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活着读后感(优秀8篇)

2023年活着读后感(优秀8篇)

ID:4816979

时间:2023-10-17 08:15:30

上传者:紫衣梦 2023年活着读后感(优秀8篇)

发言稿可以提前准备,它能够确保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会遗漏重要内容,更加自信地进行演讲。发言稿的结尾要有一个简洁有力的总结,强调演讲的核心观点,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给听众。发言稿是在正式会议、演讲或公开场合中用来表达观点和宣传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篇有力的发言稿呢?一定要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废话和冗长的叙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发言稿样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言稿的写作技巧。

活着读后感篇一

2023年读的第一本书是余华先生的《活着》。早就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只是一直缺乏拜读的勇气。

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增,那些“胡思乱想”愈发增多以后,我的勇气好像多了不少,越发“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也越发能够接受“苦是生活的底色”这一现实。

从前年岁小,只爱看灰姑娘之类的童话故事和大团圆的剧情,如今却越发喜欢看一些有沉重感的故事和书,诸如《活着》、《平凡的世界》和《狼图腾》之类。死亡、失去、苦难、平凡……这些词仿佛更有力量,更能给我灵魂以荡涤。

我非常喜欢陆游的一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将“人生在世,万事皆空”奉为真理,遂对一切七情六欲、人来人往不怎么太放心上。此前我的一个朋友质问我:“你总说是空,空的究竟是什么?结果是空的,但过程也是空的吗?”一时激起我的千层浪。

可不止福贵,他的家人,包括家珍、凤霞、二喜都是以无声的莫大勇气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场又一场灾难,以顽强而倔强地姿态回应着。

有庆和苦根都死在幼年时,凤霞死于生产后的大出血中,二喜则丧生于工作事故中,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他们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对一生做总结,只二喜在意外发生时大喊一声“苦根”,那是他在世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短短两个字是他留在世上唯一的牵挂和他一生的总结。

如此可怜的女人,在弥留之际,回忆一生,却都在道这一生的“幸”。“幸”得嫁于福贵,说来世还做他的女人;“幸”得一儿一女,儿女乖巧且又孝顺;“幸”得战争之后一家人团圆相守,甚至她将儿女“走”在她的前面,也当作一件“幸”,至少她走时再不用为儿女牵肠挂肚,走得毫无牵挂,倒也安然。

福贵的日子还在继续,那头叫“福贵”的老牛陪伴着他,那枕头底下放着的十元埋葬的钱安慰着他,他娓娓道来的这一生,有他的混账、苦痛、饥饿、恐惧,也有他感受到的温暖、情义、坚持与相守……想来,在他弥留之际,也会觉得这一生足够幸运吧。

珍惜活着与相聚,无惧死亡与失去,是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

活着读后感篇二

《活着》是一本“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态度”的书,我利用一个周末读完了它。那是一次艰难、痛苦的阅读过程,除了一早起来读到凌晨那种伤神耗力外,更紧要的是置身书中描述的境遇,感觉自己快被那一连串的灾难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在读完后,情不自禁地感叹“活着真好”。既是对当下的宽慰,也是对此书的由衷评价。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是非常简浅的道理和非常实用的宽慰剂。任何一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然后赤裸裸地去,期间的唯一的标志就是活着。此书用重复的死亡将故事推向高潮: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会变得强大和成熟。当然,阅读磨难也能令人增益。这是一部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时常听老人讲起那个年代的故事,物质特别匮乏,以菜根、树皮裹腹,甚至生了孩子养不起,不得不考虑将自己的骨肉送人。通读此书,能让人对苦难有更深的理解。书中那一个个灾难读来让人窒息,仿佛梦中被人束住手脚或掉进深渊般痛苦无助,放下书本那一刻就像梦醒时分,一切变得庆幸而释然。

没什么比活着更好,在一切灾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当人对生活有了这等感悟,一切就变得淡定多了。书中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人对世间的留恋,正如作者在日文版自序中所说,“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通读此书,能让人对活着有更坚韧的力量——我们任何人都没必要患得患失。

该书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福贵》。通过地主少爷福贵一生的经历,讲述了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会几十年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

活着读后感篇三

小说开篇便写了两位老福贵——男主人公和一头老牛,由主人公的叙述来追忆往事,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书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贵所遭遇的这些事情,我都会眼泛泪光,即便过了许久,那种为之惋惜,为之怜悯,为之悲切的情感也挥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顾他——打仗的时候让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土地革命的时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个个亲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运的人,但却是最可怜的人!

