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论文(实用20篇)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论文(实用20篇)

ID:6577697

时间:2023-11-15 08:06:03

上传者:文轩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论文(实用20篇)

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层次和风格的写作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借鉴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

电视台设备管理与创新研究论文

电视台每个部门之间必须要进行良好的交流,比如维修工作者和采编工作者之间、采购工作者和供应厂家之间、采编工作者和管理者之间都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信息交流成效对于加强工作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电台的规模越大,也就表示设备管理作用越发的重要。电视台内部时常会产生这种现象,就是设备维修养护存在极大的重复性,在对于突发问题处理存在敷衍心理,管理思路不清晰。电视台管理者和技术工作者虽然每天看起来十分忙碌,却仍然频繁遭受采编部门的投诉。想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单纯的开会讲解是治标不治本的,如果重新购买设备也没有办法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应该由思想方面注重对于设备实施系统化和正规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3.2改进工作流程确定工作责任。

电视台设备包含各种类型,全部员工均有自己固定的岗位,也就是实际负责的岗位。应该合理划分设备的责任。制定设备管理准则,所有使用人员对于设备保养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内容均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要求设备管理保证部门不可以仅在设备无法运行的时候出现,应该在不会对平时节目制作造成任何影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维护,这样能够随时掌控设备情况,进而强化设备生产效率。在对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要保证流程的秩序,尽可能地把维修关口朝着前面移动,进而让设备平时维护的工作能够发挥预防的功能。电视节目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排除设备故障,标准化问题解决的程序,防止存在隐瞒或者推卸责任的情况。

3.3提升工作者水平严格考核。

电视台针对内部技术工作者业绩方面的考核不具备明确的准则,在月底考核的过程中,技术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也不是十分清楚。部分员工虽然记录了一部分的内容,但是由于信息要素不够全面,几乎不存在参考价值。在众多工作记录表中,不断上演重复的设备故障问题,因此一定要严格技术工作者业绩考核,针对岗位规定实现维修指标。依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和采编部门的反馈,对于技术工作者实施奖惩。将管理工作纳入考核范围,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具体实施办法为:要求每个部门内选派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内部的设备管理,并将管理工作的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另外,在台内选择工作踏实、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专门的设备管理员,对台内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管理。先进的设备应该配置水平较高的技术工作者,这就要求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以及对于先进设备的操作能力。同时要求电视台全部的工作者都要学习基础的设备操作知识,利用电视台中的网络资源,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知识共享的平台,把那些容易出现的设备问题放到网络平台当中,实现维护经验共享这一目标。另外,还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专门讨论,无论是采编工作者还是技术工作者均要不断的学习,强化其解决设备问题的能力。

3.4做好设备管理几年内的发展规划。

在分析电视台设备管理工作发展实际情况,面对的核心问题,每个问题轻重缓急的.前提下,编制台中几年内发展计划。例如,对于电视台中所有设备的使用及消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编制出几年内升级和维护的方案。电视台中部分大型设备,比如,编辑工作站和摄像机这些,购买和使用的成本较多,对于这些设备的管理,一定要引进专门的人才或者是台中有关人才培训,之后编制维护的方案,保证设备使用年限。

3.5强化技术维修。

电视台的设备当中存在很多大型,且价格较高的设备,通常要使用较长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若产生技术方面的问题,一定要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者对其进行修理和维护。所以,一定要强化台中设备技术维护,既要提升专业维修工作者的维修能力,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对于每个部门接触设备的工作者展开基础维护知识的培训,经过平时的维护,辅助平时的维修,增加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更换设备花费的成本。

3.6定期培训管理工作者。

强化人才建设既可以提升管理者专业能力,还能够凸显电视台对于设备管理工作,还有工作人员个人成长的重视,使用定期培训的策略,能够持续强化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深化对于设备管理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对于提升台中的设备管理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通过本文对电视台设备管理模式创新和模式创新方式的进一步研究,是我们了解到电视台设备对于电视台节目录制和播放以及传递这些的进度以及整个节目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促使设备管理成为电台内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当前我国电视台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节目的质量。通过增强信息交流改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流程确定工作责任,提升工作者水平严格考核这些方式对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能够有效解决设备管理的问题,增加其使用寿命,提升使用效率,促使电视台收益最大化。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电视台设备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凯峰.地方电视台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

[2]彭政清.从“量化管理”寻找电视台人才管理模式的创新[j].当代电视,,(11).

[3]马伟瀚.新媒体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台网站的创新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4]王向君.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2).

[5]白小易.“准频道制”管理模式下的频道自主经营研究——以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的创新性经营实践为例[j].中国电视,2013,(1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摘 要:入世后,我国企业经济环境产生巨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加大创新力度,这是管理制度自身对科学、规范、完善、实用的客观要求。本文就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概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1、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2、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二、现行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管理认识不足

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2、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传统的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压制人和约束人,而不是引导人和激发人,中国现在大多数企业仍然如此。企业在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同时,企业家的思维求同心常常扼杀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健全。

3、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1、管理体制的创新

如何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是需要一个企业随时创新的问题。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当环境复杂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就要产生多种行为模式来应付不同的要求,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做出合理调整,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使企业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为各种培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仍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速度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刻不容缓。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分析好组织环境,积极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又要企业的经营者积极的号召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氛围。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企业亲和力。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为满足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目前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主要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维持生存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进行创新[1]。创新主要是重新组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及新的市场要素,使其出现新的变化,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点内容,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及企业自身生产特点,精心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电力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应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进而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1.1电力企业管理模式比较滞后陈旧。

