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文题目(大全8篇)

校长论文题目(大全8篇)

ID:4614102

时间:2023-10-13 20:53:17

上传者:JQ文豪 校长论文题目(大全8篇)

一个简洁有力的标语可以让人们对企业产生好感,并愿意选择与其合作。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对于设计企业标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下面是一些备受关注的企业标语,它们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共鸣。

校长论文题目篇一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与基本流程全面风险管理(erm)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中央国资委,)。

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一是建立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渠道网络。构建初始信息收集网络在于及时发现农村信用社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为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估提供依据。二是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在辨别风险的同时要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度,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深入剖析成因,掌握风险点的分布情况和影响程度,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防控的对象,进行风险级别确认。三是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对所识别出的各类风险,按照所确定的风险等级,围绕农村信用社发展目标与战略,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四是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风险级别评估的情况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管理解决办法,实施风险解决方案。五是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由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实施风险管理持续改进落实情况,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对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加以改进。

(二)全面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速度从某种角度说比其他商业银行更快,农村信用社已越来越多地涉足更多的风险中间业务、非结算收入业务,已基本从原来的各自为政发展成为现阶段的县(区)级法人和省级法人体制,有部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经过改制组建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其经营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于规范农村信用社管理和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因此成为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1.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创建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正在加速向资本充足、管理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迈进,农村信用社要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就必须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尽快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金融的接轨。

2.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邮政储蓄银行的挂牌开业,农业银行重新进入农村市场,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继催生,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业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促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提高自身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达到现代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信用社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业务操作技能和知识“老化”,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经营、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的思想,甚至有以牺牲内控为代价发展业务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问题频现,最终经营和赢利能力大打折扣。

(二)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农村信用社科技投入不足问题较突出,综合业务系统、事后监督系统等开发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支持,很多风险点不能从技术上适时、有效地进行监测控制,风险管理存在盲区和盲点;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单一、落后,导致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不能得到全面、及时的.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综合素质低、人员配备不足,许多员工不能坚持遵守风险管理的规定,抱着应付和敷衍态度,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规章制度不健全,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缺乏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现有的规章制度也难以落实到位,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新时期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由于稽查、保卫人员等内部各职能部门业务知识不全面,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检查、监督不力,计算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往往疏于有效监控;监察稽查常常以事后监督为主,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无法达到内部制衡的目的。

(四)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诱发操作风险目前各基层信用社业务考核以存款指标、收息指标、贷款营销指标为主,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使违规揽存、违规发放贷款行为愈演愈烈,过分注重规模,注重账面利润的绝对量,容易产生操作风险,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增加。

三、农村信用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培育“风险文化”,灌输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和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是农村信用社治理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实施风险文化建设,使风险文化深入人心,从而可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因不合规合法而造成的经营损失和管理失误,农村信用社应该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认识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也是提升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要努力建设业务发展及管理提升的良好的法制与合规基础,增强农村信用社发展后劲。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应该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的各个环节,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通过组织风险管理专业培训、召开风险管理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把风险文化意识贯穿到所有员工行为之中,构建全员的风险管理模式,将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成为员工自觉和必然的行为准则。

(二)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信赖于先进的科技支撑,纷繁复杂的分析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及其专业的程序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对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进一步把好进人用人关,制定激励措施,给有能力想干事的信用社员工创造良好环境,构筑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三)强化内审监督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业务行为,坚持合规操作,各农村信用联社要加大稽核监督工作力度,扎实搞好常规稽核检查,加大稽核频率,增强稽核深度和广度,促进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开展。不断创新内审方式,积极运用计算机等先进审计工具开展审计监察工作。加强稽核监察、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明确其职责权限,提高稽核、监督检查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对案件高发风险点和易发部位及可疑人员经办的业务的专项、重点稽核检查,规范业务经营行为,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的人员八小时内外行为都要实行严密监控,建立相应的监察制度,同时借鉴国外银行的审计经验,积极引进外部审计作为内部稽核的有益补充。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收集、整理、归纳容易导致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因素,形成系统化的预警信号,进行风险预报,以控制化解风险。信用风险预警一般包括财务风险预警和非财务因素预警两个方面。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财务会计数据的关注,计算其财务指标值,并与标准值对比分析,揭示指标值变化的规律。非财务因素预警应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贷款归还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建立预警模型,形成风险预警提示报告制度。

