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精选12篇)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精选12篇)

ID:4629402

时间:2023-10-14 03:12:44

上传者:笔砚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精选12篇)

感恩是一种感受生活中种种美好的心态和观念。感恩是一种修养,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美好的素质呢?下面是一篇感恩的例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一

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常听人说: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灰姑娘说:幸福就是每天夜里和心爱的王子一起跳舞;睡美人说:幸福就是在黑暗中沉睡时得到甜蜜的一吻;海的女儿说:幸福就是要让自己爱的人幸福,即使自己失去生命。要问我幸福是什么?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但是今天我终于感觉到了“幸福”是什么?

又是亿万学子新学期的开学,又是央视“开讲”的开学第一课。今天全国的“开学第一课”以“幸福”为主题。在节目中,我看到了名人对“幸福”的感受:

国际巨星成龙:“以前拍戏时一摔,骨头都摔断了,导演问能不能行,能行,等到拍戏结束,然后赶紧送我上医院。从头发、肩、指甲头、脚指头、指甲、头,全身我都受过伤,真的,每一寸我都受过伤,我比他们付出更多,我付出,我是用生命努力断手断脚、汗、泪、血换回来的今天。”“我要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得到的幸福越多。”

邓亚萍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从一个矮个子、不适合打乒乓球的女孩到登上世界冠军的舞台,然后上清华大学,到哈佛念博士,每一次突破,都是自信拼搏的结果,她的经历讲述幸福的另一条“我要自信,相信并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而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我们普通人对“幸福”的诠释:

来自临汾21岁的孟佩杰带着养母来到现常这位“普通女孩”历经磨难:5岁时父亲不幸因车祸离世,母亲便将其转送给刘芳英抚养。她8岁时,养母半身不遂,养父离家出走。自此,孟佩杰在一边上学一边独自照顾养母的生活起居十多年。上大学后,她也将其带在身边。但尽管如此,孟佩杰却表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希望妈妈能健健康康、快乐长寿。懂得感恩而把养母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无疑是另一种幸福,这就是爱,是因心存感恩,心存人间大爱带来的幸福!

幸福的感觉是人人想要的,有了酿造才有品尝。酿造的过程和环节虽然不一样,或长或短,或复杂或简单,但总离不开这样一些东西作为主料:乐观、真诚、知足、感恩、豁达、坦荡……等等。

希望将来的时光风和日丽,幸福的味道随处飘香,在风清月明中飘向你的梦乡,盈满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二

阅读了《自定义的幸福》都想幸运拥有福气的那个人,幸福的判定标准又是参差不齐,可能我会觉得幸福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和谐有家的感觉,住有遮瓦,乐有相伴,闲有爱好!当然,在这个飞速的经济社会,又有几人去关注那惊鸿一瞥的一刹那,都热衷于快餐式,甚至感情,家庭都快餐了!

纷纷妖娆的世界,美仑美奂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切就象火星撞地球冲击着我们的瞳孔。蹉跎的岁月,我们意乱情迷,什么真,什么是假,现实中的我们仿佛批了一层薄纱,若隐若现,有时如那刚刚沫浴更衣后的少女那般美妙动人;有时又象陷入泥泞中的车轮无法自拔!

经常我们耳边耳熟能详的听到“纠结”,这样形容这个段落的我们恰到好处,我们纠结自己还没上位,纠结自己还没遇到让你心花怒放的那个人。事实上常常会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而追悔莫急,躁动的心致使我们举棋不定。

现实社会中,我们透支了生命去追求经济的最大化,复杂的社会环境消耗着我们生命的质感,日渐物欲横飞的社会污染着我们的神经,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有了忧心冲冲,甚至担心太多未知不可知的变数。

五十岁来哒一半的我们,可以脑海一片空白,也可任思绪天马行空,一心追求属于我们幸福,脚步缓一缓,纵然感受不到幸福的给力,也不必去伤怀它的迟到,哪怕在片刻间稍纵其逝,或者不幸就在下一刻悄然而至,最终还是去坦然面对,人的生死轮回,喜怒哀乐,都有其自然规律。

活在当下,追逐真我的风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三

《幸福的味道》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和老人都在寻找幸福,却又无法真正实现,直到他们一起经历了意外和突破,才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展现了幸福的本质和获取方式,并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首先,文章告诉我们,幸福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定位。这与金钱没有必然联系,例如故事中的老人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他享受自己的花园并获得朋友的赞誉,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是无价的,因为它不仅仅源自于物质,而是乘法的结果:自我实现、社会关系和精神成长。这说明幸福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去寻找和发掘。

