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

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

ID:537526

时间:2023-06-28 15:20:10

上传者:曹czj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篇一

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为了进一步做好留学生学历教育工作,现就留学生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学院参照执行。

1、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应按照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xx] 9号令(见附件,以下简称第9号令)的要求执行。

2、留学生来我校接受的是学历教育,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要求后将颁发江苏师范大学的学历和学位证书,为了既体现国际教育特点又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不违背第9号令要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与我校开设的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相同,总学分应在140学分以上。

3、根据第9号令第五章“教学管理”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要求,可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对必修和选修课程做适当调整。

4、根据第9号令第五章“教学管理”第二十四条“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的要求,对非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留学生,可将政治理论课程改为中国历史、汉语语言、中国概况、中国人文类课程等。

1、外国学历教育留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获得规定的学分和学分绩点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2、根据专业,留学生的教学管理纳入到相应学院、专业管理。统一编入专业班级、统一编号,与中国学生享有同等学习权利和义务。

3。 根据第9号令要求,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专业学院根据外国学历生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对留学生的课程学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为了便于后续工作,各学院要为留学生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由各学院整理、存放。各学院要在学期末将留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考勤、综合表现等报送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备案。

请各学院在3月30日下班前,将修订好的培养方案纸本文件

和电子文档交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

联系人: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樊老师;联系电话:3329

教务处、国际学院

二零xx年三月二十七日

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篇二

20__年度新招聘储备干部于河南超市公司进行一到两期,共计5-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课程包括:军训、企业文化、公司人事制度、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培训等。

2、门店实习

了解超市终端实际工作状况和流程,具体岗位根据公司及各店面需求情况安排。

3、经理带教

安排部门经理级或以上管理干部作为带教老师,为储备干部考评打分。

4、新店增援

到公司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

增援时间为一到半个月,开业结束后返回原岗位继续实习。

5、述职评定

c.述职考评人员:

公司领导、所在部门负责人、人事行政部门负责人等。

d. 述职评定结果直接与定岗、薪酬挂钩。

6、定岗

a.根据集中培训成绩、门店实习和新店增援的表现、日常总结评定、述职汇报的考评等级综合确定定岗结果。

b.储备干部逐步纳入正常员工管理。

7、定岗结果

岗位:机关或门店基层管理职员

级别:科员或副股

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篇三

1.加强海外标准培训工作。以各设计部门为平台,组织海外标准的培训学习,使我们的设计人员更加熟悉、掌握相关海外标准,还可以将海外标准与国内标准进行比对,加深对海外标准的理解。

2.加强海外人才培养工作。在海外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以老带新的模式,扩大海外项目人才的数量,使年轻的设计人员尽快成长起来。

3.提高员工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口语交流。流畅的英语交流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人员更加高效的执行海外项目。

4.提高海外项目执行人员的待遇水平。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加大对海外项目的倾斜力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相信在全体南京工程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篇四

 从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模式同质化等现象。以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及其结构等理论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办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决定的。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运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这两类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应各有侧重。研究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创新知识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应用专业知识到实际生产,特别是将高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因此,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也是不同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抱着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在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甚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或“跟大流”的现象,造成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做法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路子,于是,转变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转变其实是这类院校对升本以后所走过的弯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回归。

由于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认识世界的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属于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应用型人才类型,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组织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诸如工艺水平的设计,工艺流程的监控,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产品、服务的改进和更新等工作的技术服务者与管理服务者。

由此可见,上述三类应用型人才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及社会产品的链条中缺一不可,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这三类人才在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从知识层面看,应用型人才都强调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知识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对工程类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突出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的广度和实用性,其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虽然比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较浅,但比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对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外语等工具性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则更加强调专业实践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能力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都非常强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各有侧重:工程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工程系统专业分析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侧重于社会生产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服务等能力;技能应用型人才则侧重于专业生产、建设实践过程中一线岗位工作的操作性技能。从素质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都要求具有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品质,但对素质的要求也各有侧重: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对操作性技能的娴熟程度、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等要求较高。

