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通用8篇)

最新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通用8篇)

ID:4684700

时间:2023-10-14 22:10:17

上传者:XY字客 最新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通用8篇)

没有人能掌控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控制每一分钟如何被利用。怎样才能在一分钟内提高效率?如果你希望在一分钟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以下的总结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一

也许没有多少人能把复杂而乱离的艺术人生,写成《约翰?克里斯朵夫》一般的鸿篇巨著。罗曼罗兰用这沉甸甸的百万字,镌刻了一个时代、三个民族、一种精神。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受祖父疼爱。他热爱音乐,也曾因练琴时的偷懒而受到责打,却始终未与音乐分离。最终他得益于自己的天赋、家人的关系,加入王府乐队。她的祖父与酗酒的父亲先后去世,兄弟平庸,母亲软弱,家庭的重担落到他的肩上。只有一个崇尚自然与自由的舅舅曾在早年给予他安慰与关于“自然即艺术”的启蒙。最终,他冲破世俗与情欲的罗网,开始自由创作。

他常年受艺术界与社会的排挤,他却也无畏这些刀锋似的声音。数年后,他因见义勇为杀了一个军官而逃亡法国。在法国,他结识了坚毅、高雅的自由思想青年奥利维,结为生死之交。在法国的起初几年,克里斯多夫做家庭教师,改编许多平凡的作品,并利用闲暇来创作并演出,但依旧不成功。不过在结了新仇的同时,也得到了日后十分重要的友谊。

世事难料,也许就在那一部部曲集随波流传到塞纳河的每一个角落时,也许就在布尔乔亚们无意中听到了这位家庭教师在书房中的铮铮琴声后,仿佛一夜间,一个新的克里斯朵夫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在巴黎成功创立了事业,受到全法国乃至欧洲各国的肯定,同时,他也促成了奥利维的婚姻。

他参与了一次革命,被迫流亡瑞士,且永远失去了挚友奥利维。在经历了迷失、悔恨与失控以后,他看见了上帝的力量。在月明星稀与林涛万顷里,音乐家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真理,遂以更宽广的胸怀与超然的心态投入艺术生涯。

最后,他与曾经的学生、日后的意大利贵族葛拉齐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他最后恬静的艺术作品注入力量。至死,他成功促成了奥利维之子乔治与葛拉齐亚之女奥罗拉的婚姻,并始终心平气和地坚守在自己少年时所希望的战线上。

艺术的伟大力量贯穿了全文。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优秀的作品?有人以为,众所周知、雅俗共赏的作品即成功艺术的代表。其实未必。歌者唱《下里巴人》,围观者欣然附和;歌者唱《阳春白雪》,可能问津者寡。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因为我们以“大多数”为标准衡量其他特殊对象,而从“一般”到“特殊”的差异时常不可思议得大,所以如果我们承认了“杰出”,那也就是否定了平庸。据此说来,“大多数”只能是“大多数”了,大部分通俗的艺术——除了罗琳的《哈利波特》、久石让《天空之城》、迪斯尼《狮子王》之类——基本上都无法符合“少数”的“特殊标准”。

真理未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些“大多数”恐怕只是追随者或是发行量的创造者,他们不可能探究或追寻——这会要他们的命。正因如此,因循守旧不是指陈腐,而是指既无法品味晚霞洒在教堂屋顶上时的庄严壮甜美,更无力创造足以给时代烙下火印的贯日白虹——只会自称是新新人类,与真正的新时代的创造者鱼目混珠。

克里斯多夫的作品被排斥的时间长达十多年;即使成名了,也没有多少真正能理解他的人。

这是有原因的:上帝创造人类,犹如组建一个公司,我们中间有负责烧锅炉的,也有负责设计锅炉的。至于锅炉设计得如何,只有行内人才看得出来。况且,若设计出了柴油机,以烧锅炉为生的工人常常无法明白它的价值,反可能因失业而抗议。可当柴油机安装到每一台机器上后,当年的锅炉工就会面无愧色、一本正经地去操作柴油机,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还大言不惭地诅咒过去的低下生产效率!

这就是克里斯多夫遇到的笑话:当年的敌人一转眼变成了“朋友”;当年被批判的作品如今被捧起来了。更好笑的是,越是曾经凶猛批判的对手,如今是“追随得越紧”。

这又说明了一个问题:纵使在上层社会,也免不了挤满没有灵魂的“大人物”。他们未必比乞丐更高贵,对文化艺术完全没有贡献或创造的。但这些人自有一套本事:他们或有“良好”的血统,或有一张比常人更多发言的嘴,充其量有一颗见风使舵的大脑,于是在同类的帮助下成为了“音乐家”、“文学家”、“批评家”、“公爵”或是“权威”。罗曼罗兰用许多笔墨来描绘“音乐家”和“批评家”的愚蠢低劣:他们不懂艺术,跟当今的小学生一样按着范本、换汤不换药地抄书,同时竖起耳朵听报社经理与贵族们的意见,以便随时随地把“他的和声动听悦耳”改成“他的和声刺耳难听”。而“音乐家”继续写劣质烟一般麻醉国民神经的东西。当然,纯朴的劳动人民会供养这些“艺术权威”的。

