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通用8篇)

2023年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通用8篇)

ID:4772611

时间:2023-10-16 12:22:29

上传者:HT书生 2023年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通用8篇)

总结范文是一种有助于自我反思和提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写总结时要注重细节和具体事例的描述,以加强可信度和说服力。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写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一

今天是6月5日,星期天,天气晴。

上午9点20分,我和社区志愿者徐阿姨来到了居住在____园____幢____室程师傅家。我首先向程师傅两口子问好,并代表迈____街道传达了对老两口的良好祝愿,并发放了____桥街道给居民的一封信和社区联系卡,并告诉他们,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拨打联系卡上的电话。

同时,我还把社区卫生医院的服务电话留给了程师傅。程师傅对这个解决方案表示非常满意。

临走的时候,我再三叮嘱程师傅,在联系社区医院的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我会一直跟踪这件事,直到帮助他把问题解决。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二

3月28日,我与单位部分干部走访了高地社区。高地社区地处城乡结合处,近几年发展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凸显。走访中,高地社区的干部群众反映,该社区部分农户因住房距离杭浦高速过近,来往车辆多,噪声大,特别是夜间不能正常休息,生活为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杭浦高速的管理部门不是我们余杭区的,虽然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村民一直为这个问题而苦恼。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走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回到办公室后,我立即与区交通局、环保局取得了联系,讲述了事情的缘由,寻求解决的办法。区交通局领导非常重视,答应第一时间与该路段的管理部门杭州市高速路政大队联系。没过几天,市高速路政大队派出三位工作人员来到社区,我与区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人员陪同实地踏看了现场,核实了情况,初步商定以社区的名义向市高速路政大队递交一份反映情况的报告,再由市路政大队将社区的报告和要求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努力争取市路政大队、上级主管部门、区交通局和社区能坐下来一起协调解决此事。市高速路政大队将核实后的情况,上报到其主管部门。目前,两家单位就处理意见已与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协商,估计不久就会有回复,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区环保局对此事也很重视,积极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我也会一直关注和跟踪这一问题,使这个问题早日得到彻底解决。

随后我又走访了高地社区居民汪鸣忠,其妻向我反映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不好,画面不清楚,有时还搜索不到频道。回到单位后,我联系了数字电视公司的领导,说明了情况。第二天一早,该公司派人对汪鸣忠家附件的线路进行了检修,但没有发现问题,又对周围的信号进行了测试,也没发现异常情况。工作人员与汪鸣忠取得了联系,对其家中的电视及数字接收装置进行了调试,线路是正常的,查明是因为雷雨天气“惹”的祸。临走时,工作人员告诉汪鸣忠,今后在使用中如有问题,联系后他们会第一时间派人过来处理。

事后,数字电视公司将处理结果告诉了我。我想,如果我们的区级各部门、党员干部都有数字电视公司这样的服务意识,那么群众反映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群众与我们的心就会贴的更近。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三

3月28日,冒着毛毛细雨,我来到xx镇xx村进行走访慰问。在场穿梭着,寻找走访对象户——贫困户。一栋破旧低矮的房屋映入眼帘,我随即走进那户人家,迎接我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我和她说明了来意,她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是党派领导来看望我们啦,共产党真好!”老人找了一张板凳让我坐下,我和老人攀谈起来,了解到:老人叫,60岁,看着比实际年龄大不少,也许是家庭条件困难操劳过度的缘故吧。丈夫1985年就因病去世,她独自一人带着两子一女生活,还要照顾95岁高龄的老母亲,家里只有一亩口粮田,现在儿子在外打工,大儿媳妇因为家庭困难,结婚后一直不愿将户口从贵州调到武穴来,二儿子还是单身,现在的愿望就是增加家庭收入,解决家庭困难现状,让二儿子早点成家。听完老人的介绍后,我和她说,现在你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家庭条件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要同心协力为改变这个家庭现状努力,我再和村里商量下,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你们一把。临走时我拿出200块钱塞到老人家手里,说我们也是靠工资吃饭的,钱不多表达下我们的心意,老人说什么也不肯要,但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收下了,并不停的说些感激的话,说“共产党员真好,拿自己的工资来资助我们,真的很难得…..”

