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蚂蚁教案说课稿(通用21篇)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说课稿(通用21篇)

ID:6598507

时间:2023-11-16 08:38:09

上传者:念青松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说课稿(通用21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基础,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范文集锦,希望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指导。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2、对蚂蚁有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

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回忆经验:

阅读图书:

2、幼儿阅读《蚂蚁一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3、交流讨论:

(1)、各组交流捉蚂蚁时发生的趣事。

(2)、幼儿以绘画记录的方法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3)、分类:教师出示标记卡,提示幼儿可根据记录卡按蚂蚁的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类。

(4)、讨论:针对幼儿提出的个别问题,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5)、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4、设疑:“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再继续寻找资料。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知道蚂蚁是群居动物,了解蚂蚁的家庭成员以及分工合作的生活。

2、对蚂蚁的家庭分工合作现象感兴趣。

3、能分辨出蚂蚁会吃的食物。

视频、幻灯片。

知道不同的蚂蚁有不同的分工。

1、师:今天我请来了一群神秘的小客人。老师讲一个谜语,宝贝们猜一猜它们是谁。

谜语:它有一对触角,个子不大,能量不小,能搬粮食,会打地道。

2、师:你们都见过蚂蚁吗?你见过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蚂蚁身体结构图,给幼儿介绍。

3、师:你们见过的蚂蚁是什么颜色的?小结:我们见过蚂蚁大多数都是黑色的,其实有很多种颜色的蚂蚁,是因为那几种颜色的蚂蚁很少,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颜色的蚂蚁。

1、师:我们熟悉了蚂蚁是什么样子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小客人在做什么。播放视频至搬箱子之前。

2、师:宝贝们,蚂蚁一家在做什么呀?

你们猜他们把食物搬去哪里?

你们见过蚂蚁的家么?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蚂蚁的家参观一下。

继续播放视频至结束。

幼儿回答:蚂蚁做的不同事情。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课件讲解蚂蚁的分类。

兵蚁:负责警戒及保护其他成员。

工蚁:主要劳动者,搬运食物和养育小宝宝。

蚁后: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妈妈。

雄蚁: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爸爸。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3、给蚂蚁归类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惯。

2、喜欢蚂蚁,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意在生活中观察蚂蚁的各种活动现象。

视频一段蚂蚁图片照相机纸笔。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驴运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都见过蚂蚁吗?那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吗?(蚂蚁是昆虫,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

——老师出示蚂蚁图片,幼儿一起观察蚂蚁的外形(蚂蚁身上有毛,嘴巴叫口器,腹较大,雄较小,我们这边的蚂蚁是黑色的。)。

——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拿着放大镜看一看,蚂蚁是不是我们刚才说的样子,再仔细观察一下,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

二、户外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

——来到户外场地:小朋友们,我们可以到哪些地方找小蚂蚁?(树上、花朵、泥土等)。

——小朋友分散观察,找到蚂蚁以后教师把蚂蚁的活动拍下来。

——边拍照一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提问,他们有多少?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扰蚂蚁,不要伤害蚂蚁,有耐心的旁观。

三、回教室进行集体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看见的小蚂蚁是不是像图片上的一样呀?

——你还发现小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蚂蚁是一群一群的,好多好多在一起。)。

——你还发现什么现象?(蚂蚁在打架,有的死了。有的蚂蚁在运粮食运小昆虫,有的蚂蚁在搬很小的树叶。我们还看见蚂蚁在搬一粒粒白色的东西,好像是蚂蚁卵,又好像是其他虫子的卵,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还看见好多蚂蚁在约会,他们要出去玩等)。

——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多啊,我刚才把你们的发现都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幼儿活动的照片,和幼儿一起说说自己的发现,评选小小观察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课件-蚂蚁。

2、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3、记录用的纸、笔。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四、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五、小实验“蚂蚁造家”。

将几只蚂蚁放在装土的瓶子中,先观察瓶中的土是怎样的?

然后用黑纸将瓶包住,数天后观察土里的变化?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5~6岁幼儿。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3、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昆虫特征。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1、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放大镜。

3、文件夹、白纸、笔。

4、蝴蝶、蜻蜓、蜈蚣、蜜蜂、瓢虫、蚕宝宝图片。

(一)、开始部分。

1.活动引入: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出示小蚂蚁和蛋糕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呢?(过生日的时候)。

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它想请其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呢?(幼儿猜测)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中间部分。

1.幼儿欣赏故事。

(1)回顾故事名字。

(2)回顾故事内容。

(3)昆虫分类。

师: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呢,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师: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师: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蚕蛾的图片)。

2.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

师: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4.寻找昆虫。

师: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昆虫,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并观察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东西,叫放大镜,它可以把昆虫的样子放的大大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了,可不要把放大镜掉到地上了。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可以去观察了,在音乐结束时,小朋友就要回来找到老师了。

5.音乐响幼儿自由去探索。

(三)、结束部分。

1.音乐结束,幼儿回到原位做好。

2.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观察到了些什么昆虫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画纸,现在请你把画下来吧!

3.把画好的昆虫和客人老师分享一下吧!

幼儿对观察活动感兴趣,乐于探索、积极性高。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3、给蚂蚁归类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设计意图: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小小的身体有巨大的能量,我们都非常佩服蚂蚁的毅力。为了引导幼儿初步探究和认识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感兴趣。

2、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视频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变魔术: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认识它吗?(幼儿闭上眼睛,快速画出小蚂蚁,激发兴趣)。

二、游戏活动准备.

