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的调研工作报告(精选13篇)

水污染的调研工作报告(精选13篇)

ID:7042522

时间:2023-12-06 05:34:43

上传者:文锋

工作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进展、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工作报告范文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工作报告水平。

水污染调研报告

为了解x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现状,找出x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结合近几年xx镇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暴露的短板与本人工作实际,对x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全镇现有大小河道总长约112公里,其中xx河流域约42公里(包含xx河段、xx河沟段、xx至xx段),xx河流域约70公里(包含xx段、xx河段、xx河段、洞子河段)。全镇现有大小水库18座,其中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3座。

(一)河流现状

1、xx河流域。xx河流域xx河段大部分地段属xx镇与xxxx区、沿xx区、xx交界,污染治理协调难度大,前期通过与xx镇(原xx乡)沟通协调,已建立xx河“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机制,并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对流域内河流开展了以打捞水葫芦为主的面源污染整治。目前流域内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河面保持了常年的畅、清、绿。

2、xx河流域。xx河流域在我镇流域面积广、河段距离长,其中xx河段、xx段位于xx镇与xx莲花镇(原xx乡)交界地段,管治难度较大。通过前期河(湖)长制工作的开展,流域内水域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治理,但因未与xx莲花镇灵通信息,两地水葫芦打捞的时间不统一,造成xx段水葫芦打捞效果不理想。

(二)水库现状

1、部分农用灌溉型水库周边存在养殖排污。以xx水库为例,xx养猪场位于xx水库边,其养猪场虽然建有化粪池等治污设施,但产污与治污能力不相匹配,存在养殖粪污直排情况。

2、饮用水源型水库周边生活污水有待持续改善。一是xx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农户养殖粪污、厕污已有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处理,但厨房污水、洗衣污水等仍然存在直排;二是xxxx水库作为xx饮用水水源地备用水源,其上游与xxxx区、沿xx区部分乡镇交界,存在上游污染顺河而下污染水质风险。

(三)生活污水现状

1、场镇生活污水。

一是已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情况。xx镇辖区有xx场镇、xx场镇等7个场镇,现已建成xx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xx吨)、xx场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xx吨)、xx场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400吨)、xx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100吨)等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4座,xx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xx吨)目前正在设计中,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二是未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场镇情况。目前xx场镇、xx场镇生活污水主要通过场镇周边池塘消纳,待下一步规划实施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建设。

2、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一是普通散居农户生活污水处理情况。现阶段绝大部分散居农户厕污已开展简易处理,处理方式以粪坑、化粪池处理为主,少部分农户建有沼气池、三格式化粪池等处理效果较好的粪污处理设施;二是新农村与自然集聚区域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已建新农村如xx新农村、xx新农村建有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能够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自然集聚区域如xx、xx湾等地域农户厕污尚可以通过自建的粪坑、化粪池处理,但厨房污水、洗衣污水及粪坑、化粪池满溢污水等生活污水因人员集聚原因,易以“积小成大”的方式通过污水沟、公路边沟对周边农田造成污染。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场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一是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场镇如xx、xx场镇需要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二是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场镇如xx、xx等场镇需继续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扩大生活污水收集率。

2、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一是农户水污染治理意识不足,尚停留在对厕污治理阶段,不重视其它如厨房污水的收集处理;二是自然集聚区域农户户数、集聚区域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数量不足。

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农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生态屏障等项目已开始规划、设计,正在施工建设。

(二)管治权限方面

1、共管河流“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未全面建立。一是xx河流域虽然在前期与xx镇(原xx乡)建立了xx河“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机制,但未与xx河上游xx镇(原xx乡)、xx镇建立相关机制,造成如xx镇苕粉厂污水进入xxxx水库影响xx饮用水源地水质问题;二是xx河流域xx河“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机制的沟通协商,因乡镇合并原因而中断,xx镇与莲花镇未建立起相关机制,无法对xx河、xx共管部分开展联合治理,单独治理功效大打折扣。

2、生态环境监管权限缺乏。一是xx镇与其他友邻乡镇的共管水域、岸线在面源污染整治、禁渔禁钓等工作中无法跨区域监管,“躲猫猫”现象突出;二是乡镇涉及水污染监管执法的单位、部门缺乏执法权限(以综合执法和环境保护办为例,既没有执法证、也没有区级相关部门委托的执法权限。),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柔性监管,效果有限。

(三)信访矛盾方面

随着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群众反映到市、区、镇级的生态环境问题件、问题留言不断增多,这其中分为两大类。一是督促整改类,这类问题为镇、村在日常工作中未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治(如xx养牛场因扩大饲养规模,牛粪处理能力跟不上而将牛粪露天堆存,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二是邻里纠纷扩展类,这类问题多为邻近两家农户因其它非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纠纷,而“用”生态环境达信访到其目的(如xx小学一退休职工反映其老家老屋旁有人修建养猪场,影响其生产生活,后经核实其本人户口已迁出,其兄弟在自家院坝内搭建了一个猪圈,且并未养猪。)。

从现状来看,通过近几年的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厕所革命、河(湖)长制等工作的开展,x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自然水体、场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初步的整治处理。下一步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将转移到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档与配套管网的延伸、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等方面。

(一)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档与配套管网的延伸方面。

因场镇沿革等各种因素,现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在设计、建设过程未实行雨污分流,导致雨季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出现超负荷运转(如xx场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量xx吨,但在今年6月平均处理量达2xx吨左右),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不仅对处理机械有影响,也造成污水处理出水水质不稳定。同时,因场镇地形、地貌等因素,场镇及周边部分居(村)民生活污水未接入现有场镇管网(如xx场镇移民小区周边、xx场镇xx组堰塘周边、xx场镇xx方向右侧沿街段),目前处于就近排放阶段,严重影响周边居(村)民生产生活,信访隐患较大。

1、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问题。一是对接区住建局等部门申请项目,开展xx污水处理厂二期、xx污水处理站提档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二是邀请专业公司设计,对主要街面雨水进行分流,减少雨水进入污水收集管道量。

2、地形、地貌受限无法接入现有污水管道问题。对接区住建局参照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建设玻璃钢缠绕三格式调节池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经璃钢缠绕三格式调节池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农灌标准,可直接还田还土),条件允许的地点可配套三格式化粪池提升处理效果。

(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方面。

全镇现有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待规范化建设完成后,能基本解决周边生活污水直排、人员垂钓与畜禽活动等问题。xxxx饮用水源点属井水,其水质指标中xx超标9、1倍,此问题无法根除解决。建议参照原xx场饮用水问题,争取自来水项目投入,由甜源自来水公司向xx场及周边供水,取消xxxx饮用水源点。

(三)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

全镇农村村(社区)中,原xx、xx开展了质量较高的“厕所革命”,xx、xx正在开展中。通过类似高质量的“厕所革命”,上述村的生活污水已基本能得到处理。xx在今年将实施区住建局下达的整村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项目,待项目实施完毕后,xx的农村生活污水也将得到有效处理。建议继续对接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持续开展“厕所革命”与农村污水整治项目,逐步实现全部农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达标化”。

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

市有大小水库56座,河流59条,其中大沽河莱西境内河段长74.4公里,产芝水库总库容4.02亿立方米,是青岛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据统计,仅产芝水库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就向xx市供水2900万立方米,向莱西供水2126万立方米。如何做好xx市水源地保护,确保水环境安全,是莱西及xx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笔者通过查阅xx市环保、水利、农业、畜牧、水库管理等相关部门关于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方面的相关资料,现场查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重点污水排放企业,进一步明晰了xx市水污染防治现状,研究提出了工作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保护水环境安全、推动莱西及xx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资金补偿。

