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ID:6452078

时间:2023-11-10 01:21:15

上传者:文轩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动物等学具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明明,刚刚搬了新家,心里可高兴了。今天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呢,你们想去吗?(课件展示主题图)。

2、看,这就是明明的新家。你们觉得漂亮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墙面、地面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

3、揭示课题:是啊!小精灵明明设计的房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有数学的味道。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会了找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

二、寻找规律,探索新知。

(一)构建新知,探索交流。

1、谈话:那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漂亮的设计,你有什么发现呢?

2、小组合作探索,自主交流。我们先来观察墙面的图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用四种图案移一移、摆一摆,找出上下两组图案的按一定顺序呈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顺序。)。

4、请学生说一说图案的规律。

(1)斜着看:颜色和图形一样,只是数量有变化。

(2)横着看:第一横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横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前推。第二、三、四横行照样。(板书:顺序,前后)。

(3)竖着看:第一竖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竖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上推。第二、三、四竖行照样。(上、下)。

(4)整体看:第一横行和第一竖行的颜色和图形都一样,而且顺序也一样。其它横(竖)行颜色和图形都一样,只是顺序有所改变。

5、全班交流时,请同学上来移一移图案,展示它动态的规律。(课件显示:图案动态的循环规律。)。

教师小结: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这样就完成了前后、上下四种基本的顺序,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找出规律、拓展思维。

1、师:你们看,这是明明家的地板,里面隐藏着一些什么规律呢?你能找出来吗?

2、请你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3、全班交流,同时操作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再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一)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教案。

2、说一说它的排列规律,并继续排下去。窗帘会是什么样呢?(课件继续展示,窗帘全景。)。

[设计意图]: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欣赏窗帘设计--逆时针的排列规律,作为练习出现,即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了思维容量,增强了课堂实效性。

(二)、.摆水果图。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

四、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的作品,请欣赏。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这些作品美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你们也一定会设计出更有特色的作品。五、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1、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我想请你们也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块手帕的有规律的漂亮的图案。喜欢吗?活动要求:

a、请你们小组合作先规划出设计方案,再用贴或画的方式合作完成。b、设计的图案一定要有规律。

2、小组合作设计。(课件:播放音乐。)。

3、展示学生作品。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比一比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有规律、最漂亮、美观。

同学们,你对自己的作品表现满意吗?是啊!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最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面对自己设计的作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充分到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和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找规律,感受规律的多样性;联系生活找原型,感受规律的美。

3.通过摆学具、设计纸手帕等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培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教具准备颜色笔、学具袋、正方形纸、纸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什么是规律猜风车游戏。

1、师出示纸箱,告诉学生里面有绿、黄两种颜色的风车。

2、先拉出绿色风车,猜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生猜黄或绿后,师拉出一个黄色的)。

3、师再依次拉出一个绿色和黄色的之后,让学生猜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再下一个呢?

4、为什么会猜得这么快这么准?(发现了风车的出示有规律)板:规律。

5、像这样一组物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就说这组物体的排列有规律。(风车挂于黑板上)。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小朋友一起学找规律。板:找规律。

二、情境探究---怎样找规律。

2.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有什么秘密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指名让学生一组一组的说清楚。(在学生表述时,追问重复的部分是什么?重复了几次?)。

4、根据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吗?(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说说这些规律都有什么共同点?(两个为一组,颜色变化有规律)。

(二)规律的多样性。

1、摆一摆。

1)立体图形的规律。

跟着老师摆,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举得高高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形状正方体、长方体交替,颜色黄红交替)。

2)平面图形的规律。

a.师先摆前两个,再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会猜与第一个一样的图形)。

师:老师只摆了一组,你能判断我的.排列一定有规律吗?(不能,还没有重复出现相同的部分)。

c.比较风车和平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状、颜色都不同。

小结:规律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一组的、四个一组…。

3)自己摆一条平面图形的规律。展示。

4)反例辨析师摆小圆片蓝白蓝白白蓝这组排列有规律吗?为什么?怎样移动后有规律?

2、巩固练习第一题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苹果)。

第二题星星闪烁处是什么图形?(直线形、圆形、正方形呈现)。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2、掌声中也有规律,那么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规律呢?

3、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五、设计应用--创造规律。

既然规律能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这么美,就让我们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今天我们来设计一张纸手帕。请你用信封中的纸贴,也可用彩笔,在正方形的纸上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设计之前先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再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有规律,最漂亮。

1、小组讨论。

2、分工合作。

3、交流展示。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1、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2、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3、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示课题。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出示学习提纲,探究新知。

1、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记下来。

b、例7的(1)],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

方法提示: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c、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7的(2)、(3)。

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找出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照样子创造规律。

2、学习例8。

讨论: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

方法: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练习: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提升。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完成第92页思考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6.评估。

教师投影两组不太理想的数据,让学生评估。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哪个数据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甲:第4组的物距大于焦距,成的像是缩小的,可能读数错误。

生乙:可能蜡烛烧短了,在光屏上没得到完整的像。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实验中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为什么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而看到的是一块模糊的光斑。

生:因为光线没有在光屏上会聚。

师:回答得很好,平面镜成像,像是怎么形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

师:对。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在物体同侧会聚而成,所以是虚像。我们只能透过凸透镜,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才能观察到,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

板书:2.实像和虚像。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科学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乙:我知道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l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课件(请点击)、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l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开不开心啊”(开心),因为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可是啊,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也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l出示课件。