(四)改革考核考评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指标相对比较科学,既能鼓励创造利润,又能注意到经济资本的约束,并考虑到承担风险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应该改革绩效考评方法,让农村信用社员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建立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绩效考核应充分体现农村信用社倡导规范和惩处违规违纪的价值观念,协调业务拓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正确引导基层网点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加强规范管理,严防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五)强化员工教育管理,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村信用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重要基础,加强员工业务培训与学习,加强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管控,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强化员工法律法规意识,抓好警示教育、案件防控教育,使“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合规管理”成为农村信用社每个干部职工的日常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严厉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促使干部员工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执业道德水准,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肖四如.历史的空间———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校长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以信息素养为基点,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投入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校长信息素养教育技术领导力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校长信息素养的构成、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等方面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从管理技能的层面制定一些专业规划和要求,在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并没有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领导力的角度形成系统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也无法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目前有关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则从管理的角度、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展开,这预示着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未来取向。但是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进行深人的探究。

中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因素,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在校长信息素养的欠缺上。因此笔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笔者以温州地区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校长和在职教师,将城乡中小学、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一般学校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校长信息素养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对研究内容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依据调查数据得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2.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开放访谈法,自行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现状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问卷》,整个问卷的问题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和态度性内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校长信息素养模型(假设)、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几个表分解成相应的绩效指标,再根据绩效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本次研究涉及温州所属各个地区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人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数据分析

1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质性的量化关联分析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综合以上两组数据,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识到了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2.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关系分析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我们发现,村镇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普遍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而县市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这是因为县市经济水平普遍高于乡镇经济水平,处于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人会高于乡镇地区学校,而且县市里的学校在建设上受当地政府关注的程度要高于乡镇地区。受这些因素影响,反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比较高,所以就产生了县市地区的校长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的现象。而乡镇地区的中小学因为缺乏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就完全依靠校长,因此中小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往往要高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间呈现出趋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从教师问卷的数据图中我们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与乡镇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类似于校长问卷。总结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地区横向对比数据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之间有相对的趋同关系。即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旨在探究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并不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看待,本调查中的相对趋同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并为构建出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模型提供依据。

校长论文题目篇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培养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很大的教育责任。既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的通畅,以及对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相较其他学科的教师要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教育计划和教师专业上,其内涵主要为: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后,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情感、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处理能力,我们主要也是针对这几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素养的主要前提为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含义为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拥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应对信息需要。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在信息情感上主要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情感以及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眼光以及认知能力,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效果,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教师的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

教师信息素养的大方向取决于信息道德,在传播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可以损坏社会以及他人的权益。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每一位学生尽到自己的职责,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伦理精神。要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真实、善良、美好、积极向上的事物,在面对其他丑陋不公平的行为时,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教师的信息技能知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在于信息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源头和技术工具的掌握情况。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很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知识、计算机相关软件知识、如何设定程序、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知识,如马克思思想道德知识、现代科学与现代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思想、行为语言表达素养等。在科学教育方面需要掌握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就是学生学习和学习发展方面的知识。

4.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部分,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关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以下几点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研究教学能力,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设备维护管理学校与计算机室网络、做好教学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新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高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为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不管发展环境如何,优越还是匮乏,教师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持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达不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1.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主要为: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根本,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学习模式。它是一种灵活、方便、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培养专业素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信息是最强悍的学习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查找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资料,还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小组,和其他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日记,将自身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与教学经验发表在日记中,这样既可以让他人了解教育信息,还可以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解决问题与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方式,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形成一个自我导向,并为之努力。

