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通用8篇)

最新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通用8篇)

ID:4627360

时间:2023-10-14 02:22:57

上传者:雁落霞 最新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通用8篇)

公益行动可以激发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社会正义和关爱的力量。怎样提高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面是一些公益项目的影片和纪录片,通过视觉的展示,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公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一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众多色彩斑斓文化世界里的一种奇异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具有重要作用”。[1](p.191-195)体育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校体育、大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2](p.7-8)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3](p.443-445)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4](p.12-13)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5](p.369)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6](p.79-81)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应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7](p.174-175)二是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内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中积淀和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8](p.494)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服务于体育目标,还服务于教育目标。关于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的讨论也颇多,本文较倾向于“四要素说”:一是物质层面要素,主要有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二是体育行为层面要素,涵盖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竞赛活动等;三是制度层面要素,即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应遵守的规则、章程等;四是精神层面要素,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

二、社会化的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不断学习社会角色知识和内化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9](p.104)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创新社会文化,丰富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究竟怎样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只有当人们正在做的或想要做的是社会所期待的,并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利益的时候,社会化过程才是在有效运作。”[10](p.154)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个人、群体和机构,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之外的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学校一方面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习惯并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儿童至成年人,从幼儿园至大学,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在不同的教育等级上,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体能动性强,务实性鲜明,社会化过程复杂。[11](p.42-46)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责任重大,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为大学生社会化构筑了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勇敢进取、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对大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塑造社会形象、扮演社会角色和养成规范的行为举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将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要创建和搭建这种优良的社会化环境,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大力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组织和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12](p.36-38)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能动关系。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因为高校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所以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下面将着重从社会化内涵的文化角度、个性发展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标准的内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强化,获得社会文化的规范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通俗地讲,价值标准连接着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态度、行为,它告诉人们哪些态度、行为是需要去支持、反对和改变的。价值标准内化有诸多途径,其中与高校教育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遗产的接受、对体育文化的传递和体育生活的延续等方面,这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1.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经过历史的积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完善。虽然各高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略有差异,但其宗旨保持一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为校园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热情大方”的生活态度,及“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氛围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历经岁月洗礼的体育雕塑,传递着永恒的体育精神;简单响亮的体育口号,催人滋生奋进的力量;运动赛场上的你追我赶,彰显永不言败、奋勇拼搏的精神;篮球场上的各居其位,传达着团队的和谐与默契;体育训练场上的互相帮扶,传递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等等。高校体育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在该环境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面临不同情况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任何人类个体,其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无论参与人员多少、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高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这是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内容,是社会制度之一。此外,高校体育文化还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和规范高校成员的态度、行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高校体育文化长期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纪律、体育风俗等,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并自觉遵守的,是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其表现出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有效的约束力和规范性。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章制度,遵守之,将获得支持和鼓励;违背之,将受到一定的谴责和惩罚。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为维系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制度时,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并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p.104)“个性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更多地是由人的生物倾向,生理条件决定的”。[13](p.152)作为高校体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会受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下面就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探讨。

