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管理论文方向(优质15篇)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方向(优质15篇)

ID:7401165

时间:2023-12-20 14:16:20

上传者:笔砚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如果你正在写作总结,不妨读一读下面的这些总结范文,或许有所收获。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主要有哪些考研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在公共卫生有关的学校、科研单位和公共卫生专业相关的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公共卫生专业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

本学科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等分支学科。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方向。

01.社会医学;。

02.卫生行政管理;。

03.卫生信息管理;。

04.卫生法学。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

3、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探究。

6、对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思考。

7、浅谈如何让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人心。

8、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的探究。

9、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

10、浅谈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11、广西分行企业文化掠影。

12、关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

13、论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融合运用。

14、企业文化对企业培训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

15、对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分析。

16、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相关性探究。

17、国有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8、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19、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浅淡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浅谈企业文化与员工职业的融合发展。

22、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23、企业新闻宣传对企业文化的推动思路构架实践。

24、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模拟评价。

25、浅谈企业文化的一般认识。

2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农信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基础。

27、服务中心工作构建正向的企业文化生态。

28、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载体。

29、传承大庆精神建设企业文化。

30、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31、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32、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品牌灵魂。

33、建立绿色环保企业文化。

34、企业文化传播的“5e”卓越模式。

35、关于建立“全国建筑业百家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决定。

36、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契合性。

37、潭耒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38、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建设。

39、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外在表现。

40、试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41、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42、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43、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青岛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发展的启示。

44、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影响——联想模式与华为模式的比较分析。

4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6、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47、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48、试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格盟国际为例。

49、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灵魂。

50、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mba论文选题。

1、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

2、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

3、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与相关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

4、公司治理对公司财务风险影响研究。

5、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对我国百家股份公司的实证分析。

6、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

7、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对股权成本的影响。

8、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9、产业竞争非理性行为公司治理与最优资本结构。

10、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

11、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

12、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13、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

14、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

15、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16、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

17、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

18、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19、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20、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分析。

21、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

22、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

23、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研讨会”综述。

24、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25、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

26、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27、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

28、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

29、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30、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

31、公司治理自由流与非效率投资。

3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34、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经验证据。

35、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36、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37、公司治理机制自由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

38、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

39、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与r&d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40、基于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财务状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4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42、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

43、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44、公司治理评价治理指数与公司业绩。

45、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46、所有制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效率。

47、公司治理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

48、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

49、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

50、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

成本管理方向论文

东莞至惠州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一6标盾构区间隧道施工,盾构管片设计外径8500mm,内径77uumm,厚度4uumm,管片平均宽度1600mm,管片预制涉及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工程。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管片厂主要从计划预控、过程控制、纠偏控制三个管控环节控制施工成本。

1计划预控。

计划控制是实施成本管理的战略中心环节,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1厂址选择控制。

管片预制厂厂址选择在水电、交通相对便利,避开居民密集区的新围仔区,紧邻盾构1#始发井(gdk33+951.219)建设,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既避免了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又缩短了管片运往盾构1#始发井的距离,降低管片的运输成本。

1.2技术方案控制。

综合考虑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工艺作业,一条浇筑线,两条蒸养线。浇筑线投人5套模具,设计年生产能力约4500环,充分满足区间隧道(gdzk33+951一gdzk38+359)盾构掘进的施工。管片钢筋笼采用定制的钢筋笼加工模具制作,在保证钢筋笼加工精度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焊接效率。管片厂占地总面积约36668.5m',厂区分为生活、生产、检测、存放区四个功能区,生产车间面积3360m',管片堆场面积9450mi,可存放管片1300环。合理的技术及资源配置不仅充分保证了盾构掘进管片的需要,而且为工程队的施工成本安排提供了可靠的消耗控制依据。

2过程控制。

钢筋混凝土管片生产包含管片生产和管片运输两项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从工、料、机三类组成成本的主要要素着手来控制支出,找出成本差异,努力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2.1人工费的控制。