2.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含义为: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包含教育环境)对自我的反省与探究,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相关人员,主要目的是增进教育实践的合理程度与正义性,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实践工作的效果。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由浅至深的,其中包括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关联、互相依存,这几个环节主要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合并,做出研究与讨论。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以此做出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实施过程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小学校的班级中选择30名学生,其中写作水平好的10名,写作水平一般的10名,写作较差的10名。第二,通过两节课的时间,让这30名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交卷,语文教师在所有学生完成后进行批阅,将30名学生通过计算机写作的文章与平常教学中完成的文章做出比较,比较结果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让这30名学生再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并对写作的文章与之前在教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三次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记录。第四,得出研究结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保证书写工整、整洁、清楚,还方便修改,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小学生的思维。

3.开展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在发布了《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明确表明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充分表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质与主导地位。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为:教师按照评价标准,研究与分析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寻找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对自身的教学作出评价与反思。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评价方式可以通过自我评定表、自我报告、录音及录像表达,以同事作为学习榜样、同事之间互相监督、开展会谈讨论等方法来实施。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我评价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充分的认识,以正确心态面对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得有利于自我评价的相关信息,按照自我评价结果改进自身的不足,进行合理的反思。

校长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新面貌,教育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多种教育手段应运而生,小学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改革与创新阶段。在此种教育环境下,做好小学教育管理,对小学教育实现深入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小学校长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具体工作路径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有效策略;

0前言

校长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是决定小学教育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主导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校长应注重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优化管理体制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方案,从而保证小学教育顺利实现素质改革,促进学校实现深入发展进程。

1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分析

据了解,当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说管理思想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校长仍旧采用刚性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缺乏人性化考虑[1]。同时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较强片面性,管理工作执行性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校长应注重更新学校管理思想,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效果。

校长论文题目篇五

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在生产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5]。

3.1信息环境下学习能力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

为了能更好更快地与信息化和国际化接轨,高职院校在改革和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上应为学生创造健康、文明、协调的信息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在该环境下获取信息资源,并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优化信息,从而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素质,适应未来职业要求。

3.1.1自我约束与学习意愿的关系自我约束也称为自制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对动手操作的内容感兴趣,但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力较差。利用信息化环境的优质资源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意识的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吸收,真正做到愿学、善学、乐学,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并能够正确筛选检索与评价信息,在步入社会之前找到合适的自身定位,从而为将来的就业道路制定合理的规划,找到理想的职业。

3.1.2信息整合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信息整合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外界的信息资源触觉较敏感,而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线人才对职业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仅仅有触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大量无关联的信息提炼抽取精华,并加以合理利用,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原来仅有的“关注”提升到“内化”,形成具有价值的认知体系,能够接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自己将来的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牢固的基础。

3.1.3信息技术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关系职业能力是指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能力的综合体,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信息技术职业能力相关考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知识等大赛,在掌握信息知识的同时,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的各种能力有机地结合。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各行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象牙塔生活和职场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信息经济下的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

西方经济学流行一种观点,当今社会信息交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倍乘因子,即“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质生产投入总和(人力+资金)×信息流量”,由此可见,信息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建立在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3.2.1信息素质、应变能力与职业需求的有机结合美国被认为有60%以上的人主要与信息打交道,而不是与物质资源直接联系。职业是用来创造、处理、存储和分配信息的,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那刻起,职业方向就基本确定下来,经过几年的磨炼和打造,在具备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和基本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创意和策略,做到审时度势,在变动中辨明方向,明确信息在职业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2.2校企联合,打造信息时代的人才目前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6],学生就业的渠道逐渐趋向于信息化就业。为了能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比如我校与雨润集团签订了校企“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与本市科苑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达内集团顺利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与南开大学接待服务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诸如此类,企业参与我院的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将享受到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工学交替,学生学与做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促进技能提升,这种“订单式”的培养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让各专业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找到一方立足之地,做出更多的贡献。

4结语

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必要的因素,与学生未来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但就目前而言,信息素养教育已提出多年,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得怎么样,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得怎么样,这些都还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这也是广大教育者在今后的职业素质教育中需要不断反思和加强改进的方面。

参考文献

校长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含义和范畴,提出了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职业需求