一、xx市水污染防治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坚持防、治、管多措并举,全力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据监测,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大沽河等主要河流断面全部达到有鱼类生存标准;马连庄和江家庄2处省控断面30个监测项目,东南岩1处出境跨界断面4个水质监测项目全部达标。

(一)防治并举,实现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一是实行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对新、扩、改项目实行“批前介入、批时把关、批后跟踪”的全过程环保监管,近年来,共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涉水项目20多个;二是强化工业污染治理,以来,累计投资5700多万元,先后完成12个企业的污水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三是采取现场监察和自动监控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四是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其中环保局与公安局、工商局、水利局、电力公司等多部门联动,采取断电、断水等强制措施,关停了违法生产、超标排放污水的海润生物制品厂,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在投资1.65亿元,建设规模10万吨的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实施姜山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一是xx区全部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对xx区排污管网进行配套建设,20投资5800多万元,铺设排污管道41公里;三是完善工业园区排污管网。铺设污水管道58.5.5公里,配套排污支管道30公里,建设泵站3座,为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创造了条件。

(三)连片整治,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一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xx市平均农药使用强度低于2.3千克/公顷,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了250千克/公顷以下(240千克)。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二是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xx市环保局为莱西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780万元,实施了日庄镇、姜山镇等4大整治工程。2013年启动并申报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15个,其中9个涉水项目,计划总投资8031.5万元;三是实施乡镇污水专项规划,年—,配套南墅镇到日庄镇及xx市污水处理厂、店埠镇到夏格庄及姜山污水处理厂排污主管网;—2030年,镇村所有污水全部接入城市污水主管网,实现集中处理。

(四)削减排污,治理禽畜养殖污染。一是在规模化养殖场建沼气池82个,对对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二是投资5420万元实施了生物能源工程,综合利用养鸡场鸡粪、屠宰场废料、污水处理厂污泥,年产沼气720万立方米,投资万元,将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实现无害化处理;三是实施生态养殖,全市共建设生态养猪场78处。

xx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一)城市排污管网配套不够完善。据调查,全市仍有部分企业出水未能接入城市排污主管网并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区尚未全部实施雨污分流,部分生活污水进入河道。

(二)镇村无统一的污水处理及排放系统。除姜山镇建设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外,其余镇办既无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也无统一配套的污水收集排放主管网,存在污染隐患。

(三)水环境保护投入高、压力大。首先,xx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不允许进入大沽河,排放至与xx市交界的南岩水库,曾引发跨区域污染纠纷,使莱西面临很大的压力;二是引进建设涉水项目受到限制,影响了莱西经济的发展;三是污水集中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运行费用非常高,莱西现有财政面临很大困难。

二、工作对策及建议。

保护水源地,保障用水安全,事关整个xx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莱西作为xx市的重要水源地,应继续把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作为全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综合规划、分布实施、防治结合、管控并举,实现莱西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莱西及xx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奠定基础。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一是继续实施源头控制,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二是继续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禽畜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排污总量控制;三是加强环境监察执法,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二)加大投入,推进城市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市排污管网配套建设工程,将所有工业、生活污水接入主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为进一步实现地表水稳定达标,保障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投资6887万元,完成苏州路等12项污水管道工程,将企业污水接入城市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建设振华街等11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解决主城区雨污混流问题;建设沙岭沟等7项污水支管工程,解决城中村污水排放问题。20投资4363万元,建设石岛西路等7项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设文化路等9项污水支管工程。20投资130万元,对未完成拆迁改造的城中村实施10个截污点建设工程。同时将全市未接入城市排污管网的企业排放的污水全部接入主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明后两年再投资6000余万元,实施30余项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铺设雨污管网48公里,全面实现xx区雨污分流。

(三)加快实施镇村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实现工业、生活(社区)污水集中处理。按照《xx市乡镇污水专项规划》,将xx市经济开发区以北区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将南部区域生活和工业污水接入姜山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2013年xx市建设的12处新型社区,其中8处社区生活污水分别就近接到姜山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置,远离排污管网的5个社区自行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放到周围池塘,作为景观或农灌用水。另外,投资750万元,在南墅镇建设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辖区工业生活废水。

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

环卫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美化离不开环卫工人,“城市美容师”的誉称环卫工人当之不愧。然而,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繁重,生活拮据、地位低下,工资福利不尽人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活待遇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市政协常委会作出部署,在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政协委员对我市环卫工人生活待遇进行调研。

5月14日至24日,市政协副主席xx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环卫工人生活待遇情况进行调研,5月15日凌晨4时,市政协主席xx、副主席xx、秘书长xx率调研组先后到xx社区、商品街社区、xx垃圾中转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环卫工人的实际工作状况,与环卫工人进行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待遇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入市园林环卫局、xx区环卫局、xx区环卫局等单位,认真听取环卫工作情况介绍以及提高环卫工人生活待遇的意见与建议。文史资料委员会就我市环卫工人住房情况制定了相关表格,并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同时组织调研组赴海口市、儋州市、琼海市了解环卫工作和环卫工人生活待遇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状。

(一)工作任务情况。

xx、xx区环卫局负责市区面积共820万m2(含社区)道路的清扫保洁,每天约600吨左右垃圾的收集清运(节假日垃圾量几乎翻倍),以及市区102座公厕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工作任务。环卫工人每天从凌晨3点半就开始分三班轮番上岗至次日凌晨零点结束,路面作业时间超过了20小时,保洁工人每人每天清扫的道路面积都在4000m2以上。

(二)人员编制情况。

目前,我市xx、xx环卫局共有环卫工人2340人(含社区),其中财政拨款编制人员111人,自筹编制人员103人,临时合同制工人2126人,临时合同制工人占90℅以上。xx、xx环卫局属区管理委员会下属的科级建制单位,二类事业编制单位(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行政上受区管委会领导,业务上受市园林环卫局指导和监督。

(三)人员工资待遇情况。

目前,占90%以上临时合同制工人工资为每月1677元(实发,扣除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不含高温补助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全年实领工资为4元。其它福利情况为:1、污染费:每月90元,全年1080元。2、高温补助:每月300元,全年2100元(每年四月至十月发放,共7个月)。3、奖励性绩效工资:全年3480元(年终发放)。全年正常收入共26784元。资金来源于市财政包干经费。

自筹人员实发工资按标准发放,平均数为2354元(实发,扣除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不含高温补助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它福利跟合同制工人相同。财政编制人员工资平均数为:3162元(实发,扣除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不含高温补助和奖励性绩效工资)。

(四)住房情况。

根据我委两次问卷调查统计,我市两区现有环卫工人中,无住房的共1129人,其中,xx户口(含本市乡镇户口)732人,外地户口无住房397人。无住房户都靠寄居亲戚朋友或租房安顿。

二、长期困扰环卫工人工作和生活的问题。

(一)占环卫工人总数90%以上的合同制工人每月实领工资与社平工资差距较大。

据了解,我市社会平均工资为3330元,而xx、xx环卫管理局现有的财政编制人员按事业编工资标准发放,人平均月实领工资3162元左右(扣除保险费后)。自筹编制人员工资基本工资按事业编工资标准发放,绩效性工资参照合同制工人标准执行。90%以上的合同制工人每月实领工资1600多元左右(扣除保险费后)。自筹人员工资绩效性工资得不到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工资普遍偏低,特别是合同制工人,与社平工资差距较大。

