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说课稿(优质18篇)

高中政治说课稿(优质18篇)

ID:6099884

时间:2023-11-05 23:14:28

上传者:笔舞 高中政治说课稿(优质18篇)

一个好的教案模板应该清晰明确地列出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条不紊。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得力助手,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分享给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另一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运用的知识。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解释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方式和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景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课前小实验:准备一个耳机,向同学们出售,价格由高到低。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我这儿有一个手机,全新的哦。现在呢,我打算以1000元卖给你们,有同学想要吗?想要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

教师:那么800元呢?有同学要吗?

学生:......

教师:其实啊,老师这手机呢成本价是500元,低于500元,老师是不会卖的,那样的话,老师就亏了,对不对。

教师:(过渡)从同学们刚才的表现来看我就发现,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价格变动的影响。同学们翻到课本15页,预习一下15页到16页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30分钟)。

(一)对生活需求的影响[板书]。

教师:我们先来看情景一。

情景一(周日,上午10:00)。

妈妈(带了满满两大袋东西):小明,我给你买了件羽绒服,你穿穿看合不合适,比旺季时便宜多了。还有,把这些东西接过去,累死我了。

小明:啊,这夏天就要来了,现在买羽绒服,不能穿吧?

妈妈:你懂什么,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这时候买羽绒服正好。

小明:那这些是什么?这么多,是不是你尽捡的便宜货啊?

妈妈:什么,便宜货?你看看这些东西,鸡蛋、大米、白糖、盐、醋,价格涨的比商场的电梯还快呢!

小明:那你还买?

妈妈:你这孩子,这些东西再贵也要买,要生活这些东西是离不了的!

小明(翻看袋子):妈妈,你答应给我买的数码相机呢?在哪儿?

妈妈:没买,数码相机都涨了好几百呢,下次再买吧,你现在又用不着。

(进门)让我坐坐,公交车真是挤死人了,累死我了!

小明:你提这么多东西,怎么不坐出租车呢?

妈妈:出租车不是涨价了嘛,坐公交车多省钱。

小明:你和爸爸不是说要买车吗?自己开车去方便多了。

妈妈:买车?油价涨了那么多,不买了,以后再说吧。

教师:同学们,看完了材料,你们是不是和小明一样疑惑呢?你们知道小明妈妈为什么要在这个季节给小明买羽绒服呢?你赞同小明妈妈的行为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因为现在去买比较便宜......

教师:对,现在冬天已经过去了,这时候去买羽绒服,属于反季节消费,这时候商家为了促销都纷纷打折,价格比较低,所以妈妈要在这个时候给小明买羽绒服。

学生:会。

教师:那同学们能够举出几个例子吗?

学生:。。。。。

教师:我们看到商品的价格上涨了就少买一点,价格下降了就多买一点。就像同学们每个月的生活费是有限的,那超市里我们爱吃的零食涨价了,我们是不是会少买一点啊?现在呢,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结论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大致图像就可以这样表示:p代表价格,q代表需求量。

p

q

(需求量的变动与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学生:因为鸡蛋、大米是生活必需品。。。。。。

教师:那数码相机为什么妈妈不买呢?

学生:因为数码相机是高档买用品。。。。。。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值得表扬。

教师:在商品中,按照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不同,可以将商品分为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生活必需品就包括鸡蛋、大米、白糖、食盐等,这些商品对人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生活所必需的。正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所以这些商品的价格上下浮动不会引起人们对它的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或减少。同学们不会因为大米的价格上涨了,就少吃点,对不对?所以说: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

高档耐用品:比如高档轿车、高档住房、数码相机、贵金属饰品等,这些商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价格比较昂贵,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这类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大幅减少;价格下降时,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也就是说,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结论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教师:现在我画一幅图,同学们来区分一下,哪条曲线是生活必需品,哪条曲线是高档耐用品。我们用图形来表示,p代表价格,q代表需求量。

p

p1生活必需品。

p2高档耐用品。

q1q3q4q2q。

教师:还是回到刚才的材料,为什么妈妈要坐公交车回家呢?

学生:出租车涨价了。

教师:出租车和公交车是属于什么关系?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劣势(一般情况)。

盲人。

优势(大雾)。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四)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统一:(同一性——相对的)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政治说课稿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两目的内容.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20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20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恶劣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恶劣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恶劣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新课型.

一课时.