1.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

从古至今,强健的体魄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强健的体魄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高校体育教育,从学校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学到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提高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活泼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沮丧、抑郁、萎靡不振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运动者在身体健康方面有较大差异,通过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经常运动的学生中有36.91%的学生感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在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群体中此比例仅占10.98%。[14](p.116-119)可见,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而现代人又多缺乏安慰自己、化解内心矛盾的能力,由此极易产生个体的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处在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个人身心不和谐的状态,而高校体育能较好发挥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因其本身固有的刺激性、趣味性、群体性等特征,有助于参与者发泄消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协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倡导的体育道德以及大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的体育精神,可以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互帮互助、奋勇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矛盾激增、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培养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认识并掌握在特定阶段和群体中的角色地位,感悟群体所期待的角色地位,并通过学习承担起角色地位的义务。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需要对特定时期的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对以往父母、老师的影响产生思考,对他人关于自己的看法产生思考,如果个人不能较好地将以往所学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统一起来,就难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便容易导致个人的角色混淆。因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尤为重要,而高校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缩影,为大学生角色学习、扮演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最好途径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中普遍性文化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制度,是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15](p.5)高校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有大型综合性的大学生运动会,也有院、系、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既有竞技体育活动,也有业余体育活动;既有课内体育活动,也有课外体育活动等。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不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在一项体育活动中,首先要确定角色,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其次,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所扮演角色的要求,即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和参与者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角色要求表现出来;当参与者较好地将所扮演角色演绎出来,也就完成了所扮演角色的建构过程。将体验体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过程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大学生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因此,高校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这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角色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存在分歧、对立乃至冲突,导致角色冲突时有发生,因而,人们对角色的扮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学习和适应角色以及正确看待角色转换和角色冲突。事实上,发生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争执、对立同样不少见。一个不大的篮球场上就可能出现几种较为严重的对立:球员与球员之间的恶意碰撞、球员与裁判之间的冲突、不同立场啦啦队之间的矛盾等。这些角色冲突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因为各个角色之间意见不统一,利益相对立,或者对他人角色期望值过高,抑或是角色承担者违反了角色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然,产生冲突的角色承担者往往会受到高校规章制度的惩罚。回顾角色冲突产生的整个过程,角色冲突往往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妨碍和破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认识角色冲突,并采取有效行动避免冲突;另外,角色承担者因角色冲突而受到一定的惩罚,将有助于警醒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履行所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遵守角色规范,使自己和他人能在同一环境中共享体育活动提供的一切。将此情境移植到社会,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不管是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看,还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看,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相当显著,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无疑为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秉承塑造人、培养人的宗旨,积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加强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的意识。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现代社会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另外,高校体育文化在对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因受一些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制度不够完善,体育场地不够充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又如一些学生因个人身体素质较差或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再如,在体育发展大环境下,竞技类体育的功利性渐增,使得体育活动偏离了它的良好初衷。对于这些不足和缺陷,高校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总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从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尽量避免并克服因自身不足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为适应和促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2007,(32).

[6]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6).

[7]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二

理论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中,通过对社会经验的'不断积累、萃取与升华而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认知体系,在引导与规范社会行为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是基于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而实施的创新行为,因此,为了确保教学性目标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必要的理论支撑与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鉴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特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理论基础构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实用理论

实用理论是关于使用价值的理解和论述,是人们依据现有的知识,经过相关的演绎与推理,形成对事物实际应用价值或效果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实用理论强调实际效果,追求使用价值,是实现行为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导向与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能够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之间形成适应性与融合性的发展模式,提供必要的目标导向。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引导与规范作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是构建适应性教学体系的核心依据。因此,为确保社会化教学目标的实效性,以实用理论为基础,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实用理论具有突出的普遍适应性,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够为各领域相关行为的实用效果提供检验标准。而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在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态势下,以促进学生体育实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已基本形成,因此,“实用”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以实用理论为基础导向而确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目标,彰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2创新理论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根除弊端、消除顽疾,实现适应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所实施的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战略决策正是一种基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创新活动。创新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其19所编著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及。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由此可见,熊彼特将创新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理论的理解已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得进程中,创新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创新理论的适用范围已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确立社会化发展目标是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打破狭隘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理念、发展取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全员性创新”。因此,以创新理论为指导来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目标,具有较为突出的实效性。

3.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事物或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延续性与创新性的发展态势,既要切实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为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生成与发展提供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能力、提高与保障其健康水平,为其未来的自我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社会责任。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地位以及被关注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与输送所需人才已成为其核心的发展取向。鉴于体育的终身性特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确保自身职责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这也要求在确立全新的发展目标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从而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

