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8篇)

最新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8篇)

ID:4632180

时间:2023-10-14 04:11:50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精选8篇)

有效的教案应该清晰地表达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高一教学工作。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一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优雅,雄浑而又柔和;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显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1、“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尘暴。

师:你觉得这几幅图画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答:二、三幅画面有因果关系。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茫茫的沙漠。

师:一、二两幅面呢?

生:我觉得这两幅画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过去的景象,后者是现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学生思考、讨论。

生答:1、沙漠的进攻2、长期干旱、缺少雨水3、开荒种田致使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考虑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错。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遭到过人为破坏。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生答:一头头藏羚羊,充满生机活力的藏羚羊被偷猎者射杀。为了保护它们,英勇的警察们与偷猎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献出了生命。

师: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考虑一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获得一些理解和感悟。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二

像山那样思考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三、拓展思考讨论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三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1课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1、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四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五

像山那样思考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三、拓展思考讨论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六

教学设想:

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不难,所以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1

过程:

一、导入

二、字词积累

听写和注音:

蓊郁()游弋()惬意()峻峭()懒惰()虚掷()挥霍()徜佯()缪斯女神()黑魆魆()瓶塞()注意(塞北、堵塞的读音)喧嚣()混浊()吞噬()涟漪()厮守()水漉漉()一泓湖水()清澈()深邃僻隐()一瞥()引擎()油腻()

嗥叫()山崖()驯服()迸发()拾遗()(注意拾级而上)毛骨悚然()嘎啦()砰砰()嬉戏()蠕动()枪膛()无动于衷()闪烁()饿殍()疲惫()湍急()

三、整体理解

1、了解作者

(1)美国作家梭罗,19世纪美国作家。1845年,他摒弃繁华生活,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神韵蕴藏在里面。进入瓦尔登湖,里面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课文《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2)奥尔多利奥波德19世纪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1)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文段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本文原题是《湖》,现在题目改成“神的一滴”,如何理解?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留心这些风景的。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七

班级:高一(1)班

(出示英语名言,让学生翻译)ithinkthereforeiam

我思故我在

生:像山那样思考。

师:一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哪些疑问?

生:山是怎样思考的?

生:山为什么要思考?

生:山到底会思考哪些内容?

师: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熟知课文,以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填空。要求用原文中的句子,像山那样思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此处大约4分钟,有目的朗读是不可少的。我们教者容易忽视)

师:这两个空格是我们是集体来填还是个别填?第一个空格

生:人类

师:具体到课文中是猎人,还有牧牛人。第一个空格填对了,第二个填什么?(学生自由填写。老师引导归纳)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师:狼的嚎叫你能模拟吗?(学生模拟)

师:听到这样的叫声,我们的感受是

生:害怕,毛骨悚然。

师:课文中怎样写狼的嗥叫,跟我们一般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能找出相关的词语吗?

生:用深沉的骄傲的来修饰嗥叫,并且声音是荡漾的,写出狼的嚎叫的特别的响亮。

师:嗥叫声用了个“荡漾”这个词语,很有美感,把声音的动态写出了。但为何是骄傲的嚎叫,找出关于骄傲的嚎叫相对应的语句,想一想,这里的骄傲的含义。

生:因为对鹿来说,狼的嗥叫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是混战和流血的语言。是说狼是这里的强者,统治者。

生:还有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是说牧牛人没钱了。

师:用了排比手法,牧牛人和狼有关系吗?

生:因为狼把牛吃了,所以牧牛人亏本了。

生:悲鸣和苦难是因为人类的存在,在大肆的屠杀狼。

师:狼不聊生啊,你屠杀这个词语用的很贴切,狼最大的敌人是

生:人类

师:对狼来说,世界上最凶残的动物就是人类。文中提到了人类的杀戮吗?

生:有

师:朗读相关的段落(第五和第六段)

师: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杀戮者的凶残。

生:一秒钟内枪弹上膛,还有过度的兴奋让打猎者无法瞄准,是说人类对杀戮很兴奋,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和罪过。

师:注意这里有个词语叫无动于衷,来修饰岩石,你觉得还有另外的意思吗?

生:其实指人的无动于衷,就是残忍、冷酷,

师:让我们更加有悲剧感的是打死的是怎样的一群狼?

