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

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

ID:572420

时间:2023-06-29 12:45:34

上传者:曹czj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篇一

_日,中宣部授予王红旭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当晚,重庆两江四岸多个地标建筑,为这位“燃灯者”点亮灯光。豪爽耿直的重庆人,用最直白的方式,缅怀这位平民英雄——你若成光,我必追随。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这段时间,王红旭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愈发清晰、具象、深刻。聆听他的故事,触摸他的细节,感受他的为学为事为人,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温暖,更是力量。

他是当之无愧的城市英雄。危难关头,他毫不犹豫,百米冲刺,纵身一跃,救起溺水儿童,将生命定格在湍急江水中。英雄的爱,是生死瞬间的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汇聚成非凡的勇气。“以生命托举生命”,短短七个字,催人落泪。生命重要,救人更重要。

一个人在意什么、看重什么、计较什么,最能反映其品行。父亲曾与王红旭讨论:“危急时刻,牺牲自己救别人值不值得?”儿子斩钉截铁地答道:“救人,还考虑什么值不值得!”父子谈心,发自心底,这是王红旭的态度,这更是超越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底色。

他是散发着光和热的老师。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生死瞬间的抉择,更是日常生活里的点滴。“对待学生,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我是他们的父亲,我应该怎么做?”王红旭在入党申请书上的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在王红旭看来,成绩重要,成长更重要,体育训练不只是为了取得成绩,更要享受过程、锻炼身体,实现全面发展。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好老师,都对得起每一句“老师好”!

他是身边的好人、可学的榜样。这个“一分钟60秒,有40秒都是笑眯眯”的青年人,这个认为“需要在平凡的一生中做一些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的平凡人和无数重庆好人一起,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发展的速度越快,我们越是渴望“好人群体”扩容。工作中恪尽职守,生活中温润如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些举动,都让城市更温暖、更动人。

诗人流沙河写道:“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谈到理想,很多人说: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王红旭眼中的“值得”和“重要”,让我们看到了他想要的模样。他心里装着的爱,已变成一道光,像一团热火,似一束光焰,点亮更多人的善心,照亮更多人的行为。

母亲为他取名“红旭”,希望他能像早晨的太阳一样给人温暖。记住这个笑起来眯眯眼的“四有”好老师、这个凡人英雄,将爱当成一种恪守、一种笃行、一种传递,一束束温暖的微光,照亮这座城市的向上向善之路。

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篇二

他叫张连印,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然而,这位从军40年、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却在自己退休那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决定:带着老伴儿离开城市,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誓将老家的5000亩荒山秃岭全部都种满树!

城里回来的将军想要在几代人都种不活树的荒山上造林,亲戚和乡亲们都议论纷纷,说他是在“干傻事”,是“一时兴起,干不长”。

然而整整18年过去了,张连印从刚退休时的浑身是劲、意气风发,变成了一身泥土、黑瘦黑瘦的农村老汉,而他麾下的千军万马,已然变成脚下千亩“荒山”之上的百万棵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行行、一列列,笔直挺拔、整齐威武!

#1 从山村的孤儿 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休的张连印每天待在家里,白天浑身不自在,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1945年,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的一户贫农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6岁母亲改嫁,他与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连印才得以入学读书。可短短几年后,奶奶因病去世、爷爷卧床不起,离初中毕业只差一个学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张连印选择了退学回家。

当时,校长、班主任还有乡亲们都想帮助他把学上完,张连印感激地对大家说,爷爷病重,我必须回去照顾他。回村后,他伺候卧病的爷爷扛起了整个家,可是时间不长,爷爷还是撒手人寰。

只有13岁的张连印彻底成了孤儿,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又是乡亲们把他拉了起来。牙缝里挤出的粮食、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都被悄悄塞进了张家的土屋。

1964年,村里又把参军名额给了他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

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19岁的张连印离开张家场村,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拼了命地学,一路从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 回归故乡!

张连印的老家山西左云县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村里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视野里罕见绿色,大风一刮,飞沙走石。

回归故乡!

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 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虽对父亲不理解,但儿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万元,刚结婚的女儿把新房抵押了20万替父亲还了贷款,小女儿也掏出了自己3万元的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战友们也纷纷帮忙。

2004年春天,张连印再次穿上了作训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干。乡亲们被张连印夫妇感动了,在家的剩余劳力都扛着铁锹跟着他们夫妇一起上山栽树。

这一年的“五一”假期,张连印的女儿张晓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着劝劝父亲的她,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

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拎着水桶的人老远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认出来是父亲母亲。两人脸上被晒得又黑又红,身上、头发上全都是土。看着母亲嘴上起满了水泡,父亲手上一道道裂开的皴纹和指甲缝都塞满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走进父亲盖的几间“指挥所”,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样硬的床,可父亲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异常兴奋地拉着她说:晓梅,你看看这个树苗,等过几年再回来肯定就长老高了。那一刻,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他一定会干到底!

#3 “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不行?”