4结语

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变革而实施的创新行为,该目标的确立,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新需求提供保障。因此,确立全新的发展目标,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就成为提高与维系学校体育社会实用价值的必要条件。为了有效避免目标确立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求在目标确立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完善而充实的理论体系为支撑,以便于在理论层面达成高度的规范。因而,对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理论基础体系进行探究,不仅是确保新型教学目标完善性与实效性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倪欣。析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三大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6)。

〔2〕呼世珍。从终身体育看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太原大学学报,(1)。

〔3〕曲宗湖,郑厚成,张燕。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8(4)。

〔4〕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胡涤花。对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19)。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通过对体育社会化与高校体育社会化内涵的阐述,阐明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结合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应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改革体育教学,探讨高校体育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和实施途径,以供高校在新形势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化;途径;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增进在校学生身心健康,但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体育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提高全民素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高校体育由于受国家经济制约和人们思维定势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对学生全面培养和对社会体育贡献的作用,仍处于封闭落后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过程。种种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高校体育必须转变思想,拓宽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这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1、体育社会化内涵及高校体育杜会化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促进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社会人积极参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体育社会化的内涵有两层意义,第一,体育受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体育社会化是一种有限度的运动形态。主要表现在:体育能极大限度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体育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可扩大特定的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体育能够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富有朝气的现代化品格的人。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指学校体育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体育设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潜在的体育消费人群、体育骨干等),为体育社会化贡献力量。同时借助社会化体育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高校体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增加体育人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起着重要促进作用。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体育在体育杜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体育社会化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推动体育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国体育事业要腾飞,必须走体育社会化之路,形成全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局面,使体育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体育社会化在我国有意识地推行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受国情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多,目前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发展学校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基础。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无论是谁都要到学校接受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源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更源于学校体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学校体育放在重要位置,美国奥林匹克选手大部分来自学校,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在校学生比例较大,我国高等学校1000多所,有50多个院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受设施条件和教练员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的高校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和洲际的体育竞赛。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运动员终将能够更多的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为中国的竞技体育贡献力量。

2.2学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人口数量,提高体育人口质量的双重作用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高低和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体育人口。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比例的300!0,与美国的64%,日本的70%等国家相差一半还多。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深人社会生活,是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是增加我国体育人口,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精神素质。实现这一伟大计划的关键是学校体育的教育程度。体育人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影响这两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没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自觉的锻炼习惯,很难成为体育人口,所以,学校体育是促进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增加的关键。此外,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体育人口中参加正式运动项目的比例偏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证实,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未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但学生是各类体育组织参加率、接受体育锻炼指导与宣传率最多的群体。说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人口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社会化实施途径

学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探索学校体育社会化的途径,根据调查的结果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出相对一致的意见如下:

3.1高校体育由封闭走向开放。高校体育要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首先应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广泛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甚至社区等广泛融合,使高校体育形成一个与社会息息相通、灵活开放的系统。据调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的社区,65%的社区没有体育设施,73.5%的城市居民对本社区的文体设施不满意。而且,作为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所在课余和节假日也没有对社区开放。据调查,沈阳市13所高校体育场馆有45%的院校对周边单位采取有偿借用,还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制度定期对周边社区开放。在调查的学校中,全都赞成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都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和领导的支持,政策环境不允许将学校的体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由此可见,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还有政策的导向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对社会开放的空间还很大。而且一旦全部对社会开放将会弥补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3.2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使其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缺乏运动意识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能力,这说明了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缺少适应社会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观念上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并以发展个性的项目为主,例如:健身跑、武术、健身操、哑铃操、游泳、网球和简易的器械健身,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3.3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目前学校按班级上课的做法,按体育基础和能力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增加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业余体育训练时间,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

3.4开展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结构,大学联合造大船,使高校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某个地区相对比社会上的体育设施发展要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高校之间应该加强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本校的优势和重点,搞好对社区的开放和服务,使开放的设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开放搞活中强调以人为本,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

4、结论

4.1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在指导思想上应树立开放意识,在具体落实上树立服务意识。改革同时应有配套的政策支持,确保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