其次,文章通过故事的叙述,告诉我们,幸福还需要通过多重因素才能够得到实现。从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幸福需要在家庭、朋友、事业和健康四个维度之间取得平衡。例如,小孩的幸福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但是他的生活中还需要学业和兴趣,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关注和提升,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综合的幸福感。

再次,文章还告诉我们,幸福需要通过付出和奉献来获得。故事中的小孩从车祸中获得了成长和被接纳的机会,而老人也从留下传统的美食收获了认同和乐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幸福是构建于彼此的信任和帮助之上的。我们只有愿意去分享和奉献,并通过这个过程来彼此建立信任和关系,我们才能够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文章还讲述了,幸福是通过转化思想的方式得到的。一开始的小孩和老人都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价值,也没有想象过自己可以做出什么贡献。直到他们开始相互帮助和尝试新的事物,才感受到了对生活的改变和对自己的价值认知。这种思想上的转化是获取幸福的最基本条件,因为它意味着我们愿意去寻找机会和改变,而不是停滞不前。

综上所述,《幸福的味道》不仅仅是一篇故事,更是一份感人至深的警醒。它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单纯的满足感和物质,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成长和认知。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和多个角度上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从而才能够预见到幸福的可能与机会。这样的问题是深层次的,解决起来也许并不容易,但我们只有在细心的思考和努力的实践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四

每个人心中都有幸福的味道,只是这种味道的感受因人而异。近日读了一本书《幸福的味道》,这本书从食物的角度探讨了幸福的感受,让我重新认识到幸福的味道。

第一段:幸福与食物

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但是它远远不只是我们摄取能量和维持生命的工具,它还被快乐的情绪所绑定。我们常说“吃货是一种态度” ,因为食物与我们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比如,看到有人爱心款待自己,或是在心爱的人的陪伴下共进一顿饭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当我们美味的食物与快乐的场景紧密结合时,幸福的味道就在胃里久久停留。

第二段:吃饱与吃好

吃不饱的日子是我们都消遣过的时代,现在的我们吃饱穿暖了,但是好的食物似乎不是应有尽有。当我们身边那么多大众化的快餐时,我们常常忘记了手中的面包曾饱含着面粉在烤炉中的香气,也忘记了我们曾花费大量精力在一个各种配料精心搭配的炖菜上。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吃好的经历,拥有品质的人生自然就物质而来。

第三段:挑剔与感恩

我们周围每天都被那么多食物包围,可是我们很容易变得越来越挑剔。我们对原料、口感、制作工艺都有自己的标准,当这些标准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反感食物。然而,当我们意识到吃饭不是一种简单的生存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欣赏时,我们就会学会感恩。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份美食,学着珍惜小小的滋味。

第四段:亲情与友谊

幸福的味道也很大程度上与亲情和友谊紧密结合着。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人生经历,在浓郁的亲情里发现了幸福的味道。在他母亲的诀别时,一碗热腾腾的排骨汤,让人在悲痛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些许安慰。在与朋友们相处的时候,拟制一道精致的晚餐,让人感受到友谊的力量。这是食物的神奇之处,它可以把人的心连在一起。

第五段:幸福的味道来源于内心

总之,无时无刻我们都与食物紧密地相伴,它不仅是生命中日常所必须的,更是我们情感、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内在表达。然而,幸福的味道并非只存在于物质的味觉上,它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们不需要追求所谓上档次的美食,也不需要在场景和人物上过于讲究,只有真心和感恩,便能品出幸福的味道。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五

幸福的味道,是一本由梁实秋所编写的美食散文集。这本书通过作者对于食品、味道、回忆的细腻描述,让读者领略到了食物背后蕴含的幸福感。在我看来,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关于幸福的味道所在的体验。

第一段:谈论味道的重要性

书中,作者通过对于食品及其味道的描述,让读者体会到味道的重要性。每一种味道都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因此味觉不仅仅是满足食欲的过程,而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味道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印象。因此,初尝食物时所得到的感受,往往与食物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自身的情绪、环境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段:探讨味道与记忆的联系

在书中,作者屡次提到了食品与记忆之间的联系。对于每个人而言,他们的童年、青春、成长所处的时代,都会和某些特定的食品联系在一起。这些关联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旦与食物相关的印象激活,他们对于那种特定的味道以及体验就会产生很强的情感共鸣。即便在日后再次感受到同样的味道,都会使人激动不已,内心涌起的幸福感弥漫在整个身体。

