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15篇)

ID:8140217

时间:2023-12-29 08:44:27

上传者:飞雪

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要注重灵活性和针对性,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引入课题。

(一)解题。

(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一)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1、上片:伤离别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2、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学生自由说。

(3)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2、体会词的艺术特色。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1)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3)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3、推荐阅读。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抒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解题。

(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一)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1.上片:伤离别―__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2.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学生自由说。

(3)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2.体会词的艺术特色。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1)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3)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3.推荐阅读。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初读诗词。

(散读——个读——齐读。)。

2、赏析: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省县名)人。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注释】。

[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译文】。

(3)通过品读,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样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着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积累送别诗,通过整合学习《毕业赠言》,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体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课件、人手平板一块。

一课时。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因此本教学力图放手让学生诵读、品味,在此基础上,感悟本词所蕴含的情感所在,走近作者,想象意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本词带给自己的收获。

课前:古诗游戏:“飞花令”,围绕“送别”一词,来吟诵诗句。

如:(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题。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围绕“送别”这一关键词,吟诵了一些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

1.生读(谁来读一读?)(请2位学生读,再齐读)。

2.“卜算子”是词牌名,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吗?(清平乐西江月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满江红苏幕遮长相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及赏析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卜算子:词牌名。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邮(属江苏)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著《扬州赋》、《芍药谱》。有《冠柳词》。今有赵万里辑本。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卜算子:词牌名。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及赏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王观写得一首送别词。很多写离别的诗或词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让人肠断。但王观的这首词却不同。他表达了对友人一种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与众不同的情怀呢?这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并且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结合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在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从哪里感觉到很美丽?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这样一来本课的难点就自然解决了。

文档为doc格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及赏析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王观词作鉴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王灼《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本篇即是上述评语的绝妙说明。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反思总结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无消极想法。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教学反思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