4.2高校体育社会化应在保证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为当地社区体育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形成渠道杨通的社会服务网络。

4.3在开放的同时向社会吸取营养,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为全民健身服务,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使高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上。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场馆资源极度短缺而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的现实面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更显迫切,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紧迫的问题,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人手,理论上分析影响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总结部分取得一定效益的高校的成功经验,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解决高校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途径,以优化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效服务。

一、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开放经营,首先要处理好校内使用和校外经营的关系。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倡议者或者决策人都应明白,场馆开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是为了实现资源与社会共享,为我国的全民健身提供物质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如果要对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绝对不能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就是说要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的正常需要之后才能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才能谈支持全民健身。在实行开放前,应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正常教学、训练和课余锻炼的使用情况比如每个学期必须安排多少学时的教学任务、为哪些项目提供多少小时的训练时间、给学校师生安排多少小时的课余锻炼时间等有十分详尽和周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场馆向社会开放。场馆对外开放应加强计划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地安排场地、时间,比如在学生使用较少的.早晚时间、周六、周日、寒暑假,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做到既不影响正常上课和训练,又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尽量做到两者兼顾。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为社会提供多元服务,缓解全民健身场地不足,有益于社会生活的进步,也是收获社会效益的表现。与此同时,场馆开放也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部分高校开放体育场馆开展有偿经营,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违背了“实现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初衷,忽视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和社会责任。因此,实行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提高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注重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和带动功能,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之后更要增强社会效益,力求实现两者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二、设置专门机构,配置好管理人员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并赋予组织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管理人员间的责权关系。在成立管理机构的同时,成立非正式组织配合组织的运转。发挥体育专业或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力量,成立体育协会,学生组织可以根据特长承担起部分场馆的管理工作。体育协会还可发挥成员的宣传作用,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吸收学生参与场馆开放的管理,对学生自身也是一个走人社会参与实践的学习机会。

根据工作需要,配置专门的经营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与开发使用纳人场馆发展规划,同时通过内掘外引方式,开发和引进经营人才从而形成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培养市场,力争建设一支事业心强、熟悉业务、懂体育懂经营的高素质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队伍。

三、科学系统地实施对外经营,确定合理经营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部门要努力发掘有效的经营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有偿服务。比如在校园网建立体育健身、康复、诊断综合服务网页、成立体育俱乐部、开办培训班、提供健身指导、开展健身咨询等方式,积极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到学校来参加锻练。还可以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策略,在以体为主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以体养体,多业助体,例如出租场地给其他单位举办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等。各重点院校还可利用学校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力量联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维护以及运动训练筹措赞助资金,组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体育竞赛,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人。

四、加强对外交流,借鉴科学合理经验

高校场馆开放经营是一项开拓性的全新工作,没有成熟的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应注意与兄弟高校和其他公共体育场馆的联系,通过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关于体育场馆开放问题的探讨,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具体可以采取到先行开放体育场馆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借鉴经验教训也可学习其他非高校场馆的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采取举办学术论坛、区域性的座谈会等形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走向完善和成熟。

在全民健身日益普及、健康观念逐渐深人人心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体育场馆实行开放经营既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也给高校自身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传统的高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社会及向杜会化转变的进程。现代教育体制和堵养目标呼唤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社会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本文根据自身认识理解及体育实践经脸,就高校体育社会化功效和实现途径做一理论性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社会化,趋势,途径

关于体育社会化,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有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杜会化就是体育“改造白己,适应杜会,实现自己的社会性”,“体育作为社会的参与者必须与不同的杜会相适应,协调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化属千社会生活杜会化的范礴,体育杜会化就是随着杜会大生产和现代经济的大发展,体育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化过程,体育结构复杂化及体育内部及体育与杜会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的状态和趋势,这是现代社会体育的特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化的实质可概括为体育的社会性和杜会办体育两个方面。但不论哪种观点,在促进体育的社会化、现代化,实现体育与杜会紧密联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近些年,体育社会化不仅仅使体育本身受益非浅,而且在国家的社会效益和径济效益许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收获。为体育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1.离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功效