因为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垄断性经营模式,面对的竞争压力相对比较小,因此很多电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仅仅强调安全生产,对于外部的信息搜集、了解较少,呈现的是条块分割管理模式[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市场竞争机制慢慢建立,各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管理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现代电力企业必须树立成本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及竞争意识,注重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2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和重视。信息是电力企业非常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很多电力企业已开始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开始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高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项信息资源。然而由于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没有针对信息化建设制定系统规划,导致企业各系统之间联系不强,无法协同开展各项生产经营业务,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常常会有系统不相容、信息孤岛、信息重建等相关问题。其次,企业信息编码缺乏规范性、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缺乏规范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3]。电力企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生产经营特点,因此不能直接照搬其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电力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发展特点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

只有转变、创新思想观念,才可以促成一系列创新行为,创新、转变电力企业管理思想观念对于建立企业创新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4]。为此,电力企业管理者应树立服务型管理观念,明确企业大体的发展方向后,应向企业组织机构及企业员工不断提供相应资源,并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电力企业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等特点,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因此现代电力企业应树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在服务上体现商品价值,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服务更好地适应于市场发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电力企业应树立知识型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先进、科学。电力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特点进行管理创新,具体而言应将企业管理方面的新知识及新经验等价转变成企业的生产力,建立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应培养团队型管理思想,根据每一个工种及企业岗位的要求和自身特点编制成各种团队组织,灵活应用多种管理方法。这样可明确划分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各团队可很好地协调、配合,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适应市场发展。其次,企业应树立无形资产管理理念,包括管理技术、商标、企业形象、技术专利及版权等,充分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实现无形资产增值,增强电力企业智力优势,促进电力企业创新和发展。

2.2.1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根本是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电力体制改革要求,中国应建立一个有序、开放、统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电力市场。基于实体管理模式,电力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上的主体资格,进一步夯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一种股份制企业,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建立监事会———董事会———股东会三级一体的领导体系,形成相互制约、各尽其责的管理局面。

2.2.2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显得尤其重要。人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现代电力企业应转变以往“以数量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建立“提高员工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建立良好企业形象。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本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及岗位要求选拔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企业在用人方面应实施“竞争上岗制”“聘用制”或“末位淘汰制”,合理应用人才,将人才内在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其次,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将企业利益和企业的产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并有机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制度,确保优秀人才的薪酬待遇高于普通员工。

2.2.3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代电力企业应建立一个专门的财务管理中心部门,并建立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动态地掌握电力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职能、监督职能,合理调整企业资金结构,有效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尽可能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值得一提的是,电力企业还需建立配套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确保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透明化、真实化。

现代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电力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紧紧围绕业主实际需求进行多元化经营管理,使组织结构偏向决策分散化,也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发展情况适当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可以是局部调整,也可以是整体调整。电力企业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应有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这样可充分利用当地管理政策,也可获得更多的项目支持,吸收更多投资资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为当地用户提供电力产品的一条龙服务[5]。同时,现代电力企业应建立有机结合内外部市场的组织管理结构,电力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岗位之间并非简单的行政被执行业务关系,更应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关系[6]。而且电力企业应建立资本市场,把电力资源视为一种资本进行投资运营,这样通过资本市场可进一步升级电力产业,扩大电力产业经营规模,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其次,传统电力企业是一种直线职能型的垂直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较多,整体比较复杂,现代电力企业应尽可能简化企业组织结构,使其变成平行流程网络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层次较少,可加快信息流通、传递速度,确保电力企业高效、有序、稳定运行。

现代电力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促进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积极转变企业管理理念,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更进一步优化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环境,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从而有效提升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能更为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5]高逸峰.推进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8):61.

文档为doc格式。

存货管理会计创新融合研究论文

供给侧改革是结合国内市场经济状况而提出来的,包含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逻辑关系。目前全球经济在不断的市场改革和调整中逐渐复苏,但仍将保持慢增长和低收益的势态。供给侧改革下的管理会计强调创建新的会计结构,主要把握好“价值增值”、“管理调控”以及“资源提供”这几个方面,因此可以从能源、市场环境和制度改革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步伐。

供给理论是伊萨在19世纪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供给会创造出需求”。到后来我国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让我们认识到进行供给管理比单一的市场需求刺激要优越得多。根据目前的全球市场来看,首先,现代市场的需求环境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市场产品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成本较高,生产要素下降,整个经济结构不太协调,因此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再者,在一些社会要素没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提升一些潜在要素生产率更加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国家要定向调控市场产业,鼓励厂商提高生产率,因此进行供给侧改革还能激发市场活力。如今国外不断将低端产业移进中国,而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却流向西方,导致国内自然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这些负面效应的累积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进行經济制度的创新,不是周期性的,正是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在更高的水平上达到供需平衡。总得来说,供给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创新制度改革,建设法制经济;

第二,缩减企业的交易投入;

第三,做好需求管理,增强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第四,扩大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

供给侧的改革,表现为企业交易投入的减少,包括各种税收、融资资金和社会保障等。经济专家觉得供给角度的优化是实现有效供给的宏观手段,加强要素和再配置的流通,让产品从无效需求领域流向有效需求领域、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革,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这些改革措施让管理会计的供应链得到了增强,同时延伸了企业服务范围。以前的管理会计资源体系大部分靠着财务会计来反馈,变通性较弱且有效控制观念不足,导致于和信息支持相关的管理决策不具备科学性,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而现在的供给侧改革让企业的消费结构得到转变和优化,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丢弃了低端化的会计管理模式,致力于开发与时俱进的“互联网+”的创新经济,一些会计管理学的资金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除此之外,对于会计管理系统来说,创新是不可替代的发展原则,供给侧改革时代的到来要求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认识国家的新政策,改变管理理念,促进会计理论在企业里的实践应用。创新是一个行业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国的苹果手机,正是以其不断创新的科技和前沿的用户体验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拉动国家的经济增长,传统管理会计的“推式”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在供给侧改革下,一些企业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选择,即有效引入了erp等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了一些会计活动的实效性等。