小说最后写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那沧桑的背影,与夕阳的余晖、无垠的田野,已融为了一幅画,福贵的背驼了,他背负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无法被剥夺。

他,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是斗争与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墨,写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农民阶级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打造出福贵这么一个看似幸运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四

活着,轻描淡写的两个字,却有着难以承载的厚重,不是tobeornottobe的哲学命题,也没有为什么而活,要活出精彩的励志思考,仿佛是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写就的华夏儿女在苦难中蜿蜒前行的民族烙印。

人类所面临的考验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无常和多变,更来自于由人类社会自身所制造出的动荡与纷乱。在历史滚滚的洪流中,有几人能成为弄潮儿,又有多少人的沉浮能够自我把控?面对“活着”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凝重的命题,多数人交出的答卷也仅仅是“活着”。早已窥破其中奥秘的上古先贤们从此将命理与儒道薪火相传,并最终变成了一个民族的dna,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繁衍生息,但却始终难以称霸一方的原因。

活着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人生观,它始于周而复始的苦难,却也造就着苦难的轮回,没有民族的牺牲和反抗也许很难跳出这样的轮回,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挣扎才做出如此无奈的`选择,这究竟是智慧还是奴性,恐怕也很难轻易地给出定论。历史浩瀚、人生短暂,人究竟为何而活、怎样去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千古难题,然而唯有活着才能思考,才能继续。是烈焰燃烧、百炼成钢,还是细细潺流,滴水穿石,在灼热与宁静、富贵与平安的选择中,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后者,这种文化上的取舍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世界的融合,面对列强的环伺,强权政治和狼性文化步步紧逼,生存的空间将会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挤压,活着,谈何容易!

余华的小说拨开了所有的粉饰,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清血淋淋的疮疤,也触发我们去反思面对苦难我们是该继续的坚忍,还是要去尝试挣脱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宿命。

活着读后感篇五

当看完舍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痛苦。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昨天下午,我用了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读余华的《活着》。读后,说不出的感觉,伤感?残酷?同情?无奈?似乎都有,但一切都归于淡然,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有多么艰辛凄惨,依然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小说的结尾写着,《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一个老人,年轻时放荡不羁,待家道中落,挑起破落的家,生活苦难之极,再加上亲人的陆续离去,心中的悲苦,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悲的极致了。但是,他活着……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也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篇六

今天用了整个晚上的时间,我看完了余华的《活着》,从晚修开始,到回家看完并写这篇读后感,已经是12点多了。

听到《活着》这本书的名字是在历史课上,后来便买了这本书。买了已经有几天了,一直没看,直到晚修,没有想到我会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之前初中的时候有看过余华的《兄弟》,起初给人有种些许可笑的感觉,可看到最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开篇简单粗暴的言语总会让人觉得意味深刻,这样比起其他小说似乎会使人更感兴趣。但内容总会让我怀疑这样的作品也能够出版?删减应该是存在的,但即使有删减内容也仍让人觉得太过黑暗。

同样这本《活着》也不例外,越看到后面,竟会让我眼眶盈着泪水。

内容的确是活着,只不过是活剩一个人罢了。故事的时期大致是从国共内战到改革后的包产到户,开头和结尾的关联也让我感触深刻。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起初是个代传代的大地主,却栽在了他这一代。看到他把家产败光后也很容易想到,这在后面土地改革中是救了他命的原因。果不其然,后面也这样写到了。也是把家产全都败光后,他才开始关心起家人,这也算是个社会现象吧。