高中政治《我国宗教政策》评课稿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上课有热情,情绪饱满,整节课能以学生为主,角色定位恰当。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板书规范漂亮;具有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教法灵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很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有个别同学的回答,有同学的合作。有集体的,教学手段多样。教师的.评价语言积极,注重挖掘学生优点。

2、教学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宗教,学生有话可说。整片通过对话的形式,情景创设,讨论探究,看着简单实则不然,其实是小故事见大道理。能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紧密围绕课文,时刻不忘知识点的落实。

3、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多元化。开展讨论,提升能力。

4、教学效果: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后思考。活跃思维,小结练习,巩固提升。教师与学生互动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前导入时间多。

2、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多,给予学生的参与时间不充分。

3、学生对“信教与信教徒”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限制,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说课稿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字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b.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政治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实践及其特征》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实践及其特征》。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必修四在整个高中政治学习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第六课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认识论部分,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认识论学习的开篇一课,也是关键一节,是否理解和理解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本部分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本课分为二个目题,第一目分析了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第二目分析了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关系原理,使学生树立科学实践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环节我通过展示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引出本课主题。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好朋友推介会、我心目中的朋友、让友谊之树长青、真正的朋友4个方面展开。

1.实践的含义。

首先,采用问答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分解实践的含义,如实践的主体是什么、实践的对象、手段是什么来一步步引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能动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实践的含义。接着,我会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实践,从而巩固学生对实践含义的掌握。

讨论: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

a.蜜蜂筑巢。

b.农民种庄稼。

c.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学生依据对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观看中国开展探月活动的视频,多媒体展示问题思考的以下问题:

a.中国开展探月活动能不能随心所欲?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b.面对月球的低温高寒,我们是不是无能为力呢?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结合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回答。

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对应实践的一个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践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讲解本知识点时,通过4个探究活动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不同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此我设置了品尝橙子活动,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情境,借助品尝橙子的活动,学生体会到想要知道橙子味道,就需要品尝,即实践。实现在讲解中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理想目标,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媒体展示: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的认识】思考是因为什么变化推动认识的发展?

【分析】p44页教材的探究活动,恩格斯的名言:是什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学生可以结合在《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及现实生活的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多媒体展示“畅所欲言”】观点一:黄金周政策应该废除;观点二:黄金周政策应该坚持,对此你认同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以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推选一人代表小组发言。

面对黄金周政策的争议,如何检验黄金周政策的正确性?

在通过设置另一活动:“是真的吗?”,即将笔插进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中,水会不会漏出来?借此讲解为什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围绕黄金周展开辩论性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借助一个小实验,巧妙地实现了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难点的突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出示几句诗句: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行以求知,学以致用”

让学生从认识论角度,判断诗句或名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通过此环节,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的理解,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

练一练。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共建和谐校园》。这部分内容是中职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本课选用的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20xx年7月第2版)是由沈越、张可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该课程是20xx年我国实施第三次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中职生必修的四门德育课程之一,要求在中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内容是教材《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主要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师生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1、学生特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从众的心理因素,少数学生容易做出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自觉抵制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信心和勇气不足。

2、学习态度: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答案,自我探究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增强。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设置课堂活动和学习讨论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教师主导下的师生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中职德育课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增强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德育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意义,自觉参与和谐校园建设,主动抵制不和谐的校园现象,以实际行动化解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辨析身边的校园现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同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形成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正确辨析校园和谐与不和谐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现象与因素。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探究。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信息技术应用。

环境资源:多媒体机房。

信息资源:ppt、视频、动画、图片。

平台资源:问卷网、qq平台。

(五)教学流程图。

(一)前置学习。

教师对学生分组,成员分工,引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开始前置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收集图片、视频信息,并通过qq平台上传,让学生自我感知。利用“问卷网”平台设计问卷,调查全班学生对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并利用“问卷网”进行自动统计分析,以便在课堂公布统计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回答网络调查问卷时,可以登陆给定“问卷网”网址,或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手机回答网络问卷。

(二)情境导入(4分钟)。

通过ppt展示校园内宿舍、食堂、教学区、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并适当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ppt展示的图片、视频信息,真正感知校园内和谐与不和谐现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三)任务探究(37分钟)。

任务一:分组交流,畅谈感想(5分钟)。

每组学生针对搜集到的校园内一些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图片、视频内容谈自己的感想,并指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

任务二:合作探讨,思考对策(21分钟)。

指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认真观察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分析宿舍、食堂、教室、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典型的不和谐现象,并合作探索解决的途径、策略。教学中按照校园主要区域,分为五个活动内容逐一分析讨论。本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方便、快捷的统计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还辅以播放在“优酷”网络搜索的对应相关视频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个活动合作探讨后,每组指派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任务三:感悟升华,正面引领(11分钟)。