调研发现,我市xx、xx两区从事环卫工作的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固定住房,都靠寄居亲戚朋友或租房安顿。为租到便宜一点的房子,他们往往选择在郊区落脚,离工作地点较远,在路上耗尽了时间和精力。也有小部分在市区租到住处,但房子面积过小,人员杂乱,生活设施不齐全,有的甚至低洼积水,卫生环境很差,安全隐患大。恶劣的居住环境,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拮据的`生活,给环卫工人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劳动强度大,财政编制内人员没有加班补助,应休未休年休假报酬得不到落实。

环卫工人常年露天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特别是节假日、重大活动、台风灾后等特定时期连续数日加班加点,风餐露宿整治卫生,无法安排休假已成为每一个干部职工的工作常态。工人应休未休年休假未能按照有关规定支付报酬(差额拨款不含休假补助款)。在编在岗人员不得发放加班费的规定等,使环卫工人产生不满情绪,在紧急状态下调动人力非常困难。

(四)一线环卫工人同工不同酬,合同制环卫工人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调研发现,凌晨四点两个同时清理垃圾的环卫工人,同样的作息时间,同样的工作环境,同样的劳动强度,待遇却有很大的反差。一个是财政在编人员,工资3000多元,另一个是合同制工人工资为1600多元,相差一半,而且不是个别情况。合同制工人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

(五)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给环卫工人带来一系列后顾之忧。

原两区环卫局在编财拨退休人员前退休金全部由社保局按事业全额性质发放。自20起被核定为二类事业单位(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后,退休工人的退休养老工资便由市社保局、市财政局和所在单位共同承担,其中:市社保局发放退休养老金,市财政局发放80%的事企差,所在单位负担20%的事企差。本来环卫工人工资就低,又要在定额的管理费中分出一部分退休金,这给环卫局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自筹工和合同工2012年之前按事业全额性质发放退休金(自筹约2600-2700元,合同工1200元左右),之后保障局又按企业管理方式发放退休金,现在自筹工人均月退休金1200元左右,合同工退休金600元左右。由于单位性质不稳定,给环卫工人带来一系列后顾之忧。

三、提高我市环卫工人待遇的几点建议。

环卫工作是苦、脏、累的差事,环卫工人的待遇是关系到环卫队伍稳定的大问题,直接影响我市的环境卫生工作。从调研全省环卫工人待遇情况看,普遍存在工资低待遇差的情况。琼海市人民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环卫理念较强,招聘环卫工人相对容易,而海口市有部分环卫工种已招不到工人了。要稳定环卫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排头兵的作用,当务之急是提高我市环卫工人待遇,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为此建议:

(一)重新确定xx、xx两区环卫局的为财政全额拨款一类事业单位。

环卫工作一切经费均靠财政部门下拨的环卫经费维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收入,经费入不敷出。而市编办又把xx环卫局和xx环卫局确定为差额拨款的二类事业单位,是上述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建议市政府把xx环卫局和xx环卫局两局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一类事业单位,切实提高道路管理经费,才能实现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解决干部职工退休、加班费等问题,确保环卫队伍的稳定。

我市现有环卫从业人员当中,绝大多数来自本市的镇农民工和周边县市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数在市区没有住房,而且携家带口。本身工资又低,她们的月收入除去房租水电费和“红白”事应酬外,手头已所剩无几,伙食凑合,素上加素。随着我市物价的日益上涨,生活开支越来越大,工资收入很难维持正常生活。为此建议:

一是提高临时环卫工人工资待遇,缩小一线合同工和财政工之间的工资差距,尽量做到同工同酬。二是落实应休未休年休假报酬。三是按标准发放自筹人员工资绩效性工资。四是财政人员节日加班补贴,按劳动法规定发放。

儋州市是全省环卫工人住房落实最好的城市,由政府给政策,企业提供建设用地与儋州市环卫局合作建设环卫职工经济适用房。放宽环卫工人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5年以上环卫工人基本上都可以分配到9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我市环卫工人中,有些是本市乡镇户口(我市乡镇户口不能申请市区经济适用房),有些是外市户口,不符合我市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建议市政府一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1、鼓励企业与政府合作建设环卫职工经济适用房。

2、放宽环卫工人经济适用房或公租房的申请条件。本市乡镇户口应该作为我市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按政策优先给具有本市(含乡镇)户口的环卫工人安排经济适用房。

3、外地户口的环卫工人如符合公租房申报条件应优先安排公租房。

(四)完善环卫工人风险保障机制。

近年来,在工作中我市环卫工车祸、工伤、重大疾病等屡屡发生,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家庭基本上陷入困境。鉴于此,我市须尽快建立、完善环卫工人专项救助基金。建议财政部门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专项用于救助工伤、意外、重大疾病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园林环卫工人。

一是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要开展各种加强环卫意识的活动,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做文明市民”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与家人分享环卫意识的家庭作业,提高全民素质。二是要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我市的环境卫生。三是要适当增加财政投入,添置专业机械(如道路清扫车等),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环卫工人作业的安全系数。四是要在市区设置一些环卫工人休息间(或者与个别商店合作设立休息点),为环卫工人提供饮水、放置工具的地点,尽量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

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

引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防治农村水污染的任务既繁重又紧迫。

我国污水处理厂不断兴建,处理率不断提高,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全国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得不到处理,致使农村水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1农业生产本身的污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化肥和农药是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耕地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其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另外,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对水域生态系统将会带来长期和潜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引水环境的全面退化。另外,农村畜禽养殖业也会带来水环境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据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关的屠宰场、孵化场往往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

2.2乡镇企业生产的污染。

乡镇企业在带动农村小城镇复苏和兴起的同时,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近年来,污染的范围与程度均有迅速蔓延和加重的趋势。而且,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并且,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

2.3农村生活方式和水处理设施欠缺。

目前,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还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如: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由于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所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呈上升趋势。

2.4农村环境管理意识薄弱。

人们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环境意识常常指导人的环境行为。只有人们整体的环境意识的加强,并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二者充分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整个环境问题的根本突破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线长面广,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仅靠县级环保机构去抓去管,往往是无暇顾及。我们应设置乡镇环保机构,专门管理环境问题。

3.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对策。

3.1发展生态农业。

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

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也可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此外,从经济手段上采取某些措施,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对农用化肥、杀虫剂征税,以鼓励纳税人减少那些对环境有损害的工序或活动,还可以引导产业转型。

3.2加强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这些活动中,政府的引导和督促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企业不会主动为环保去考虑布局,更不会主动投入太多的环保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和城镇建设布局的同时,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及能源政策,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有机的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3.3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

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加快废水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提倡节约、高效用水。其次,按排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我国目前对农村用水实行无偿使用原则,不像城市居民那样征收水费,这无形中鼓励了浪费用水。所以,应当在普及自来水的较发达的乡镇试点实施征收水费,在经济上激励他们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农村社区污水多为生活污水,可加以利用和资源化程度高,可以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即可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可增强土壤肥力。由此可见,基于生态工程所独有的特点及我国农村现有的条件,生态工程将是一种非常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

