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模板8篇)

2023年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模板8篇)

ID:4607725

时间:2023-10-13 19:20:54

上传者:字海 2023年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模板8篇)

标语是一种宣传和宣扬的手段,可以为企业和组织塑造形象,提高知名度和认可度。标语的语言要贴近生活,引发读者共鸣。"让美味穿越时空" - 这是一家餐厅的标语,将美食与历史文化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用餐氛围。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一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二

科学假设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对新的科学事实和未知的规律所做的假定性阐释与说明。培养学生的科学假设能力是理科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教学实践表明,人们只重视假设的检验,如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而对学生假设能力的培养并不关注。因为部分人认为提出假设依靠的是灵感和直觉,是不能被教的。这是由于人们还未发现科学假设产生的逻辑机制以致设计不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国内学者文庆城、罗星凯等从科学假设的数量、质量、对所提出假设的解释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1][2]国内其他学者认为应从“加强‘双基教学’、尊重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加强假设方法的教学”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假设能力。[3][4]国外学者奎因(quinn)、劳森(lawson)等[5][6]分别从假设质量的判断和假设论证方式来探讨学生科学假设能力的培养。这些研究或仅关注科学假设自身的含义和质量评价标准,未注意科学假设能力的其他维度;或属于自身的教学经验,理论基础薄弱。要完整了解科学假设能力结构,制定科学假设能力培养的合理策略,还必须从科学家提出假设的逻辑机制去探讨。

一、科学假设产生的逻辑机制

科学家究竟是如何提出科学假设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发现是个归纳的过程,所谓的科学假设也就是由归纳而产生。现代科学哲学研究表明,我们不可能从事实归纳出任何假设,因为如果没有假设的指导,人们就不知收集哪些事实。换言之,即使是归纳也是以假设为前提。演绎也不能产生任何假设,因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推知个别,如果前提为真,其结论也为真,即演绎推理并不会产生新的命题。因此,科学假设既不是通过归纳,也不是依靠演绎推理产生,而是科学家发明出来的。除直觉、顿悟等非理性因素外,科学假设的发明过程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机制?目前科学哲学界的共识是,提出假设具有一定的逻辑模式,皮尔斯提出的溯因推理是产生科学假设的唯一逻辑操作。溯因推理是由结果推出原因的一种推理方式,它的触发条件是事实与预期不符,如新事实、异常事实的出现。溯因推理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假设以解释这些事实。其逻辑形式可用如下模式表示:

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a被观察(推理的前提和诱因)。

找到一个假设h(省略了另外的前提――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它能作为a的原因并解释它,使a变成不吃惊。

因此有充足的理由去推敲h,使它成为可能的假设。[7]

其中,h与a之间在认知上存在着相似关系。由此可见,溯因推理的逻辑起点是已有的事实、知识和理论,结论具有或然性的逆向推理方式。皮尔斯认为,要从事实过渡到假设,溯因推理重要的认知特征是相似性。[8]其中,模型推理和类比推理在假设溯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科学家提出假设的具体思维过程

从有待解释的事实开始,分析它们,然后发明出科学假设,溯因推理产生科学假设的具体思维过程是什么呢?以下用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模型来说明。

意外的现象被观察: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粒子散射实验时发现,大多数粒子可以照直透过金箔,偏转很小的角度,但有小量粒子产生很大偏转,极少数粒子竟被反弹回来。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原子里面大多数应该是空虚的,而中间有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的原子核。

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理论中寻找相似的现象: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99.87%,而体积却占太阳系的很少一部分,这些与原子结构相似。太阳与行星之间遵守万有引力定律,而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电吸引力遵循库仑定律,这两个定律的数学关系式也基本相似。

借相似现象的因果解释提出假设:原子的行星结构模型假设的提出。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想象,卢瑟福在面临迷惑的问题时,必定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思考了多种相似经验现象,然后选择最合适的一种作为问题的假设提出。科学史上,类似的科学发现比比皆是,如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是把光与电磁波进行比较而做出的发现,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过程也是不断地用所掌握的恒星和卫星的知识与观察到的证据做对比。由此可知,从意外现象到假设之间存在一条可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从已有知识和理论中寻找相似的经验现象或理论,并借用其中的因果解释而提出假设。科学假设提出的整个溯因过程可用以下图形来描述:

