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优秀8篇)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优秀8篇)

ID:4827874

时间:2023-10-17 11:48:18

上传者:文轩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优秀8篇)

知识点总结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以下是一些学员的军训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和参考。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表现为三个特点:

1、面积大,范围广。

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km2,占全国的2.6%;中部地区51.15万km2,占全国的14.3%;西部地区296.65万km2,占全国的83.1%。

2、强度大,侵蚀重。

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每平方公里3400多吨,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万吨,相当于每年2.3cm厚的表层土壤流失。全国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的面积达112万km2。

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海河71个、松辽河44个,分别占41.0%、34.9%、11.0%和6.8%。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水土流失严重县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个;其次是山西省,84个;然后依次是陕西省63个,内蒙古自治区52个,甘肃省50个。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二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

a)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b)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

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2、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____: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三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写

(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

(10)环境描写

(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四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

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

3、欧洲西部主要为发达国家,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畜牲业发达。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平均海拔、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峰为富士山,是一座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千米,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首都为莫斯科。

2、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个淡水湖。

4、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年平均气温低。

5、在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在图上明确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的位置。俄罗斯的工业都临近资源丰富的地方布局,主要工业区有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7、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业都很发达,但交通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1、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由50个州组成,其中本土有4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另外还有两个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的主体(本土)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

2、美国的主体部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美国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为落基山脉,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境内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群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为的淡水湖。

5、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美国的农业具有区域化的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产量很大,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利用地图记住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7、美国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三大工业区中,东北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以航天工业为主,西部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8、美国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

1、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上,东临太平洋,西面和南面临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亚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小,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3、澳大利亚地形分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为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有典型的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东部为大分水岭。

4、墨累河为澳大利亚的河流,从东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具有半环状分布的特点,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大。

6、由于澳大利亚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独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等。

7、澳大利亚羊的数量特别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8、澳大利亚农牧业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

9、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出口比重大,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0、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五

(一)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人文环境

1.2011年,世界总人口共70亿,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6、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9、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最全总结》,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六

1、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世界上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共有11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

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经济发展差异: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4、三类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等),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会判断)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七

1、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长期的热点地区。

(1)焦点之一: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洲、欧洲、非洲,“五海”指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黑海),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2)焦点之二: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3)焦点之三:匮乏的水资源。中东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

(4)焦点之四:宗教纷争和文化差异。

1、发达国家几种的地区。

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欧洲西部是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地区之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

3、传统的畜牧业。

(1)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重视畜牧业。

(2)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蓄大国,火腿、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3)畜牧业发达原因: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草场广布。

1、概况。

(1)范围: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2)气候: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3)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4)人口与人种:本区有6个亿多人,其中90%以上是黑种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2、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形成的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最根本原因)

(2)弊端:制约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3)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民族工业和旅游业等。

3、人口、粮食、环境。

(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长期以来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地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缺粮成为本区各国普通遇到的问题。

(2)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1、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独占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形:东部是大部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首都为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4、古老生物繁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动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是重要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

6、“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铁、铝土矿,是世界上铝土矿最多的国家。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占有很大比重。

1、移民国家。

(1)人口已超过3亿人(2006年)。

种族构成白种人:占总人口84%

黑种人:占总人口13%

其他:占总人口3%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位置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相对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3)地形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大平原(面积占国土一半)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

3、农业地区专业化。

(1)主要农业带:乳蓄带、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区、混合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

(2)影响农业带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城市人口等、

4、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

(2)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居民构成。

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印第安人

占一半多约占40%占6%不到1%

(3)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玛雅文明、足球、桑巴舞、狂欢节。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矿产丰富: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3)农产品众多: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

(4)水能资源丰富: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伊泰普水电站。

3、热带雨林的危机。

(1)壮阔的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60%在巴西境内。

(3)热带雨林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4、城市化问题。

(1)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会带来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3)解决措施:迁都,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及加强城市管理。

(4)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初三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八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1、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东临大西洋,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民族大熔炉:巴西的土著居民人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巴西的人种复杂,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占40%,黑人占6%,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桑巴舞、狂欢节(每年二月中旬)、世界一流的足球队(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3、地形:面积均居世界第一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亚马孙河(世界第二长河)。

4、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