本任务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呈现和谐校园的美丽场景,深化学生认知,内化学生信念,涤荡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为学生做出正确行为的行为选择奠定基础。学生认真欣赏视频、动画资料,真切感悟,净化心灵,增强情感,强化信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和谐校园的内涵。

教师指导每组学生互相评价小组交流、合作、探讨积极的学生,教师面向全班评价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以定性评价、口头评价为主。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职生要立足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将拍摄到的校园和谐与不和谐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电子宣传海报,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3、撰写一篇“共建和谐校园你我有责”的演讲稿(600—800字),比比谁写得最好。将演讲稿存放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板书设计。

话题:共建和谐社会。

一、我感触到什么。

二、我应该怎样做。

亮点与反思: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课堂充分运用音视频信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组内合作探究,互学互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教学时空由封闭变开放,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缺点与不足:讨论进度时间掌控难,学习任务是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合理掌控小组讨论的时间与进度成为实际难题。

这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政治说课稿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xx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新课型。

一课时。

通过发生在xx年西藏拉萨的3。14事件这一时政热点贯穿本节课,一例一析,主题集中,而且和课堂的联系十分默契,没有牵强附会之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中恰当地使用了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声音,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本节课十分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得尤为出色。

不足之处就是如果能够在讲公民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具体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效果也许会更好。

高中政治说课稿

《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按照要求,我就《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向各位进行汇报,敬请批评指导。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做诚信的人》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不难看出,这一框是这一课、这一单元乃至这册书的最终落脚点,在本册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

作为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另外,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也愿意展示自己,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学习方法,使他们感知、感悟并愿意践行诚信守则。

三、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养善良之心,展现诚信问题上的智慧,把诚信的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自觉遵守诚信守则,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知识目标:知道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理解诚信和谎言,隐私的关系,把握诚信的核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根据学科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即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教学难点是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故事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故事情节: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

这时,教师停顿一下,让学生猜测一下故事的发展,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好奇心,之后再展示结局:

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故事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教育?1-2名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诚实是信任的基础。维修店老板的诚实,为他赢得了汽车公司老板的信任!可以想象,两家企业今后的合作一定会高效和谐。同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诚信度越高,社会管理成本就越小,人与人之间就越和谐。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了“诚信”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至此,教师板书课题:做诚信的人。

这个设计意图是:由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由这个故事,提炼出诚信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自然地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自然引出了本课课题。

第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目标:

1.知道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

2.学会运用诚信的智慧处理诚信与隐私、诚信与谎言的关系。

出示学习目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之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相关填空题。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进一步分析案例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分析案例。

教师展示欧典地板的案例:

在20xx左右,中国地板市场出现了一个品牌——“欧典地板”。它的广告宣称:“欧典”是德国拥有百年基业的地板品牌,公司位于莱茵河畔的维尔茨堡,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市拥有占地超过5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厂区。其原材料树木的年龄是60至80年,直径要求在80cm至100cm,德国制造、德国品牌、选材苛刻,因此欧典地板卖到每平方米20xx元的天价!几乎与当时房价一样。而其他高档地板的价格在200-300元每平方米,某些顶级产品最多卖到800元每平方米。

然而,央视记者调查结果却是:德国欧典总部根本不存在,欧典地板就是中国制造!这一消息在20xx年“3.15”晚会上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

学生讨论1:

(1)如果你是欧典消费者,你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感觉?

(2)这家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诚信守则的哪一条?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比较容易的得出第一个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

学生讨论2:

老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员工没有站出来指出真相的原因: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二是觉得自己举报自己所在企业,在情理上说,有些为难。当然,也可能是害怕报复等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应该怎样做诚信的人,诚信守则2和4就容易理解了:

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在情与法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学生讨论3。

欧典企业和员工希望得到利益,然而,他们得到了吗?继续深入推进案例:

20xx年4月15日:北京市工商局丰台分局对北京欧典木业有限公司下达处罚决定通知书:处以高达7473776元的罚金。之后,这家企业在地板市场上很难立足。

至此,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没有整个社会和顾客利益的保障,企业的利益如何保证?没有企业的长远利益,又从何谈起个人的利益。因此只有每个人彻底的摈弃一私之利,整个社会的利益才能够得以保全。否则到头来,落得一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下场!

欧典事件,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有些陈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知道的很少,而且用这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能较好地印证诚信守则的内容,另外,案例集中,分析透彻,这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达成,都有帮助。

第四,说还是不说?

以课本中小健和小奎的事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诚信与隐私的关系。

第五,课堂辩论:诚信该不该说谎?