(一)扩展管理会计的价值。

一方面,企业应当提升会计管理的价值意义,将主抓利润的发展目标转变成利用经营质量来考核价值利益。结构因素和制度管理是影响经济内在增长快慢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当对一些垄断性强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利益约束,促进市场公平发展,减少收入差距,增加企业的供给自由,同事企业应当做好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理念和方式。从长远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发展应当寓短于精,以长促短,形成结构和制度“互帮互带”的思路。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应当结合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增值带来的收益。

(二)增强会计管理控制,减少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

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发布的税费减收等政策来将社保供给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企业应当不断学习成功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深刻把握管理会计的整体作用,将会计职能全面发挥出来,在这,企业还可以通过减少长久投资的项目,扩大经营投资,让企业转变成收益导向型的经营模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市场重拾活力,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解决了由于体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三)完善管理会计的信息体制。

企业应当完善增加会计管理的信息渠道,完善会计信息的功能,要能有效地分析信息的价值度,充分让一些信息得到共享,同时增加和其它企业的供应合作,强化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人性化的会计信息服务。完整的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必要举措,进行制度创新也是形成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管理会计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当跟随时代步伐,制定好经济调整的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电视台设备管理与创新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工程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机械工程设备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次数是有限的,如果在日常使用中,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维护和管理,非常容易使机械设备损伤或者是废弃。因此,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以及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深入研究其管理和维护方案。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必须得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有利干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人文体制建设,必须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企业要加强员工树立“企业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使企业员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同时,企业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组建有凝聚力的员工团队。

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

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编制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以及规范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等因素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循环性升级式地提高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质量,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换句话讲:在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在某一段时间成功的企业,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的总合一定也是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间如在某一方面存在差距,一定是与此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其所含规范、规则等的总体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间如在同一产品、市场领域里的竞争存在优、劣势之分,一定是企业间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及其规范、规则因素的总体表现方式、表现效果存在差距。谋求生存、希望形成与保有竞争优势、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管理工作者有必要充分认识并合理运用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创新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来保证与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规范性地实施,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一、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1、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规则=规范+程序。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3、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是需要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动态变化时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 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 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当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就有必要重塑企业机制,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三、规范性企业管理制度的良性动态变化必须是与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创新结果。 企业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科学、把握好或利用好时机的创新是保持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的最佳途径或唯一途径。

1、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施与创新活动的产物,通俗的讲: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创新;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就是企业管理制度文件的设计、编制,这种设计或创新是有其相应的规则或规范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起码的规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规律,依据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进行编制或创新,形成规范。

2、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关系。良性的循环关系是两者保持统一、和谐、互相促进的关系,非良性的关系则是两者割裂甚至矛盾的关系。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努力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完成企业的生产目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指挥、计划以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

企业经济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阐述了如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将企业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经济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

1.1综合性。

企业经济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指挥、计划以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

所以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要与价值形式为基础,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1.2统一性。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数据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3全面性。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销售过程都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经济管理涉及企业中所有部门的人员和业务,各种资金收支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加强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中来看,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还远远落后于其发展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对新的经济管理观念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的领导虽然重视战略管理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辅助行动,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是阻碍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

主要是因为,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即使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执行力较差,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能为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服务。

2.3没有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领导者的危机意识不强,在进行经济管理监督的时候没有对企业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也没有对未来企业发展中经济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预测,在经济管理中,尤其是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往往使用审计手段进行经济管理监督,这样财务部门在进行企业经济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权利,导致企业经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企业各种资源的浪费,降低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观念创新是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应该树立新的经济管理观念,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有深入的了解,对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全局角度进行考虑。

还要在经济管理中树立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经济管理,通过这样不断的经济管理理念创新,使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能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保持一致,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在制定创新的过程中企业要保证员工在整个经济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制定相应的条款,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联系。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对经济管理制度不断优化,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还要对企业激励制度不断创新,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尊重,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人性化的激励,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3.3创新企业把内部控制。

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内部控制防止,不仅要创新财务内部控制,而且要对企业其他各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帮助企业建立适应当前发展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现象及时发现,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

3.4创新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人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对企业人才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制定严格的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计划,完善企业的用人制度,在经济管理中尽量选择一些有专业知识、并且有相应的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后续的工作中企业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利用新的'管理知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仅要根据相关的管理计划和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工作,而且还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因为在企业的发展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状况,这就需要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有应变能力,选择灵活的管理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4.结论。

目前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是当前企业发展中急需考虑的问题。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采用合适的经济管理办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毛伟.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

[4]姚海鸣.关于企业经济管理中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

[5]赵佳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现实的环境是不确定和复杂的。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学范式上的管理制度安排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组织变革与创新的需要。这些制度忽略外部市场对于组织的压力,无法将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有效地传送到组织内部并在员工间传递,结果造成组织员工对市场不敏感,组织的创新和应变能力较弱等等问题。因此,运用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前沿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建立适应复杂环境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电视台设备管理与创新研究论文

健全机械工程设备管理与维修制度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各类机械设备全部由设备拥有者负责,同时指定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统一管理。具体职责是负责机械工程设备的报废情况、封存情况、验收情况、选型、维修与管理等工作。

(2)机械工程设备要严格依据运营部门提出的规定建立统一的台账,并且准确记录设备的各项相关内容,同时管理与维护人员要妥善保存设备的验收记录、产品合格证以及说明书等技术资料。将机械工程设备按照编号放在指定的位置,没有领导允许,严禁挪为他用。

(3)设备的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三个等级,主要工作内容是防止设备因维护不当而报废,对设备进行清洁、紧固、润滑、调整等。