其具体思维步骤为:(1)科学假设的产生过程从分析问题,探讨其中的因果关系开始;(2)推理者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与当前问题情境相似的经验现象;(3)探讨各种相似经验现象的因果解释;(4)把各种经验现象与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比较;(5)借用经验现象的因果解释提出假设;(6)选择合理的科学假设。图中“”表示问题情境和经验现象间的对比。由此可见,假设产生的溯因推理程序看似简单,其实包含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探索、比较、综合、选择等思维操作。由于人类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造,我们就不能把上述环节狭隘地理解为类比推理过程,如寻找相似经验这个环节,除类比推理外还包括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想象出与问题情境相似的结构模型,如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的发现。其中,非理性思维的灵感、直觉等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假设能力的含义及结构

(一)科学假设能力的含义

由科学假设产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可知,要提出科学假设,推理者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备丰富的经验性、陈述性知识;二是具有溯因推理能力。而要选出合理的科学假设,推理者还应知道假设质量的判断标准和具有一定的溯因论证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假设能力是集科学事实知识、方法知识、溯因推理能力等因素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能力。我们对科学假设能力界定为,面对令人迷惑的自然现象,推理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提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假设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科学假设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一般假设能力和科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它又随假设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是一般假设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结晶。

2.科学假设能力有显性的逻辑操作机制,是可以培养的。科学假设能力体现在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科学知识、已有经验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前提,但缺乏溯因推理能力,不懂科学假设能力基本操作,科学假设能力也无从谈起。因此,科学假设能力是科学知识和溯因推理能力的有机结合。

4.科学假设过程也是科学思维不断地调整、监控、反思和评价的过程。

(二)科学假设能力的构成要素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是由操作、内容、产品所构成的三维度空间结构。虽然该三维结构模型能较全面地反映智力的基本成分,但科学假设能力也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在假设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思维的调整和监控以及思维品质的作用。这些都是在智力基本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思维能力要素。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假设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1.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

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是指提出和评价假设所依据的科学知识、经验等,是假设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原始动力。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不能准确提取相应知识,人们很难提出合理的科学假设。因此,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包括对科学问题的理解,科学常识、规律、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生活经验等因子。

2.科学假设能力的操作

科学假设产生遵循一定的逻辑机制,也有具体的思维流程和方法。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品质和监控等要素都要通过操作要素体现,因此,操作是科学假设能力的核心要素。此要素因子有5个,即分析问题本质、寻找与问题现象相似的经验知识、对比问题情境和各种经验现象、借用经验现象的科学解释提出假设、选择合理的假设。

3.科学假设能力的产品

产品是指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果。其判断标准是科学假设的质量水平。波普尔、亨佩尔等从简单性、可以检验、强大的预见功能、经验和理论支持等方面来判断假设的质量。[9]据此,产品要素包含的因子为:基于经验、可以检验、预见性和简单性。

4.科学假设能力的品质

科学假设能力的品质是在假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科学假设能力产品的质量,是衡量个体科学假设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共5个因子。

5.科学假设能力的自我监控

科学假设的自我监控就是在提出、评价、选择假设的过程中自我监督和控制。其表现为:明确解决问题方向,了解提出假设思维的过程;懂得假设产生常用的推理方法;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使思维集中到问题的假设上;能够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和方向,及时发现经验现象和问题间的差异等。

(三)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模型

要建构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模型,应以科学哲学和青少年假设思维发展理论、系统科学原理、知识和方法与能力关系理论为依据。综合上述论述,且能力必须在具体的活动中得以体现,我们认为,科学假设能力是以操作为核心要素,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品质、监控、产品4个要素分别位于四个顶角,这5个要素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假设能力结构可用图2表示。

该模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科学假设能力是一个多要素、多侧面、多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内容、操作和产品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基本要素,操作又是基本要素的核心。品质和监控是在科学假设能力基本要素基础上发展的。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操作和产品这3个基本要素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品质和监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科学假设能力的品质和监控又使提出的假设更具科学性、多样化、合理化。第二,层次性和动态性。由于学生的科学假设能力与年龄相关。皮亚杰认为,儿童要到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才能形成对科学现象的假设检验能力,而劳森认为,形式运算期的儿童只能依据可感知的因果关系提出假设,要根据不可感知的理论成分创造出科学假设,必须到后形式运算期(约18岁以后)。因此,科学假设能力有一定的层次性。它又是动态的,将随着学生年龄、科学知识和经验、推理能力的增长而得到发展。同时,外在环境,如鼓励创新的宽松教育环境有利于科学假设能力的发展。所以,它是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体。第三,自调性。该结构模型内5个要素构成了科学假设能力的内核,年龄阶段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这5个要素为达到平衡,能产生依靠其内部规律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四、学生科学假设能力的培养