这几天,对村里部分贫困人群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看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之窘迫,日子之艰难,用触目惊心不为过。反思其贫困原因,有的是受灾致贫,有的是因病致贫,还有意外致贫等诸多因素。虽然贫困人口不能完全代表农村的现状,但他们是农村的一个部分,是最需要党和政府关怀的群体,同时也是应该我们花更多力气去思考如何改变他们的群体。

一家

一家原五口人,自己及爱人均年过四十,三位小孩尚未成年,其中爱人与长女智障,次女现八岁上小学,儿子四岁。故谭家生计全落在一人肩上,而数年前劳动时摔跤致使右腿骨折,因无钱上医院,在床上躺了数月自愈,但骨头生长错位,已部分丧失劳动力。20xx年4月份,爱人因病逝世,加剧了其劳动负担,虽家有二亩土地,但维持生计亦比较艰辛。

目前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农忙时村干部也时常帮助,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贫困户。

这些贫困人群,只是广大落后山区当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意外致贫、因病致贫、意外灾害致贫、学生供养致贫,还是其它原因的贫因,我看到的是各有不同的心声。对于无劳动力、有心无力改变现状的贫困者,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希望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保障机制能够把触角触及到这些角落;对于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者,他们更多是希望有政策的支持,或者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更有效率、政府言而有信。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四

今天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到结对帮扶组,走访几户困难户。西站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位居民是患有子宫癌的肖春连。踏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六组的肖春连的家,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破旧的桌椅,一张杂乱的木板床上,肖春连半倚着坐着,见我们进来准备起身。我连忙走过去,示意她躺下就好。肖春连很不幸的患上子宫癌,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的债务。她看到我们非常激动,招呼我们坐下,眼里饱含着泪水,向我们述说了她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她说面对今后的日子,她们一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肖春连擦干泪水说:“相信政府不会抛弃我们不顾的,现在你们给我们办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把爱心卡掏了出来,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知道以她的个性不会联系我,但是一旦联系肯定是她处理不了的大事。走的时候她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她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曹启华的房子很破旧,苍老的青砖石瓦的有种穿越历史的年代感,除却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设备,更不用说家具之类的。只有一个正对着门口的八仙桌,桌面整齐的铺了一层报纸,布置的干干净净。他端正的坐在门边上,眼睛注视着门外。

曹启华52岁了,离异,高位截瘫,一个女儿在读大学,自已一个人靠父母做饭洗衣,脑筋有些迟钝。我就着他坐在轮椅旁边,他的眼睛却一直注视着门外。

“也不知道来不来。这都不剩多少天了。”

我知道他想着在外读书的孩子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好好的,念着他们,想着他们。

我们起身走的时候,他嘴里念叨着依旧是他的孩子。两只眼神依旧那样茫然的张望着,像是看见了希望,但却是那样的不可触及,过于遥远。

接下来的2户人家境遇都差不多,上午走访完后,还剩一户不在家。

据了解,段成群夫妇只有一名女孩,年轻时一家三口的日子还算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女儿长大了,嫁到了邻乡,离老人家大概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女儿偶尔会回家看望两位老人,但大多数时间两位老人都是靠自己生活。由于女儿家的家境不好,不能给段老夫妇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所以,两位老人只能靠新农保养老金、种地和养猪维持生活。前几年日子还算勉强可以维持下去,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段成群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二老的生活也过得很艰难。

得知我们的来意,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们问老人最近生活过得怎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帮上忙时,段成群老人笑着摇了摇头,然后用颤抖的双手夹着一杆旱烟深深的吸了一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或许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他用沉默表示他所有的感激。

我去帮他的妻子烧火沏茶,并询问他们的近况,她除了一个劲地说现在的政策好之外,让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政策已经很好了,我们每个月能领到百十来块钱,只要不生病,我们老两口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共产党添麻烦。多么简单而又朴实的语言,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多点人情的温暖。

天色已经渐晚,我们离开的时候,两位老人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道别。社区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关心社区孤寡老人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每个人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爱身边的农社区孤寡老人,给他们一个安详的晚年。

今天走访的这几户特困户,社区均给了500元慰问金,我们决定逢年过节都要去看看他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希望看见,像肖春连那样积极面对人生的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

敲开福润社区50幢101室的大门,我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莫善舒家。莫善舒家中的摆设很简单、很干净,没有几件家具和电器设备。在莫善舒妈妈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的莫善舒爸爸被推到我们的身旁。我们说明来意以后,莫善舒妈妈就开始向我们介绍起来,“我丈夫,因为肌肉萎缩,肢体重残,一直行动不便,在家都要坐在轮椅上”。“因为照顾他,我一直没有上班。女儿莫善舒,在读六年级书。”