首先,日常维护,主要由操作工来完成,重点工作内容是对设备机身进行清洁,润滑设备的运动部件,同时紧固设备上比较容易松动的螺丝以及对设备上零部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其次,一级维护,当机械工程设备累计运转时间达到500―600个小时,开始一级维护工作,仍然以操作工为主要维护人员,一级维护除了日常维护的内容之外,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局部检查、清洁和解体工作,如定期调整设备的配合间隙、疏通油路以及更换油阀等。

最后,二级维护,当机械工程设备累计运转时间―2500个小时,开始展开二级维护工作,以维修工为主要维护人员,操作工为辅助,对设备进行检查、更换、解体等工作,同时还要修复磨损严重的零件,调整期精度。

2.2提高技术水平在设备维护与管理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只有确保检测技术的完善性,机械工程设备的管理与检查维护才更具有针对性。技术人员要熟练掌握机械工程设备出现故障的浴盆曲线,在哪个阶段容易发生故障,相关技术人员或者是管理人员要做到心里有数。另外,在具体检测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使用状态检测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可以精确的确定机械工程设备产生故障的具体位置,同时也可以事先预测机械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故障,一旦有故障发生,状态检测技术会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使工作人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这种检测技术有效的预防了故障的发生,为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其二是提高维护人员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对于管理维护人员来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是确保机械设备始终保持“活力”的`有效途径。维护人员要摆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对于一些不确定的设备故障,要及时与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制定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提高技术水平,是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2.3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机械设备在日常使用中,往往由于生产活动紧张、生产工期短等原因,导致其使用十分频繁。为保证其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保养,建议管理人员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管理人员要集中关注一些重要的、能够在日常生产中发挥出关键作用的机械生产设备。保证这些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不会因出现故障而影响到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为达到这一目的,管理人员不但要联合技术部门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方案,还要与设备生产商保持沟通交流,详细询问设备生产时的一些情况,了解其生产过程,分析其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以方便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完成修复工作。

(2)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还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最少应做到每半个月对设备做一次全面检查,对于检查时所发现的问题,管理人员应严格依照设备说明书开展维修,做到尽快排除设备问题,确保其能够早日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3)为了提升机械设备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建立个人责任制,将各个设备按照人员比例进行分配,确保每个机械设备都能有专人进行养护。企业同时还要成立检查组对设备养护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养护效果好的设备应给予其管理者以物质或通报奖励,对于养护效果差的设备应给予其管理者以物质惩罚或通报批评。这样有助于在全企业形成严肃的工作氛围,并将充分提升机械设备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建立动态管理与维护体系。

建立动态管理与维护体系主要是从三方面进行:

(1)引入现代新型管理系统,如erp管理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将机械工程设备的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连接现代互联网技术,例如:在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该系统和计算机的结合体与相关专家进行远程交流,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设备的自动检修问题,从而提高机械工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效率。

(2)实行模块化管理。模块化管理主要是将机械工程设备分为大小不一的模块,进行分级别管理与维护,维护人员与管理人员各尽其责,使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模式呈现金字塔形状。这样在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可以以模块为单位,进行零件更换,确保其维修效率。

3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设备是各个企业盈利的主要工具之一,其管理与维护意义重大。经过上文分析可得,由于机械工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涉及到内容相对复杂,在进行维护和管理时,基于现代网络系统,以制度为基础,不断的提高管理和维修的技术水平,才能使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巍。基于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与维护策略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13):50―51。

[2]晏永建。机械工程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探究[j]。智能城市,2018,4(04):165。

[3]李欣,张旭。机械工程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2):41。

作者:夏令辉单位: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无论是与共和国共成长的“老国企”,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立的“新国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转型。之所以出现文化转型,主要源于三种浪潮的推动。

1、 国际化浪潮。纵观现如今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是其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重要战略之一。所谓国际化,从本质上讲,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即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到国际化之中,必将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企业管理主体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就是跨文化融合问题。这就需要国有企业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并包容国外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主体文化进行适当的提升甚至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 自主创新浪潮。在自主创新浪潮中,中国企业包括很多国有企业已然把创新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创新战略的提出,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主体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实行创新战略就必须对原有的主体文化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一步优化控制导向的前提下,强化创新导向。

3、 多元投资浪潮。关于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问题,曾在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无论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但在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相当大程度上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都选择了迅速扩张的道路,无论国有企业选择如何扩张,都将对原有的国有企业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企业主体文化与新业务领域的文化必将产生冲突。

(二)、国企的企业文化逐步实践转型的要素和目标

1、 国有企业外向文化内生化,内生文化凝练化。国有企业若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特征,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其次,深刻分析企业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明确现有文化与需求文化存在的差异所在。文化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地问题,只有企业需要的文化真正被广大员工做认同、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国有企业需要做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打破内部现有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外向文化内生化”,将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真正引入到企业当中去。

再进一步将“内生文化凝练化”,找到发展内部文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落地。

2、 新主人翁精神的塑造。以前,我们讲主人翁精神,主要涵盖敬业拼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文化要素,强调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主人翁精神日益脱离了现代职工群体,成为了“大空话”、“大忽悠”。因此,我们需要赋予主人翁精神以新的含义,把这一光荣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融入“人本”思想。以“人本”为核心的新主人翁精神,在本质上要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发展,一方面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核心上,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同时,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把新主人翁精神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企业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生产、人力、内部调控、资源采购等等,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科技快速发展,同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为了保证整个企业的生存能力、经济利益,需要充分开展对企业新形式下经济管理新方法的探讨,本文分析如下。

