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ID:4756320

时间:2023-10-16 06:16:41

上传者:雅蕊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学习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下面的学期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总结中不仅突出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点和亮点,也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二

考试之前我们及时的总结,罗列,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有效应对考试,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1.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为一条曲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运动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4.类似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物体的一个运动结果可以和它参与几个运动的共同结果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运动称为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称为这个运动的分运动。求几个运动的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求一个运动的几个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高中阶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通常指运动学量( )的合成与分解。

重要结论:(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3)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也可以是直线运动。

(4)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同时性,独立性,同体性

5.抛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抛出所发生的运动。

分类:平抛运动,竖直上抛,斜抛运动。

特别注意:做抛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都为g,它们都是匀变速运动。

研究抛体运动的'方法: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

6.平抛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以

一定的水平初速度 抛出所发生的运动。如右图所示:

平抛运动的规律:

7.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学量及其单位:

各物理量间关系:

向心加速度表达式:

向心力表达式:

特别说明:匀速圆周运动中,质点的线速度大小、向心加速度大小、角速度、周期不变,但是线速度方向、向心加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合力完全等于向心力。

变速圆周运动、一般的曲线运动中,物体所受合力一部分提供向心力,一部分提供切向力。

相信大家一定仔细阅读了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三

(1)电磁元件。它包括电流元件和电压元件两部分。转盘3下面部分是电流元件,它由铁芯4及绕在它上面的电流线圈组成;电流线圈匝数少,导线粗,它与负荷串联。转盘上面部分是它的电压元件。它由铁芯2及绕在它上面的电压线圈组成;电压线圈线径细。匝数多,承受负荷的全部电压,但只流过几毫安电流。

(2)转盘。它由铝制转盘3及转轴组成。

(3)制动磁铁。它是一块永久磁铁5,在转盘转动时产生制动力矩,使转盘的转速与负载的功率大小成正比。

(4)计数机构6。它由蜗轮蜗杆、齿轮机构组成,用于计量电能。

(5)支座。用于支撑电磁元件、制动元件和计数机构等部件。

(6)接线盒。用于连接电能表内外接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四

一、碰撞的定义

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做碰撞。

二、碰撞的特点

作用时间极短,相互作用的内力极大,有些碰撞尽管外力之和不为零,但一般外力(如重力、摩擦力等)相对内力(如冲力、碰撞力等)而言,可以忽略,故系统动量还是近似守恒。在剧烈碰撞有三个忽略不计,在解题中应用较多。

1.碰撞过程中受到一些微小的外力的冲量不计。

2.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然变化所需时间极短,这个极短时间对物体运动的全过程可忽略不计。

3.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物体必有一小段位移,这个位移相对于物体运动全过程的位移可忽略不计。

三、碰撞的分类

1.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如果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称为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和机械能同时守恒。

2.非弹性碰撞

如果是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了损失,称为非弹性碰撞。

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有损失,即机械能不守恒。

3.完全非弹性碰撞

如果相互作用力是完全非弹性力,则机械能向内能转化量最大,即机械能的损失最大,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具有同一速度。

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且机械能的损失最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五

一、焦耳定律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库伦定律

五、电阻率

1.意义: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用电阻率p表示,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好,电阻率越大,表明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导体电阻就越大。

2.决定因素:由材料的种类和温度决定,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无关。一般常用合金的电阻率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电阻率。

3.与温度的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于制造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电介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用于制造热敏电阻)。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第一步:全面想象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

每一道物理题目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可是,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题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解题首先要根据题意,通过想象,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物理图景。

第二步:准确地抓住研究对象

在完成了钥匙的第一步,刑弄清了题目给定的全部物理过程后,就要准确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物理过程。

第三步:挖掘隐蔽条件。

具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往往含有隐蔽条件,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应能够越过“思维陷井”,提高解题速度。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熟记一些概念、公式及推论;记住一些结论对于提高解题速度、提高应试技巧等是大有帮助的。

二、重视随堂笔记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讲过的一些好的解题方法、例题,或者是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三、重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独立完成、不依赖他人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四、学会画图分析物理过程

不论题目难易都要尽量画图分析,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知识需要通过画图来达成,画图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反复的训练,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复杂的物理问题其实会变得很简单。

五、重视物理知识的巩固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就是对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在弄懂、弄会的基础上,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尽可能的节约解题时间,提高解题速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高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对知识进行巩固。

六、重视总结知识点

及时总结知识点,同类题型及时做好归纳,以便做到举一反三,及时融会贯通。研究表明,有系统的学习会比零散的知识点容易掌握。习惯性地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慢慢就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解题思维,知识就慢慢变成自己的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六

1.定义

是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2.晶体

(1)定义:晶体是由大量微观物质单位(原子、离子、分子等)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的结构,因此可以从结构单位的大小来研究判断排列规则和晶体形态。

(2)特性: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熔化的温度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

3.非晶体

(1)定义:非晶体是指结构无序或者近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物质,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

(2)特性:非晶体没有熔点

4.影响熔点的因素:(1)压强(2)杂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七

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

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2、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

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研究;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时,用电流场来模拟电场等都用了等效思想。

3、累积法

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如测量均匀细金属丝直径时,可以采用密绕多匝的方法;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可测30-50个全振动的时间;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时,可隔几个点找出计数点分析等。

4、留迹法

有些物理过程是瞬息即逝的,我们需要将其记录下来研究,如同摄像机一样拍摄下来分析。

如用沙摆描绘单摆的振动曲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位置;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平抛的小球位置;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信号的波形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八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情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九

各量均把正负带,代数加减万事吉,

中间过程莫关心,便于求解平均力.

所受外力恒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

碰前碰后和碰中,动量总和都相同,

矢量关系别忘记,谁正谁负要分清.

时间积累动量增,空间积累增动能,

瞬间产生加速度,改变状态或变形.

动量动能二定理,解起题来特容易,

动量定理求时间,动能定理求位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十

一、声音的产生: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世界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高一物理知识点2

动力学(运动和力)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知识点

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矛盾为:a、原子是不稳定的;b、原子光谱是连续谱),1913年玻尔(丹麦)在其基础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玻尔理论。

2、玻尔理论的假设: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原子处于最低能级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做基态;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的这些定态叫做激发态。

h=en—em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3、玻尔计算公式:rn=n2r1,en=e1/n2(n=1,2,3??)r1=0、53?10—10m,e1=—13、6ev,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选定离核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子从离核无限远处移到任一轨道上,都是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所以在任一轨道上,电子的电势能都是负值,而且离核越近,电势能越小。)

4、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6、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引入了量子概念(提出了能级和跃迁的概念,能解释气体导电时发光的机理、氢原子的线状谱),局限之处在于它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经典粒子、轨道等),无法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

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

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