3.4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和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基于农民和乡镇企业主及地方政府领导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和对水污染防治知识的欠缺,应对他们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对地方政府的领导,应强化环保奖惩机制,增强他们的水污染防治的责任感。由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像经济工作一样一抓就见成效,就能体现出领导的.政绩。所以,相当一部分领导就忽视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为水污染企业打起了保护伞。鉴于此,应把环保工作作为评价政府工作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另外,我国现阶段防止水污染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农村水环境污染污染防治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还很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有些领域还存在法律上的空白。所以,要加强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并严格执行法律,变软法为硬法。

4.结语。

家在农村的我能亲身体验到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尤其是由于生活垃圾的堆积对村里河湾的污染,已经导致村里的两个河湾被填埋。即使填埋,对地下水的污染仍然存在。现在,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水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并且有日益恶化的现象,对此必须对症下药,尽快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遏止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努力去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

我市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池河、南沙河、淮河,湖泊有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与凤阳共有),还有4座中型水库,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上述地表水源中,水库尚未受到污染,湖泊有个别地段有污染,被污染最严重的是池河。作为我市主要地表水源,目前主要功能为饮用、农业灌溉。池河年平均过境6.92亿立方米,可供饮用水源水量每天20万立方米,目前服务人口为12万人。池河由于受明光城区工业及生活污水污染,池河公路桥断面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常年处在五类或劣五类。不能满足水功能要求。虽然明光市饮用水源位于城市主要排污口排涝站排污口上游,但由于受女山湖节制闸顶托影响,枯水期仍受下游排污口污染;城市另一排污口撇洪沟排污口位于饮用水源上游,对水源水质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明光市饮用水源水质在三类到四类,水质达标率约为70%左右,不能满足饮用水源要求。

南沙河为池河支流,目前水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我市已将南沙河规划为城市第二水厂水源地,配套的节流蓄水工程近期即可完成。南沙河入池河口水质较好,一般能达到二类水要求,但南沙河管店段由于受管店镇污水影响,水质仅能达到四类,管店、三界镇污水对南沙河规划水源地有较大威胁。

淮河是我市的过境河流,淮河水质主要受上游城市污水的影响,上游污水节制闸放水时,淮河明光段水质一般在五类,正常时间水质在三类,均好于蚌埠闸断面水质。

(二)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明光市城市污水排放量737万吨主要污染物cod(衡量有机物污染的指标)年排放量4422吨其中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449万吨cod年排放量2694吨工业污水年排放量288万吨cod年排放量1728吨。cod池河的环境容量经测算约为吨/年城市污水cod排放量远远超过池河的环境容量是造成池河及女山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调查报告《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

2、采砂活动污染女山湖。

采砂活动会造成湖、河底泥和油污污染,也会破坏水生植物,不合理和过量的采砂活动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我市女山湖中有大约300多艘采砂船在湖中采砂,近千艘船从事河砂运输,造成湖底淤泥上翻和油类污染。

3、过度养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过度养殖一方面由于养殖鱼、蟹的饲料和排泄物会造成水质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养殖鱼、蟹破坏水生植物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从而使水质恶化。93年明光城区cod排放量为1万吨,女山湖养殖水面2.45万亩,水质二类,20养殖水面扩大到6.24万亩,城区污水排放的cod下降到4422吨,但水质下降到二到三类。一般认为湖泊水产人工养殖面积不宜超过水面的25%,目前七里湖60%,女山湖40%都存在过度养殖的问题。

4、施用化肥、农药造成面源污染。

我市农用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化肥从90年前的11.0万吨增加到16.1万吨,年又达到17.0万吨,而且施用方法又不合理,作物利用率低,不少元素随降水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污染,农药也是如此。因目前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具体的污染影响尚不清楚。

二、我市水污染的特点和初步治理。

(一)我市水污染的特点。

我市乡镇工业企业很少,农民生活水准低,对水环境的污染较轻。城区工业企业多,居民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通过排涝沟直接排入池河,污染因素多,数量大,造成城区周围水体严重恶化。由于污水量太大,排涝站只能视池河水量的大小排放污水,大量的污水“存放”在城南的排涝沟里,形成了宽近10米,长3000多米的污水库。沟内黑色的.污水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着阵阵恶臭,周边的居民苦不堪言。随着污染的不断加剧,使池河水质不断恶化,自来水水质也相应下降。枯水季节的自来水经常色黄,甚至泛黑,并且有明显的异味。不少居民只好放弃自来水改用井水,无法打井的只好改饮桶装水,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近年来,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以提案、社情民意的方式反映了水污染问题。

2、水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

我国排放的废污水中大约2/3来自工业废水1/3来自生活污水。国内发达地区工业污染比例还要高。和它们不同的是我市的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5年前工业污染还是我市污染的主要原因经过多年的治理及工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水逐年下降从最高占75.4%下降到29.3%。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不断增多生活水准逐年提高产生的生活污水越来越多到20超过工业污水成为我市水源的主要污染源。

城区水污染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市政管理工作在完善城区功能、美化城区环境、提升城区形象、提高xx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市政管理工作仍然受到“条块”关系不顺、“事、费”不对称,“权、责”不够明确等诸多因素制约。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xx城区形象大提升,市政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城区市政管理历史与现状。

(一)市政管理体制随城市化进程不断演变。

xx城区市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建管合一”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县城两路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市政管理工作主要由原江北县城建局负责。随着江北机场的动工建设,带动了两路城区拓展,以及龙溪开发建设的启动,城区市政管理工作日显重要,1986年成立了江北县市政环境卫生管理所,隶属江北县城乡建设委员会。环卫所负责环卫规章制度、道路保洁、垃圾清运、下水道疏浚和环卫执法等工作。环卫所内设清扫保洁组、排污组、疏浚组,下设水土、两路两个环卫站。二是“建管共治”时期。1988年初,成立了江北县城管办,隶属江北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城管办负责执行国家城镇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全县的运输秩序、市场秩序、卫生、环保、园林绿化、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对创建卫生城镇进行组织实施。1990年底,江北县城管办作为县政府的直属机构独立开展工作。1991年成立江北县城管监察中队,由县城管办领导。按照xx市人民政府规定,县城管监察中队协助规划、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公安、食品卫生监督、工商、民政、烟草专卖、文化市场等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三是“建管分离”时期。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成立了xx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市政委负责城区建成区的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广告灯饰管理和市政综合执法工作,现下设区市政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设施管理处、环境卫生管理处、回兴市政环卫所、龙溪市政环卫所、区国卫办等机构。自1984年龙溪开发建设开始,各开发园区的市政管理工作由各开发园区负责。20多年来,xx城区市政管理体制在城市化进程中日趋成熟。

(二)清扫保洁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从历史与现将看,可分为区市政委成立前和成立后的清扫保洁机制及各开发园区的清扫保洁机制。