以课本中医生对病人的回答为例,组织学生辩论,得出诚信与说谎的关系。

教师最后抓住诚信的核心“善”,进行点评。

第六,对照目标,总结反思。

要求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目标,复述知识要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概括说就是“114”:1对关系(诚实和信任)、1个核心(善)、4条守则(诚信守则)。这样总结,是为了便于学生识记,帮助他们“说得出”。之后要求学生拿出纸笔“写一写”。内容是对自己某件不诚信的事进行自我反思,或者自己撰写一条关于诚信的座右铭,再或者分享一条关于诚信的名言等。目的一是锻炼学生反思和概况的能力,二是继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另外,之所以有三个内容,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分层练习。

各位评委,以上就是我对《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期待您的批评指导,感谢您的辛勤工作!

政治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能力目标: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接下来我将进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精神已有了一些零碎、感性的认知,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缺少理性、全面、系统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和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四、教学过程。

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以多媒体展示几组相关的可以体现不同民族精神的人物和事件,如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藏等,引导学生总结这些人物和事件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继而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然后再让同学们来列举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事例和人物,以增加同学们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力。

让同学们观看我事先准备好的视频《不平凡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探究两个问题:1、有人说中华民族越挫越勇,你是怎么认为的?2、是什么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经历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精神又有什么作用?在播放完视频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并派代表汇总发言。

这个活动我选取的是20中国发生的可以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重点时事,用这些来说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更具有时效性,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了情感的熏陶。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第二幅展现的学生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第三个环节: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师生共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使学生们从内心深处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知行统一。

课下让学生完成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在下节课由师生共同选出优秀倡议书,进行宣誓。

这样可以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将课堂所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主要采用要点式板书设计,这样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政治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它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知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学生对经济常识兴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设疑导入,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钱在经济生活中叫做货币,询问学生货币为什么能购买东西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而进入本框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3个方面展开。

1.货币的本质。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会展示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明确,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寓学于乐。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接下来我会展示资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

最后师生明确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货币在我们生活中被应用,但是学生很少知道其职能,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纸币。

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之所有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使同学们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鉴别假币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政治说课稿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单元第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劣势(一般情况)。

盲人。

优势(大雾)。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四)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统一:(同一性——相对的)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政治说课稿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解决“为什么生产?”

即为了消费!在讲完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之后,第三课开始涉及消费的内容。第三课第一框讲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等知识。本框题则是从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第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经济生活”模块中“生活与消费”部分“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知道如何评价这几种消费心理,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能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

重点的依据:这是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数学生消费心理存在误区,需要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得应该坚持怎样的消费观念。

难点的依据:旨在结合前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四,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这样一些基本理念: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以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因此,考虑到本校高一学生及自身实际,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过渡):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过渡)最后,我再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知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2.讲授新课:(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设计生活中的两段生活场景,通过设问的变化分别讲解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得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2分钟)强化认识。

4.板书设计:注重系统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

5.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5分钟)《学案与测评》,巩固所学。

政治说课稿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高一上册第二课第二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学生经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对价格作为被动者影响它的因素及价值规律的内容有了初步掌握,本框题以价格作为主动者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探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做好了铺垫,是上承第一课第一框下启第三课的关键环节。为以后《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说目标)。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动脑动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体验、总结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书本知识,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知识目标]。

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了解价格变动对生活、对生产的影响。

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和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因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经济生活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才是比较经济合算的角度考虑,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所以“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为什么价格影响生活从而影响生产,其中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难点,同时学生作为准生产者,与“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学生对“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理解就自然而然成为本课难点。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里健康状况,结合本班学生的状况,采取发现、体验、总结生活法,情景创设法:在活动中,合作探究、认同“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经济原理。

(2)讨论分析法、讲授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探究“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经济原理。

(二)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但还缺乏理性消费的能力。与社会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理解本科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情景导入:在上课前就多媒体显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和一幅明月当空照的画面。并配以王菲的同名歌曲。(如此设计开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即将来临,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体验。)。

上课铃响后,教师直接引入:看着这样的画面,听着这样的音乐,我们大家也一定会想到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即将来临,到中秋中国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一起讲,在上课初情绪得到调动)。

展示下一张图片(月饼集锦:颜色、价格888元-72元各不同)1:现在月饼的价格贵还是便宜?(贵)。

2:月饼的价格由哪些因素决定?(价值决定,供求影响,相对来说中秋人们对月饼的需求量比较大)。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那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那么商品价格的变动还会带来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运用书上的小材料“人们能否在这些时节买毛衣、凉席、空调?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时节?”(价格)。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中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一样吗?多媒体展示:需求有弹性:大米(小)和高档消费品(大)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情景导入:如果鸡肉的价格上涨,那么人们会怎么办?(吃鸭肉)。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鸡肉和鸭肉就是替代品。

那还有比如乒乓球和球拍,二者总是放到一起用,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二者是互补品。他们之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总结:

(一)、对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1)替代商品。

(2)互补商品。

探究新课:想一想,议一议:

若有一定经济条件:

当油价上涨后,你会买车吗?