记录情况

我们一边记着莫善舒家的情况,一边就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我们能为您做点什么?”。莫善舒爸妈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没有!”“福润社区已经很照顾我们家啦,社区大学生村官开办的彩虹学堂,为我女儿省去了补课费,轮椅也是社区安排的,还有人定期上门为轮椅做保养,我们真的不能再添麻烦啦!”莫善舒妈再三叮嘱着。

期许

当我们一再询问道“莫善舒大了,家用紧张不紧张”时,莫善舒妈妈才吞吞吐吐地说出“如果能在家门口能找个钟点工就好了,我又能照顾到莫善舒和她爸爸,又能补贴家用。莫善舒正值长个子发育的时候,需要营养,如果能帮我找到工作,那我就更开心啦!”朴素的语言中,真实地透露出莫善舒全家的期许。

原来莫善舒家的的公约数-----“就是帮莫善舒妈妈找到零工”。

三点体会

心系群众 近听民声

第一:大走访,就是让我们动起来,与老百姓再亲一点,与老百姓再走近一点,老百姓才会把掏心窝的话跟您说,才会了解到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

第二:大走访,就是让我们干起来,我们应该真走真帮,主动为老百姓做点什么。

第三:大走访,不仅是我们要有举动、有行动,更是通过我们的走访,让老百姓真感动、真心动。

今天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到结对帮扶村,走访几户困难户。之前在团结村朱支书那了解到,团结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位居民是患有乳腺癌、子宫癌的陈秀芳。踏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后云组的陈秀芳的家,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破旧的桌椅,一张杂乱的木板床上,陈秀芳半倚着坐着,见我们进来准备起身。我连忙走过去,示意她躺下就好。陈秀芳很不幸的患上乳腺癌、子宫癌,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的债务。她看到我们非常激动,招呼我们坐下,眼了饱含着泪水,向我们述说了她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她说面对今后的日子,她们一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陈秀芳擦干泪水说:“相信政府不会抛弃我们不顾的,现在你们给我们办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把爱心卡掏了出来,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知道以她的个性不会联系我,但是一旦联系肯定是她处理不了的大事。走的时候她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她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房子很破旧,苍老的青砖石瓦的有种穿越历史的年代感,除却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设备,更不用说家具之类的。只有一个正对着门口的八仙桌,桌面整齐的铺了一层报纸,布置的干干净净。他端正的坐在门边上,眼睛注视着门外。

“也不知道来不来。这都不剩天了。”

我知道她想着在外务工的孩子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好好的,念着他们,想着他们。

我们起身走的时候,他嘴里念叨着依旧是她的孩子们。两只眼神依旧那样茫然的张望着,像是看见了希望,但却是那样的不可触及,过于遥远。

接下来的2户人家境遇都差不多,上午走访完后,还剩一户不在家,村干部说下午再继续联系。

据了解,庞学礼夫妇只有一名女孩,年轻时一家三口的日子还算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女儿长大了,嫁到了邻乡,离老人家大概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女儿偶尔会回家看望两位老人,但大多数时间两位老人都是靠自己生活。由于女儿家的家境不好,不能给庞老夫妇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所以,两位老人只能靠新农保养老金、种地和养猪维持生活。前几年日子还算勉强可以维持下去,可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庞学礼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二老的生活也过得很艰难。

得知我们的来意,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们问老人最近生活过得怎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帮上忙时,庞学礼老人笑着摇了摇头,然后用颤抖的双手夹着一杆旱烟深深的吸了一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或许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他用沉默表示他所有的感激。我去帮他的妻子烧火沏茶,并询问他们的近况,她除了一个劲地说现在的政策好之外,让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政策已经很好了,我们每个月能领到百十来块钱,只要不生病,我们老两口能照顾好自己,不给共产党添麻烦。多么简单而又朴实的语言,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多点人情的温暖。

天色已经渐晚,我们离开的时候,两位老人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道别。农村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关心农村孤寡老人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每个人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爱身边的农村孤寡老人,给他们一个安详的晚年。

今天走访的这几户特困户,站里均给了500元慰问金,我们决定我们逢年过节都要去看看他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希望看见,像陈秀芳那样积极面对人生的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五

根据工作日志安排,我们今天的主要工作是慰问特困户和老党员。上午8:00镇党委副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田先桃将车开到学校,带上我们三人和慰问的大米、食用油就向杨家湾村进发。

车子在满目疮痍的雁熊公路上颠簸40多分钟后,我们在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安同志家门前下车。在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扛上米,提起油一起去慰问特困户。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二组特困户郭团员家。户主郭团员今年81岁,体弱多病,妻子哑吧,78岁,女儿由于大脑不很好使,加上不务正业,至今35岁仍待字闺中。