1.1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被社会接纳,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由于体育的固有特点,功能之一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城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年学生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2坟补杜会体育不足,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近些年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采取和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杜会体育的发展。但还应看到我国社会体育的`经济条件和杜会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薄弱。人口教育水平低。社会体育经费极少,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以北京为例,平均20.9万人才拥有一处公共体育设施。由于人口增长较快,新建住宅区不能考虑建设附属的运动场地,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辅导员数量有限,这些都是制约杜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家。因此,提高国民家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莲勃发展,高校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观念,是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又是家质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门,他们将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分子,对促进社会人口的体育活动必将起到积极作用。是社会体育人口发展的基础。

第二,高校具有一支家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很高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据调查,发达国家体育辅导员在社会体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到1月止有杜会体育辅导员64286人,我国只有50000人,从人口比例看数量极少,随着体育改革的逐步深人,大量的俱乐部、协会等杜会团体日益增加,急需专门人才的指导,但又决不能走增加编制,增设事业单位的老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有两万人,具有职称高、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在杜会上体育兼职多的优势,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

第三,高校拥有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如果利用得当。将为杜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据统计,截至底全国共有各种体育场馆615693所,总面积7.8亿平方米,人均占有0.65平方米,属于教育系统的占61.17%。其中高校的条件都是较好的。从世界上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杜会开放是许多国家解决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还未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过。学校体育场地开发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利大于弊,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可行的。

1.3促进高校竞技运动水平提高

国务院在批转1981,1983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提倡和支持有关部门、产业系统、大的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尽可能举办各种形式的宵少年业余训练,设置高水平的运动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人,高校组办高水平运动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队伍在促进校内体育蓬勃开展,扩大影响、提高学术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各自国家的竞技运动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多数来自于各大学,nba的教练直接到大学中挑选人员。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亚于职业联赛。实践证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利于学校教育,有利于国家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

1.4丰富学生的业余梢神生活

跳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休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须品,越来越得到学生的倾心和认同。无论何时运动场上总是有学生矫健的身影,他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慰藉,得到了其他活动形式所不能给予的乐趣和享受。

1.5促进校园的德定

积极参与体育赛事可提高民族的凝聚为和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向上的信念。有序的体育活动则可使学生在安定祥和的氛围中得到精神压力的解脱。缓解因学习任务的萦重所带来神经紧张,因此,健康积极的体育运动有利于保持校园秩序的毯定。

2.买现商校体育杜会化的主要途径

2.1认清社会形势发展,更新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发展学生的哪一方面,长久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的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从前和现今相比较,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杜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从学校教育主体的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休育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改革,走出封闭的围墙,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活力和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

2.2更新、补充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必须要“更新教学内容气新的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加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休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内容。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的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内容。

2.3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形式

据《境外学校体育传真》介绍,发达国家学校的体育教育多以选修形式和单项俱乐部为主,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有很大的自主性。我国的一些高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重视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要有利于向社会化发展。赖开德先生在《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一书中指出,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发展学生休育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竞技体育俱乐部。一类是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群众性的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己参加的群众性的休育团休,如各单项协会,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已经在一些高校出现。课外体育活动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的方向发展,休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社会发展要求高校体育进行社会化。笔者介绍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并从观念意识、高校人力物力的优势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措施。

关键词: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功能;措施

高校体育社会化问题是目前高校体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高校体育是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现状,不仅反映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体育社会化问题同样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竞技体育的影响增大、体育影响力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体育需求,为高校体育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本文就高校体育社会化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1、高校体育社会化概述

体育社会化包括体育本身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来实现的人的社会化两方面,高校体育社会化同样包含高校体育自身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内容。高校体育社会化具有多种形式,如:专职和兼职体育活动、健身等多项目的教师、指导人员、教练员家庭辅导员,以健身、锻炼、提高运动技术为目的的各个项目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颇具影响力、知名度并承担更多的竞技体育角色和任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等。

