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实用8篇)

2023年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实用8篇)

ID:4580954

时间:2023-10-13 05:31:57

上传者:笔尘 2023年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实用8篇)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表现。坚守诚信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不断锤炼和提升。下面是一些关于诚信的活动和宣传活动的信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行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一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

(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

(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

(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

(6)提升意志力;

(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二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消除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5、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大学生的正常发展和成才,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交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三

1、消除身体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个人的情绪低落,或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会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通过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全面了。体育锻炼后能让身体在健康方面得到很好的帮助,对于外形上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就能让心理上得到满足感,所以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锻炼才行。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四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1.3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五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虽然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目前主要对策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体育中这方面未予以重视,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就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的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民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级、级、2014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职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职学生。蒋碧艳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建议把民间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材列为高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六

一、目前学生的心理出现的问题

(一)学业重,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前途的考虑,为他们选择了很多业余学业,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消极,沉重的学业加上很多业余学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严重症状。

(二)没有很坚强的意识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当他们自己处于一个环境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将在学校攒下的所有衣服,周末拿回家要父母帮助细,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动了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中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群体中的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学校中许多奖项都是由同学们一起评定的,被孤立起来的人往往得不到这些荣誉,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长。

(四)不能积极地对到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同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于其对成功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挫,击,如果不能快速的将其摆脱,就会对那些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重要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得到快乐,还能阻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指出,恰当用力的活动能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好比我们在发怒时,可以将怒气通过摔东西等手段进行发泄,通过行为动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为了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并将它坚持下去,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使我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它在人类的心理健康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总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这些人生活愉快,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比较孤立的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样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该种环境,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在人多的地方发生的动作,因此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进行相关交流,忽略掉一些烦恼,从而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提高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对一些长寿人群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以看出,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树立上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目前,如何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不仅要将强学生体制的锻炼,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七

摘要: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体育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高校的教育中,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而让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使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从某高校的各个学院随机地抽取了五个班级,一共是200人,其中,男生的数量为75人,女生的数量为125人,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抽样问卷调查,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所谓问卷调查法,就是指我们把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放入问卷调查表之中,然后分发给学生们进行填写,在这个过程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合格的有效问卷数为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与心理健康进行联合分析;三是数理统计法。我们可以利用好excel这个办公软件,从而把数据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分析,然后我们可以对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是一项复杂的身体表征,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信息。首先,抽样调查之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很好,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且女生存在的问题要多于男生,这表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小一些。其次,女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不如男生控制得好,而且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也稍稍落后于男生,而男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两个方面上。在情绪稳定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都普遍存在着问题,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于体育的认知深浅具有着一定的联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具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如果非常热爱体育,对于体育活动具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然而,女大学生更多的是观看和欣赏体育节目,往往不是亲身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与体育锻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会有所提升。

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完活动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自主训练,教师给予学生的体育教学指导也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的,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把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真正为学生服务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从而真正地培养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也应当提升自身的体育教学业务素质,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选择,激发他们的运动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获得心理愉悦。

(二)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养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也应当关注体育教师们的综合教学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掌握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并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也应当让体育教师定期进行学术水平交流,从而让他们发现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增进体育课堂的活力。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性的教学素质,不但要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等知识,也应当了解这些知识在体育教学之中的体现,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完善自己,让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起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做交流和沟通,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自身长处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体育素质比较弱的学生,教师们更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只有教师真正为学生投入热心与关爱,学生才能够彻底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增强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合适的锻炼方式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锻炼情绪

体育锻炼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也有着各种不同的锻炼内容。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学生们内心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大大的缓解,而且能够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释放自身的压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学生还可以交到一些知心朋友,从而远离孤独的烦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应当深入地了解自己,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提升自我。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常与人交流,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进行公开性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和足球等;如果一个学生做事比较急躁,容易因为小事而冲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钓鱼活动或者慢跑活动,太极拳项目也是一项好的选择;如果一个学生做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气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跳高和撑杆跳等体育活动,帮助他建立果敢的品性。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提升自我。

(四)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和协作精神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体育锻炼,它不但能够融入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具有十足的趣味性,让人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因此,课外活动往往吸引着众多学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课外锻炼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与激情,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在课外的体育游戏当中,学生们也能够进行有趣的竞争活动,从而体验你追我赶和争强斗胜的心态。在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之中,例如拔河等等,需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整体协调能力,只有队友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更新教学思路,为大学生的良好身心健康状态的建立而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1]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3).

[3]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篇八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如何如何,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体育锻炼还能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许多体育锻炼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考验、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考验锻炼着我们的毅力、耐力等心理素质。例如长跑就很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力与韧劲。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心理素质,从而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个健康强劲的心理,这肯定会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高效率、更美好。

另外,体育锻炼还有许许多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帮助我们塑造健美的体型,帮助我们放松、娱乐等等。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