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实用8篇)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实用8篇)

ID:4682983

时间:2023-10-14 21:29:44

上传者:琴心月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实用8篇)

在职期间,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但是现在我觉得需要向您递交一份辞职报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相关的报告范文,看看是否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灵感。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一

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对数学课的具体数据的分析,从提问技巧、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增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教学经历的学生来说,这是我亟待想得到答案的问题。所以,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走进了南通市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学校,走进真正的课堂。在这次观察记录中,我主要采用结构式观察的方法记录了:课堂提问技巧分析;教师问题在学生座位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所答问题的回应。本文就是在这三份报告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及时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为此,我们利用下面的“课堂提问技巧分析表”对这堂课的所有问题进行了逐条记录与分析:

统计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比较关注学生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这符合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学生的回答类型基本与教师的问题类型对应,学生的推理能力相对较高,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创新能力方面相对缺乏,还不能灵活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有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

经过与一些学生的交流,我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教师要确认学生对教师刚才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懂得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作深一步的教学,否则,教师会重新分析,直到学生都听懂了为止。这说明教师可以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从中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互动的频率、教师的偏好、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课堂状态,也是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是我这次见习过程中的座位表记录:

注:a.男生,b.女生;阿拉伯数字表示回答问题的次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班总共有60位同学,并且男女生比例相等。其中,教师对男生的提问次数是20次,对女生提问的次数是21次,对男女生提问的比例也是比较均衡的。存在的问题是:教室相对拥挤,再加上听课的.人多,教师的活动范围也就比较小,只能在前面几排走动,尤其是对最后一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关注得比较少。这很容易会引起他们上课听讲时精力不集中,从而延误了接受新知识的时间。但总体来讲,这堂课老师在座位的安排以及提问的分配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在记录的同时,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比较圆规画的圆和硬币画的圆有什么区别?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时,学生们几乎一致选择的都是与同桌讨论,与前后的同学基本上没什么交流。其中,有的组可以讨论激烈,很快举手回答。但有的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只是在听别的组怎么讲,然后附和他们的答案,而自己却并没有独立思考。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使学生之间得到更好得交流。这很可能使班级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得严重,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应着重考虑创设数学情境,提出问题,还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并灵活运用之,方可确保其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因为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至始至终参与课堂、参与思维。

注:v=口头回应(verbalresponse);nv=非口头回应(non-verbalresponse)

+=积极回应(indicatedpositiveresponse)0=不作任何回应(indicatednoresponse)

-=消极回应(indicatednegativeresponse)

根据表中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这一堂数学课中基本上采用了口头回应和积极回应的方式,仅有个别同学错得太离谱,教师也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不足之处何在。因为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上面,我们从提问、座位表和回应三个角度对这堂课进行了剖析,那么,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利用下面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参照表”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表中可以看到,这堂课的综合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教师的讲授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积极引导,善于分析,循序渐进,及时反馈等。存在的问题是:难度偏易,学生主动探究不够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经过以上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该教师在一堂课上总共提问41次,平均一分钟一次提问,节奏适中,且师生互动的频率密度也适中,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叫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学也收到了比较良好的结果。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只是一味地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交互,有时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发生,但由于缺乏对问题方式、节奏良好的设计,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提问的有效性,反而造成了低效率。因此,教师提问的频率不宜过密,对于需要重复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问,这样可以不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可以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复杂,回答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回答也会更有创意。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应,必须明确、规范、具体。学生接到信息后才能积极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作出正确的答案。同时,教师还要把握问题类型的比例。如果着重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提一些事实性的问题,如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提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更合适。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真实问题,减少呈现性问题,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模拟或真实情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运用知识。

以上是笔者对一堂数学课的观察报告,虽然我最终没有给出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至少我明白了,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考虑的因素真的非常多,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误。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二

观评了三节优课课例:一元一次不等式、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单元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专项复习。教师基本素质都较高,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备课充分,紧紧围绕课标展开备课和教学,准备充分,教材挖掘深,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整个课堂环节齐全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形成知识体系,课堂容量大,效果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组织形式多样,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对学生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能力。又都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节优课又各有优点,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速度和效果。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单元复习一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化斜为直”的方法,从而总结规律指导解题。期间,也涉及到了好多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另外,利用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再就是从展示阶段看,学生的基本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掌握得好,小组合作交流有效,语言表达能力强,训练有素。二元一次方程组专项复习一节,不局限于学生会解几道题,而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法,对比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和难易程度。在探索和对比中提高了解题能力,领会了换元思想和整体思想。进一步理解了消元思想,这为下一步学习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甚至为解多元高次方程打下基础。

提几点看法,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要紧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过程是一个对不等式的变形过程,变形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单元复习一节,整个过程缺少题目的支撑,稍显空洞。可以把复习及探索研究的内容习题化,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去体会去思考从而达到总结领会再利用。这样,也能增大课堂容量。

总体来看这几节课都非常好,教师上课的水平都很高,任何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无论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对教材、课标把握挖掘,亦或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都让人耳目一新。争取把从中学习到的知识、方法、精神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三

经过这次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我对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经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到“一览众山小”的历程。这期间对地理新课程标准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理解。

首先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当要热爱地理学科,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信心,这样才会想方设法地探索各种教法、学法,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乐学、善学。达到教学的目的。才会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教育观念尽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实效。

