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模板5篇)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模板5篇)

ID:4501195

时间:2023-10-10 19:16:0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模板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不要为自己着想,要为人民着想。”

“做每一行事我们都要带头。”

“我们作为一个党员的话,就是要多做事,不管你怎么说,如果一件事没做,就没得意思。”

……

这是记者问到黄大发对青年党员有什么寄语时,黄大发提到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这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直践行着的初心与担当。

1958年,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次年,24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工作总结范文修路、通电。”这是黄大发当时立下的“军令状”。虽然在村民看来无异痴人说梦,但黄大发心里却有底:“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那个时候,一千五百公里外的x林州“红旗渠”工程火热进行,黄大发备受鼓舞,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着乡亲们开始修建草王坝的“红旗水利”,计划将附近一条水量丰富的螺丝河水引进村里,工程总计15公里。

“我们修的渠一开始也准备叫‘红旗渠’。”一位村民笑着说。

不过草王坝的“红旗渠”最后以失败告终。

“那个时候不懂技术,测量竖起竹竿用眼睛瞄;没得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锤子钢钎靠蛮力凿,进度特别慢,洪水一来,沟渠被冲得稀巴烂……修修补补十几年,办法想尽,可水就是进不来。”

“我当时很难过,但我觉得,我们党员必须遇事坚定,不能动摇,渠总有一天要修成功。”黄大发并没有就此被吓倒。

1992年春天,修渠工程再次启动。因为有上次的失败,村民们对这个修了十几年都没修通的水渠还是持怀疑态度,黄大发坚定地回应:“我是党员,我是拿生命去换水,我用我的党籍来保证。”

修渠开始后,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心得体会范文锦集“那会儿我们就跟着老支书,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脚都磨出了血泡。”“遇到一些危险陡峭的地方,老支书自己绑着绳子就去干了……”

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到乡镇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水泥,是他亲自到县城“押运”回来的。有一次运水泥车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黄大发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如今的“大发渠”已是热门景点,渠道边上修建了木栈道,黄大发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党代表工作室”,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xx老支书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给村里修成了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这36年的坚持不禁让我想到了两个字,那就是“信念”。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6年,这36年中包含了一个共产党人怎样钢铁般坚硬的“信念”?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初期,围绕第一个专题“坚定执着追理想”查摆问题,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理想信念方面”。在物欲横流的当代,高速运转的现状也让人心甚是浮躁。特别是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上下级信息传递速度快、内容多,让基层工作的难度与压力越来越大,有的人更多的是在应付工作,在工作中缺少思考,更别提“为人民服务了”。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黄大发老支书面临的客观条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内心坚定的“信念”也是他作为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主动承担责任的支撑,把这样无形的东西,真的以有形的成果表现出来了,水渠修好了,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了,大家看到了春暖花开。

对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与黄支书相比好上千倍,想到这里,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工作忙?有什么理由推卸责任?不要把“信念”挂在嘴上,当你的鞋上沾满了乡间小路的泥土,“信念”就在你踏过的脚印里;当你的脸上挂满了夏日艳阳暴晒的汗水时,“信念”就在你衣领的汗渍中;当群众激动地握着你的双手时,“信念”就在他们淳朴的笑容中。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xx老支书黄大发无悔人生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感受到了一个老村官的坚韧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切身体会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殿堂x垄之间看,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排除万难,造福群众。埋下希望的种子,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像这样的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不起眼,但都心系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答卷。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定将持之以恒。作为一名党员,我定不断鞭策自己位群众服务,为事业奉献青春,用我的理想和激情换取收获和自信。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这个是杜富佳,杜富国的姐姐,现在在x。”“这个是x电视台的记者,她之前来采访过我”……在让记者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后,黄大发开始边翻手机里的通讯录,边向记者一一介绍。

“您记性真好!”“那是,我记性好得很!”看着记者震惊的眼神,黄大发有点“小傲娇”地说道。

生活中的黄大发,就如同邻家的老爷爷一般,真实、质朴、亲切、可爱。

“吃饭没得?不拍了不拍了,先坐下吃饭。”

“我不累,我不累,你们辛苦了。”

看到记者吃饭时候还在拿着照相机拍照,他会招呼记者赶紧入桌吃饭。

紧张录制之余,面对记者的询问,也一直表示状态良好。

交流过程中,黄大发会提出殷切期望,“要好好工作,精益求精”“要多传递好人好事,要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聊到兴起时,甚至还老顽童般地跟记者比起了手劲。那双手握起来温暖、有力,手上的“一沟一壑”都是常年劳作、开渠垦地的见证。

《榜样6》录制结束的第二天,一行人就要返回x。临别的时候,黄大发反复向记者发出邀请:“一定要来看我,一定要来找我耍哈!”

我们一定会去看您的,看看您生于此长于此奋斗于此的团结村,走走凝结您毕生心血的“大发渠”,尝尝清冽的泉水和它孕育的“天渠大米”,最后,再听您跟我们讲讲共产党员的精气神!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黄大发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黄大发是x省x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童谣里都唱出因无水而发展艰难的无奈,草王坝村成为了贫穷落后的典型。当大家都沿袭着贫穷的命运却无力反抗,黄大发立志拔穷根,提出修渠引水。这样艰巨的工程不被大家看好,甚至亲舅舅说如果他能干成,手心里面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黄大发愣是敢说敢做,并不断地想办法努力团结村民们争取支持,努力跑外援,解难题,带领乡亲们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当代愚公”善于学习,不断精进。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被公社选取担任水利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修水库、测量沟渠知识,并监督各公社的水利工程进度。黄大发在水利站学习时很勤勉。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硬是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的局限,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

“当代愚公”心怀大家,计利千古。儿子黄彬全说“我初中毕业就回来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90块,太少了,我就跑到外面做工,一天至少也有50块钱。但是我爸没过几天就把我从外面叫回来了,说村里缺老师,不让我去打工了。”,但他懂得“爸爸是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考虑”。遇到渠上要用的炸药不够,申请拨款还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情况,黄大发就自己跑到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款8000元,把买炸药的钱补上。

“当代愚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修渠一线上,从不怕苦畏难。修渠的悬崖险峻高耸,一旦落下性命难保。而他为了引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甘愿拿命换。他说:“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这些先烈在战场上,去堵枪眼的事都要做,就别说下悬崖要怎么做了吧。”

黄大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愚公精神打造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可能有智叟这样的人会认为他傻,然而正如阿甘正传里所言:“做傻事的才是傻瓜”。黄大发拥有的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广大群众对黄大发赞誉有加。愚公精神永不过时,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仰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站,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相信在他的事迹鼓舞下,会涌现出更多黄大发这样的“当代愚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