半个月之后,10000多棵树苗没吐出新芽,而是整片整片都黄了。看着漫山遍野打蔫儿的树苗张连印心如刀剜,平时很少落泪的他老泪纵横。

所有人都劝他、安慰他,咱这里的地就是种不了树,放弃吧。张连印偏是不信这个邪,乘汽车从左云县来到太原,几经辗转找到了知名治沙专家桑金海。

看到眼前背着半麻袋土壤、一脸灰头土面的老将军,桑金海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就答应实地考察。

专家的到来让张连印抓住了机会,从选择树苗到如何栽种,从春季怎么抗病虫害到冬季如何抗寒,张连印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技术得当、把关严格,张连印种植的第二批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可还容不得他松口气,这年冬天,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树苗被羊拱得东倒西歪,啃得残缺不全。看到自己的“战士”受了伤,张连印的心一阵阵地痛。他亲自登门到牛羊倌家串门唠家常,中秋给他们送月饼,下雨了给他们送雨衣、送胶鞋……张连印细心的关怀感动了村里的牛羊倌们,之后,啃苗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4 一边与癌细胞拼杀 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

画面中被人搀扶着的老人就是张连印,当时,他刚刚做完疝气手术,为了不耽误种树的黄金期,他瞒着医生偷偷赶回了林场。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抗癌4年的癌症患者。

2011年,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肺癌,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呕吐、晕眩、剧痛,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次儿女问他能不能受得住,他都坚决地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2012年初,张连印的病情逐渐好转,家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刚从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他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必须要回去种树,我当初承诺要种5000亩地,现在还差500多亩地没种完,咱当兵的不能说话不算话!

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可他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想到自己承诺的三十年归还林权地权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这位倔强的老将军不顾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每月都要往返500公里外的石家庄取药。

提起自己的老父亲,女儿张晓梅说,有一次,我们知道他要回来取药,想着吃一顿团圆饭,可左等右等也等不到人,后来一打电话才知道,为了赶时间他取了药就回去了,坐了一晚上的硬卧。

从保卫祖国的将军,到保护环境的卫士。40年戎马生涯,张连印把根扎在祖国的万里疆土,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18年植树造林,他又把汗水洒在家乡的黄沙泥土,把全部心血浇灌给1.8万亩林田、205万株树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张连印收获了两大荣誉和一份甜蜜在心头的幸福。“七一”前,他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刚刚,他又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而那份甜蜜是属于他和妻子的,今年的8月16日,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金婚这一天,张连印送给了妻子一份独有的浪漫——一起种下了500棵沙地柏。

现如今,抗癌10年的张连印奇迹般地保持着不输当年的活力,扭秧歌、办展厅、作报告,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

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篇三

9月16日,中宣部授予王红旭“时代楷模”称号,其勇救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胸怀师者大爱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

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在收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时,我再一次被王红旭老师不平凡的举动深深感动,他是新时代的英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志愿者王雪说。

王雪表示,关键时刻王红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用生命诠释师者大爱。“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每个人都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同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王红旭老师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让人潸然泪下。”荣昌团区委书记张雪被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不已。她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将把感动转化为行动,学习王红旭老师见义勇为的精神,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不断加强个人党性锤炼,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前。

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张雪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王红旭老师的先进事迹,组织青年讲师团、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把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争做崇高品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今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把王红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延续下去。”北碚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卢诗玮表示,作为一名志愿者,要学习王红旭老师的师者大爱,时刻把奉献摆在前面,时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在这个时代中发光发热。在今后的工作中,她要以王红旭老师为榜样,以爱岗敬业、心怀大爱的情怀和昂扬的斗志,书写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英雄并未走远,我们永远怀念他。”

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工作人员刘阳阳表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我们要以王红旭老师为榜样,学习他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奋不顾身的大爱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要动员群众争做崇高品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我和老师们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后,深受感动。”两江新区星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先彬说。

张先彬表示,王红旭老师以德立身,在基层学校默默耕耘,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爱生如子的真挚情怀和甘为人梯的高尚境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下一步,学校将通过星湖“七星”德育课程,激励学生们向王红旭老师学习,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长大后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篇四

英雄离去恸山城

王红旭救人的一幕,在6月1日当晚就通过现场诸多目击者所拍摄的视频、照片,出现在了重庆市民的手机中、朋友圈中,也冲击着这座城市所有善良的心灵。

时值六一儿童节,王红旭长江激流中连救两名孩子不幸离世的消息,感动了万千素不相识的重庆市民。

6月3日晚上8点,王红旭追悼会在大渡口宝山堂悼念中心举行。

因担心王红旭家属触景生情更加悲痛,此事并没有通知被救孩子的父母。但他们从网上得知此消息后,坚持要去拜祭王红旭,“我们一定要亲自感谢王老师的救命之恩,他走了,我们好难过,他也是一位3岁孩子的父亲,我们一定要来送送他……”

当天中午12:30,被救孩子的父母悲痛地相互搀扶走进尚未搭建完毕的王红旭灵堂,长跪不起,痛哭流涕,抽噎着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悲痛。

除了王红旭生前的亲属、同事、学生、挚友外,更多是王红旭素昧平生的市民进入灵堂,在王红旭遗体、遗像前肃立、默哀。

“我很难过,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市民刘女士专门坐了1个多小时车前来悼念,她默默将一支白花放在祈福厅外,“我的孩子也在读小学,谢谢你曾经守护他们。”