1、交流:关于蚂蚁,你知道什么?(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和之前所了解的关于“昆虫”的知识,相互交流)。

2、师小结。

3、观看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幼儿探索蚂蚁的实性、触角的作用、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分工及蚂蚁的家。

(2)幼儿自由表述。

(3)师小结(可引导幼儿一同进行)。

食性:能吃的都吃,尤其喜欢甜食。

触角作用:交流。

如何回家:释放“信息素”气体,从而跟着气味找到家。

分工:母蚁、义蚁、工蚁、兵蚁。

蚂蚁的家:群居。

三、游戏活动过程。

1、游戏:我是小蚂蚁。

玩法:幼儿和教师头戴蚂蚁头饰,扮蚂蚁。“蚂蚁妈妈”点兵点将,点到哪只小蚂蚁,哪只小蚂蚁上前自我介绍。

2、游戏:小小蚂蚁我最棒。

将幼儿分成六人一小组,由蚂蚁妈妈提出问题,小蚂蚁抢答,答对的蚂蚁得到“饼干”一块,最后一起统计,得到“饼干”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游戏主题延伸:

跟着“蚂蚁妈妈”一起去户外找找小蚂蚁,发现它们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设计意图: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活动目标: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课件-蚂蚁。

2、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3、记录用的纸、笔。

活动过程。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四、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五、小实验“蚂蚁造家”。

将几只蚂蚁放在装土的瓶子中,先观察瓶中的土是怎样的?

然后用黑纸将瓶包住,数天后观察土里的变化?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2、对蚂蚁有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

活动重点:

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阅读图书:

2、幼儿阅读《蚂蚁一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3、交流讨论:

(1)、各组交流捉蚂蚁时发生的趣事。

(2)、幼儿以绘画记录的方法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3)、分类:教师出示标记卡,提示幼儿可根据记录卡按蚂蚁的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类。

(4)、讨论:针对幼儿提出的个别问题,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5)、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4、设疑:“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再继续寻找资料。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这几天,我发现孩子们下课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观察着什么。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原来孩子们正在观察小蚂蚁。只见蚂蚁正在忙着“运粮”,准备过冬。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蚂蚁有更详细地认识,我与孩子们一起用诱饵捕捉了蚂蚁,放进了昆虫盒。并设计组织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教师提问:

(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

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3、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惯,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3、蚂蚁图片。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一、谈话导入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教师讲述。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三、观察蚂蚁、认识蚂蚁、了解蚂蚁。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3、给蚂蚁归类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3、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昆虫特征。

重点难点。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放大镜。

3、文件夹、白纸、笔。

4、蝴蝶、蜻蜓、蜈蚣、蜜蜂、瓢虫、蚕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活动引入: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出示小蚂蚁和蛋糕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呢?(过生日的时候)。

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它想请其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呢?(幼儿猜测)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中间部分。

1.幼儿欣赏故事。

(1)回顾故事名字。

(2)回顾故事内容。

(3)昆虫分类。

师: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呢,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师: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师: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蚕蛾的图片)。

2.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

师: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4.寻找昆虫。

师: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昆虫,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并观察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东西,叫放大镜,它可以把昆虫的样子放的大大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了,可不要把放大镜掉到地上了。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可以去观察了,在音乐结束时,小朋友就要回来找到老师了。

5.音乐响幼儿自由去探索。

(三)、结束部分。

1.音乐结束,幼儿回到原位做好。

2.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观察到了些什么昆虫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画纸,现在请你把画下来吧!

3.把画好的昆虫和客人老师分享一下吧!

活动总结。

幼儿对观察活动感兴趣,乐于探索、积极性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

2.懂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并观察蚂蚁的形态。

活动准备。

课件:蚂蚁的特征。

2.课件-照片:找一找蚂蚁。

3.自制卡片豆子和小篮子。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找一找蚂蚁。

利用图片找蚂蚁,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比比看,谁现先在草地里找到蚂蚁。

教师喊“预备,开始”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幼儿讲述发现。

(1)你还在哪儿见过小蚂蚁?

(2)蚂蚁长得什么样?

2.引导幼儿说出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

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幼虫。

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通过图片,让幼儿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记忆。

3.小蚂蚁本领大。

(1)你们知道小蚂蚁有哪些本领吗?

(2)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

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三、结束。

游戏:蚂蚁搬豆。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蚂蚁的生活习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捉蚂蚁的工具:如小棒、树叶等,引诱蚂蚁的食物:如碎饼干、米粒、糖果等。

2、装蚂蚁的透明瓶,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二、讨论邀请蚂蚁的方法。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

2、说说外出找蚂蚁需要注意什么。

三、寻找蚂蚁。

1、分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组员寻找蚂蚁。

2、找到蚂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什么工具捉蚂蚁。

四、交流寻找蚂蚁的经验。

五、观察蚂蚁。

大班科学《蚂蚁家族》教案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科学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探究,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让我们的科学课因实验探究而更加精彩。本节课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能依照“做猜一猜一一做——说一说——思一思——议一议”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全体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思维分析,自主建构概念,从而获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这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型,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比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蜗牛和蚯蚓这两种动物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了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所知,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知道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陆地上生活的本领。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课前让学生观察蚂蚁。(教师提示:静静地观察蚂蚁,请别碰到蚂蚁的身体,也不要用手直接捉蚂蚁,以免伤着它。)。

一、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的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

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

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

三、课外延伸。

生:想。

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

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四、:板书设计:

头有一对触角。

蚂蚁的身体胸有三对足。

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学生在画蚂蚁后,教师提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安排了学生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学生在问题的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