美的对象;美的性质;美的哲学规定,也就是美的本质。[1](p476)就美的对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概念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仔细分析,生态美概念其实也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从它的定位上说,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所以说,就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美?我们接下来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具体分析。

我们先从自然美入手。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李泽厚先生已反复论述过。自然美看起来是一些与人的实践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式,但当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自然对于人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而变成让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就像成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土地是格外依赖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形式美的产生是一个关键。人类在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种感性形式――节奏、韵律、比例、大小、对称、等等,并使这些形式成为人类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这种力量创造出美,这便是社会美。社会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立的规则和力量,是人类艺术探索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生态美则不同于二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当自然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人类也在经历着不断被“自然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本身就产生于自然。因此,人于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还有另外一面的关系,一种更为源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那就是人对自然从精神上和生存层面上的依赖回归和共生共在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就是生态美。

就本质而言,如果说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结构中积淀了人的本质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实质是“善”;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呈现,其形式是“善”,其内容是“真”;那么,生态美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回归和依赖,是在自然和社会呈现人的“善”目的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之“真”的回归和强调。因此从形式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比较接近;从具体感性形态来说,生态美又更倾向于社会美。综合分析,生态美其实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态美”依然成立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们所谈到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大相同。国外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而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引用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的观点: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p89)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让我们简单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张人与万物同类、平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这里便不再列举。他们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生态美”。

这些内容,体现的正是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今日西方生态革命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似乎更豁达、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存在的意义

首先,在当下人和自然都已经充分实现“人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人类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护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环境――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自然之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如何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喝到未经污染的泉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讲,提出生态美学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生存的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美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态美学”的提出,把生态美从一般的美的形态中提升出来,使人们开始从美学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能在全球生态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时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我想也可以概括当下生态美学的立场,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学四讲部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哲学杂志》[j]。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13)。

本科论文封面篇五

第一周:

1、汇报本人选定毕业论文题目情况,经指导教师协调后确定论文题目;

3、根据本人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撰写“毕业论文项目调研提纲”;

第二周

对以下内容展开调研

1、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2、沙钢股份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沙钢股份公司经营成果与财务分析;

4、沙钢股份公司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定价权;

5、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对沙钢股份公司的影响;

第三周

对以下内容展开调研

1、沙钢股份公司主营产品与竞争优势;

2、沙钢股份公司外部环境与竞争对手分析;

3、沙钢股份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

4、沙钢股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5、沙钢股份公司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的对策和措施等。

第四周

1、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的相关内容:

2、学习“财务管理学”的相关内容:

3、复习“管理学”相关知识:

4、学习“08级工商管理课程设计资料”:

5、归类整理搜集的资料,并根据调研所搜集的资料完成项目调研报告。

第五周

1、分析、整理调研资料,

2、对归类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认真阅读、研究、分析,

3、进一步了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对沙钢股份公司的影响。

第六周

依据毕业论文任务书、项目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报告答辩。

第七周

1、进一步查阅文献,搜集、补充、完善资料;

3、确定论文框架,完成详细论文写作提纲。

第八周

对前几周的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完成中期检查报告。 总结前期工作中的不足,补充疏漏的部分,为论文初稿做好准备工作。

第九周

按开题报告的论文结构要求,按写作提纲的内容、层次、逻辑安排,对论文框架进行展开,撰写论文初稿。

第十周

进一步分析、整理,补充、完善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充实,细化论文内容。

第十一周

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

在导师评阅毕业论文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论文。

第十三周

规范论文格式,丰富内容。根据导师的意见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论文。

第十四周

完成论文终稿。

第十五周

提交打印版、电子版毕业论文、过程文件和课题项目调研报告,交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审查、评阅。

第十六周

准备及参加毕业答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