第三段:谈论食品的多样性

食品的多样性是作者所提到的另一个层面。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是生活中的亮点,它们意味着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以及不同习俗的存在。而人们食用的食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因此,当人们品尝某种食品时,也同样借鉴着这种食品所带来的文化内涵。这个时候,味道再一次成为了沟通多元文化之间的桥梁。

第四段:讨论对于美食的珍视

当一个人认为他所品尝的食物诱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时候,他的内心会充满了感激和珍视。在书中,作者也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读者:付出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精力制作食品,但每个人对于食品的体验却是不一样的。果味,韵味,香味等等,在每一个人的嘴里都有着不同的味道。因此,人们不应该轻易地将食物草草了事,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珍惜与感激放进每一口食物中。

第五段:总结

总之,通过这本书,我更加认识到味道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食品与记忆相关地渗透在人的一生中,所带来的幸福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掌握了这种幸福感,也便意味着领悟了寻找幸福之路的诀窍。和作者一样,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珍视和回味的美食。当我边享受美食边感受生命的美好时,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谨记“幸福的味道”,让我走上一条更加美好和满意的人生道路。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六

世上有许许多多鲜花,然而你可知道有多少花朵可以幸福地绽放,又有多少鲜花可以把自己的芳香分享给别人。

我想这本《奔跑的幸福》可以告诉你,这里的人物把自己或多或少的芳香毫无保留地个给了世界。

书中讲述的江奇,右手天生是一个肉球,没有手指的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为了给学校争光,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锻炼,长跑名次全校数一数二,生活几乎能自理。他没有放弃自己,是因为他的手握着的是一颗坚强的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永不言弃,努力向前,冲破极限的终点线,让自己飞起来!

还有徐逸焜,他患上了可怕的顽疾——癌症,他的腿被截肢了,但他有无数条可以带他去万水千山的“腿”——书本和知识。后来,癌细胞在他的体内疯狂的扩散,但他没有害怕,用清新的书香跟病魔作抗争,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非常伟大。他最后还将自己的书捐给了班级,同学们将他的书整齐的放在图书角上,我想这些书代表着徐逸焜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心中。他的举动令我的心灵深深地触动,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也要把自己的芳香分享给别人,这样我们才会活得幸福、快乐、有意义。华珈也是这样,她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她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是外公外婆的好帮手。她还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衣服送给在地震中受难小朋友,这种甘于付出,帮助别人的举动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

“ 如过别人给你一把麦子你吃掉的话,你以后还可能会饿肚子,但如果你把这些麦子撒到田里,经过你的精心培育之后丰收了,你还可以分一部分给别人,让别人一起分享你的劳动成果。”正如闵正红所说,如果你是一朵无法正常开放的鲜花,经过别人的施肥,吸收了营养后努力开放,她微弱的芳香也可以令别人快乐。

所以,不论你是一朵什么样的花,你一定要努力开放,来回报社会这个“大花园”,让千千万万个滋养了你的露水,培养了你的土地因为你而感到骄傲、幸福!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七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殷切愿望。然而,什么是幸福呢?过去,我认为吃尽山珍海味,游览世界各地,过上愉快美满的生活,就是幸福。读过《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终于找到了幸福的真谛。

智慧姑娘说:“幸福就是你们感受到的,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和辛勤地劳动而所做出的每一件有有益于人的事。这就是你们要找的答案,也正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答案。”原来,他们所说的幸福都是一样的。

读完全文后,我不禁沉思起来。以前,我不大懂什么是幸福。在成长的路上,我有父母的细心照顾,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有朋友嘘寒问暖,按理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可年少的.我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嘴巴上却还说自己不幸福,不快乐。

看了这个故事,我对“幸福”也有了新的理解。幸福是靠劳动而来的。有了劳动,才有幸福;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

爸爸妈妈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我却不劳而获,还讲这讲那,真是不应该了。幸福要靠劳动,劳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我在家里,在学校里,都尽了哪些义务?做了哪些对人们有益的事?智慧女儿的话和三个牧童的经历,使我懂得了真正幸福的含义。我一定照智慧女儿的话去做,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有用的人。到那时,我将会自豪地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智慧姑娘,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谢谢你!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八