同时,普通高校体育在社会化进程中对社会也有要求。普通高校体育在完善设施条件、扩大宣传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媒体和人员投人,教育经费用于完成好日常的教学活动尚可,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借助社会力量,从多种渠道引人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带来活力和后劲,促进其进程。

2、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普通高校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在促进学生发展、高校自身及其体育发展、社会体育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被社会接纳,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随着高校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加,其对体育当中提供的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有了更加深刻和更具现实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学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形成与发展。

提高高校运动竞技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队伍在促进校内体育蓬勃开展,扩大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的竞技运动发展和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如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亚于职业联赛,也有高校学生进人职业队伍。职业球员在高校中充电也对提高高校的竞技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学生业余精神生活,促进校园稳定。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得到高校学生的认同和倾心,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有序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安定祥和的气氛中解脱精神压力,缓解学习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并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和自豪感,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在发展高校体育的同时促进高校的发展。

弥补社会体育不足,促进社会体育发展。虽然我国体育彩票的发行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但社会体育经费极少、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辅导员数量有限等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社会体育的发展证明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具有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有两万人,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很高指导能力的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如果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毕业后成为社会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和指导人员,都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拥有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如果利用得当,将为社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许多国家解决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的人才、设施优势对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客观的积极影响。

3、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措施

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多种功效及其现实可行性促使我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化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从以下方面推动高校体育社会化。

更新体育观念,增强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意识。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的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现代高校所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务于学校教育主体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改革,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增强高校体育活力而建立崭新的体系。整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的实际。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不同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在保持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的基础上,坚持与社会体育接轨,加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体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的教学内容。

改革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目前高校体育课大多是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的整齐划一、严格管理的状况,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足,业余体育锻炼松散的不良现象。高校体育社会化首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向终身体育体系过渡。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形式将是宽松、自主、活泼的形式,如在国外运用较好的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和业余活动形式。俱乐部形式是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高校体育的俱乐部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相衔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在当地条件下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

实行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匾乏。而在广大的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就更加匾乏。这也是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高等院校共有体育场馆12762个,占全国共有体育场馆总数的27.3%。如果充分利用,可以适当缓解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国家也通过法规推动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社会体育资源体系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社会化。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社会化管理。建立为社会参加者服务的各种体育服务机构与组织,如社会体育健身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体疗康复中心等;与社会体育机构联办体育俱乐部以及杜会体育服务产业;为大学生建立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中介机构,提供廉价和快捷的体育服务;通过与社区组织联系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多渠道筹集经费,解决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瓶颈”。

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路子,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匾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应充分利用高校中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场地设施资源,为我国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体育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来培养较高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二级),普通高校的体育部承担起培养较低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三级)的任务。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使高校体育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体育事业发展、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社会化。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也开始游离大学体育主体,兼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双重任务。高校体育教师扮演“双重”角色,他们在院校内既是学者又是教师,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既是专家又是指导员,他们成为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

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的竞技队伍都建立于高等学府,正因如此,他们的场馆设施、体育人才、教练水平又都是世界一流的,这也是大学成为国际重大体育赛事首选之地的原因。我国高校体育具有人、财、物的优势,与企业联办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现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也是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捷径。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七

3.1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相对完善,然而增加部分社会上相关项目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首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丰富经验的专业运动员,往往能够较好的开展专业项目的教学,如在跳高的课时之上,请来国家队的跳高运动员作为教练,通过他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所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其次,民族文化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民间体育项目更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进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人,根据他们的知识与个人想法,展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并将他们的传统文化及创新与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项目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最后,引进社会上的各类健身达人,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如广场舞、健美、瑜伽等常规活动的喜爱者,让他们来为大学生打开新的视界,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