总之,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的专业性与通识性、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素质的通用性与鉴别性共融的特征。潘懋元先生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工程管理和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将技术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侧重技术开发与现场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是指向职业带中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旨在适应高科技应用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一线工作要求,培养兼具专业性和通识性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工程师、技术师、经济师、医师等专业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显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科学划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结合上述认识,我们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作如下划分。

1.知识结构要素

(1)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体现在大学生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人才从事专业活动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2)专业发展知识。专业发展知识体现在大学生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能力和专业鉴别素质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

(3)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体现在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选修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公共能力、通用素质必备的理论或操作性知识。

(4)工具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指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方法性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知识,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性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知识。因此,工具性知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能力结构要素

(1)公共能力。公共能力属于一般能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专门人才在从事专门领域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通用,它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素质在行业领域实践活动中的外显结果,它是专业教育体系下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3)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强化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能帮助进行职业转换、迁移的能力。具体来说,发展能力是专业能力在“精”、“深”、“广”、“博”等维度上的延伸和扩展,是伴随专业兴趣、情感、态度、认同感、承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专业精神日趋发展逐步形成的,是大学生未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素质结构要素

(1)基础通用素质。指学生以后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技能(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能有新想法;考虑各项因素以做出最佳决定;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分析事物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个人品质(有责任感、敬业精神,自重,自信,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2)专业智能素质。它是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从事专门职业的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逐渐内化而成的一种带有专业特征的素质。专业智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专门职业的活动效率。不同应用型职业由于其专业性质不一样,专业活动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专业活动中内化而成的专业智能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3)专业情意素质。它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专业兴趣、专业动机、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承诺、专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等。

(4)综合素质。它是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和专业情意素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融合、优化、提升而成的一种全面性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等有机融合的结晶。

(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大学生只有把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地并结合起来,只有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成为大学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与改造自我的能力之时,知识才会真正产生力量。

(2)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

(3)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知识层面来说,要以“有用、够用、适用”为原则,作为专业学科课程选择与教学内容知识筛选的基本标准;就能力层面来说,坚持“公共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核心,发展能力是拓展”的培养次序,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线索;就素质层面来说,在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专业情意性素质的发展。

(4)坚持应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应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观,即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建应用型学科、做应用科学研究、出应用型成果、作应用型技术转化;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观就是要吸取知识本位课程观和技能本位课程观的长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应遵循“以素质教育为取向、以社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重点、以实践教育为主要途径”的基本原则;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观,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校园文化活动应具有明确的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同时应该使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以补充与丰富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1)坚持以工作要求为引导,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性知识技能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设置课程。

(2)明确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其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每个专业建构一个知识、能力、素质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结构关系表,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校系两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校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为公共能力培养服务,系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为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服务,使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项目化、课程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4)确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能力素质认证体系,修订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5)逐步形成与业界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关于怀化学院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下我们仅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例,说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方兴未艾。怀化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其意图主要在于摆脱模仿综合性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做法,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克服同质化现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做法,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其中肯定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愿意通过改革和尝试,不断走向成熟。

最新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优秀篇五

   从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模式同质化等现象。以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及其结构等理论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办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决定的。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运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这两类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应各有侧重。研究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创新知识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应用专业知识到实际生产,特别是将高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因此,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也是不同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抱着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在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甚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或“跟大流”的现象,造成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做法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路子,于是,转变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转变其实是这类院校对升本以后所走过的弯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回归。

由于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认识世界的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属于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应用型人才类型,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组织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诸如工艺水平的设计,工艺流程的监控,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产品、服务的改进和更新等工作的技术服务者与管理服务者。

由此可见,上述三类应用型人才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及社会产品的链条中缺一不可,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这三类人才在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从知识层面看,应用型人才都强调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知识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对工程类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突出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的广度和实用性,其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虽然比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较浅,但比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对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外语等工具性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则更加强调专业实践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能力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都非常强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各有侧重:工程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工程系统专业分析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侧重于社会生产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服务等能力;技能应用型人才则侧重于专业生产、建设实践过程中一线岗位工作的操作性技能。从素质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都要求具有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品质,但对素质的要求也各有侧重: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对操作性技能的娴熟程度、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等要求较高。