(朗读相关的语段)

生:是正在发育的狼,喜气洋洋的摇着尾巴,嘻嘻的搅在一起,还用了蠕动,这是一群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的狼,被人无情的打死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用狼的可爱反衬人的残忍凶残。

师:关于这只打死的狼,文字中有一个特写镜头

生:狼的的眼睛。

师:是啊,这双垂死的眼睛让作者终生难忘,甚至震撼。如果狼会说话,他会说什么(学生谈论)

师:此时此刻,人会对狼怎么说,我是说当时的人?

生:打死狼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你是狼,就应该消灭

师:难道狼就是邪恶的代名词吗?

生:因为狼少了,鹿多了,人类就可以打猎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师:朗读“那是我总认为一句”。这里读出什么?

生:人完全是为自己考虑,自私、没有长远的眼光。为达目的不计后果。

师:这种观点,狼会同意,山会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山与狼是什么关系?能从相关的段落中找出山和狼关系的句子吗。(学生找出并朗读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这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扇自己才知道。只有山长久的存在着,从而能够刻个的聆听狼的嚎叫)(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的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会有一种秘密)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他已经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理解)

师:朗读这三句话,山是长久的存在,而人是

生:短暂的存在。

师:是说人寿命短暂?

生:是说人目光短浅。

师:山是客观的聆听,人呢

师:主观的虐杀。

生:还有山与狼有秘密?

师:我和你有秘密吗?在哪种情况下有秘密?

生:亲密的人,关系很好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秘密。

师:对啊,山与狼之间存在秘密是说两者是共同体,

师:什么是聆听?

生:聆听朋友之间默契的交流,在于聆听彼此的心声。

生:山与狼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似乎感受到了彼此间的美好。

生:我离不开你

师:生生死死在一起,缠缠绵绵到天涯,你是风儿我是沙。

师:是啊,狼爱上山,山也爱上狼,这是很幸福的世间,而现实是山失去了狼,狼离开了山。这是这样的世界啊!(学生朗读第七段)“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离开了狼的山生活在恐惧之中,而这些恐惧的制造者恰恰是自认为万物之灵,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最后自作自受,自取灭亡的人类啊。在这些似乎平静的语言里,有着不尽的深情和忧虑。

师:这里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法则的,人类不要认为的过分的干预。我国的智慧老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师:狼与山,人类过分的干预中度过了恐惧一生,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老子所说的一个字

生:道

师:就是自然遵循的法则。

师:是啊,没有道的世界,本是自由的能发出骄傲的嗥叫的强者,只能对着苦难发出悲鸣和哀叹。这就是无道的世界!那么这一声狼嚎中到底有什么含义。用最精辟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师:能理解不?

生:有些理解,还是不懂。

师:这就是精辟。什么是荒野?不是有纪录片《荒野求生》吗?

师:你认为荒野的特点是

生:荒凉,没有人。

生:很害怕,恐惧,人不会去。

师:人愿意去吗?

生:不愿意。

师:那动物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为什么?

生:没有人的干预,没有人类,很自由。对动物意味着是乐园和天堂。

师:很好,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遵循子自然法则,自生自灭,合乎天道。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有存在于天地间的独特生存准则。如同大道自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出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师: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蜕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师:作者利奥波德提出著名的“大地伦理”:(出示)“我们蹂躏大地,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大地看成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和尊敬来使用它。”善良的人们,应对自然抱着一种热爱和尊敬的态度,意识到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万物,遵从自然,与它们和谐相处,这也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正如周国平所说:“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小刘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方法:文本研读

过程如下: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二、初步感知。

利奥波德以诗意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询问。

三、思考。(它们是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学会换位思考)

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一次次的为我们的`无知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习惯于先破坏殆尽然后再慢慢整理,我们开始对身边那些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此刻,心中充满了悲凉。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学会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东西,学会正视自然的价值,学会珍视天地生灵。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

假如,现在我们赋予山以灵魂……

1、阅读全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

“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

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

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

——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

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

《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芜

学生归纳: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注意课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猎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会

狼杀鹿,人杀狼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问题出在那儿?

5、阅读第3和第10小节,思考:

人是怎样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时守护这座山。

由此,这些意味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6、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层层铺垫,首尾呼应。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从狼的嗥叫中,领悟隐藏的内涵——只有山是一种永恒,静止在那里,看待人类一举一动,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