郭家由于家庭困难,加上与村里电工因用电纠分,已被电工停电两年。第一次走访时,我们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与村支部书记一起找电工张国平和郭同富共同协商,免去了以前欠下的电费,当场接通电源,确定电表起始刻度,并约定以前的电费既往不究,从今天开始,用多少电,交多少费。今天,郭同富老人一见到我们,就拉着田书记的手,感激不尽,看到我们又为他们送来米和油,更是热泪盈眶:“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组。你们不仅为我们申张了正义,还为我们带来了光明,送来了米和油,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接下来,我们慰问了二组特困户郭团员、三组特困户杨中发,走访看望了四组老党员老干部许还清,许太来和养鸭专业户许汉平。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六

今天下午3点钟,我和蔡荣发指导员,还有榕树生产队周伟队长来到了五组,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榕树五组有两家承包户燕红兵和王泉,因相互指责对方占地而引起了矛盾纠纷;两家积怨很深,如果再不及时调解,任由事件发展,后果将非常严重。

最后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愿意再约个时间好好谈谈,放弃武力解决。就这样,一触即发的对抗在第一次调解中缓和了下来。

要完全处理好这起纠纷,还需要我们去做更加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们一定要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七

3月8日 星期四 天气:雪

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刚刚结束,在办公室的我有点坐不住了,双联行动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工作从何着手,一定要再入户看看,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实际情况,才能理出思路。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也好,环境恶劣有些问题才能显露出来,叫上张组长,马上出发。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土门镇永东村北城组的一户人家,几间80年代的土坯房里住着一家四口,户主叫朱光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妻子郁海棠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只有朱光林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10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看着这位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被生活的担子压得显得有点苍老的一家之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了朱光林家,我们又来到永东村车院组的一户农家,穿过泥泞的小院,来到了堂屋,大炕上躺着一位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老人由儿子王奋仁夫妇照顾,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正在镇上的小学上课,一家五口人住在几间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的土坯房里,每年来自10亩地的一点收入,除了家庭正常开支、给母亲看病、供孩子上学外所剩无几,靠享受政府低保勉强维持生计。

又走访了郭林等几户人家,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带着纷繁的思绪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一天的摸底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联村联户的干部,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全市地税系统“双联富民”领导小组的组长,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找到出路、想出对策,早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八

3月29日,我走访了辖区____村小区内三户居民家庭。该小区属于____厂管家属区,共有22栋楼房,732户居民,由于是老旧小区,居住的居民以中老年人口较多。

敲开____栋____单元____室居民沈____家的门,给我们开门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年近50,面带笑容的男同志,他就是沈____的小儿子张____,自幼残疾,目前与常年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沈____共同生活。

看到我们前来,张____对我说,书记我还记得你上次到我们家来的时间,很感谢社区对我们母子二人的关心、帮助。

沈____家的客厅很小,除了放一张小方桌、一张轮椅外,也只能容纳3、4个人。向张____介绍了我们的来意后,张____热情与我们握手。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的视线不经意间转到了饭桌上,我看到桌上已经做好的饭菜,我抬头看了一下钟,时间是上午10点20分,我随口问了一句,“这个点就把中午的饭菜做好了啊。”张____笑着说:“每天都是这个点,烧一次,吃二顿。”

我再仔细看了一下饭菜,纯素,二菜一汤,我知道这就是他们母子二人一天的伙食。

来到了沈____的卧室,房间很小,大约6、7个平方,但房间及床上却很清爽,老人平躺在床上,看上去比上次来的时候更消瘦了一些,看到我们,老人家高兴的合不拢嘴。

在详情询问了情况后,我们得知,一个月前老人家摔了一跤,导致盆骨粉碎性骨折,房间堆放的大量尿不湿都是为老人准备的。老人还有一个儿子,平时上班,休息时才能抽空来看望老人。

离开时,我再次打量了一下坐在轮椅上的张____,我发现他的头发又长了不少,我说:“张____你的头发又长长了,明天我请人来给你理发。”他笑眯眯地说:“谢谢书记,过一段时间吧,不能老麻烦你们,反正我也不出门,下次请他给我推个平头,两个月一次就够了。”

经过上午的走访,我心里许久不能平静。在我们看来,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张____,面对失去自理能力、瘫痪在床的母亲,他却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义务,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和传承。

一个几乎失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在面对别人给予他的帮助时,他总是说他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他是一个懂得付出,更懂得感恩的人,我们也应该为他们付出,给他们提供帮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