当然,纵使一万只乌鸦也是囚禁不住一只凤凰的。

艺术家、科学家,是人类的火炬,上帝的天使,自能从深渊里飞出,两翼便刺破地狱的咽喉。他的光辉照亮大地,你却别奢望追的上他。

艺术、科学与思想,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只有强壮的心灵方能领略它们烈焰般的力量。这不是指诚实、勇敢与否,而是指包容、智慧与坚强。有许多人,如书中的奥利维,外柔内刚,具有伟大的精神,那些弱者无法理解,也就无力抵挡。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向宇宙与中子迈进的时代;21世纪,文化艺术将在全球平台上取得空前的繁荣。可古老的规则无可更改:优胜劣汰。我想:各种艺术、科学与思想,都有它们的价值。艺术与思想,需要庄严的裁决与表彰。创造者的激情与旁观者的包容是文艺之花绽放的土壤。

文档为doc格式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二

读了克里斯多夫让我明白了许多,让我受益最深的就是忍耐,这极为平常的两个字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只要在愤怒的时候,忍耐一下,也许就不会惹上大祸。

约翰.克利斯朵夫讲述了他从小到大受到的遭遇,但是,他尽量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因为他从小音乐天赋非常好,所以家里除了妈妈和祖父其他人都嫉妒他,他从小就缺少呵护,后来,祖父去世了,家里人都欺负它,只有他妈妈保护着他,他的爸爸因为没有祖父的看守,变成了一个酒鬼,喝酒使他爸爸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没法,十一岁的克里斯多夫去外面打工,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要忍耐,他要忍耐十一岁就要上班的痛苦,和家里人对他的嫉妒。他一天可以说都在忍耐。

读了这本书我确实受益匪浅,李小龙被迫出国时,在手心写了一个忍字,看来忍耐非常重要。

说到我,那就不行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忍耐度可以说接近0,别人一说我,我就急。就拿上次期末考试来说吧,期末考试考完以后,妈妈就说,你这次考试数学绝对考不好,我忍住愤怒,问为什么,妈妈说:“看你平时做题?”我的愤怒如火山喷发一般,一下涌出,跟妈妈大吵起来,读完这本书,想想当时,真是可笑,为何发那么大火呢?忍耐一下就过去了。

只要在愤怒的时候忍耐一下,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三

我爱音乐,因为在音乐的殿堂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予我心灵上深深的震憾。我爱文学,不论是托尔斯泰的凝重,或是徐志摩的醉情,都无法改变我对罗曼.罗兰的那份衷情。他使我第一次听到了文字的声音,感受到苍白的文字,犹如化成一阵阵氲氤的水汽,拂过我的'耳畔;一串串音符,冲撞着我的心灵。我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书中的文字正在呐喊;听见了作者笔下英雄心脏永不停歇的跳动声。

克利斯朵夫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奥利维埃这样的知己,使他因为饱受生活坎坷而疲乏的心灵沐浴到友谊的滋润。当克利斯朵夫获悉自己有了一个朋友,是那么的激动,以至于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一切,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克利斯朵夫又是不幸的,在他正需要朋友的关怀时,奥利维埃却为了反抗统治、获得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生活布满了荆棘,但克利斯朵夫用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点燃了横在前进路上的阻碍,开辟了通往自由的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份崇高真挚的友情,更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为了自由与权利而奋斗。我爱克利斯朵夫。因为作者把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真实:少年时的善良单纯,青年时为了真理“桀骜不驯”地不懈奋斗,老年时成熟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及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作者流畅地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奋斗史,而又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字华丽而不失真实,情节曲折但可以给读者充分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一本好书就是在读者掩卷瞑思时才发觉自己已欲罢不能,萌发再次阅读的兴趣,点燃重新品书的热情。在我眼中,《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如此。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奋斗的目标,不屈的意志——是人通往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成功、伟大的,正如其作者的一生。约翰?克利斯朵夫将在我心中永存。也许正如其死后最后那声满怀期望的呐喊:“有一天,为了新的斗争,我还会再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四

寒假中,我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出有因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读者可感觉到音乐在全书中的分量。

在本书开篇,音响的三个元素:河流、风和大钟唤醒了刚刚出世的克利斯朵夫,尔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助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魂,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录复归平静的大海,使他顺利地抵达“人生的彼岸”。在作者,罗兰看来,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是所有艺术中表现力最深刻的一种,亦是沟通人类的最美妙的工具;它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使之欣悦,使之宁馨;而世界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五

一个貌不惊人,却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是如何挺过磨难,在各种斗争中追求自由的?这本《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详尽的介绍。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界,自小就显露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分,以十一岁的稚龄担任宫廷乐师。但由于看不惯社会寄存的罪恶和虚伪,使他的医生充满坎坷和不幸。他也曾被现实压倒,酗酒度日。但最终由于他能以勇敢、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些逆境,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大师,以优美的音乐丰富了人们的心灵。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谁都想走宽敞明亮的大道,但只有崎岖的'小路,才是天才之路。

