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闻一多静夜读后感(通用14篇)

优质闻一多静夜读后感(通用14篇)

ID:5608888

时间:2023-10-30 14:22:14

上传者:影墨 优质闻一多静夜读后感(通用14篇)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知名作家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

读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这首是讲了可以烧成石灰的.石头是经过很多次开凿敲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烧解自己看作是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作者用这首诗来赞扬石灰清白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其实诗人是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在赞颂石灰会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同时,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读这首诗,我可以想象到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多次遭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就像他诗中的石灰一样,宁愿“粉骨碎身”也要留着清白在人间。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情怀;我联想到了明代的海瑞,人称“海青天”,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流芳百世;我联想到了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他同样清正廉洁,名垂千古;我还联想到了我们上任总理朱镕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爱国,爱人民,为人民做了很多事的好总理啊!这些人都有着石灰一样的精神。古往今来这样的伟人其实非常非常的多,值得我们后人赞扬和学习。我也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有石灰一样的精神。

静夜思读后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中李白尽管身在异地,但他的心却一直思念着、向往着故乡。夜色笼罩下,天边挂着的那轮月,那洒下的如霜般的月光,将李白带到了思想的情怀中。是啊!故乡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啊!大家一定能理解在远方思恋家乡的感觉。想想啊,李白思念着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是多么的伤感啊!相信大家身在他乡也一定会像李白一样思乡的。故乡,这个亲切的词,它像一棵古老的藤,承载着对时光的眷恋,贮藏着对往事的缠绵。故乡情,像永远斩不断的根,让人们永远心系着故乡。曾听人抱怨过故乡的偏僻和落后,但他们是否听过故乡的鸟儿清晨悦耳的鸣叫;是否看过故乡人最淳朴的笑脸;是否触摸过故乡那秀丽的山水呢?或不知在春天故乡带着播种的希望;夏天携着似火的骄阳;秋天留着摇曳的.芬芳;冬天领着雪花的绽放……故乡,那个让游子辗转反侧的地方,氤氲着爱的气息。如今,我身在故乡,这片静卧在青通河畔的这座小城,思绪万千。故乡是我们永远的根,它不曾离我而去,始终在我身旁奉献着。

夕阳的余晖伴着鸟归巢时的鸣叫,我静静的吟诵着《静夜思》,心中独留下一句话——故乡,我爱你!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话是明代的于谦在《石灰吟》中的一句话,这两句写出了于谦的清正廉明。他愿和石灰一样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为国效力,为后人留下一面清白的墙,他死也愿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名人事迹。

于谦(1398-1457),字延益,钱塘(今浙江人)。明成时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读完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如果世上能多一点儿像于谦这样的人的话,以前的百姓会少一点儿痛苦,世间将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也要学习于谦那种高尚的品德,从小做起,成为一位造福百姓的人,而不是一个祸害国家的人。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象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活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出自明代诗人于谦之手,名【石灰吟】。当年,于谦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年仅十二岁,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

《石灰吟》是明朝爱国将领作者于谦写的一首诗,我读了这首诗后,感受很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后,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火,对烈火燃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世上,粉身碎骨也全不怕。全诗表现出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我们也应该学习作者的这种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代官吏多为文人雅士,用当今的话讲,是那种有文化、明事理、善诗词,学历大都在本科以上的人士。估计那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官场时兴的就职演说、大会演讲、廉政报告这一套,所以当时的达官贤人就只好借诗做词来表达个人思想了。据说,祠堂、厅堂是古代社会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把表达个人志向的词句公布于这里的门柱上,就很有些告知先辈、昭示后人,让社会监督的意味了,因此在这些地方我们常能读到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字。我也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一些电视剧里演的一些高级官员用国家的钱去自己花销,现代社会不知什么原因,那些越是喜欢讲马列,越是喜欢教育别人,越是喜欢在大会及其它公共场合把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好象越会出大问题。他们的“脸面”全靠利益和虚伪勉强撑着。利益丧失,脸面似乎就无所谓了。这和要留清白在人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说明作者不愿跟别人同流合污,坚决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我们也应该学习于谦这种高洁自身,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静夜画读后感

读诗,不能没有读后感。唐代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朝代==时期,无数的优秀诗人笔耕不缀,鼎力创新,给后人留下一个花团锦簇的诗歌大观园。李白是不世出的天才诗人,他的诗瑰奇多诡,大气磅礴,是唐代诗歌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寥寥的几笔,勾勒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乡情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个孤独的诗人,在苍凉的夜晚,发出的一声深沉的叹息,在诗坛上久久回响着,撞击着一代又一代人思乡的心。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倾洒在房间里,如同在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诗人旅居在外,对月惆怅,遂发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那是多么的撩动人心。

