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大全8篇)

最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大全8篇)

ID:4593977

时间:2023-10-13 12:12:55

上传者:紫衣梦 最新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大全8篇)

编写教案可以提醒教师注意教学环节和重点内容。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教师们才能编写出更为完美的大班教案,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一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二

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三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无消极想法。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四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王观写得一首送别词。很多写离别的诗或词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让人肠断。但王观的这首词却不同。他表达了对友人一种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与众不同的情怀呢?这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并且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结合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在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从哪里感觉到很美丽?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这样一来本课的难点就自然解决了。

文档为doc格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五

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庇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1卷。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文档为doc格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七

朝代:宋代

作者:王观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卜算子:词牌名。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邮(属江苏)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著《扬州赋》、《芍药谱》。有《冠柳词》。今有赵万里辑本。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篇八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