0引言

2l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要求人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数以千万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里茁壮成长,信息素养成为高职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高职学生终身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成为培养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无法抗拒的趋势[1]。高职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要培养自我探索、信息搜索、生涯决策的能力,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而社会的进步和各行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去建设和架构,成才和用才相辅相成,究竟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将来在社会的发展和立足有什么关系,存在哪些潜在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2]。

1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要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还要兼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养。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

1.1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连接沟通作用

随着高职学生对信息接收量的不断增大,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信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这些都是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状况,更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要重点培养的核心内容,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中对信息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信息素养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1.2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提升作用

高职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掌握搜集、鉴别、获取及整理信息的知识和技巧,这些信息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高职学生在与其他学校学生竞争时,能充分调动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就业中就越有优势,而这类毕业生也正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所以能否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方面,主要是将信息素养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或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在不同的学习中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实行注册入学以来,生源的变化,地区的差异也导致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6个方面。

2.1文化基础差,信息意识淡薄

由于近几年注册入学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下降,各科文化成绩普遍较低,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图书馆查阅和检索资料,视野中的信息渠道也十分有限[4]。有些学生虽然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却不加以消化、吸收。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导致了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漠视。

2.2男女生比例有差异,信息获取能力较差

多数院校的男女生比例并不严格均衡,相较而言,男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取信息的水平要高于女生。很多学生缺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利用的能力。现今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发达,但由于男女生实践能力有所差异,同时缺乏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日益更新的信息环境也阻碍了很多学生跟进信息时代的脚步。

2.3信息安全意识需加强

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系统,智能手机、mp3、平板电脑等设备大大地改变了目前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使学生习惯和依赖于这些信息设备。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将课堂一半时间花在手机网络上,鲜少有学生关注浏览器、聊天工具和移动设备信息的安全;从学生的上网行为来看,在注册会员、帐号等方面填写的信息大部分真实,忽视了信息泄露的威胁,信息安全基础知识较匮乏。

2.4重视专业学习,信息课程开设需合理调整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普遍以专业学习为导向,其他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件应用类、与专业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也相对较少,二、三年级基本以专业课为主,或者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学分进行自主选择,造成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不连续。信息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技术的使用渗透到专业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当中这一重要环节。

2.5视觉、媒介素养缺乏,信息道德待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语境的时代,教师通常通过媒体工具辅助传授知识,力求做到信息传播及时,信息平台开放,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往往不尽如人意,对于媒介所带来的信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够。微机室中经常会有一些电脑被安装上游戏或被更改设置、删除软件,给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也使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信息道德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2.6毕业生信息素养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及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走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专业技能等操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根据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70%左右的学生对于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匮乏,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有限,远远达不到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工作中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影响工作效率和成绩。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现有课程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方面还有待变革,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专业衔接还不够成熟,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同时也对信息课程及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校长论文题目篇七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2.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关系分析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旨在探究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并不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看待,本调查中的相对趋同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并为构建出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模型提供依据。

校长论文题目篇八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该文通过介绍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信息素养策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价值日益突出,一个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即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素养是每个学习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试从远程教育视觉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时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使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与岗位变动更加频繁,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发展与竞争的优势,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不行的。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高科技知识、高素质人才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核心,这一形势要求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相当一批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而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教育,注重在个人能力开发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正是未来信息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之一,是一个人能够继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这种观点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信息社会里,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可以说,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了这种素养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及时地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广泛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远程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当今网络化社会逐渐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导致人类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计算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传统的“灌输”知识,而是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建构知识。远程教育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使其自主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垃圾,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对所使用的软件工具和信息系统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明确它们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有针对性创造地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不仅能体现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同时也能折射出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网络病毒、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等,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因此在远程教育环境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在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的时候,对社会和他人要负有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行为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并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4.加强学生的信息协作

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任务驱动下的学习目标应该能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应该能让学生借助小组讨论协商甚至基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远程教育就给学生提供了这种协作学习的平台。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和联系,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面临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在远程教育这个主阵地上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1)

[2]李立新.成人教育应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3]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2,(3)

[4]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6]文焕.论信息素养与我国的信息教育现代化[j].教育探索,2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