3.2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研究性教学。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路径之一便是研究性教学,而研究性教学是创新、丰富、完善体育文化的方式之一。根据教学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体现。首先,根据社会教学人员所擅长的方面,让他们结合实际钻研,并把研究出的结果融入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研究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完成研究与实验的相结合,而这一点主要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出现错误、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的过程。其次,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在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开展寻找其始源、技巧、功能以及文化内涵与运动器材的研究,以达到使其系统化,全面完整的保存下来的目的`。并完成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

3.3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考核。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应趋向于多元化,如测验、表演、比赛等,而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的考核主要有两种。首先,知识技能性考核,高校可以通过试卷、网络、现场性问答来进行知识理论的考核,以及凭借实际活动展示大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包括群体活动、单人单项活动、单人完整项目的展示等,并在指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体育技能传播、运用与竞赛的方式检验他们的技能运用能力。其次,体质考核,高校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学生运动后的心跳、肺活量等指标来判断他们运动前后的身体情况,也可以通过专项运动检测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进而判断出学生的肢体体能以及身体素质,并以此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形势下的考核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是科学、教育、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发现、组织、创新社会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前提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丰富了福建省高校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传华.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2]潘勇赫.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路径研究[j].运动,(2).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题目篇八

为满足长春市老百姓体育锻炼、健身、休闲娱乐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解决目前老百姓运动和休闲场馆紧张问题。根据长春市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和现状,进行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资源社会化综合利用价值,促进全民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繁荣。

8月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显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独有的强大生命力与强烈的感召力,促进了全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繁荣,使国民体育素养得到了提高,我们要激发长春市老百姓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增加体育活动内容。如今,体育锻炼、身心娱乐已经成为长春市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春市体育活动参加者的人数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展。然而在规模和人员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春市体育资源的紧张问题表现出来,体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需求。目前体育活动场所短缺问题愈加紧迫和突出,这势必会制约长春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

长春市拥有30多所部、省属高等院校,各类高校的体育资源丰富,大型体育场、体育馆占长春市体育资源总量35%以上,高校的体育资源相较于其他社会资源在规模、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长春市高校体育场馆真正开放的并不多,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还较低,高校未能将有限的场地充分地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应对长春市高校体育资源进行社会化综合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将高校体育资源工作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其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高校与社会共同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的对策,适应不同区域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完善一种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对长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因与背景

(一)群众体育健身思想转变,满足更高的健身需求

北京奥运会赛事成为群众体育健身思想转变的重要载体,通过体育传媒改变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审美视角,从强身健体到体育赛事欣赏,从参与体育运动到运动快乐的分享,人们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注重提升自身价值。同时,人们的运动消费观念在改变,花钱买健康,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另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产业的开发与居民环境的改变,在房屋建设中只注重小区景观和绿地建设,忽略居民生活区域内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居民便利的运动休闲场所在逐年减少,这给长春市群众体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运动场地资源匮乏与参加锻炼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寻求解决体育资源紧张问题的方法,使群众体育各项保障制度加以实施。

(二)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具有优势,不开发利用非常可惜

由于国家长期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建造,在高校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据调查统计,长春市体育系统场地占全部场地22.4%,学校占64.1%,企事业单位占13.5%,还有20.6%的居民在非正规体育场地锻炼(公路、街道、空地)。目前长春市高校综合多功能体育馆22座,建筑面积均超过一万平方米,教学体育馆17座,馆内设施、器材比较完备,室外体育场地632块,与高校联合兴办教学基地6处。人才优势与运动项目多样化,体育教师都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来指导人们的体育健身。这些场馆、运动项目及人才的优势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同时承担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责任,不开发利用这些资源非常可惜。

(三)政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化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资源建设有些滞后,出现区域不平衡状况,经济发达的城区体育资源建设相对集中,体育设施达到一定的数量和广度,城乡地区设施建设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还在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整体体育发展格局。那么,整合和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成为社会化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区域位置分布不同的城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体育场馆建设都以教学、训练、承担比赛为主的综合型场馆,在建设方面政府提供一定的宏观指导和长远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使高校承担区域范围内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减轻城市体育资源短缺的压力,因地制宜、优化资源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是高校体育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