1、重要性分析。

管理作为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整合手段,是对市场环境、资源分配、企业利益等进行协协调处理的必要方法,是保证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使得整个国家已经实现各行各业的飞速进步,同时全球化经济接轨、网络普及影响、知识科技带动发展等等多元化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进行充分改革,来适应新型市场环境,现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经营都必须面临经济管理的改革,保证企业在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影响,必须加大企业的创新管理、存在价值,使得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更新,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传统理念问题,具体分析如下:其一、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下,企业受到竞争机制影响,意识到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但是由于本质未发生明显改变,使得创新理念与实际落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导致经济管理无法满足新型市场的要求,经济管理系统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匹配,使得企业存在发展畸形、管理失调的现象;其二、企业的内部掌控缺失,该现象是导致创新管理停滞不前的另一原因,现阶段即使多数企业意识到企业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管理,但是由于目标定位失准、形式主义严重等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范围过于狭窄,仅仅是在企业的会计管理相关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财务状况,有效的避免了浪费现象,但是由于会计、审计工作不足以概括企业的全部经济管理范畴,使得企业其他物质资产仍存在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对企业整体来说,未达到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策略分析。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终极目标,需要从根本上认识经济管理的实质,认清经济管理的影响、价值、效益等,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内涵进行重新学习,从根本理念上、思维方式上领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企业内部进行整体灌输改革创新经济管理的理念。由于传统企业的保守思想束缚,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多数企业负责人对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意义、理论知识、相关手段存在模糊感,无法将创新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多方位、多元化、深度挖掘改革创新的方法,从根基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2、人才培养战略。

思想观念转变之后,需要对企业人才进行充分培养、招收引进工作,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企业人才的比拼,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必须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企业需要及时招收引进新人才,同时对公司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保证企业员工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形、专业形、团结一致的队伍,只有保证企业员工的能力素养到位,才能进一步确定企业管理的工作落实到位。此外,现阶段以人为本是普遍达成的协议,企业是人才构成的,人才是企业的发展力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价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加大专业技术、道德教育的`培训同时,还要重视企业的人文建设工作,保证企业整体发展各方面协调前进。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后,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控制,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管理细则、惩罚奖励措施等等,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正常稳定运行,各种经济状况处理有标准规范可供参考,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大环境,企业内部管理、宏观调控、控制方法等必须跟随社会进步的脚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实行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4、加大改革创新的科技含量。

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化社会,新科技、新形式使得传统企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充分意识到局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随着科技进步带动信息技术的更新,经济管理改革创新工作也需要适应新型科技信息手段,加大经济管理创新的科技含量建设,比如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开发适应企业生产设计、采购调控、销售处理等实际流程的管理系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企业发展改革的网络信息化,同时对企业资源信息要注意保护策略,加强对市场相关信息的关注、反应策略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有效的改善企业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协调控制能力、促进设计生产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发展、加大财务审计管理改革,最大程度的节省开支、避免浪费,加大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必须清晰认识到自身发展弊端,及时进行更正管理,找到适合新形式的创新道路。

三、结语。

本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基本手段、相关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指出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未来具有关键作用,必须充分进行新形式下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社会变化、市场变化等,及时进行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足够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突发状况,维护企业整体体系建设工作,未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湘云.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对外贸易,2012(06).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将取代金融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本。人力资源受到了企业的重视,改变了以财、物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模式,现在企业所采纳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应十分重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以各种激励的方法来培养人才,发掘人才,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这样,企业有了强大的人力资本,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人才的优势,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分工经济、点对点经济愈发明显的今天,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说是不进则退。任何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学的学者,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如何创新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并根据企业发展及市场发展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和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是围绕企业管理的内容,对企业管理做出制度性安排,是企业所有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本身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与社会生产过程同步发展的。

其组成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职能分工、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各管理表单等专门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而且要求员工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规范来统一工作,如果没有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制度创新概念的外延很广,可以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制度创新。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都可视为宏观层次上的创新。而微观制度创新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层面,它主要是指管理制度创新,我们把它纳入管理创新的范畴。

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日常运营的各种具体制度总称。它的主要作用是规定企业如何取得和运用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创新的重要作用是使资源使用向创新倾斜,使企业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同时还保证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得利益,以激发创新者的热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管理制度创新的关注可谓与日俱增,这与此段时间内整个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导致的许多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导致了管理环境的变化,对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了要求。

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家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都在进行巨大变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两大变革时必须进行体制的调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粗放、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集约型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我国目前新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集约利用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归根结底就是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渐融为一体,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企业必须要研发新技术、扩展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变革组织机构、重新划分职能部门、统一安排工作流程、完善管理模式等,而这些恰恰都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对员工的管理方式是压制和约束的,并不能引导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我国现在仍有部分企业遵循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严重缺乏创新精神,管理模式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建设企业文化的思想薄弱。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制度的,即“先定产权,后定公司”;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领导者应从独裁式的管理向民主管理、聘任优秀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过渡,使自己从琐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企业重大管理项目。要破除“血缘5.com、亲缘”关系在人才选用上的“误导”,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

企业必须为员工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要力争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在学习中成长、进步,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的保障口;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

完善激励机制,要给员工赋予职业上的成就感,还要能够慷慨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如送股份、给予期权等,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同时又有一定的资本收益,使其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要进行分配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经营者年薪制,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责任感,想方设法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

企业要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如何创新管理制度,则需要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在市场大环境中寻找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内容。个人认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从管理制度本身的内容入手,如在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且,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其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要注重人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优化人本管理模式。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始终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要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制定实施财税政策,引导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和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前所未有的时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经费新机制,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树立五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树立依法投入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确保财政科技经费法定增长。二是树立制度先行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立足长远,精心谋划,做好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投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四是树立规范范围的理念。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合理界定财政支持范围,明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及科技公共产品的属性,重点支持公共科技的发展。五是树立优化结构的理念。依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安排使用财政科技经费,引导和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绩效好、创新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单元集中。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对“物”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人”的支持的转变。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科学把握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特点和规律,把财政经费供给的规律和科技事业发展内在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更加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但是,注重对“人”的支持,并不是简单地从科技项目经费中开支人员费,而是从创新环境、研究氛围、制度保障、资源配置机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与氛围。