自古以来,抒发羁旅念家之情的诗不胜其数,李白这首《静夜思》独具一格,意境浑厚,不着笔墨,思乡之情娓娓道来。诗有着意味深长的表达效果,而李白深厚的功力更是把诗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令人读后不得不生出许多读后感。一首诗便是一段静止的时空,一个定格的画面,是与诗人连同他所处的时代沟通的最好桥梁。

如果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解读这首诗,恐怕除了思乡情绪,还有一种更难以言语传达的复杂情感。纵观他的一生,除了留下华丽的诗篇,还有满腔的雄心壮志未得酬报,郁郁不得志的情绪贯穿他的一生,激荡着他的心潮。他的诗,让人读后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凉,这些都被掩盖在壮丽磅礴的风格之下。

小小书虫闻一多读后感

著名诗人闻一多原名闻家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亲月派代表诗人。

小的时候,闻一多为了不让宝贵的光阴从自己的身悄悄溜走,几天每天都泡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进入学堂,闻一多依旧保持着长久以来养成的良好习惯——勤奋读书。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多,他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诗词和古文。

一天,天气异常火热,同学们上课都无精打采的,老师只好宣布提前下课。当同学们都出去玩的时候,闻一多却回家看起了书。直到晚上,母亲叫他睡觉,才发现他的身上被蚊子咬得满是小红疙瘩。闻一多风趣地说:“蚊子咬我,我咬书,真是天生的一对儿啊!”。这个事故传开后,大家便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别名叫“小小书虫”。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我们要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勤奋读书,读好书,长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闻一多一句话读后感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先生《一句话》的是《死水》文集中的代表力作:这篇散文诗,是现代新诗的突出代表,它寓情于理、集现实及情感于一体,从侧面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有志之士对国富民强的展望和期冀之情。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在创作之中,他时刻不忘抒写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而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全面生动地深化了主题。同时,他将民众的抗争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写出了群众力量的无穷无尽,建立新社会的势在必行,也强烈地表达出诗人自己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全诗用语平实,充分借助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整齐匀称的行文结构,富有诗的韵律和格调。现在读起此诗,我不禁佩服作者的睿智和爱国思想。通过对此诗的深入了解,也增强了我对中国繁荣昌盛、前景光明的拥护和捍卫之情。“我们的中国!”多么具有感召力和威慑力呀!在当今社会,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将自身的奋斗和努力用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上,则中国将真正地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民族!

静夜画读后感

静夜思》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闻一多一句话读后感

最近,我无意中阅读了《中华魂》中《有骨气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读过以后,我感触很深。出国留学的闻一多在美国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没能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虽然不知道它算不算名著,但是我知道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当我读到闻一多在自然博物馆跟讲解员辩论和反驳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羞辱时,不禁被他那种骨气所打动。他明明可以在美国迷恋高楼大厦,过好生活。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是个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自然博物馆之行,使闻一多对苦难的祖国更加思念。他给国内的朋友写信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闻一多是多么的思念祖国啊!如果是我,我肯定没有他做的好。我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然而,有些中国留学生却渐渐的看不起自己的祖国了。他们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一心想留在美国。每每和他们谈起祖国时,总说这也不是那也落后。闻一多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常常提醒他:“身为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闻一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我是中国人》来表达读祖国的热爱。诗中写道: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的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

我没有睡着!我没有睡着!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

闻一多那种骨气,那种不忘祖国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虽然我们国家不是很富裕,不是很强大,落后就要被别人欺负,不要让别人对我们中国人畜意侮辱。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象闻一多那样,不但不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俗话说:“狗不嫌家平,子不嫌母丑”。我是中国人,我是祖国的孩子,我从小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读后感

许多年前,我读过一本书——《最后的演讲》,它里面常提到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只要你努力,梦想就会来找你。”

那时的我,看到这句话,真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此书的作者兰迪·鲍许教授,在被确诊罹患胰腺癌,生命只剩下最后几个月的时候,应他所就职的大学的邀请,做了这场“最后的演讲”。作为一个因病,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人,兰迪教授是不幸的,然而,他同时又是幸运的,虽然只有短短48年的生命,他却获得了许多机遇,让他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如今,当我坐在舒适的公司创作部办公室里,跟同事们讨论着系列剧的策划;当我面对着亲切、可敬的_作家、编剧老师,聆听他们深入、细致的指导;我会时常想起兰迪教授的话。

有一个好的工作,能经常得到_老师的指导,相信这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所梦寐以求的。

这些年一路走来,我渐渐相信了一句话——人生,是需要积累的。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在谈论人脉,都在想方设法地为自己聚拢人脉,寻找机遇,然而,我始终坚信,无论是结交朋友,还是结识师长,靠的其实都是自己的修为。