1、20前的城区清扫保洁机制。

区市政委成立前,清扫保洁人员实行多种用工制度,采取定编不定人,以聘用人员为主。一是加强人员管理。正式职工由建委统一调配,清扫保洁人员按工作需要临时聘用。建立了考勤考核评定制度,实行定奖金、岗位津贴浮动、辞退与记分奖励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对工作中积极负责、责任心强的留用,对工作中责任心不强、表现不好的,及时给予辞退。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城区主次干道的车行道、人行道、区间道、支路等责任区域,由区环卫专业队伍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严格落实“四定一包”(定人员、定岗位、定任务、定质量,包责任区)的制度,清扫保洁实行挂牌服务,接受管理人员和群众的监督管理。其他责任区域由街道居委会清扫保洁,环卫部门进行监督指导。三是落实经费保障。管理人员和聘用人员均由区财政全额拨款。聘用人员每年经费实行包干制。包干经费在不同阶段略有不同,若有人员增加,按实际数额进行追加。四是严格检查监督。主要通过市建委、市市政环卫处组织争创山城杯检查评比、区(县)对城管目标进行检查,创卫办和重点职能部门设立公开举报投诉电话等进行监督。五是突击创卫机制。从1992年创建四川省卫生县城开始,连续坚持通过与各单位层层签订创建卫生城市(区)责任书,分级负责,标本兼治。通过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发动广大群众阶段性地突击整治环境卫生,开展机关干部环卫日、全民动手日等活动,城区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2、年后的清扫保洁机制。

一是人员管理更加规范。正式职工由区人事局统一调配,清扫保洁人员由区编办核定人数,对其年龄、文化、健康状况和进出有了具体要求。建立健全了考勤考核评定制度,严格落实管干分离、分段包干、责任到人、考核到位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区市政委与清扫保洁人员签定了用工合同,聘用、辞退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二是责任进一步细化。将两路城区划分为南区环卫站、北区环卫站和空港环卫站。龙溪市政环卫所将龙溪城区划分为龙山环卫站、龙塔环卫站和龙脊环卫站,各站主要负责本辖区路面清扫保洁、厕所保洁管理、市政环卫设施的维修维护等工作。区市政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前,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回兴市政环卫所和龙溪市政环卫所设立了环境卫生监察大队,负责城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察执法工作。5月,城区市政环卫实行分级管理。区市政委负责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面积约520万平方米,龙溪城区清扫保洁面积约270万平方米;街道负责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聘用清扫保洁人员1268人的专业队伍。在龙溪城区引入了专业公司,垃圾运输由区固体废弃物运输公司负责清运。三是环卫经费实行全额预算。正式人员和聘用人员由区财政全额拨款,按区编办核定人数进行预算。但城区1268名清扫保洁人员、疏浚工等聘用人员“五险”经费尚未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四是检查监督机制更加完善。2001年以来,先后建立了“一票否决制”、“曝光制”、“月查季评年考核目标责任制”、“区级领导部门包片包路段责任制”等检查监督机制,并接受市市政委组织的区际之间的交叉明查暗访检查。

3、各开发园区的清扫保洁机制。

1984年以来,各开发园区的清扫保洁由各开发园区负责。按照“建成一片、移交一片”的原则,开发园区建成后,将环卫设施、清扫保洁等整体移交给区市政委管理。各开发园区管理人员和清扫保洁人员实行聘用制。人员管理、考核和经费保障各开发园区有不同。

(三)市政设施建管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成熟。

1、以前市政设施建管机制。

20区市政设施管理处成立前,由原区市政环境卫生管理所与龙溪市政环境卫生管理(站)所,分别负责两路、龙溪城区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园林绿化维护管理。原市政维护处负责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由开发园区或建委负责,市政管理机构不参与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检查验收工作。

2、年以后市政设施建管机制的调整。

区市政委负责城市建成区排水设施、路灯、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道路开挖审批、城区部分道路的建设和日常维护等工作。从市政委内部分工看,区市政设施管理处主要负责两路城区路灯管理、污水处理场管理、下水管道疏浚及接管勘察、社会单位化粪池清掏、人行护栏管理、市政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和保养。龙溪市政环卫所负责龙溪地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运营与维护。20起,龙溪市政环卫所主要负责涉及城市日常管理的项目,如公厕和垃圾站的建设管理、路面路灯维修、路灯及垃圾桶设置更新、管网及化粪池管理、户外广告经营等。回兴市政环卫所负责回兴街道辖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运营与维护。区市政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前,区市政设施管理处、回兴市政环卫所和龙溪市政环卫所设立了市政设施监察大队,专门负责城区市政设施管理和监察执法工作。市政设施部门不定时进行巡查检查,定期进行维修维护和更换,有效地保证了城区市政设施完好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综合执法在实践中逐渐强化。

xx城区市政执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强制管理阶段。1991年江北县城管监察中队成立时,市民法制意识淡薄,在执法方式和手段上,主要依靠暂扣物品、罚款和强制取缔、没收物品等手段,采用乘车巡逻检查和徒步巡逻检查相结合,城区市容秩序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较好规范和保持,但市民对市政执法的满意度却不高。二是主动管理阶段。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市民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执法方式上和执法手段上,按照“大队包区、中队包片、个人管段”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暂扣物品和说服教育相结合,城区市容市貌基本达到了白天与晚上一个样,节假日管理与日常管理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的目标,市政执法与市民的冲突和矛盾有所减少和缓解。三是主动服务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管理、违章占道经营取缔”的原则,采取定路段、定人、定责、定标准、定考核与巡逻检查相结合,日常管理与综合整治相结合,严格执法与人性执法相结合,实行弹性管理和错时执法,加强“早、中、晚”市容的管控力度,确保了城区市容规范有序,执法人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高品质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区市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xx城区总体规划修编不及时,执行规划不力,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脱节,缺乏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为后来的市政管理留下了诸多遗憾。一是排水设施滞后。湖库建筑物“亲水”过度,导致市政管理困难重重;片区规划调整后,雨污管网未作相应调整,管径不能满足排水需要;化粪池排污管网布局不合理,有的化粪池设在公共人行道、车行道上、建筑物下,大量企事业单位、农转非安置房、集资房等化粪池多年未清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未按规定实施雨污分流,导致污水直排,遇暴雨时污水溢流,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增加等;构建筑物建成后配套排水设施未建成,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二是照明设施标准不高。开发园区建设时,在照明设施在选型、质量和档次上不高,大量照明设施在市政委接管时就不能使用。大量路灯线路末端电压偏低,变压器超负荷运行。三是环卫设施不够配套。各开发区未按建设部要求配套规划垃圾站、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环卫设施,尤其是龙溪开发区和回兴地区在市政配套建设上比较突出,按建设部的标准,龙溪地区需要配套建设公厕60座,实际只有公厕15座;回兴街道需要配套建设公厕15座,实际有10座。四是城区道路开挖频繁。由于供水、供气、通讯、广播、下水管道等设施未统一规划,造成城区道路经常开挖,大大降低了城区道路的使用周期,严重影响了城区市容市貌的整体效果。

调研工作报告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的范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城乡的卫生财政体系、服务农村与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主要是通过继续深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支付、使用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公共财政监督管理新体制。

铜陵市现有地方金融基础薄弱,资金供求结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能力较差。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金被存放在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条件与额度限制较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又严重不足。因此,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商业银行对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要加快财政担保事业发展,改善融资条件,增强地方融资能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加快项目建设,特别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搞好人性化、人情化招商,增强亲和力,赢得好口碑。二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充实完善项目库。抓住这个关键,有了项目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协同增长,才能实现财政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产的基本贡献一是解决就业与地方营业税收入,二是可以增强城市的发展功能。加快发展三产,当前可以重点考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市政府可统一出台物流企业税收奖励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铜陵,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拓展物流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议建立内外包服务区,将国内外知名it软件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监理、会计、审计等服务公司吸引进驻,承接本地业务、辐射外地服务,增加地方收入。三是深入推进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城市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是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工作。利用财政契税征管信息平台优势,在财政契税征收窗口统一征收(代征)房地产转让环节的营业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一系列与房地产交易转让环节相关的各地方税种,能有效地避免此类税收的流失,切实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加强税种之间的征管调控。比如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企业税前列支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应足额缴纳或计提。这样既可防止企业虚增利润,也可直接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符合税法政策要求。