体系,发挥资源的集成、系统、共享的优势和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更加注重对投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增加投入既要有政策的设计,也要有管理的设计,通过规范的制度,科学的标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使投入的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实施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

财政投入是实现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将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继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一是完善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支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稳定支持力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努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保持适当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保证我国原始创新力提升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需要,注重加强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支持。此外,还将加强对民生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科技工作等的支持,推动知识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支持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等。

(二)切实保障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科技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做出的前瞻性战略决策,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超前布局科技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重大专项更好更快实施。一是为重大专项实施提供及时、充足的财力保障,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及时拨付和下达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经费管理,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课题)等,探索实行后补助财政支持方式。同时继续研究探索有利于重大专项又好又快组织实施,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用有效结合,面向结果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途径。三是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对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实施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

1.通过税收、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等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税收政策方面。积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发费投入、技术转让、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以及对购买相关科技开发用品、科研和教学用品、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涉及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等。在资产管理政策方面。总结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开展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的有关经验,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2.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实施并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创业风险投资试点等。启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对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对银行的贷款风险补偿和对为转化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绩效奖励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政策内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围绕中小企业开展创新资源共享、专业技术及技术转移等服务。

4.支持中央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通过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大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明确支持重点,提升重点、关键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

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人才纲要》),从财政角度,积极研究促进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建立落实《人才纲要》相关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的财政保障机制。深入研究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会同科技部积极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从制度保障、创新氛围等各个方面,营造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更加能够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环境。

(五)引导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为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和支持地方科技工作,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地方科研单位和科普单位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地方结合存量科技资源情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的定位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统筹规划,调整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布局。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财政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集聚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段,强化过程监管;督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切实担负起科研项目(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主体的责任,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亦与中国教育环境的发展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然而其内核所独有的前瞻性与外延发展的局部延宕相冲突,而这一矛盾亦是阻碍此种教育模式科学扩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合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努力使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新相同步,进而扩大其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同时也是以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状态为基础的理论创造。这一概念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先进理念,也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特有的发展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手段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理念,科学地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将其引入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丰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而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对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的甄别式认知。创新教育是指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技能为目的的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等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科学、有机地结合,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

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数无法弥补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需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教师接受该教育模式的培训,但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可以说教师资源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

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的瓶颈。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为自我研修型,无创业、管理和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教师无法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最前线。

再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完整,缺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而无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拥有社会经验且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较有话语权,因此,兼职教师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与社会沟通,无法获得创业的第一手资料,亦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环境,然而其理念内核则具有前瞻性,以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准的眼光以及把握机遇的勇气,以现存条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工具,对未来展开合理且大胆地想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这也是此种教育模式迟迟无法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原因。

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而此种观念是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一般只以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为标准,这便是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成为主流教育观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基本知识,将创新创业学科定位至企业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术创业培训班等层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亦未将此种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便误导了一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创业,肤浅地认识创新,无法拥有科学地思考和认知。更有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提高入学门槛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此种教育模式之外,这让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失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深度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扁平化。

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因此,打造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点,而实践平台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现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存在建设过于扁平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较为保守,对此概念理解过于片面,这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趋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与资金的短缺则阻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扩展。而在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无正规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支撑,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还不是很规范,时间分配也比较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很难在实践中开展运用,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进入课本形成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扩展实践平台,增设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却因资金支持后续无力,与企业的联动间断以及校内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建立“广谱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究。

1.加强高校专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科学规划,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职教师的培训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工作,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正规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制订专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健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课程,故对教师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高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通识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高校还应以校内教师资源为重,积极选拔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实践课程的技术骨干,形成稳定的教师资源供给链。鼓励优秀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其进入企业等社会经济体中体验创业过程,科学认识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从而达到丰富其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而为广大高校学生进行更为专业、质量更高的教学活动。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合互动,从而建立一支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规划,认真执行相关程序,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和薪酬进行全面考量。兼职教师应从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与通识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教师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要做到“统一管理,统筹协调,灵活有序”,进而实现教师队伍扩充的良性循环。

2.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高等教育实践稳步前行的内动力。现阶段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较淡漠,并没有真正使这种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仍未成熟,仍处于摸索、探求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清楚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势在必行。要有全面和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门槛设置低,专业分类精,实践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则,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目标。突破陈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束缚,对“培养老板”“企业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核以及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及时更新,创新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中作为新型经济体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彻底摒除“精英教育”,不应只以商学院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创业竞赛的学生为目标群体,而应该面对全体高校学生,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通过“无门槛”授课方式,惠及广大学生。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克服“两极”思维,实现高校中介化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要积极包容和整合“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初级教育”阶段,做到既要全面覆盖,又要强调个性化,既要提高通识能力,又要增强实践技能,从而深化扩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战果”。

3.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实践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是多式联运的平台,也是校内和校外积极联动的教学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而建立起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充分利用课间实习与毕业实习两大实践时间资源,使学生接触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发挥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将这些创新创业的代表请进来,通过讲座、座谈的方式,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而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高校应构建校内与校外良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建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创业工作室。与技术园区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与通识教育进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验企业经营的各项环节,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练习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校内资源集中这一优势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大赛以及创业实践训练。