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一次帮同事的女儿买周国平的书,了解了他的人和书。然后从图书馆借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有散文,有断片,文体较多,所以没有很深的印象;再有老师送我一本精致小巧的书《风中的纸屑》,里面的文字和书一样的精美;但让我真正了解和喜欢周国平的应该是老公买回来的《智慧引领幸福》。

虽然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是毛边书,给人感觉是用一只大老粗碗吃现代精致的小菜,给人有点不搭调的遗憾,但这不影响文字的阅读,不影响思想的深刻,不影响对作者的崇拜和对这本书的喜爱。

拿到一本好书,我喜欢先跳跃式的翻阅,就象在大海中嬉戏,随手掬起的就是一朵洁白的浪花,而我知道还有更多的浪花在海里跳跃。而这种片断式的文字更适合如此的看,看那一段都是浪花的翻跃,珠珠晶莹,朵朵美丽,让人不忍掬起,又不舍放下。有时会对某段文字,字字品位,句句感悟,遐思万千;有时会感觉某段话就好像是写给自己的,给迷茫的自己指点迷津,给忧伤的自己鼓励安慰,给胆怯的自己信心和勇气;有时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的惊喜,这就是我想说的话,只是我还没想明白,他就说明白了;有时看到一句话似曾相识,好像在那看过或者谁曾说起,我又非常的赞同和认可。

这种跳跃式的阅读直到一本书基本都翻阅完了,我才开始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毯式的阅读,生怕错过那句经典。而第二遍的阅读又是一番感受,这种经过人生的积淀,又从心灵流淌出的文字,读多少遍都觉得滋味犹在,依然引起思想的震撼,依然感受到生命的呼唤。

读这本书感觉如遇智者,他说了你想说却总也说不明白的话语;他解答了你一直耿耿于怀的疑惑;他化解你了心中时隐时现的纠结。一句话或让你豁然开朗、或让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怅然若失,如此的文字让你觉得你懂了作者或者说作者读懂了你。

或许从看《风中的纸屑》开始,我也喜欢上了这种片断式的文字,开始了自己片断式的思考和记录。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的抒发,一种随意的思考,一种细致入微的发现自我。《智慧引领幸福》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片断式的记录需要一种智慧,一种思想,一种厚积薄发的功底才能引人深思,促人自省。在这样有着生命的文字中,感受豁达,感悟释然,体会人生,体味真情。而要拥有这样的智慧,要写出这样的文字,需要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无法行万里路,但幸好我可以读万卷书来充实自己,让读书来引领智慧,让智慧来引领幸福。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九

看了《提示幸福》这一篇文章讲述一些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提示我们甚么是幸福,告知我们怎样去享受幸福。

人们渴望幸福,却常常在幸福当中,感受不到幸福,发现不了幸福,更不会珍惜幸福。

文中作者罗列了许多生活中提示灾害的生活现象。比如:谨慎着凉、谨慎跌倒;别自豪、别高兴太早;注意风暴、注意路滑……至于幸福,大多数人都觉得幸福是不提示也跑不掉的,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或是他们觉得幸福无足挂齿。这些人早已练就了灾害的从容,却不知道灾害以后的时间是甚么?他们太多重视了警觉苦难,而太忽视提示幸福。正如文中所说的“我们已习惯了在提示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想乌鸦盘旋在头顶。”的确,假设我们在人生中只看到巨大的苦难,那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的昏暗。因此,我们应当多多注意幸福!

那末,甚么是幸福?“幸福是朦胧的,很有控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幸福不喜欢浮华,它常常在昏暗中降临……”对,实际生活中幸福是平平常常的,是温馨的,而不是强烈的、震动的。它不与财富、地位、名誉、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在不顺利的日子里,我们不要悲观、低沉,要学会体会灾害间隙的幸福。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由于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英勇的人可以仍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由于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乃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份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由于我曾生活过。由此看来,幸福真的需要提示。一个人忙繁忙碌一生,临终的`时候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感受过幸福,这难道是上天的不公平吗?不,这是由于他自己不懂的掌控幸福,不晓得提示幸福,一个乐观的人,是由于他晓得掌控幸福,即便他失败卑劣,遇到了挫折,但他依然快乐,由于他经常提示幸福,他知道了通往幸福的密码。

快节奏的步伐,让许多人都感遭到了压迫,紧张,可是幸福不会随之减少,只看你对它是否是有诚意,能不能发现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满载幸福的安逸的梦,可许多人都不敢放飞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放飞吧!让它经常提示自己要幸福。闭上双眼,让我们面朝大海,感受春暖花开。