一是要加强税收征管。在行业上重点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餐饮服务业、货物运输业税收稽查工作;在纳税主体上重点加强对集贸市场、个体工商户的征管工作;在税种上重点加大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使用税等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依法减免税收。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税收征管法》,加强税收减免审批程序,堵塞税源流失漏洞,从而把经济增长的成果切实体现在税收的快速增长上来。

依法加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配合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城乡社会治安防控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提高财政应对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大对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筹资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的目标,重点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职工廉租房、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并努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大力推行“以钱养事”服务方式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和深化“乡财县管”和“村帐乡管”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整合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继续完善面向农民服务的全程代理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一站式”服务水平,推行“一线实”工作方式。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不断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加大财政对科研与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人员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围绕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提高其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服务全民创业。大力支持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好用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继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努力巩固财政管理年活动成果。继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网上支付工程。加快“金财工程”建设,逐步完善财税库横向联网工程。积极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财政机关效能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乡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客观的掌握全镇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务实推进工作,x镇精心组织工作人员,对全镇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深入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宣传,营造浓厚的防治氛围。

以《水污染防治法》为基础,结合河长制,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宣传。采取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的方式,让所有人认识到水污染防治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仅20xx年上半年,张贴宣传标语32幅、悬挂宣传横幅26幅、发放宣传单3200张,广大居民水污染防治意识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二、突出重点,强化饮用水源的保护。

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上,坚持常态化监管,实行水质监测与环境保护共同推进的原则,在确保水质达标的情况下,对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治理,重点对周边养殖业进行了全面治理,清理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养猪场5家,水源地保护区得到全面保护。

三、加强监管,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x镇境内,无重点污染性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主要内容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生产性污染等,针对镇域水污染防治特点,全面完善了农业生产、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体系,严防各类污染物进入水域,延河及主要水域附近,严禁使用污染性农业生产资料,从严管制秸秆禁烧;垃圾实行日清日运,污水实现规范排放和处理,全镇所有养殖场化粪池全部达标,污水达标排放。在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了日常管理和巡查,确保防治常态化制度化。

四、重在环保,全面开展河道治理。

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巡河活动和河道清洁活动,镇、村河长全部按照河长制要求落实巡河、河道管理和治理工作。共开展河道清洁活动12次,清理各类垃圾、杂物63吨,清理河道20xx米,保障河道清洁畅通。对河道附近污水排放进行规范,实行达标排放;全面监管河道及周边采砂行为,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无违规采砂行为,目前,全镇违规采砂现象。同时,对河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全面提升周边环保水平,确保河道清洁。

调研工作报告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xx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xx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市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县现有总户数61250户,总人口186747人,其中农业户数43143户,农业人口149337人。全县县域面积225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95万亩,耕地面积xx.2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61万亩、旱地面积1.63万亩,茶园面积16.22万亩;全县规模养殖场75户,其中规模养猪场58户,养鸡场17户。

xx县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投入品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及种植食用菌的包装袋随意丢弃;二是规模养殖户畜禽粪便和污水直接排放、病死畜禽随意丢弃;三是农作物秸杆焚烧,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和生活污水排放,对水体、大气、土壤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我县生态环境,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xx县紧紧围绕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展示区的目标,全面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据农业部门统计:2013年全县化肥折纯用量为7241.8吨、农药折纯用量为208.32吨、农用薄膜用量为209.6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24%、3.14%、11.6%;使用配方肥460吨、生物农药1620公斤,发放红花草种1200公斤;实施秸杆还田xx00亩,秸杆还田量145吨;当年新建沼气服务网点2处。历年来完成沼气池4660口;规模养殖场建有沼气池、粪尿沉淀池12个,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2个;安装诱扑器15个、太阳能杀虫灯372盏、诱虫色板26500张;广泛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农村污水处理已在美好乡村建设6个重点示范村的中心村起动,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1、着力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近几年,我县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一是积极推广科学施肥。从2007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几年来,农业部门通过信息公示栏宣传、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形式,加大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努力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从20xx年开始,通过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新安江保护等项目,实施诱虫色板、诱虫器、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发布《病情情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污染。

2、积极推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从2009年开始至今,我县每年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秸杆还田xx00亩;着重加强农机、农技、农艺等秸秆还田技术的配套和创新,扩大水稻机收面积,实行秸杆粉碎还田,提高秸秆还田数量,保证秸秆还田的.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宣传秸杆焚烧的危害性,加强季节性督察和技术指导,控制秸秆焚烧,有效地减少了秸杆对环境的污染。

3、逐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近几年来,我县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每年新建1-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办法,有针对性的开展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对规模不大、条件简陋、设施较差的养殖场,采用干湿分离,化粪池发酵,尿液过滤还田等办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了粪便和污水的污染。

4、切实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到2013年止,除祁山镇外,全县已有14个乡镇完成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了垃圾池(房)、配备了垃圾运输车、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和转运、处理设施,建立农户保洁、村组收集、乡镇转运或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2013年,县财政拨付专项经费657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维持农村清洁工程正常运转。全县统一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都成立了环境整治和保洁组织,各村组聘请了保洁员,加强了日常管理,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农村环境全面改观;2013年9月,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集中开展清洁河道专项整治行动,全县主河道环境明显改善。2012年至2013年已在美好乡村建设6个重点示范村(洪村村、谢家山村、渚口村、桃源村、历溪村、大坦村)的中心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式运营。今年我县将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

5、不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和禁渔活动,20xx年来,我县连续4年开展了增殖放流和春季禁渔活动,向阊江、新安江、率水、秋浦、大北、文闪河等水域投放草、鲢、鳙、鲫、鲤鱼等鱼种夏花200余万尾,鲫鱼、黄颡鱼、江鲫鱼大规格鱼种20余万尾,光倒刺鲃1万余尾,增加生物资源数量,修复渔业种群结构;每年在辖区内主干河流、区别河段,确定全年禁鱼区和分时段禁鱼区,较好的保护了水生物,有力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近几年,xx县虽然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有待提高。由于我们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宣传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农业生产者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环保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追求农作物高产,随意加大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没有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2、生态种植技术落后。由于xx县是山区县,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加之近几年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生态种养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作物病、虫、草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以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为主);用肥也是使用化学肥料为主(以尿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而新型的控释肥、缓释肥、生物肥由于成本较高、效果慢,使用少,推广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由于经费、技术等因素推广速度不快,目前只停留在“点”上。

