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优质11篇)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优质11篇)

ID:4631764

时间:2023-10-14 03:52:50

上传者:LZ文人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优质11篇)

在学习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教师总结范文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一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二

代诗,诗人使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

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

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

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

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

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

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

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

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

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

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这首诗从理想的历

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

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这

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

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

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

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

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

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

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

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

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最后使用比喻,

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

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

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

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

界的朋友。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

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这

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

恋图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三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四

1、正确认识创新: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为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创新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3、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4)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5)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6)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7)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科技现状喜: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5、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4)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6、教育的作用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7、国家如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个人)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和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企业)

(3)创新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权利角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五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一个三角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都相似.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射影定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六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七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八

>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

诗歌默写题: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 ,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10、《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11、《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九

1、怎样理解民主的价值

(1)一般来说,民民主价值的实现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2)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我国民主发展历程

1840年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后,不懈探索。

3、新型民主的特点(=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5、民主的实现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我国的民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什么是公民参与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7、公民参与的途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8、民主监督的意义

(1)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9、为什么要增强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0、怎样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公民怎样参与民主生活)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2)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3)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4)最后,公民要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生活,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十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总结篇十一

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法治的作用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法治的要求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好要求实行善治。

4、什么是良法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5、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依法行政的意义(=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

(2)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9、怎样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0、怎样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5)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3)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