年龄阶段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它使科学假设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内因;教学环境和教学策略是科学假设能力培养的外在环境,是外因。皮亚杰、劳森等研究表明,很小的儿童就具有假设思维能力。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期的儿童能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假设推理,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形式操作期或因果阶段(大约11至12岁以后)儿童不仅能够运用语言表达假设推理,而且能脱离直观表象对假设进行因果论证,即这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控制变量,但只能依据可感知的因果关系提出假设。后形式运算期或理论期(大约18岁以后)的学生提出的假设将包括不可感知的理论成分。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根据上述分类,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同时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科学假设能力螺旋式发展。针对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在具体的实物操作中提出猜想,科学假设只涉及简单的变量关系。初中学生也要以直观的自然现象引发他们提出假设,引导他们用科学语言论证假设中的变量关系,针对不可观察的因素尽量用可观察的实物来比喻,如用水流、水压来比喻电流和电压。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可以涉及理论假设,除让他们用可观察到的经验来解释问题外,还必须引导他们用微观、符号模型、科学理论来解释宏观自然现象。

谈到科学假设能力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基础知识是科学假设产生的原材料。但学生不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往往并不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而是不能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10]因此,笔者认为,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容不仅包含基础知识,还应包括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及具有结构化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地堆积是不能被提取的重要原因。

形成结构化知识的方式是使不同知识间互相关联。对科学问题的解释是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完善科学假设能力内容的教学策略之一。学生要能对科学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一是必须理解科学问题;二是需把不同的知识与科学问题进行关联;三是要准确提取相关知识。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科学问题的解释活动,只不过有些科学解释是成功的解释,无须验证,而有些科学解释还有待证实,假设就是有待证实的科学解释。如将水加入盛有固体的试管中,待形成溶液,滴加少量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半分钟内褪为无色,为何?成功的科学解释:酚酞变红是因为生成了naoh;有待验证科学解释(假设):酚酞褪色可能是生成的的作用,也可能是溶液中naoh浓度过大。这两类科学解释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提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假设能力必须在假设活动中进行培养。学生不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关键原因是学生不知怎么做、从何着手,即不理解科学假设能力的基本操作。这归咎于当前的探究教学存在简单化、程序化的弊病,忽视了学生假设形成的思维过程及围绕假设进行的系列论证活动。假设是学生表达观点、交流和自由创造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假设活动就等于扭曲了真实的科学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观点,鉴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探讨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提供刺激使学生发展、修正或改变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建构主义理论与科学假设产生的逻辑机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

[案例1]“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教学设计。

教师引入一些化学反应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提出“我们是否可以像拉瓦锡一样从量的角度来探讨化学反应”的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寻找经验现象:如蜡烛燃烧、铁生锈、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等。

要求学生对经验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如蜡烛燃烧质量减少,原因是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放在空气中;铁生锈质量增加是因为铁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如学生的解释不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实验等各种方法纠正。

把经验现象和核心问题进行比较。如蜡烛燃烧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是蜡烛和氧气,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铁生锈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是铁、水和氧气,生成的物质是铁锈。

借用经验现象的因果解释提出假设,选择合理的假设。学生可能提出“质量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选择合理科学假设的标准是这个假设既要包含核心问题所指示的变量关系,又要符合经验现象的科学解释。通过对经验现象和核心问题的比较分析,师生可以发现前2种假设不符合这个标准。以铁生锈为例,“质量增加”的假设就没有考虑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还有氧气和水这2个变量,因此,“质量不变”的假设最符合此标准,即参加化学反应的三种物质质量总和很可能等于生成铁锈的质量。我们选择“质量不变”作为最合理的假设。

最后,师生共同设计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常见探究教学设计与上述案例有重大区别。常见探究教学设计也要求学生提出“质量增加、减少和不变”三种假设,但这些假设只是摆设,教师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认真去追究学生为何提出这些假设,如何纠正学生不合理的假设和存在的模糊观念,而是放在实验设计环节中去探讨这些问题。换言之,当前的探究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产生假设的环节。因此,必须把科学假设思维过程融入到探究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假设能力的操作,从而体现探究的真实性。