3、畜禽污染治理难度大。近几年来,xx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但以散户、小户为主,点多面广,污染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同时部分养殖户重视程度不够。全县58家规模养猪场,只有12家有粪便处理池;17家规模养鸡场,大多数是放养,均无鸡粪处理设施,部分养鸡场只将鸡棚里的鸡粪通过干湿分离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4、防治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由于农业环保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治理面广、难度大,资金缺乏,所以在资金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农业面源治理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虽然我县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职责落实到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只能宣传、引导、没有执法能力,加上技术力量不足,乡镇、村没有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防治力量薄弱,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到位,且我县又没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机构,也没有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生态建设目标管理,责任难以落实,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事关社会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事,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的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面源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县政府要肩负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部门监督、业主负责的污染治理运行管理机制。三是要建立严格督查考核机制,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生态建设目标管理,作为考核“一把手”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并与奖惩挂钩,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要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和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广大干群的认识,使农业生产者知晓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主动限制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源的排放。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项目实施、资金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3、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面源污染。一是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步伐,鼓励和支持采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实施畜禽粪便、污水处理项目,确保达标排放。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广泛使用农家肥、配方肥和生物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加大推行农作物秸杆还田力度,加强农机、农技、农艺合作机制,创新秸秆还田技术,实行秸杆粉碎还田。五是确保农村清洁工程正常运转。做好农村垃圾清扫、收集、处理,对焚烧的碴土进行填埋。同时,积极实施经济适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和氮磷生态拦截技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长效管护体制。

调研工作报告

初春二月,笔者来到xx县能禹镇,一位农民欣喜的告诉笔者:“今年蔬菜价格好,今年我种了1亩茄子,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都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来的好处。”

能禹镇是xx冬早蔬菜的主产区之一,全镇6300多户农户,每年种植冬早蔬菜10000多亩,蔬菜外销量达20000多吨,蔬菜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去年以来,能禹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建设的决定》精神,把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促进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为提高群众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认识,把群众的传统生产观念转变到无公害生产的认识上来。能禹镇采用广播、录像等宣传媒体以及召开群众会的方式,广泛向群众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生产规程和要求,宣传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和检测制度。同时,抓住州农业局在能禹镇搞试点的机遇,积极邀请州县农科部门的科技人员深入到7个村委会,召开群众会、团员会、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等会议,向广大群众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知识的系统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了群众的认识,激发了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切实提高干部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提高干部服务群众、指导生产的能力。镇党委、政府多方邀请懂科技、精通生产技术的科技专家,对全镇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并将生产环节的措施要点,禁用农药的名称、种类等技术资料印发到干部手中,督促干部加强学习,做到能熟记、会运用。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了干部服务生产、服务群众的能力。

发展无公害蔬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是重点。为此,镇党委、政府一方面号召农户认真清理家中留存的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主动进行销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工商部门认真清理整顿农药销售门市,强化市场监管,严禁禁用农药的销售,对剩余的禁用农药,责令其限期处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保证。

在州、县农业局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对土壤、气候、水资源的广泛调研、分析、对比,能禹镇把摩诃村委会集中连片的1460亩种植区和龙泉村委会近3000亩的生产区域作为全镇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建立高毒高残留农药警示牌,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名录清楚标明,对农户进行经常性警示教育,严格监督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禁用化肥。同时,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规程要求,对示范区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采用物理杀虫方式,安装杀虫灯,有效杀灭害虫,减少蔬菜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州县农科部门专家,及时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药、化肥,极积帮助解决农户在生产种植无公害蔬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蔬菜生产按无公害标准进行。

五、干部驻村包社,狠抓科技措施落实。

为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能禹镇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分片负责、驻村包社制度。通过领导挂点、干部包村,把宣传做到一家一户,把科技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积极引导群众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指导帮助群众加强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使无公害蔬菜生产顺利发展。

由于措施有力,落实到位,20xx年能禹镇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1826亩,比上年增长15%,蔬菜外销量达30532.2吨,比上年增长27.6%,蔬菜总产值达2748万元,比上年增长46%。建成了摩诃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龙泉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20xx年,能禹镇摩诃村委会种植的“以色列119番茄”、“香研鲜食辣椒”,丙华村委会种植的“热坝番茄”等几个品种已达到了无公害蔬菜标准,顺利通过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认证,为全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元谋蔬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农民在蔬菜种植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耕作方法和管理经验,而无公害蔬菜生产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一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要使群众摒弃旧的耕作技术和管理经验,接受并掌握新技术,提高群众认识是关键。能禹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广泛向群众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提高群众对县委政府发展绿色产业决策措施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性以及生产的极积、主动性,为无公害蔬菜生产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干部是基础。能禹镇首先对全镇机关干部进行科技培训,使干部熟练掌握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增强其服务群众、指导生产的能力;其次,强化责任的落实,采取干部驻村包社的做法,深入田间地头,应用所学知识、技术,积极引导帮助群众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以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顺利发展。

元谋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有些科技措施尚需试验、摸索、逐步完善,且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接受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无公害蔬菜生产只能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因此,能禹镇在州、县农科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分别在摩诃、龙泉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农民生产种植无公害蔬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初步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措施,为加快推进创造了条件。

由于发展无公害蔬菜需施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生物农药,见效慢,价格比普通农药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无公害蔬菜生产出来后,由于没有及时申报质量检测认证,因此,无任何标识。上市后,只能同普通蔬菜混卖,价格优势难以体现,优质不优价,严重挫伤了农户生产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为此,要加紧申报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认证。通过质量检测认证的产品,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植名品名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信用意识、特色意识。及时向工商部门办理商标注册登记。同时,注重产品包装,在产品的包装上清楚标明产地、商标、认证标志等有关事项,不断改善蔬菜包装质量和条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严格区分与普通蔬菜的差异,有效解决无公害蔬菜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农户生产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

要逐步建立健全市场检测体系,对上市交易的蔬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对达到无公害标准的产品,在交通运输、专柜开辟、市场销售等方面,实施扶持和政策优惠;对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产品,实行淘汰制,限制其产品上市交易。促使广大农户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意识,保证蔬菜生产按无公害标准、要求进行,有效提升整个蔬菜产业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逐步建立基地监测网络,合理布设田间生产、农药监测站(点),并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形成监测网络,对基地内外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要积极培育无公害蔬菜专业市场,进一步拓宽营销网络,要通过“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经纪人跑贩销”等多种途径,引导各类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参与无公害蔬菜营销活动。进一步扶持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扶持和发展各种形式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科技专业协会,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以高效的运作机制,形成全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手段,开辟直销、产销直挂、净菜配送、无公害蔬菜产品销售专柜等营销服务方式,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农科部门要研究制定适用于元谋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范、栽培模式。要保证蔬菜生产达到无公害标准,需要有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支撑,其中,涉及环境质量、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监测管理、栽培制度、病虫草综合防治、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等。通过这套技术体系的研制和应用来控制农药、销酸盐等的污染。要做好新品种、新肥药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和管理规范工作。各级农科部门要精心选育一批品质好、抗病力强的蔬菜品种进行推广种植,要继续完善蔬菜产品病虫害预警、预报制度,指导农户掌握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推广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农户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蔬菜产业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少,蔬菜产品大多是鲜菜直接进入销售环节,一方面,不利于蔬菜保鲜、贮藏、运输;另一方面,由于菜季相对集中,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大,使蔬菜产品质量和整体效益难以体现。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着力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管理,完善服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全力扶持,培强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实现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设,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水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上半年,省政府确定的我市8个地表水目标考核断面(分布在6条河上)累计平均达标率为89.6%,目前沙颍河、洺河、贾鲁河、涡河4条河为iv类水质,泉河、黑茨河2条河为v类水质。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共131个(489眼井),全部为地下水水源。其中市中心城区4个(53眼井)、县级13个(113眼井)、乡镇级114个(323眼井)。目前,13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上半年,我市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省政府确定的我市地下水监测点位共6个,考核目标要求是保持地下水质稳定。目前6个点位的水质较差,但是较为稳定。根据20xx年环境统计数据,目前,我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城镇生活源。全市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共有16座,设计日处理能力54.5万吨,平均运行负荷率83.35%,20xx年我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以上。