(1)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想)“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4)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l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l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对于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励。竞赛可根据幼儿兴趣决定次数。

l结束活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摘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在准备课单元设置了“数一数”的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认为:“凡是上过学前班的学生都会数数。”认为此内容“多此一举”,在教学中不够重视,一翻而过。殊不知,这“数一数”中,正蕴含了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内在规律;观察;思考。

一、“数数”可以让学生认识数的特性和内在规律。

如果不把数放到生活当中去数,学生是难以理解数的意义的。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化、可操作性的材料让他们去数,一个一个地数,学生知道了某事物可以用“1”来表示,知道了某个集合的数量。通过数数量是2以上的人和物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怎样知道数量,认识到数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如,数的单、双等。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正着数、倒着数,学生会逐步发现自然数列的内在规律是那么有趣。

二、“数数”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和思考。

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和行。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到的事物大都是直观实体。我们可以通过数实体来丰富学生对数、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步感受“数”的价值。数数中,无论学生是“数出来的”,还是“看出来的”,都必然用到“一一对应”的原则,说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或看或指或点),而“一一对应”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和法则,它能够建立起事物与事物间的对应关系,这是今后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基础。同时,“数数”活动“有序”是一个首要条件,否则就会重复或遗漏,只有做到严谨地观察、思考,才会为奠定“数学基本思想”获取必要条件。数身边的数,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接龙、跳数等;可以数教室内的数、自己身体上的数、校园里的数。一旦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大抵会衍生出感悟或启发。

三、“数数”活动为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和理解“加”“减”“乘”“除”打下了一定基础。

数数的形式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1.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2.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3.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4.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5.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11.计算10加n,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正着数为加,倒着数为减,几个几个地正着数为乘,几个几个地倒着数为除。在学生初期的加减法计算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数的序列是数学发展的基石。”数数就是初步探究和表示各种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数”,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来“表达”它们,用“它们”进行交流,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构建数学思想作准备。

参考文献:

毛瑛秀。低年级学生数数感的培养与思考。小学教学参考,(02)。

(作者单位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龙坪民族小学)。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十是一百。(板书)。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l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根再数一根是多少)。

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5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

2.再投影出示第33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十一组成的。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在这次有效教学评比中,我讲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数数》这一课题。《数数》是《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基础的一个知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既便于20以内数的知识的复习,又利于与100以内数的数数这一知识衔接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于是在课上我让学生向在坐的各位老师介绍本班学生的学生数,(本班学生共20名。)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开火车报数复习了20以内的数,接着我抛出:“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人?”这一问题,让学生接着往后数,然后再接着往后拍手数数一直数到一百。从而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先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然后再数数羊的个数,让学生掌握数一百的各种方法,课堂上学生的办法有很多,如:有一个一个数的,2个2个数的,5个5个数的,10个10个数的,20个20个数的,还有50个50个数的,学生的办法多种多样,真令人欣喜,当然有的学生在数数时出现了问题,如一个学生在一个一个地数时,怎么也数不出来,这时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告诉学生:口中数的要与手中点的.一样快,并利用数教室标语牌上的字的个数演示给学生正确的数数方法。

在比较许多方法中,哪种方法既简便又快捷时,学生说出了50个50个数的方法,,既简便又快捷,这时我问那你能一下子就数到50吗?一下子就知道50只羊有多少吗?学生发呆了,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小羊是一群一群的,数数每群羊有多少只?学生很快的数出了有10只,然后我让学生把每10只羊用铅笔圈在一起,再让学生10个10个地数,让学生感受数100只小羊的个数,还是10个10个地数这种方法既简便又快捷,在这时应当及时强调10个10个地数的好处,但由于教学时自己的匆忙与紧张而忘记了这一关键问题,直到总结新课时才告知学生。

而后我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大多数学生能够10根10根地数,个别学生还是一根一根地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作用,让优生带动差生,以进一步理解10个10个数的好处。学生在摆好并汇报完摆法后,教师运用小棒演示引导学生得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抽段数数的练习中,本来准备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理解几十九后面是一个整十数这一教学内容,但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占据了较长时间,而只是让学生通过口头数数,抽象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100以内的数。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本班学生数的运用,教室人数的运用,主题图、标语牌以及学具小棒的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课堂上能够关注差生,给差生充分地学习时间与展示自己的机会。

3、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展开教学。

4、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数意识,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诚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以外,还表现在:

1、练习设计不够合理,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个数,理解10个十是一百。因此在练习时可以利用练习七中的百球图进行练习,以加深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把练习与新知的探究很好地穿插到一起,以免造成知识的隔离。

2、在学生摆100根小棒后,可以根据学生摆的小棒进行分类知识的复习,并使学生的摆法多样化。

3、教师语言与动作应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写4个一类字,做到正确美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悟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

【课前预学】。

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优美的画面和轻柔的音乐声中师描述:清晨的树林里空气格外新鲜,在树枝的缝隙。

间射下了一道道光芒。那是每天最早起床的晨光,是太阳公公把她送来的。小朋友们,你们。

想认识晨光和它的朋友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2.板书课题:晨光,读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以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导学提示:这些生字娃娃走遍了晨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你们看看,它们藏在了课文。

的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学生试学: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合作共学: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

后鼻音:光、成、亮、阳。

轻声:的。

多音字:处。

请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早早起床的晨光都叫醒了谁呢?

学生试学:生字娃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再读读课文,把它们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合作共学: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过渡:这些生字宝宝,咱们光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下面就让我们和老师一起学着写写。

这些生字吧。

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光、成、亮。起。

1.学生试学:请学生看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交流: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觉得哪个最难写,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记住。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晨光吹向了谁,读准了课文的字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课。

《晨光》,相信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1.晨光。

光成亮起。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6、评估。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习: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