(四)提高监控意识,学会评价科学假设能力产品的合理性

科学假设的提出是一个伴随着思维不断地监控、调整、评价和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盲目性,保证了假设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评价是提高监控意识的途径。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发现假设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从而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科学假设能力。评价主体可以采用个人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为:假设与问题相关性,证据和理论的符合程度,提出的假设是否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是否可以检验,假设的预见度如何。

溯因论证是评价假设合理性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弱的假设检验方式,用于至少保证所提的假设能解释令人迷惑的现象及由此得出推论的可检验性。这种论证方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果这个假设合理,而且也观察到证据,并且这些证据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符合(如不符合,则该假设直接被否认),然后,由此假设可以得到一些可以检验的推论,因此,该假设是合理的。

[案例2]:教师提供“把点燃的蜡烛用一个倒扣的玻璃杯罩住,然后压入水中。蜡烛熄灭之后,为何杯子里的水面上升?”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溯因论证。某生的假设:玻璃杯中的氧气被消耗。溯因论证如下:如果是“玻璃杯中的氧气被消耗”的假设,且观察到玻璃杯中气体减少的证据,已有理论是气体减少导致压强变小而水面上升。然后,由此假设可以推测,即使在玻璃杯中放两根、三根或更多点燃的蜡烛,玻璃杯中水上升的高度应一致,该推论可以检验,所以此假设是合理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三

知道该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如何提升艺术生的创新能力吗,不知道的赶紧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四

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澄清音乐教师对“创新”问题的两点模糊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含义。这种模糊认识的存在,导致部分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地,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音乐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在中小学生中有多少人能搞出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呢?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地引发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就凭我们这样的水平,能指导学生创出什么新玩意儿来吗?其实在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当然,判断某行为是否属于“创新”,还牵涉到价值取向问题。在学校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如果过于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很容易滑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学校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该着重于评判“创新”的发展价值,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是无从下手。

澄清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也就解决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问题。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有可能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1][2][3][4]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五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陶继新先生说“法不在术而在道”,道就是规律。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而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发散、对比、迁移等思维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主体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合协的师生关系。

二、给学生创建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而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度出发,创建一种师生平等、合协、互助的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语调,鼓励性的眼神,回答正确的.微笑等形体形为来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是使学生在教学中,大胆回答,展开想象,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从疑惹,了解,熟悉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那么,作为体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创造新颖,让学生经常进行自练、自控、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力求科学、灵活多样,创设一些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在特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广阔的空间和氛围。这就是体育教学自身优势。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利用和把握这种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体、促智、审美、益心等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时,还要注重采用启发、诱导性的练习,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适用的素材。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尖子”学生,在班级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以“优点”带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多方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里建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去锻炼,去提高身体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学生的兴趣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受和喜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和创建这样的教学的环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a: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放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创新力创建环境。从感知,去尝试、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到感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处处设疑,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开思维,主动探索发展。利用对比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蹲距式”起跑,可用站立式起跑和蹲距式起跑二种起跑方式对比,从对比中感悟出起跑的本质,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达到最大。并创设疑点:为什么蹲距起跑能起到很好加速过程?在电视转播的短跑比赛中,你能从中找到蹲距式起跑的优点吗?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目前,学生还处于发育还不完善,生理还不成熟的阶段。而学生的对出现的事物和事情,总会产生疑问,但这个领域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脑子出现了问题和疑问,但学生不敢提出来,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处理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解决疑问的氛围和环境。采启发,鼓励,与学生沟通,探究,开拓创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尝试中产生问题,在活动中探索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和种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在疑问去追寻创新思维的发展。如:采用小组讨论法,打破以前教师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有目的、有指导性的条件与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结论,并进行选择性的讨论。如在进行实心球教学中,对出手角度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练习时,有意识从各个角度尝试,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进行对比性总结,掌握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动眼观察,到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思维能力,各抒己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勇力,也提高了自己在活动中解决疑问的能力。

新世纪,新起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抓好育真人,求真知,练真才,培真情四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材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长名.浅谈以“主体”参与为核心的体育教改策略.体育教学.

[2]陈俊.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体育科学.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六

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有能力,并能够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们所需要重点研究了发展的..重点从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的培养方面,对于教师的培养现状,教师素质提高所要面对的问题,及如何提高教育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增加效率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姜营陈柏林陈晓梅作者单位:广西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刊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42关键词:教育素质培养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七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论文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6).

[3]王明时.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1).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篇八

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与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重视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采用各种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作者:李锋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