(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足。一是个别部门职责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有力,存在被动治污、被动应付现象。虽然我市成立了领导小组,但是部门协作配合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高效的工作合力。二是宣传教育引导力度有所欠缺,群众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意识淡薄,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环保自觉性不高,部分企业和单位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在污染防治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受经济利益驱动,少数企业和单位不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偷排直排等违法排污行为仍然存在。

(二)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存在隐患。根据豫政办〔20xx〕125号和环办函〔20xx〕1057号文件,我市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地下水,共4个(53眼井)。目前已报废30眼井、停用18眼井,在用5眼井。目前饮用水水源取水情况是:沙河地表水源占总取水量54%,南水北调水源占38%,地下水源占8%。沙河流经平顶山市和漯河市进入我市,过船闸又已建成,沙河地表水面临上游来水污染和即将通航带来的水质污染风险。

(三)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展缓慢。我市城市黑臭水体共有31条,其中中心城区7条,目前黑臭水体整治开工建设的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前期阶段,“纸上谈兵”,部分县(市、区)还存在牵头部门不明确,相互推诿情况。按照20xx年底前省辖市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要求,我市工作已处于全省倒数位置,尤其是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进度严重滞后,已被省政府约谈。

(四)农业污染治理难度大。我市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大市,农民为增产增收,长期以来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扩大畜禽养殖量。农田中过剩的化肥和农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污染地表水或通过入渗污染地下水;畜禽养殖场数量多、缺乏资金、治理难度大,粪便、污水直排;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部分河流两岸堆存大量生活垃圾、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固体废物,形成高浓度污染团集中下泄。

(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配套不完善。二是大部分县(市、区)老城区雨污水管网未完全分流,有的市政管网雨污分流了,但小区和单位内部雨污水没有分流,部分沿街的商户、居民随意将各种污水直接倒入雨水口,污水顺雨水管道直排入河。三是农村污水处理率偏低,垃圾河普遍存在、污染严重。大部分村庄、河流沟渠周边区域居民点缺少配套的垃圾收集设施,垃圾清运不及时,加剧水体污染。

(一)进一步提高水环境保护意识。一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加强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将环保执法和法制宣传相结合,发挥环保案例警示作用,进一步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探索建立环保自律机制和企业环境诚信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活动,广泛深入宣传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公众的节水洁水意识。

(二)确保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一是在保障足量供水的情况下,建议尽快推进南水北调管网铺设等工作进度,尽早使中心城区饮用水全部用上南水北调水源,其它地下水源作为备用水源,确保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二是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水质的日常监测和监管,开展经常性检查,对于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水源地及时进行治理。严格通航后的船舶日常监管,规划建设清漂码头,配套完善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置设施。

(三)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度。一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细化职责分工,切实落实推进措施,确保完成消除黑臭水体年度目标任务。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心城区交通干渠,要实施有效工程,在短时间内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二是列入黑臭水体整治的河渠,全部封堵接入的污水管道,优先实施截污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与治理,根据每个黑臭水体的具体黑臭原因,逐一组织编制整治方案,从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方面科学施策,标本兼治,注重长效。

(四)切实加强农业水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施药,科学进行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认真做好新建畜牧项目的审核把关,凡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坚持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对禁养区等重点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采用综合执法等方式依法依规拆除影响城市行洪、截污治污、河道景观改造的违法违章建设。三是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适用于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方式,鼓励农村地区居民改厕、改水、改厨,推广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是充分考虑河流沟渠截污整治、污水截污纳管等因素,结合污染源普查等工作,对照现有基础设施的能力补齐短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积极推进乡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注重污水管网全覆盖和相互配套衔接,对老旧城区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完善雨污分流管网。二是认真筛选上报项目,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同时,强化监管,进一步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生活垃圾的日常收集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庄和河道周边居民点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河道两侧垃圾清运、设施建设和垃圾死角清理等工作。

(六)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一是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监管,对违法行为依法严惩,凡是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快完善实施河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境卫生清理保洁长效机制。二是把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与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工业布局、农业产业布局等相衔接,充分考虑污染源头治理规划,依从水系脉络,协调处理好上游与下游、岸上与水下等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及时调整。同时,有序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监测工作,提升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空间。

调研工作报告

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年种植小麦11多万亩,玉米5.5万亩。苹果20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920多台(件),其中拖拉机673台,农机配套机具1768台(件),农机总动力拥有116822千瓦,拥有科技示范户109户,乡村从业人员3700人,年均培训200人。

(二)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是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农机推广站、安全监理、农机化学校等四个股室,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中心干部职工16人;副科级以上领导3人,(本科1人,大专2人)公务员3人,高级工8人,中级工2人,11个乡(镇)共有54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资金投资主要来源是: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体系资金很少。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和店里支持下,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农机耕作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完成机收小麦9.5万亩,机收率占98%,还田6万亩,机械碾打3.5万亩,机耕面积11.5万亩,机耕率100%。其中深耕7万亩,机播9.8万亩,机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种7万亩,全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达到78%以上。

(二)新技术发展步伐加快,从20xx年开始,我县连续七年实施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先后,建立巨家车圈、亭口、昭仁、枣元等4个示范园区,其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7。0022万亩。从而转变了广大群众的耕作观念,示范基地宣传带动作用明显。

(三)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新成立农机合作社2个,合作社农机户45户,农机协会14个,从业人员1870人,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四)农机化培训教育不断投入,近年来,我中心采取课堂教育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380人,农机技术人员120人,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30人,驾驶证30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机手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驾驶操作意识。

(五)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创建“平安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机械化检验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20xx年共检验拖拉机405台,职业技能鉴定30人,新增维修网点11个,办理农机互助保险175分,安全互助会员175名。

(六)农机购置补贴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我县争取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2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0xx万元,购置补贴政策覆盖全县所有农业即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补贴各类农机具3293台,受益户2418户。

(一)农机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少,仅有干部职工16人,农机化服务量大面广,开展推广、培训、监理执法工作受人员、经费限制。开展不尽人意。

(二)服务网络不健全,各镇政府为配套专职或兼职农机管理员,村级更没有农机下属联络员,11个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站由于工作人员身分、待遇问题得不到落实,多年不发工资,老无所养,站所坍塌,机械设备老化,中枢带头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基层无服务。

(三)专业技术人员薄弱,农机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年龄偏大,大多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加之知识老化,专干不专,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等带来一定影响。

(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后劲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80后无人从事农机事业,加之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转方面启动资金短缺,群众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农机化服务工作发展滞后。

(一)稳定农机队伍,强化专业技术学习和职工队伍建设。

县级农机管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农机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稳定农机队伍,因现有职工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给农机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现急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为农机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业不断兴起,对于农机来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积极尝试新机具、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且让技术和机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实现农机自身的效益,使农机活的了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形式,农机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渗透到农业服务新领域开展服务。

(三)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农机成人教育,技术鉴定,管理组织,行政执法等系列化服务的龙头,加强乡镇基层站建设发挥中骨干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大户,有计划的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农机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四)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是农业关键,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投入为导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提供优惠条件,已达到兴机富民的有效实施。增加农机化投入,走自我积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之路,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创办农机产业化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结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发展农机化事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