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 初中化学复习心得(优秀8篇)

最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 初中化学复习心得(优秀8篇)

ID:4592690

时间:2023-10-13 11:32:01

上传者:薇儿 最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 初中化学复习心得(优秀8篇)

高三教案的设计应该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效果。通过阅读这些初中教案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一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结晶

15.kno3(nacl):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2020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二

1、电离方程式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1、金属活动性顺序:knaalfepb(h)cuag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三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四

1、电离方程式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二、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naalfepb(h)cuag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六、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七、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红褐色---fe(oh)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2.

初中毕业的心得范文2020汇总

3.

2020初中毕业心得体会范文

4.

小学期中数学考试心得总结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五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六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七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案篇八

初中化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复习中,若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复习时就要以《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范围与要求》为指导,了解中考内容和层次要求,把握复习的高度与难度,从而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降低重心,回归课本。中考化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源于教材,关注教材细节也往往成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首轮复习时:

首先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课本例题习题、教材插图、单元小结等等。

其次,所谓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就是指化学不仅有理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还有文科中的记忆任务。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要依据知识的特点,采用简化、理解、对比、归类、联想等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既可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减轻大量记忆的负担。

建立知识体系。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在建立知识网络时,一方面要以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为主线,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知识的延伸和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外延的分析及应用。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中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的操作与设计原理,还要关注对重组、变式等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评价、分析与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情景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貌似复杂,但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这类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要么隐藏在题目中,要么就是课本知识的信息迁移。所以,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通过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即可顺利完成。

三、科学练习,培养阅读、分析、解题能力

在复习备考阶段,适当地进行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试题一定要精选、精析。有一种说法叫51小于15,就是说将同一类题目做5道,其实际效果远小于从5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探究一道题。

如果在做每一道题时都能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你的阅读、分析、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在复习中我们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或限时训练。例如,限时50分钟完成一套试题或用20分钟完成选择、填空等等。

四、整理错题,理清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考场上错误审题或多次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致命伤。所以,在平时练习时,我们要养成将出现的问题、学习中的盲点、易错点及时记录在更正本上的良好习惯。归纳和剖析常见的错误案例,不仅有助于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盲点,理清解题思路,避免犯重复错误,还能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性,答题的规范性

每年中考都会出现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实验现象、简答题语言表述不准确等现象。在复习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把规范化答题、严谨准确的表述等内容提到复习日程上来。如,要分清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的叙述的区别、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

六、重视心态的调整

复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在考场上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一方面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复习,另一方面还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复习和考试。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中收获自信。

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