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模板8篇)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模板8篇)

ID:4762454

时间:2023-10-16 08:34:26

上传者:BW笔侠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模板8篇)

感恩是一种智慧,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谛。感恩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一篇感恩的演讲稿,呼吁人们用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4][5]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二

现在的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愿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而“过度保护”起来。这既压抑了孩子活动的愿望,又使孩子养成依赖、退缩、怯懦等不良心理,缺少独立、自主性。通过观察、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逐步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独立看书思考找出不懂处、有疑问初。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坐的大多数人在家是独生子女,过着小皇帝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也是从不相识,心中无他人,心中无集体;对社会上的善恶之事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与你们的想法正好相反,他忧国忧民,处处以别人的利益为重,因此,他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上大多的人爱戴和尊敬。同学们想知道在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是谁吗?”通过这一激发,学生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有的注视老师,有的同桌在窃窃私语,接着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他是谁!”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正因为他忧国忧民,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所以才受到世人的尊敬。”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在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这样学生不反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心理素质,使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三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三十九小学李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本册书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即课文的第四第五部分。在处理教材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我通过抓住鲁迅先生半跪这个动作,严肃、叹了一口气的神态,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又通过女佣的话,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鲁迅先生生前最后时光生活(到临死之前依然在写作)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

二.课外知识的有机渗透。

我充分利用课后阅读链接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把它穿插到每一部分的结尾。即如此一个关心劳苦大众,一心为民的人物,在他去世时,穷苦大众能不来悼念他吗?让学生再次感受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救护车夫、关心女佣部分,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鲁迅爱憎分明,关心穷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重难点

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前准备

生:熟读课后资料师:搜集巴金的《悼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

一测评导入

通过上节课地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生汇报师板书)通过对谈《水浒传》、谈碰壁两件事地学习,你了解了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勇于斗争)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读后面两个故事,把最能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生自学,读句子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扎好绷带。

(看插图、体会半跪、想象画面、印证了怎样的一颗心、感情朗读)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

(与前面谈《水浒传》、谈碰壁时的谈笑风生相比,现在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伯父可能想到什么?写下来。交流。再谈体会:周晔此时清清楚楚看到了什么)

3、再读这两句话

4、感情升华:读课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工友与盲人部分,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小周晔悲痛的句子。

(二)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找出拨动心弦的句子,读一读(女佣的话),谈体会。

2、介绍鲁迅逝世前的情况。出示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中的片段: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为他们说话的人,中华人民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所有的情联系起来,融在心头。拿出笔,写下感受。

(生写交流)

板书

谈《水浒传》关心爱护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勇于斗争

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憎恶黑暗社会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关心穷苦人

果因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五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六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七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

生:(闭眼遐想)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我的伯父鲁迅读后感六年级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二、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试加小标题。

三、教学过程

1、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吗?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2、初读感知。

(1)自学全文,思考:

a、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思考;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反馈。

(3)根据五件事来分段。

(4)你觉得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围绕“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中心句来写。)

3、学习生字新词。

(1)师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自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了解部分词义。

(4)再读。

4、学习第一段。

(1)师简单介绍单元提示。

(2)根据单元提示要求,学生读第一段。

(3)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4)你理解“爱戴”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划出句子,读。

(5)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没有)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在课文的哪部分中?(二至五段)

在二至五段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理清第一段与二至五段之间的“果因”关系。

(7)在这一段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谈谈。

(8)朗读本段。注意最后一句话的递进关系。

(9)小结本段。

5、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追悼鲁迅讲“碰壁”为自己想得少,

为什么伯父得到救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这么多人的爱戴?关心女佣

果因

附:说课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试加小标题。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例:

a、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请学生介绍)。

b、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c、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同学间交流评议(这种方法好就好在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感,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学生学得认真、透彻,教师上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让学生小结为主),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见教案),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总之,在具体的上课操作之后,教师本人的自我感觉好,达到了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二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教法上,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