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模板8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模板8篇)

ID:4614318

时间:2023-10-13 20:56:57

上传者:飞雪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模板8篇)

一年级教案是为了教授一年级学生知识和技能而编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它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一

答见书间笔记,分析完写出节意,记节尾。

8.写春风图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记节意后)

9.第六节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来写(见书间)

10.在描写春雨图时采用了什么顺序(动景到静景,物景到人景,近景到远景)

11.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见7节节意)

12.末尾三段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来小结春天的特征,关于比喻的修辞本文运了很多,请大家看到练习三,对比喻进行了解。同时完成练习三,最后一问作业家庭作业,用语言运用本。题目见作业。

13.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时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说顺序不能颠倒。完成“赞春”部分的段意。

四.小结:

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在写作上应有所收获,比如如何描写景物:可概写与可具体描写。在具休描写时应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多角度描写,而且要有一定的顺序。至于语言应多用各种修辞手法。

五.作业:练三处

二、板书设计示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二

一.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cbcaadba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bbbacddab

二.21.(1)唐玄宗、开元盛世(每个1分,共2分。)

(1)真实、愿意。(1分)因为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是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3分)

(2)不真实、不愿意(1分)因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压迫广大贫苦农民的基础上的!诗中描绘的只是少部分地主阶级的情况,对于广大人民来说生活可能仍然是贫困的,只是相对隋朝来说可能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3分)

22.赵州桥唐太宗《金刚经》玄奘武则天(10分)

23.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居住;与外国交往密切文化发达等等,这些促使唐朝繁荣昌盛、闻名于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0分)

24.图说历史(可以任选一个回答,10分。)

图(1)唐朝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广泛的交流。(2分)

鉴真唐朝的高僧,(2分)唐玄宗时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拂法。(2分)鉴真六次东渡终于成功,除讲授佛经外,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4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分)

图(2)唐朝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广泛的交流。(2分)

玄奘,又称三藏法师。(2分)为了求取佛经经义,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2分)到达天竺后,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声誉。(2分)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2分)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学生准备橡皮泥橡皮檫小刀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费工浪费性大。师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二)授新课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北宋朱《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四

三.阅读(共26分)

(一)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了造屋子,买了几亩田地。60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以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我相信那不是病的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1、本文围绕哪件事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2分)

2、文中画横线句子应怎样理解?(2分)

3、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件事吗?从中你有什么体会?(3分)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4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4]

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2分)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

a.选文中“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能力目标

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知识目标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讲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1、站立起来的祖先

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体质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的重要一步,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引导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于忍受的区别。提问: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投影:打制石器,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特点与用途?

观察图1-5,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说明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2、“北京人”的足迹

学生自学本段内容,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所处年代、外貌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活动区:说一说:人工取火或与天然或相比,有哪些好处?

写一写: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六

一、听力。老师会将材料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完成下列练习。(7分)

2、空难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位宇航员罹难。

3、结合新闻的内容,谈谈你对宇航员的看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七

山阳县南宽坪镇中心学校毛家美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长征》。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与后四句是概述与分述的关系。

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把心放进文章去认真阅读,用心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文本,领悟长征的艰难,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阅读感知文本至关重要。本课时,依据阅读的重要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文本、学词、学句,感悟长征的伟大,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的大无畏和英勇豪迈。

2、知识目标:在阅读中学词学句,体会诗中情感。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律诗,在阅读中悟情悟感。

教学重点:

阅读律诗,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与英勇豪迈。

教学难点:

阅读律诗,学词学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

教法选择:

1、阅读感知、理解律诗。

2、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对文本的感悟。

学法指导:

1、阅读文本法。初读、细读、精读、品读。

2、合作、互动学习律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若干张

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相关幻灯片。

2、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而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长征吗?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小故事。

生:《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

﹙学生讲大意,师放相关幻灯片。﹚

二、初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

1、学生自读文本作感知批注。

2、分小组阅读,互动、交流、整理批注。

3、教师抽读,交流对文本大意的感知,教师启发、指导、帮助学生感知交流文本大意:

生1: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山山水水,但红军战士却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他们真勇敢,我真佩服。