二、推动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化道路方向发展

(一)科学确立思路,准确定位方向

为推进高校体育场馆逐步向社会开放,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很多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的“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近年来,新建和扩建一些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并对这些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全封闭式单一管理模式。高校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开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公司化的管理,如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立足长春市“城市密集人口”和“体育休闲中心”的区位优势,结合政府“打造长春市健康城市中心”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以点带面”的工作定位,提出了以“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专业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新思路。部分场馆设施和器材对学生及教职员工是免费的,对于那些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则规定一定次数的免费,而对社会人员开放完全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搭建学校与市场,市场与群体之间的商业化有效平台。

(二)既成标志性建筑物,又履行社会化的`服务功能

国家投资兴建高标准的体育场馆,成为一些高校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物,一些场馆的硬件设施可谓一流,体育场馆运行和维护每年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能够减轻学校的一些负担,用来弥补一部分场馆的维修、人工、水电等正常支出。从五个方面寻求社会化服务,第一,体育服务内容由过去竞技体育项目逐渐开设群众喜好的运动项目,通过项目的多样性来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也可对群众进行免费培训,体现运动锻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服务对象由单一的学生和教师逐渐吸纳更多的百姓,使健康走进每个人。第三,科学地规划和把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充分利用公休日、法定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也可利用早、晚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第四,服务范围更加广阔,应注重适当的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实现量和广度上的突破。第五,收入分配形成资金再利用,按收入比例投入场馆和资源的建设。

(三)把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变成民心工程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曾指出“体育是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整合与共享,引入商业竞争机制,在政府引导下,依托体育资源,实现学校和群众多赢。通过大型比赛与小型比赛相结合,举行群众喜好的运动项目和赛会,发挥高校优势,经常举办体育知识和运动处方、运动保健等系列讲座,为群众制定健身计划并进行指导,建立以高校体育设施为主体的全民体质监测和检测中心,构建群众体育健康服务体系,发挥高校体育资源公共福利事业作用,把体育产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变成民心工程。

三、发展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与高校强强联合,建立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在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小康水平社会中享有体育服务的基本权利,是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小康社会,了解当前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因此,政府要以全局体育发展为战略思想,采取突破性措施来实现全民健身新发展,积极寻求新的体育资源与高校联合协同发展,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资源来满足一定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健身需求,以此缓解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矛盾,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既充分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又减轻群众体育锻炼需求方面的压力。同时建立以政府支持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高校社会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这将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

(二)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高校体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国家部属院校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它们的体育资源建设和社会化开发处于领先位置,它们依靠体育资源优势,主动为一定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其他省属院校同样依据自身发展目标积极制定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利用发展计划,体育资源利用率越高,辐射区域范围内的群众体育活动搞得越好,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作用就越大,这种促进作用将是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的动力。

(三)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具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其体育设施在数量、种类、规模、装备水平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在社会群众体育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社会的开放程度,第二是开放形式,第三是高校自身的经营状况。扩大开放程度以缓解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燃眉之急;开放形式主要体现特色和优势定位及未来体育发展的持续性;体育场馆由事业性、公益性向经营性转变,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多种类的群众服务项目,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使参加锻炼人群得到规范指导,为群众体育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优势定位。

(四)以人文环境为依托,提升全民体育素养

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体育人文环境,提升全民体育素养。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能够引导和推广锻炼方法及运动项目,积极创新群众简便易行的新方法和新项目,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和自然条件,发展具有高校人文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做好体质监测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进而发现并把握其中的一些特征与规律,进一步体现高校人文环境的优越性,不仅有利于群众体育锻炼环境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利于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秦椿林等.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与战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

[4]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北京,.

[6]邹师.走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辽宁体育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