“王老师,我们约定毕业后要跟您踢场球,这事大家心里都记着,您怎么就失约了呢?”如今正在读初三的学生李磊,来到追悼会现场,泪流满面地回忆,他还记得王红旭在学校绿茵场上矫健的身影。

6月4日一早,王红旭出殡。

“沉痛悼念王红旭老师,英雄一路走好!”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校门口挂上了黑白标语,上千市民自发来到这里,站在道路两侧默默等待着送别英雄。

上午9点50分左右,在渝警骁骑的引导下,灵车从学校门口缓缓驶过,让王老师再看一眼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看一眼他的学生和同事。

整齐的车队徐徐开来,路边守候的人们含泪一遍遍呼喊:“王老师,英雄!王老师,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沿途的汽车也停驻让行,鸣笛致哀。

市民梅明从网上了解到王红旭的事迹,专程从单位请假过来表达哀思。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梅明动情地说,在重庆有很多像王红旭一样的平凡市民,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践行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

6月5日,两位目击王红旭勇救落水儿童的市民,带着自己的伴侣、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前往江边悼念。

“英雄,你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哇!”69岁的王显才一家五口手持白菊,用浓重的重庆口音,对着滚滚长江大声呼喊,话未说完泪长流。

当天目睹王红旭救人全过程后,王显才连续三晚都无法入睡,“一闭上眼就是他用手托起落水孩子的画面。”

“多好的重庆崽儿啊!我专门带着我老婆、儿子、儿媳和孙女来看看他,他是真正的英雄!”王显才眼圈泛红,放下了手中的菊花,却望着江水久久不愿离去。

6月8日,近百名市民来到大渡口区慈善会,自发向王红旭老师儿子定向捐赠生活教育费用。

“我代表小区43位居民向英雄致敬,定向捐款21750元,表达大家共同的爱心。”家住两江新区的聂国举,郑重地将一个鼓鼓的信封双手递给工作人员,信封上写着“两江新区大竹林龙湖天琅小区业主捐助王红旭老师孩子成长爱心款”。

“千年渡口,凝望奔跑的方向,百米冲刺,笑对生死的考场……何惧恶浪,双手托举生命的希望……”几天以后有感于王红旭的感人事迹,重庆音乐人陈刚作词、周亚辉作曲,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最后的课堂——致敬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老师》。

最新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篇五

初夏的霞光,给城市抹上了浅浅的金。街巷被热乎乎的烟火唤醒。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

2021年6月4日清晨,大渡口区钢花路上,青纱、白菊、眼泪,如悲伤的浪潮淹没了昔日喧闹。育才小学附近,公路边人潮涌动,公交站、商店旁甚至导流道内都是人。“舍身有义古渡英杰救幼童”“王老师您一路走好”的黑白横幅,由身穿天蓝色校服的孩子和一身缟素的老师高高举起。两名女教师抱头痛哭。

这是一场令人揪心的告别。在6月1日之前,谁也没料想它会来临。可它来了,来得令人猝不及防,来得让人肝肠寸断。

他们等着要送别的人,叫王红旭,一位平凡教师。但正是这位平凡教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勇敢地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

九点多,送灵车队出现,黑色灵车挂白花,黑纱上“沉痛送别救人英雄王红旭老师”的白字,字字如尖刃扎痛人心。

车队将专程驶经育才小学。这是王红旭老师为之付出12年青春时光的地方,这里有他一生热爱的校园、操场,还有花朵般的孩子们。车队将抵达的终点,是石桥铺。在那里,人们将目送他走完他短短35年人生的最后一程。

两辆警用摩托车缓行在车队最前端。驾车执行护航任务的,是重庆市公安局大渡口区分局交巡警尤国辉和商育锦。

6月1日,获悉王老师为救落水儿童被江水卷走的消息后,尤国辉祈祷奇迹能够出现。尽管素不相识,但毕业于北方一所大学体育专业的尤国辉与王老师年纪相仿,同时也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次日下午噩耗传来,他奉命赶到江边,驾车护送王老师的遗体至大渡口宝山堂悼念中心。目睹王老师的母亲和妻子哭得几度晕厥,和在场所有人一样,他悲泪盈眶。那泪不属于一名警察,只属于一个父亲、丈夫、儿子……

在接到出殡护航指令后,尤国辉默默检查了骑行服、头盔、手套……他又拿起手机再次确认路线,反复推敲沿途或出现的情况以及处置预案。最后,他将闹钟定在清晨六点。“这是我能为一个英雄做的唯一也是最后一件事了。”

此时,红蓝警灯无声闪烁,与低沉的马达声混织出别样的肃穆与凝重。突然,有市民略带颤抖的喊声划破了凝滞的空气:“英雄——一路走好……”

“王老师,一路走好!”人群爆发出悲恸的高喊。

“王老师,一路走好!”稚嫩的童声夹着哭腔。

如平静的河流猛然腾起巨浪,悲声一潮接一潮,一浪推一浪,震荡,环绕,直冲昔日钢城的晴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