总之,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的专业性与通识性、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素质的通用性与鉴别性共融的特征。潘懋元先生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工程管理和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将技术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侧重技术开发与现场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是指向职业带中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旨在适应高科技应用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一线工作要求,培养兼具专业性和通识性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工程师、技术师、经济师、医师等专业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显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科学划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结合上述认识,我们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作如下划分。

1.知识结构要素

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知识的专业性与通识性共融特征,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素划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大类:

(1)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体现在大学生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人才从事专业活动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2)专业发展知识。专业发展知识体现在大学生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能力和专业鉴别素质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

(3)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体现在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选修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公共能力、通用素质必备的理论或操作性知识。

(4)工具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指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方法性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知识,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性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知识。因此,工具性知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能力结构要素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斯皮尔曼修正后的二因素说(一般因素——群因素理论),以及应用型人才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共融的特征要求,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要素划分为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类:

(1)公共能力。公共能力属于一般能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专门人才在从事专门领域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通用,它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素质在行业领域实践活动中的外显结果,它是专业教育体系下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3)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强化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能帮助进行职业转换、迁移的能力。具体来说,发展能力是专业能力在“精”、“深”、“广”、“博”等维度上的延伸和扩展,是伴随专业兴趣、情感、态度、认同感、承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专业精神日趋发展逐步形成的,是大学生未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素质结构要素

“素质”的内涵,相对于知识与能力来说,更为丰富。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的,同时又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应该具备通用性与鉴别性共融的特征要求,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要素划分为: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专业情意素质、综合素质四大类:

(1)基础通用素质。指学生以后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技能(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能有新想法;考虑各项因素以做出最佳决定;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分析事物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个人品质(有责任感、敬业精神,自重,自信,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2)专业智能素质。它是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从事专门职业的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逐渐内化而成的一种带有专业特征的素质。专业智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专门职业的活动效率。不同应用型职业由于其专业性质不一样,专业活动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专业活动中内化而成的专业智能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3)专业情意素质。它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专业兴趣、专业动机、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承诺、专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等。

(4)综合素质。它是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和专业情意素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融合、优化、提升而成的一种全面性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等有机融合的结晶。

从20xx年开始,确立了“以育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引导,以学科为支撑,在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上协调统一”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明确了“培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愿意为基层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施“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为一体,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的改革进程与措施包括: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的研究、探讨与宣传,全校上下达成了以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识:

(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大学生只有把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地并结合起来,只有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成为大学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与改造自我的能力之时,知识才会真正产生力量。

(2)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

(3)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知识层面来说,要以“有用、够用、适用”为原则,作为专业学科课程选择与教学内容知识筛选的基本标准;就能力层面来说,坚持“公共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核心,发展能力是拓展”的培养次序,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线索;就素质层面来说,在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专业情意性素质的发展。

(4)坚持应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应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观,即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建应用型学科、做应用科学研究、出应用型成果、作应用型技术转化;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观就是要吸取知识本位课程观和技能本位课程观的长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应遵循“以素质教育为取向、以社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重点、以实践教育为主要途径”的基本原则;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观,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校园文化活动应具有明确的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同时应该使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以补充与丰富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其次,制定了“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并付诸实践:

(1)坚持以工作要求为引导,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性知识技能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设置课程。

(2)明确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其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每个专业建构一个知识、能力、素质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结构关系表,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校系两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校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为公共能力培养服务,系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为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服务,使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项目化、课程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4)确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能力素质认证体系,修订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5)逐步形成与业界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关于怀化学院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下我们仅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例,说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方兴未艾。怀化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其意图主要在于摆脱模仿综合性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做法,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克服同质化现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做法,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其中肯定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愿意通过改革和尝试,不断走向成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