记得我开学第一天去电大报到,《羊城晚报》的郝记者来采访我,过了没几天,爸爸对我说,上次采访你的那个郝记者在电话里说,想跟你做朋友。我当时有点不相信,一个大报记者,要跟我这样一个读电大的残疾学生做朋友?她是随口说的吧?一晃,我与郝姐姐已相识了。

让我更有感触的,是去年3月,我到天虹宾馆去参加省残联举办的小品培训,第一天的培训课程结束后,夜里,我到主讲老师舒老师的房间,跟她简单聊了一下自己对白天提到的残疾人文学的看法,临别时,我问老师能否给个邮箱地址,不曾想她竟给了我一张名片,表示今后愿意帮助我。

后来,我渐渐明白,自己平日里的努力和积累,也许总会在某一时刻不经意间给自己以意外的帮助,让别人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当然,前提是,我遇到的老师和朋友的确都是“有心人”。

过去总会习惯地想,我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回报?总希望回报能立竿见影。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终于明白,人生的付出,或许只有在某一个机会来临时,才能看到回报,在这之前,总难免会感到迷茫和委屈。就像我在没有工作的那几年里,只是想着,没什么事干,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就坚持听了4年讲座。今天回想起来,正是那4年的“充电”,让我有勇气去跟_老师交流,虽然还是时常感到自己是在“班门弄斧”,但至少不至于是“门外汉”吧。

人生奋斗,也许很多时候都如在大海中航行,每天枯燥地看着大海,_苦地与风浪搏击,却发现要到达目的地依然遥遥无期。直到有一天,一座美丽的城市忽然在远处出现,看着它,我们会觉得,自己之前的付出,甚至挣扎都是值得的。正是一路的坚持,才换来了今天与它的亲近。

因此,无论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困境里,都应该相信,只要努力,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之后,梦想,终究会出现在我们期盼的不远的彼岸。

闻一多一句话读后感

我对闻一多的了解仅仅局限于,1930—1932任教于山东大学国文系院长。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闻名于世的《最后的演讲》。后来写论文,开始看到他的《周易》、《诗经》、《庄子》、《楚辞》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对其的评价如此的高。

闲来无事,回忆高中学习过的一篇篇经典作品。面临硕士毕业,再回头看当时语文老师要求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有作品都全文诵读的用意。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炙烤,岁月的磨练后,静静的躺在沙滩上的金子。当我闭着眼睛坐在图书馆三楼的角落中,默诵《死水》时,突然发现原来闻一多在告诉我们他的孤独,度日如年的孤独。

闻一多的文学创作应该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比如在“以丑为美”上,《庄子》一书中支离疏、叔山无趾、哀骀它、佝偻粘蜩老人。这些外表奇丑的人,往往德全而形不备。“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拥有着极高、极纯粹的地位。这种以丑为美的极致,在闻一多那里发挥到了极致。“绝望”、“罗琦”、“翡翠”“云霞”、“绿酒”这些在文学中具有绝美意象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罗列在你面前。本该营造出夕阳西下,云霞漫天中,一个美若诗的女子在漫步。闻一多在他们的前面加上了“油腻”、“霉菌”、“死水””花纹”。那个时期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国家不幸,诗家幸。当这种有思想、有个性、有灵魂的士、心境应该很苦吧,想到这些难免有凄凉之感。

将近而立的我,从诗歌中读出了闻一多的孤独、绝望。《死水》是闻一多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观望与希冀。绝望到最后,索性把美好毁灭给人看。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这篇闻一多唯一入选中学教材的诗歌。欣赏闻一多的诗歌,索性找一无人的角落,冷气开足,配以以只有一个声部的卡农。从帕哈贝尔到庄子,从庄子到闻一多。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微的一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在细小处,幽僻里,在诗人的严重,皆闪耀一种光明。也许,这是闻一多在心中构造的另外一个城堡。

闻一多《红烛》读后感

《红烛》是闻一多回顾自己多年的理想探索以及文学发展历程而写成的一首诗,作者将这首诗作为他同名诗集的序诗。全诗都是围绕着“红烛”这一意象所写,作为本诗的中心,“红烛”的所有特点都成为作者集中描写的对象。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唯美主义色彩。诗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变现出诗人对于红烛这一主题的立场和基调。他发出“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样的呼声,衬托出作者满腔的热忱。“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或——点着灵魂?……”接连的提问,指出了矛盾和冲突所在,为什么红烛要为这火光而燃烧自己的身躯?在这种疑惑中,作者坚定了自己的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坚持在这条朝着理想迈进的大道上坚定地走下去,表达出作者为了理想,另可化为灰烬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作者在《红烛》中歌颂的是自我牺牲、实干、探索、积累的优秀品质,让读者读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奉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