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模拟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体验、增进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高校还需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并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高校要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并以技术园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型创业中心的联合运作为基础,与各企业等经济体联合互动,共同创建创新创业链式平台。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让学生通过实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的智力、知识、技术、资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科技合作交流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高校还要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软性条件,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开展主题教育等方式,营造出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创业热情的良性校园环境。总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重新评估现有创业园工作开展情况并加强建设,进而扩建一批新的创业园区。在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省财政部门,把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专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契合了当今时代潮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它历经了高校自发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之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但是这场教育变革仍在持续,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建的空间,也只有三方集体发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6]刘慧.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5):1-3.。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财政部门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财政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明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为例,从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但与全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2006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与全国平均水平2.22%基本持平,比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4%、5%以上的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差距很大;拨款额为41.1亿元,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分别少63亿元、53.8亿元、21.8亿元、19.4亿元和13.3亿元。受此影响,2006年,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0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的5.50%、2.50%、2.24%和1.60%。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困扰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2.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是提高山东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山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经常费支出构成看,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27亿元,占经常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71%,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研究与发展机构是政府资金的主要获得者与使用者,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也就意味着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投到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上。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基础研究经费显然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偏低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山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按项目类别分散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手中,科技三项费用属科技部门,科学事业费属财政部门,科技基建费属发改委。即使在一个部门内,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也分散在不同的处(科)室。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人为地分割了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而且不利于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由于各部门自成体系,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经费多头管理,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每个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难以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不利于一些跨学科、跨行业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4.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一是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暂行条例、意见、通知、补充说明等形式表现,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现行税收优惠侧重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优惠,缺少针对具体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优惠。具体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项目。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格局,不利于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三是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方式局限于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额减免,对国际通行的侧重税基、加速折旧、加大费用列支、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重视不够,很少应用。

1.增加财政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财政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有利于改变r&d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综观各国情况,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实行设备清单管理,替代现行的逐级审批,从而增强企业设备加速折旧的可行性。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公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财政科技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管理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有效增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透明性。二是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以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施以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科技投入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

5.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和科技活动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对现阶段客观上无法量化描述的某些基础科研活动投入,侧重采用公共选择排序法。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应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政府基础研究支出绩效应把视角放在中、长期社会效益上。评价应用研究投入绩效必须紧密跟踪当期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评价视角的选择要与近中期各重大宏观政策相对应,评价指标的调整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阶段性重点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测评研究项目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评价科研基础设施支出必须与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评价区别开来,评价重点应放在项目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科学发现等的创新以及各类科技投入主体基本科技活动顺利展开的贡献上,同时也要重点衡量项目自身的先进程度和有无对比效应。

6.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引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进一步体现人才意识,着眼于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干部人事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拨出专项经费,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构建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研究论文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国内教育领域的热点,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其中网络学习的平台是翻转课堂的有力支撑,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网络学习的平台,能更好地实现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升教学效率。

一、课前:推送微课。

了解学情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利用微课学习,可以放到课前。因为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配套的、条理清晰的自主学习单和微课,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自动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指导下,根据自己需要,自定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把问题上传到教师端。教师提前了解学情,为第二天的教学做好准备。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来自于我国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方面要渗透数学文化,另一方面要了解运用多种解题策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建立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到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节课特别适合运用微课,借助网络学习的平台来学习。在课前,我根据内容设计微课。微课的设计包括如下内容:先介绍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激发学生兴趣;再设计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最后出示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体会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笔者根据设计录制好微课,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推送给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在家反复观看。虽然学生此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但是因为假设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仍是难点,即使个别学生通过奥数学习已经了解过假设法,也只是机械记忆了一些解题模式,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学生观看微课后,反馈最多的问题还是假设法的算理,因此我把第二天课中的探究重点放在了假设法的理解上。

二、课中:探究互动评价反馈。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主题,根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的学情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对重点内容进行探究互动等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多以网络学习的平台做支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指导,与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即时的互动。学生对重点内容探究完毕,可以利用平台的测试功能,教师发送互动试题检测评价,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测试,然后提交。网络学习的平台会立刻生成数据,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教师端能查看到学生的做题正确与错误,全班在每个题型中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课前学生已经自学微课,了解了植树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也就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理解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但是通过反馈,发现学生接触到生活问题就不能应用。于是课上,铺垫导入时设计“比多少”的环节,让学生了解并一一对应。然后在探究环节,通过“在一条20米的公路一侧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这个生活问题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因为有3种不同的情况,学生便在平板电脑上自己动手操作,内化课前发现的规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在组内对3种植树情况所画的线段图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平板电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线段图切入到班内的白板上。最后班内进行汇报,使3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引领下,完整的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只有一端栽树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栽树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在课堂练习阶段,笔者设计三道有针对性的题,分别针对3种栽树情况,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测试功能发送给学生,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从而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学生做完练习题,提交到教师端,网络平台会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生成数据,笔者查看到了全班学生的正确率、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及每个学生的错误原因的数据。然后立刻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三、课后:及时巩固拓展延伸。

课前自主学习微课,课中师生探究互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有些上课没有听懂的学生可以带着疑问,课下继续观看微课,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逐渐完成知识的内化、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时候,课后让学生继续回家看微课,回忆复习课上的重点内容,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且利用网络平台的作业管理功能在线发布作业,学生网上接收作业,做完后发送给教师。教师运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和统计功能,通过数据分析能迅速了解哪些学生有错、出错率是多少、哪些地方出错最多等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步要重点强调与指导的关键点,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如果学生的学习内容关联到数学文化,笔者会在课下布置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查阅资料,拓展延伸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后,学生除了按时作业并巩固知识点外,还上网查询了《九章算术》中关于圆的面积的论述,知道了在《九章算术》方田章第三十一、三十二题中,它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这样的数学学习,不仅学习到了课标规定的任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孩子的眼中,数学也变得有趣起来。

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打造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反思。

(1)通过笔者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并不是所有课题都适用于翻转课堂,抽象思维强度大的知识比较适合,我们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开展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2)要切实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实施的关键,如果不能深入备课,不能准确地把握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课前的学习质量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微课的内容平淡,更引不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微课的内容质量与技术质量有待研究。