福贵他爹被他活活气死,妻子也被丈人接回家去,家里只剩女儿和母亲。后来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没过多久就回到了福贵家。可他后来去城里请郎中,还被抓去当壮丁,等到快解放了才被解放军救下回到了家。母亲早已过世,后面读小学的儿子也因献血而失血过多死亡,女儿也因生子死亡。后来妻子、女婿、外孙相继死亡。最后他买了头待宰的老牛回家陪他耕地,他给牛起了和他一样的名字——福贵。在田里跟它念叨着几个名字,都是他那已故的家人。

一个人经历了那多,到最后老了没有一个人还在自己身边,那样活着。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跌入了谷底,再也爬不上去。

对情节的概括是表达不出原作的那种感觉的,只有真正去看了,或许才能够有所感触吧。文中关联到的历史事件很多,也能够让人对国家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人深思。

那一代人经历的,是我们无法感受到的。有些写出来的文字可能已经让我们感到震撼,可那些真正见证黑暗的人,不是哑口无言就是没能生还。

“活着”二字谁都会写,可如果让人说一下对活着的看法,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表述,我同样也很难说出些什么。

活着,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我们所处的年代,与那时可能算是“天地差别”,没有在那些时期经历过,也算是种庆幸吧。

活着,就够了。

活着读后感篇七

余华的《活着》再版了多次,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红色封面,黑色标题的这一版。黑色代表死亡,红色代表生命,两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大致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小说的中心内容:生与死。生死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我不敢触碰的内容,在我目前经历的短暂人生中,因为个人的软弱或渺小,我无法去直面,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并不觉得可耻,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我相信也是活着的一种力量。

一个深夜里,作者余华的《活着》第一次给我启蒙了什么是“死亡”,阅读过程犹如一把尖刀刺向内心,由浅至深,最终在心中撕裂出一个伤口,是一种不可压抑的痛。

书中故事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冷峻客观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着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一一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福贵的人生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承受”“忍耐”“活着”。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福贵“承受生活的苦难,在“忍耐”中变得坚强,用“活着”演绎生存的状态,在特定的时代变迁下,融进了他的成长和苦难,这一份苦难却是异常的苦涩和压抑。

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的人。用他的话说: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有评论家说,这是作者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悲观的论调中,是对现实的无奈叹息。

福贵的命运揭示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充满了许多变数。

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活着......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在书的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命运如尖刀,现实血淋淋。在承受中忍耐,在忍耐中活着,命运的尖刀剖出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书写了绝望的不存在;镂刻下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善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这也让我们相信在任何困境下,让美好的品质和希望在心底永存,才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在,才能够让我们面对命运的尖刀,依然能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八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一书是从徐家的败落写起的。"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样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福贵贫困生活和"活着"意义的源头。

暂且不说福贵年轻时如何、气丈人,福贵也算得上相当幸运了。福贵为生病的娘到城里请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当壮丁拉大炮,结识当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样子的娃娃兵春生,并与他们在战场上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抢大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死伤无数。福贵和春生幸运地拣回一条性命,老全却永远离他们远去。带着对妻儿的牵挂,福贵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惩罚地主,龙二作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又悻悻地逃过一劫。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长――刘县长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医生抽干了血,死了,死在医院一间砖砌的小屋里。女儿凤霞自己生孩子时大出血,没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间房里。偏头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又死在医院的同一间房里。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凄凉。福贵的女人家珍,这是一个坚强贤惠的女人,软骨病并没有停止她辛勤劳作的步伐,直到双脚不能站立。她为福贵活着,为凤霞活着。待有庆、凤霞相继离开后,她也毫无牵挂的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坦然。后来,能说会道的外孙――唯一为福贵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不禁感叹,这徐家的人难道就没一个命好的吗?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是经福贵的手埋的。

故事结尾听着老人凄凉地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心想,这不正是福贵的人生写照吗?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弃世的和尚有什麽分别?反正都是经历世事沧桑后宁静的人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么而活。现实也许残酷,但不总是残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没到绝望的地步,想想福贵。你或许会得到些安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