有的人一生平平平凡凡,有的人一生大起大落,有的人一生虚华无味,有的人一生朴实幸福。

像另一个小说人物,其实也是作者本身——保尔。科察金同样如此。他的命运也不是通途。他出外打工,经常因为自尊打架,最后参加革命打仗。他到了躺在床上双目失明并瘫痪时,还有勇气继续创作,其间,他还遗失了原稿的一部,令他六个月的辛苦泡了汤。不过他仍未放弃,他又从头开始……他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能说:‘我的一生已奉献给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克利斯朵夫也一直在奋斗,不过他是一直为了自由而奋斗,其间背负了无数骂名,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金子发光了。只要是金子,无论你陷入多深的沼泽,总会发光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六

“他瞅着她秀美的脸刻画着痛苦的标记,乌黑的头发中间到处有了白发。看着这个被心灵的痛苦浸透的肉体,他感到一股怜悯的、热烈的敬意。时间给了她多少创伤,但伤口处处显出她的灵魂。于是他轻轻地,声音有点儿颤抖地,要求她给他一根白发做纪念。”

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真心的爱着葛拉齐亚!我爱你,连带爱你日益憔悴的容颜,甚至白了的发!

特别喜欢叶芝的《当你老了》,和这里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处,打动心弦!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她在高二的时候谈恋爱了,她告诉我是坐在她后面的男生。那个男生我也认识,老实敦厚,成绩也不错。过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记得一个细节,就是女同学告诉我,那个男生早就开始默默的喜欢她,到给她表白的.时候,已经收集了一小撮她的长发!这些长发都是她掉落在衣服上或者蹭在他的桌上,被他偷偷收起来的!你看,真心爱你的时候,你掉落的头发他也视若珍宝!

什么是真正的爱呢?我们的内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罢。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七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是书找对我了,冥冥之中又安排我在此时读这本书,在我“将死之日”,给予我力量去重生。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堕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的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克里斯朵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掌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

“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精辟历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朵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最后,写到这里,想说的是,自然有人,天生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挣扎,奋斗,他们不肯因为眼前虚假的光明而自欺欺人,于是勇敢的走入黑暗,去探求真正的光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了,也有很多人在继续前进,让我向你们致敬,在黑暗中为光明挣扎的,不肯放弃的人们。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百字篇八

罗曼罗兰史诗般展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生命波澜壮阔一生的这本书,多少年来,我总是常读常新,惊异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博大的爱情和精深的美。

败落了经济的家庭、音乐的灵魂上的薰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生长的沃土。正如鲁迅说的,从繁华坠入困顿,才最能感受人世间的冷暖炎凉。一切灾祸的好处就是,它像一根鞭子,时时抽打着,不允许你闲散。艰难中的亲情,更容易化成束缚肉与灵的责任。倒是一个衣食无忧无牵无挂的人,临到一片空虚的时间,就会毫无依傍,没有强迫他往前走的驱动力,他的前行只是习惯,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到哪儿去。

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很小的年纪上就要工作。正如伏尔泰说的:“工作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也成长了他一生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性。而人啊,不管一生成就了一些什么,品性就是构建成功质量的原材料。

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当口,深刻认识了祖父成功的阳光,父亲堕落的阴影。他看出了父亲是给人生打败的,这颗不幸的灵魂,随波逐流放荡不羁地向着“欲壑”滑落,全然没有一点反抗的勇气,最后只得对着虚度的一生哀嚎叹息。呵呵,这个倒霉的父亲,给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不仅是这些,他遗留给儿子的,是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宝贵的好奇心,这好奇心不会被时间冲淡而是越来越强烈。

正如罗曼罗兰写的,大半的人一过青春就死掉了,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着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日子里做的、说的、想的、喜欢的一切,一天天地重复着,而且越来越机械越来越离谱出格。这种天真和好奇,做成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祖父“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教育中最危险的部分:骄傲与没落的贵族气,被他母亲的“温良恭俭让”的榜样和舅舅“做个平常的人,做好份内的事”、虔诚、欢乐、安贫乐道的.思想影响给克服了。只要我们肯进入到民众深处,我们就有机会遇到他舅舅那样的人,思想、人生的重大话题,在他们那里变得亲切,变成人之常情。而每一个成年人,只要他心里有爱,有游经人生社会的阅历,有足够的聪明,他都有机会成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舅舅那样深刻而亲切的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没有经过系统文化教养,造成了他本质上的纯朴“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羁”.他不须刻意、花大力气兴许仍不会如意的“反朴归真”,确定了他的平民性,同时音乐的魅力——身为长子有机会耳濡目染祖父的辉煌和艺术,使他早熟,且一陷到底,造就了他思想的丰富多彩。音乐如禅,正巧是“直击人心,不立文字”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