其次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己, 新课标与旧教材相比,无论是从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变化比较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探索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落伍了。只有学习,在理论上才会有所提高;知识上才会有所丰收,教学技艺上才会有所增长。通过培训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反思过去自己的初中地理教学,有许多缺点。如:教学方式方法古板僵化,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动手动脑练习较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困生的关心辅导较少……今后,我会不断地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补充学科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熟悉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并做到多学多思多改,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好教师。

第三,培训让我明白要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改变了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我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意见,进而不断改进自己教学,使自己升华。

提高教师的"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等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第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地理学习评价中,过去那种仅仅以"双基"落实为终极目标而忽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形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模式.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

总而言之,这次新课标和内容创新修订,要求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以后还得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发现。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做一名合格的地理老师。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四

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由一开始的不情愿,烦恼、急躁,渐渐被专家的精彩讲解所吸引,聆听各位专家的对教材的分析,自己才对这次培训有了初步的认识。使我深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每一位老师都需要重新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被时代所淘汰。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观念的更新。

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字母、表格、图像语言,如何树立数学模型思想;如何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能更有效吗?”,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总结——深化——修正——获得,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尤其要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科学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会将自己的爱全身的融入到学生中。在教学中,我会将努力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观念”,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

新课程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个人较好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了解其它学科,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助促进。

21世纪倡导的主旋律是“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研修,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张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之中。

一、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张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张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潭溪山20xx-20xx年游客数量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xx和20xx年的游客数量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总之,此次培训活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方法、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均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后,自己充分将所学、所悟、所感的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新时期的合格的数学教师。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五

观看了济南市长清实验中学张静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堂实录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当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完美,环节精巧,而是因为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因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也与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学中做的一些尝试产生强烈的共鸣。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此,在观看本课时,我确定的观察点为“学生学习”维度中的“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张静老师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总共有13处学生活动(这里的学生活动指教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学生相对独立地活动一段时间),从内容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活动的时间来看,总时间为30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67%。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能占到这样的比例,说明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来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口述,书写,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测试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为主。本节课,集体回答26次,个体口答11人次,个体黑板演示展讲3人次,个体板演展讲4人次,小组合作交流3次,全体测试一次。

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张静老师本节课的四点学习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点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后一点着重能力及情感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贯穿于在3和4这两条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通过第二环节的自主探究中的三个学生活动实现。从学生的活动设计来看,这些活动都有利于目标达成。从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都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总体评价: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黑板板演展讲呈现出来,让学生原始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彰显活动有效之美。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六

小学数学远程观课评课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匪浅。通过六节课的观课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让我更加懂得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知道了教师对课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学生积积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知识,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的论述要好的很多。我认真观摩了六位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让课堂活起来。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观课让我收入颇丰,我觉得老师都从一年级孩子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把没个环节都想的很到位,很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课堂的练习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对本节课的感悟:

2、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3、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42-26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4、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5、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6、巩固练习的设置通过一些更游戏似的问题来积极的.引发学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你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提到最应该关注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由具体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可以说从始至终你都在贯彻你自己的设计理念,努力地在为学生创造着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环境,努力地想通过操作,交流,展示,辨析等形式来让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这些形式比较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灵活使用。研修学习一个短暂的学习过程,我要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七

认真观看了聂大庆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崔美华执教老师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郭艳红执教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三节课,感受最深的应是三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三位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也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聂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在导入环节上,聂老师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老先生旧地重游时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理解文本,在以读为主的过程中开展角色体验,情境想象等多样的言语训练,深入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聂老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紧紧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与“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找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聂老师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聂老师还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介绍德国秀美景色及作者,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聂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反复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聂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崔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文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崔老师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颇有感受的地方就是崔老师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数字的解读,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讨论,在崔老师的引导下去感悟数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崔老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感悟中解读文本。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等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崔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具体数字展开读书感悟。让学生与数字对话,尽情抒发自己的个性感悟,理解隐含在数字背后的谈迁的精神和情感。通过读书感悟,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读到语言背后的精彩。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同时,崔老师的扣词导读,感悟形象,紧扣“信念”、“厄运”、“打不垮”等课文中的关键词,前后联系,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范读等)中感悟了谈迁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从而把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崔老师在教学中还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崔老师倡导的“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体现。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也正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扶后放”的过程。

郭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第八组。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能独立读懂一篇课文,并且能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通过本课的教学,郭老师也正是让学生在“自能读书”的基础上向“自能作文”迁移,训练他们“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也是这一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郭老师以“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精读2、4两个重点段落,落实训练点。

本节课上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都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读,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情与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郭老师也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文本中,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不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利于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处理上,郭老师在课件文字的渲染下,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并通过朗读将威尼斯夜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感受到艇动城闹、艇停城静的特点。郭老师的课堂也正好迎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学习了三位老师的课,我对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好的朗读是完美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的创造。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以读为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初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篇八

xx年xx月xx日和x日,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到清远市参加由广东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年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大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广东省韶关、珠海、梅州、清远等个地级市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的张永华老师上一年级《左右》,张老师在课件里呈现卡丁车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张老师从卡丁车游戏,激发兴趣——联系自身,体验左右——游戏操作,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张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分辨左右之后,还编排了“左右操”,从而活跃课堂也加深记忆。张老师还在课件出示上下楼梯、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动画,体会生活中左右的相对性,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张春娜老师,就是抓住了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羊羊们喜欢哪些球类运动?”的问题情境。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从“羊羊们喜欢哪些球类运动?”——“怎样求平均每人拍多少个球?”——“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平均数?”的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两天学习,共听了节课,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如李教授在点评时所讲:“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