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精选8篇)

2023年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精选8篇)

ID:4557989

时间:2023-10-12 19:48:30

上传者:笔舞 2023年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精选8篇)

只有充满信心和勇气,才能大胆追梦,无畏困难。做一个有毅力的励志者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呢?请看下面几篇精选的励志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和指导。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一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钹、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

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自然的具体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一环节,因为对于音乐常识较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分辨声音的高低是个难点,特运用app应用来辅助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有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于机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孩子的知识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生答一个教师弹一个】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3.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探究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五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发声时的状态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六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感受,创设情境,知道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生活中的声音是各具特色、奇妙无比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听各种不同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具特色的声音。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我设计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即能让学生复习声音由物体震动产生这一知识,又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础,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材质的物体,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大小的差异。

学生通过听两次鼓声,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不同。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这样安排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具体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在学生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用力大小和距离远近”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的。

四、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具体因素有关。

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深切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再通过学生熟悉的钢管琴体会到声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声音有“音调”的不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因为有了制造声音的经验,所以能猜出一二,接着同样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考虑到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的高低音,学生辨别有困难,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试管和大小不同的烧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验证出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主动。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七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生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八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