幸福就在我们身旁!让我们提高对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豪情地享受每分钟!并对自己说,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久长地伴随我们。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十

毕淑敏认为,谎言是一颗三叶草:当三片叶子长满的时候,人是可以说谎的。

第一片叶子是善良。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毕淑敏当过医生。身患绝症的病人问她:我能治好吗?毕总是毫不犹豫回答:能治好!她甚至觉得这不是谎言,因为能治好是医生和病人共同的希望。当事情没有糟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善良的谎言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

一些有上进心的后进生或他们的家长也会问我:老师,我这样还有救吗?我也会说,当然有!任何时候都不迟。有句话说,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除了十年前,还有此时此刻。其实这也不是谎言,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至于是否真的有救,除了老师给的些许建议和家校督促,主要还是看学生自己的智力和决心。)

第二片叶子是维护对方的面子。比如对于没有必要的不感兴趣的约会,用一个诙谐的玩笑或温婉的借口推托过去,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又遂了自己的心意,岂不两全。

学生也是要面子的,如果老师经常不给学生面子,学生也就不会照顾老师的面子了。因此对于学生不好的表现,我们也经常可以用玩笑和幽默讽刺批评之,既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又维护了他们的面子。(当然如果该生死不悔改,跟你撕破脸皮,你还是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灭他威风,给他一记刻骨铭心的教训,同时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谎言三叶草的第三片叶子是维护自尊(保护自己的面子)。我们常常会做错事,很多错并没什么了不起,改过来了就是。但如果因为错误在众人面前伤了自尊,就由外伤变成了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治得好的。我们可以在深夜自我检讨,但没必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当次品展览。当年,一个聪敏的小男孩(列宁还是高尔基?)打碎了姑姑家的花瓶没有承认,也是怕自己太丢面子了。既然革命导师都有这样的顾虑,我们自然也可原谅自己。

老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我们同样可以用幽默来带过;当我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的时候,可先自信正确,后期再纠正,其实是维护了自尊,也为做更好的自己争取时间。这种为了维护自尊的说谎,说到底是维护我们在学生心里树立的威信,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

这就是教师的谎言三叶草:出于对学生的善意,维护学生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出发点还是一切为了学生。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十一

在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并为之去奋斗、努力,而这个奋斗努力的过程就是成长。

有人说,“一年一年长大,这不也是成长吗?”对,这也是成长,但是年龄的成长,为梦想去努力是心理上的成长,前者与后者皆为成长,但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后者对我们也至关重要。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我可以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与淡然,是幸福门前的走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许多人的期望很高,但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期望太高了,达不到,就会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就会丧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没有动力和目标,得过且过,也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期望和梦想都要合理,在愿望和实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有些人的梦想是长命百岁,我认为生死并不是胜败与否的决斗,只是无尽长河中的一环,泰然相向,生命之高下并不决定于绵长或短暂,更在于丰美和深邃。幸福是思想的花朵,和身体器官是否无懈可击并不相关。

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为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器官,会损伤你对于美好生活的仔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

幸福还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上。我以为,真诚是一门艺术,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他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实际上,他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是我们干爽清正而简洁明快。

感动也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顽强闪现着钻石般的瑰彩。

对于“每人都有一个梦,当梦碎的时候,就是认命的开始”这句话我不是特别认同,因为我不想认命,命运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会有偶然的“迷路”,也必然会有许多灰暗的时刻,但是人生不会因为我们的“迷路”或灰暗,而停止流转,世间的一切也不会由于我们情境的失落而驻足不前。

幸福只要你肯认真寻找,那就比比皆是。幸福不是一种颜色,也不是七种颜色,甚至也不是一千种颜色……幸福比所有这些相加还要多,幸福是无限的。

恰到好处的幸福就是我的梦想,我会坚持这条路走到最后。我不怕“迷路”,因为我的梦想就像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道路,然后一步一脚印走到终点。

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梦想引领成长。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仍然是那末先进,那末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动。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寻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降落。每一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设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外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末困难。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尽可能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天都会弥漫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实际上是在读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寻觅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他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份,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原来看哲学书,自己寻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因而,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其实,它们其实不枯燥,乃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缘由,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当孳孳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无想到过或许寻求的恰正是相反。“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甚么用呢”。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缘由,幸福就要简单很多。大致来讲,我边读边对比着我自己,确切有道理。但一片浑沌的大脑还没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余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法感的等等。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何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进行了自我的否定。罗素乃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