如果买你会买哪种汽车?说明理由。

部分说不买,大部分说买,买的是主要考虑价格(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还有节能(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汽油,互补品),(升华,巩固了新的内容。)。

过渡:价格的变动不但影响人们生活,还会影响生产。(这是难点,所以我采取情景探讨,贴近学生,来突破难点)。

情景探讨:假设我们四组同学分别是四个生产月饼的厂家,中秋节将近,月饼的价格不断上涨,你们应该怎么办?请每组讨论后拿出可行的方案。

第一组的主要方案:主要是扩大生产,侧重包装,还有要具体考虑到不同消费心理:有自己消费的,也有送亲戚朋友的,生产的产品要有所区别。

第二组的主要方案: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来做月饼,在月饼第一组的质量和样式上多做文章。还有,要把月饼和蛋糕结合起来,不要仅仅着眼与中秋,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开发新产品。

第三组的主要方案:对其他的企业兼并,不能兼并的就联合,这样在市场上比较有优势。卖月饼的时候配送刮刮卡(有奖励)。

第四组的主要方案:派商业间谍到其他厂。

总体评价,第一组,细致,全面。

第二组,有特色。

第三组,比较大气。

第四组,不正当竞争,依法打击。

2.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那还有个方面,就是。

3.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就提醒同学,你们还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商品的价格由什么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跟你的个别劳动时间有没有关系?有。个别劳动时间越低越有优势。因此,必须不断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那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最后,小结本课的知识点。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探究:如果买一台电脑,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政治说课稿

《学会与老师沟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是根据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设置的。本课是在同学们学完第一课《亲子之间》,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学会了协调这类矛盾的方法之后,转入处理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膜。同时,为下一课时掌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的基础。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本课的特点之一:活动“说一说”,是学生对他的一位老师一天工作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成学生课前准备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也是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特点之二:采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从中得到,体会老师的辛劳,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的,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人生的“第二起跑线”,能够协调好与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快适应中学生活意义十分重大。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协商,配合老师的工作,并领会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难点是让学生克服紧张、拘谨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确应用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方法,真正达到师生的和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师工作的的特点,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克服闭锁心理、意识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辛劳,学会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使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培养学生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情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尝试实施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1、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和意识的增强,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有教强烈的“”心理。在行为方面,他们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发生师生矛盾冲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较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比较难理解,同时独生子女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经验较缺乏,在新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采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掌握。

2、指导:根据学情分析和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方面的指导:调查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

1、新课导入:由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该短剧轻松活泼,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气氛,同时此剧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明主题。

2、新课教学:

(1)根据目标期望理论,对课本活动“说一说”进行创新,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要开展“你说我说”活动,谈谈对老师一天工作的全新认识,是否和平时的想象一致。

这样设计的目的: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师生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开始,体会教师日常工作的辛劳,让学生了解老师,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为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和谐关系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2)创设情境一:在英语测试时,我没有把英语课本放在课桌里被英语老师发现,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对此我毫无怨言,这次提醒我以后做事时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我时,有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别人为什么都把课本放在桌洞里,你这样做了,这就说明内心深处仍有作弊的念头”。

试一试:针对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学生或老师,你应该怎样做?

这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了解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应该经常倾听学生的,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感到亲切,自然,在相互的讨论中掌握了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以上所列举的事例中通过自身的,认识到尊敬老师,最重要的的尊重老师的劳动;尊敬老师,要老师的;尊敬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避免了教师的空洞,挖掘了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利于促进学生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3、行为训练:

想一想: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与老师意见不一致时;老师因不明错怪你时;。

当老师当众地你时;当老师严格要求你时。

通过对这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可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时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引导同学朗读教材59页《女老师的》,读读议议。

5、课后延伸:请你也试着当一天的班主任,并让同学对你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当过一天班主任之后的体会,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苦与乐。

让学生当一天的班主任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同时,继续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总之,对本课时的设计,我始终贯彻新课程“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期望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再创造。尝试实施式教学,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以活动为依托,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分享,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