生2:蜿蜒盘旋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得细小的波浪。﹙师放五岭山幻灯片﹚

生3: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就像红脚下滚动的泥丸。﹙师放乌蒙山幻灯片﹚

生4:渡过悬崖峭壁的金沙江,红军心中欢快异常。﹙师放金沙江幻灯片﹚师同上放大渡河、岷山幻灯片,引导学生交流、感知文本大意与情感。

三、品读律诗,学词句,体会律诗情感。

1、引导学生用情感品读律诗,品读押韵。

难闲丸暖寒颜﹙韵脚为an﹚

2、引导学生用感情品读律诗,体会关键词语含义:

只等闲:看作很平常的事。

逶迤:蜿蜒盘旋

磅礴:气势雄伟

暖:欢快的心情

寒:令人心寒

开颜:张开笑脸

3、品读词句,领悟情感

引导学生用感情反复品读,在感情阅读中体会领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三、品读拓展

学生读诗,批注自我感悟,抽1-2名学生交流。

﹙围绕:学习红军长征大无畏精神,珍惜今天新福生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五、小结课时内容。

师生互动小结

六、作业:

学习了长征一文,谈谈自己对长征的感想。

板书设计:

11长征

山水艰险红军战士

五岭山蜿蜒盘旋细浪等闲视之

乌蒙山气势雄伟泥丸大无畏

金沙江悬崖峭壁欢快英勇气概

大渡河水流湍急悲壮革命乐观主义

岷山千里积雪开颜

教学反思:

1、体现了一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2、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3、突出了课时重点,突破了课时难点

4、基本体现了三位教学目标

5、幻灯片设计部具有动画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设计篇八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教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ppt1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模块二:品味写景状物

教学板块2:品味特殊句式

ppt2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百草园尽管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他的“乐园”。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泥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园的冬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齐读课文第2段,并思考问题。时间3分钟)

ppt3聪明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这样一组句式:

品味写景状物: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造句,说说它的作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造句,并交流作用,时间5分钟)

ppt4大家一定能体会到这个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了。)

教学板块3:品味写景状物

ppt5作者用这么个特殊的句式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植物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品味写景状物

再读课文第2段:

1、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

2、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3分钟)

相信大家一定对百草园的动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合上书本一起来回忆一下。

ppt6不必说,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这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

不必说春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ppt7也不必说,蝉是鸣的且在长吟,黄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叫天子是轻捷的且是直窜向云霄的,这些大多是夏季的景物。

也不必说夏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轻捷叫天子窜

ppt8单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这些秋季的景物。

单是秋

油蛉何首乌

蟋蟀木莲

蜈蚣覆盆子

斑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合上书本一起回忆,时间2分钟)

好极了!相信同学们已经差不多记住了这段课文。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教学板块4:看图背诵课文

ppt9(百草园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些具体的图片,边观赏边听老师把这段课文朗读一遍。

ppt10(菜畦图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ppt11(高大的皂荚树图片)高大的皂荚树

ppt12(紫红的桑葚图片)紫红的桑葚

ppt14(蜈蚣图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ppt15(何首乌图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ppt16(木莲图片)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ppt17(覆盆子图片)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超链接到ppt9)

ppt9(百草园图片)同学们看得很认真,听得也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具体的图片一起来尝试背诵这段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背诵课文第二段。时间约5分钟)

模块三:品味动词准确性

教学板块5:研读捕鸟

ppt1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研读,填空,交流。时间约3分钟)

这个填空肯定难不倒大家,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ppt19通过刚才的填空,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作者笔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而让作者乐在其中。

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

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然后用手边的物品做道具,边模拟捕鸟的动作,边复述捕鸟的过程。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时间约8分钟)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

ppt20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食,()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ppt2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过复述,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教学板块4:复述故事

ppt23阅读课文3-6段,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5分钟)

听完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ppt24

思考: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模块四:回顾小结

教学板块5:回顾小结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ppt25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的景物可以();

有()的食物可以();

有()的动物可以();

有()的故事可以();

有()的捕鸟可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完成填空并交流。时间5分钟)

ppt26百草园的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充满乐趣,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课文第二段和捕鸟全过程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惜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