(3)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课前自觉去利用微课学习。对于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课前没有自主学习,课上可能会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时间长了,会造成落后生的出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家校结合,做出必要的保障措施。

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论文

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视员居昊2009年11月26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代表财政部教科文司对中国科协领导和科协系统的同志们,以及地方财政部门的同志们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共同召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各级科协、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科普惠农兴村获奖对象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交流科普惠农兴村工作经验,探讨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方向,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对于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公益性科普服务体系、财政科技支农新机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农村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一面旗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会儿齐让书记将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的实施情况、成效做全面的总结。下面我结合财政工作做一简要发言。

一、发挥职能,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可以说,“创新”与“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而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中央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重点支持了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中国科技馆旧馆科普展教设施运行维护和新馆展教设备及配套设施研制工作,以及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等。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科学素质纲要》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其开展科普惠农活动进行补助和奖励,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也探索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新思路。

二、创新机制,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顺利实施。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并在投入和管理机制上有一些新的探索。根据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采用了“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实行了“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管理、投入上的创新,更好的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各级政府、各级科协引领农民开展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保障资金落实。这是顺利实施这项计划的物质基础。为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形式下拨给地方。中央财政对地方科普工作的资金支持,过去没有过专项转移支付,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意义非常重大。在资金安排上,2006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2007和2008年各1亿元,2009年2亿元,短短四年就翻了两番,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在资金分配过程中,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密切配合,组织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奖补对象,并按程序进行公示,确保了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目前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经费的支持渠道较多,但基本是通过项目方式支持。我们在会同中国科协制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农村面很广,农民人数又很多,农民对科普工作的需求量很大,仅仅依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村对科普工作的资金需要,因此,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了“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评选出的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补助,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能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的示范点上,力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专项资金投入的效能放大。这种方式既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过去在科普工作中已做出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的支持,更是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科普,自觉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推动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方式创新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思路,可以更好地避免与现有支农资金项目的重复,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使更多农民受益。

从近几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看,虽然国家没有对各地方提出资金配套的要求,但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实施本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部分地县也积极跟进。可以说,中央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调动了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央与地方资金的合力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是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专门制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定额补助是指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根据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实际需要、专项资金总量等因素确定单位奖补资金额,并随同当年各省推荐名额共同下达,这种做法有利于资金分配的公允,也更体现出奖补资金的特点。定向使用是指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和补助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且有明确的开支范围,用于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包括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费、科普活动费和其他用于开展创新性农村科普活动的费用。在资金管理方式上,借鉴世界银行的相关做法,采用了“报账制”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创新了地方专款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工作量较大、管理较细,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县级财政部门和县级科协(包括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所属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的密切配合,来做好这项工作。在县级财政部门和科协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四年的运行和实践证明,报账制在加强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继往开来,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展比较顺利。但我们也收到了一些举报信件,虽然基本属于查无实据,但也给我们一定的警示。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协作配合,选好奖补对象,用好奖补资金,继续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工作。并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总结,继续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是第一笔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资金,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与各级科协紧密配合,认真总结四年来的科普惠农工作的特点及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完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保证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筛选、优中选优,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从而真正评选出一批示范作用突出,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确保科普惠农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效果。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要把对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评比筛选过程与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关工作一直要深入到非常基层的工作层面,深入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所以在工作的落实部署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各级科协,都要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省一级有省一级的职责,县一级有县一级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奖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奖补资金下达后,各级财政要加快拨款进度,并会同各级科协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开支范围和要求管理和使用经费。科协把好审核关,财政部门做好复审和报销工作,既严格管理,同时又要服务好,方便获奖单位和个人使用。同时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注重资金使用的跟踪管理和支出效果的控制,对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上报,对资金使用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努力创新,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新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仅靠输血、投入,关键是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多条途径、多种手段,农村科普工作则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各级财政部门应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借鉴,深入分析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长期、长效、长远的思路来统筹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持和管理机制,探索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从而惠及广大农民的新思路、新模式,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新的作为。谢谢大家!

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摘要:

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重视内部管理制度,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测,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管理环境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设,强化管理主体职能,应依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首先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董事会,即使有董事会其监控作用也严重弱化。董事会是公司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的规则,形成管理控制的逐级向下延伸,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

2、合理设置组织结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则在于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高效、协调、简洁,并确保企业的目标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

3、适当的权责分配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企业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根据各职能机构的经营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系列,确定需要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和责任是关键一环,对不同的管理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并承担与之相当的责任,使之“越权”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

4、信用和责任

信用是商业社会的基石,责任是信用的基础,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中,无论是岗位与岗位的关系,还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都可视为责任关系。第一,责任的可传递性。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从企业最高管理者至企业的一个具体员工,应根据其职责大小、工作性质、标准要求,逐级传递,并以此形成企业的责任体系和责任流程。第二,责任的可量化性。企业责任的实质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目标(指标)的逐级量化实际上是随着责任的可传递而得到量化。第三,责任的可追溯性。企业的任何过失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都应对责任的主体和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包括对过去的责任过失行为进行追溯性追究。

5、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秉承“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人事政策和实务的宗旨,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正直品行和胜任能力。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有关薪酬、雇佣、培训、福利、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的公正性和程序的合理程度。公司应当合理配置岗位人员并给予能完成所分配任务的资源,这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员工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制度有很大的帮助。

三、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在完善了管理环境后,中小企业应当执行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以下控制活动。

1、独立内部审计

公司内审人员的内审工作直接对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负责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凭证和账簿记录、物资采购、定额消耗标准、付款流程、工资管理、赊销流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账实相符等的真实性、准确性、手续的齐全程度进行审查、考核。

2、明确授权控制

明确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等的控制审核。

《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