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运算律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的反思(精选12篇)

2023年运算律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的反思(精选12篇)

ID:4788710

时间:2023-10-16 19:48:22

上传者:字海 2023年运算律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的反思(精选12篇)

总结来说,发言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上表达观点和立场的书面材料,它需要充分准备和思考,借助于语言和沟通技巧来实现其目的。发言稿的写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清楚自己想要在演讲中传达的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一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中括号――本节课学习的新符号,要引出中括号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的,学生单用小括号不能满足需要时,就要用到中括号。本节课我就是使用例题列式,然后发现小括号不够用了,引出了中括号。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让学生列分步式计算,然后尝试列成综合算式。教学时先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题材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出相应的实际问题。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后,引导他们想一想:能不能列出综合算式?当学生意识到仅运用已有知识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存在矛盾时,教师要及时引入中括号,让学生初步了解它的作用,并尝试着在列出的算式上家加上中括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情境,认识中括号的作用,理解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可以从中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通过练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各种括号发明使用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混合运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二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 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三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德育教育的情景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主要是渗透“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个例子就轻率的得出规律,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本着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只有通过一些的举例,和练习来验证,得出规律,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

到了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引深到加法的结合律知识,显示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后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热情。这正是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循序渐进观察比较,因势利导举例验证,到自然而然结论推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充分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自我和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情感。不能说是这节课的完美之处。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四

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同时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律、性质、法则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所以,在计算题教学中应重视简便运算,注重简便运算灵活思路的学习,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五年级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对简便运算的认识上。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是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延伸。

这节课我以学生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在整体认知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运算律方面较容易,在计算过程中不少学生忽略了小数点的移动,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做好已有知识结构的迁移。在复习时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25×12和 87×46+ 54×87 ,同时其他同学集体练习。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运用的是哪一个乘法运算定律,实际有学生说第二题用的是乘法结合律,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问学生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和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达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区别,以便更好的运用这两个定律解题。通过复习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加清楚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题。同时渗透并思考,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不能用,激发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猜想和求知的欲望。

教师出示例题4后,简单分析题意,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

0.8×1.3○1.3×0.8

(0.9×0.4)×0.5○0.9×(0.4×0.5 )

(3.2+2.8)×0.6○3.2×0.6+2.8×0.6

有学生通过计算两边的算式结果来判断,大多数学生看见算式联想到简便运算来判断,第一种算法确定算式两边结果相等,第二种算法提供了学生思维判断的方法。这样有效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和小数乘法结合起来,运算方法在小数乘法中一样有效。

为了学生更好地运用运算律,安排了三题练习题

0.25×0.7×4、 1.25×2.4 3.2×1.02

保留了教材中试一试第一题,修改了第二题,增加了第三题题,第一题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第二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第二题中2.4的分解是教学时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着重把24分解成8×4,忽略了小数点,这个环节的处理不够好,未能预料。第三题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不少学生意识不到把1.02分解成1+0.02,只是一味去分解3.2。

这些题里有的接近整数、有的超过整数、有的要先转化再做,有的运用乘法结合律做,有的运用乘法分配律做,有的是部分简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小数乘法简算的各种类型 ,另外还出现了部分简算的题,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好, 关键是根据运算定律判断是否能简算。最后是拓展提高,3.67×8.9 + 36.7×0.11 86.9×1.73 + 8.69×7.3 这两道题分别都有两种解法,学生根据刚才做题的经验,分析后很快发现36.7和3.67 、86.9和8.69可以互相转化,怎样才能使转化后的数的积不变,利用积不变的规律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整节课由于课堂密度较大,所以学生说的多,动笔练习较少,使得一部分同学没有掌握简算的方法,尤其是需要转化的题掌握的不好。其次,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教师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使得同学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的较少。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五

学生从上学就开始接触乘法运算律,对乘法运算律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六

如,学习加法和乘法时,用交换加数或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或乘法;口算12×3时,先算10×3=30,2×3=6,再算30+6=36。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把已经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举例、比较和分析,完成对运算规律的有意义建构。这样,通过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自身经验系统中的感性认识抽象成形式化的数学结论。

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准确、简明、形象。这样安排教学,有利于初步感悟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获得初步的符号意识,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和简练,也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做一些准备和铺垫。

学习和探索运算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运算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解决计算问题的策略,使计算方法更简便、更灵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我根据教材提供线索专门设置不同计算方法的简便计算,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问题。我主要设计这两类题型:127+203 354+103 417+305 468+103 639-128-72 523-(23+46) 156-56-44有其容易出错的题目,主要从算式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体验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感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教学时精心选择练习,主要是相遇问题以及相关结构的习题,如:

这类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不同解题方法中感受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本单元的 “探索与实践”第12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决问题时需要应用

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平均数等有关知识。教学时我更多地关注计算的过程,提醒学生怎样计算会更简便,而且又正确。解题过程如下:

纵观解题过程,看似步骤较多写起来较麻烦,但是整个过程全部口算完成,不会出现半点差错。我相信如果教学中能有较多类似的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质的飞跃。而且这样的问题再也不需要写出太多的步骤。

再如:适当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拓展练习 58×58+41×58+58 174×63+74×63 59×101-59知识源于积累,在学习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做个有心人,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正真学到数学的奥妙和真谛。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真正地为学生发展着想,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七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觉得下面几点很重要: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而是通过填空的形式进行比较,你比较欣赏哪一种,使学生初步感觉到运用加法定律可以简算。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这样学生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优点,可以培养优化意识,让更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学生体验到运用加法定律能够简算以后,我再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简算呢?并在巩固练习中穿插了一道不能简算的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用加法结合律简算。在连线题目中,加法运算律的扩展型,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加法运算律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总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新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对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体现。

3、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概括。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涵义,也能够用具体的算式来验证加法运算律,用字母、符号来表述加法运算律,但是当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加法运算律时,就很困难了。这主要符合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规律:7岁—12岁是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虽然儿童能够记住另外一个人所给的定义,并再现他们已经记住的东西,但他们自己却很少能够给出一个清楚的描述性定义,也就是这一阶段的孩子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能力弱,要学生下定义、描述规律是困难的。因此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加法运算律,如:通过验证表达结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再解释字母公式。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八

按我原来的理解,混合运算的教学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学生照着既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但陆主任的一席话使我对教材的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为例,談一谈我的一些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课堂上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想想做做”第2题改错可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既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九

关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而猜想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那么我在想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时,会不会有一个即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猜想,需要我们去搜索,有时它会突然冒出来(即直觉)。所以我认为猜想的重点是怎样把联想的对象(这里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找出来(即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应该是这节课的关键。

这节课验证的过程是这样:因为所有学生写出来的算式都证明这个定律是正确,所以这个定律是对的。这个过程对吗?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一定正确,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举例子只能说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一个表层的认识,是非常具体的(即根据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交换律(如6×7,7×6它们都表示6个7相加是多少或7个6相加是多少,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意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说怎么去理解)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十

《运算律》这节课在前测部分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点的回顾,在学生小卡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同桌2人组的交互,进行第一次思维扩张,在此基础上随即检测,手势表决,并指明汇报,有效地做到了五防。

在中测部分出示多向度平台,学生自由选择1+3个向度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得到不同的需求发展。在交互强化环节,学生8人单元组传阅,批改学习卡,讲解纠错,汇集学习成果,汇报质疑补充,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做到人人有事做,攀升了强化次数,解决了大容量的学习任务,锻炼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的自信心。

在后测部分学生积极主动检测,有效展示学习效果。再次攀升了强化次数,提高了学习效果。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多向度选择中,学生习惯于从前到后,由浅及深,导致有难度的题目做的人少,或学生没时间完成,今后在这方面鼓励学生基础题跳跃完成,预留大量时间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在完成难题的基础之上再回头完成剩余基础题。

由于时间紧迫,在后侧环节有些仓促,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主要是汇报环节学生占用时间过大,调控时间不够得力,今后加以训练和改正。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十一

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运用得不太理想。

反思造成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初步认识,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如遇到25× 16就不知道如何计算 ,有时会把16分成10×6,有时会写成25×10+6 ,针对上述情况还需对学生加强算理、算法的理解,更要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凑整”的思想。

第三,对于有些算式,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

运算律教学反思篇十二

结合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教学观摩研究课活动,我于20xx年5月6日上了一节教研课—运算律,现根据教学情况作出如下教学反思。

1、根据总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处理,各环节安排了相应的补充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开头安排了口算练习,对常见的题目进行了口算(得数是整十或整百),为学生下一步应用运算律奠定一定基础。

2、教材内容一开始强调的是整数的运算律,然后才过过渡到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其它数。实际上学生都已经经历过知识的迁移过程,所以我觉得根本就没有必要再走这种简单重复的过程,应该统称为运算律比较恰当。

3、我重视强调了用文字来表述运算律,以加深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复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4、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时,我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如加法结合律:a+b+c=a+c+b=b+c+a乘法结合律:abc=acb=bca乘法分配律:ac+bc=(a+b)cac-bc=(a-b)c。其实运算律的表述不应该仅局限于两个数或三个数相加或相乘。

5、让学生直接记笔记,培养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6、多给学生进行练习、演示和展示,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特别是对练习题的安排上还做的不好,没有很好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提炼和解决,还一定存在部分学生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和展示出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细节着手,教师在读书、写字、一言一行上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3、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安排,没有从时间、空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学生活动空间被教师压缩了。

4、少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教师合理的关注和引导,也没有得到小组同学真诚的关心和正确的帮助。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