项目部以下达施工任务书的方式与管片厂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工艺流程,以工种为对象(如混凝土工、钢筋工、维修工、储运工、机械操作工等)确定生产管片所需求的劳务工数量:定员管理人员13人、后勤人员5人、生产人员53人(不含管片制作上班、钢筋笼制作上班),其中管片制作上班、钢筋笼制作上班执行计件工资,按工程量计价,提高了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及管片的施工效率,测定的人工费消耗定额为1364.17元/环。管片生产执行双班作业制期间,月平均产量250环以上,超额完成项目部下达的240环的月生产任务,显著降低了管片的单位人工成本。

2.2材料消耗的控制。

材料费占管片施工成本的77%左右,控制好材料费的消耗就掌握了降低成本的主动权。本标段管片生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材料成本。

2.2.1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选购材料规格。

管片厂在初期核算钢筋消耗的过程中,发现钢筋超耗较为严重,原因是用于制作钢筋笼主筋的钢筋采购规格为12m,在加工后会产生3m的余料,少于1/3的余料在生产封顶块钢筋笼时被使用,其余的钢筋余料只能做废料处理,造成钢筋浪费严重,使材料成本提高。针对此问题,管片厂改变了钢筋的采购策略,采取12m,9m两种规格型号钢筋组合采购,减少了钢筋的废料量,降低材料成本。

2.2.2合理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降低二次倒运成本。

砂石料料棚、混凝土搅拌站与生产车间相邻而建,混凝土通过通往车间的平行小车直接进人振捣台进行混凝土浇筑,降低了混凝土的运输成本,大大节约施工成本。场地布置见图10钢筋采购进场,尽量做到一次性卸货到位,直接进人钢筋笼加工车间,降低了钢筋的倒运成本。

2.2.3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降低库存囤积成本。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需要和对材料市场的价格敏感度,合理编制材料的采购计划,尤其是钢筋及地材的采购,有效地降低了库存材料的囤积成本。

2.2.4材料消耗的定量控制。

通过现场统计法,将施工现场分为管片制作上班、钢筋笼制作上班、混凝土拌合上班、起重吊运上班、维修上班、储运上班6个上班,根据各上班的作业量统计耗材,从而确定单环管片小型材料及机具的消耗定额,即钢筋制作上班小料及小型工具定额消耗为139.92元/环;管片制作上班小料及小型机具定额消耗为819.46元/环;将测算的定额消耗责任到内部上班,加强上班的成本管理,合理控制了小型材料及机具的消耗,降低了小型材料及机具因人为随意性的消耗。

2.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施工机械使用费控制内容比较多,包括机械的不变费用(折旧费、大修理费、安拆费)及可变费用(人工费、经常修理费、燃料动力费),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降低机械使用费中的可变费用。

2.3.1实施专人专岗责任制。

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定员定岗、不随意频繁变动,一是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培训费用,二是便于设备维护管理;对设备操作员做好相关交底,明确操作员的责任与义务,使操作人员管好自己设备,未经相关领导批准不允许其他人员使用自己的设备以免带来经济损失;监督操作员人员做好机械的运转记录,在机械暂时停用时及时熄火,下班后派专员检查厂房机械设备是否全部断电、熄火,既能保证设备的安全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燃油动力损耗。

2.3.2以上班为核算单位核算机械费用。

将机械的燃油费、电费、维修费等物化消耗成本分解到工程数量中去,核算单环管片的机械消耗费,实行定额管理和控制,即钢筋上班定额消耗电费223.73元/环,修理费巧元/环;管片制作上班定额消耗水、电费147.%元/环,附属油费c8.89元/环,修理费20元/环;起重吊装上班定额消耗电费51.53元/环,修理费为20元/环;混凝土拌合上班定额消耗水、电费50.85元/环,燃油费53.52元/环,修理费25元/环;防止人为随意性,合理控制机械的燃油、动力及经常修理费用。

2.4技术控制。

2.4.1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管片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减少管片的二次修复,降低成本。如生产前的原材料进场检验、试验质量保证措施,生产中的工序控制,生产后的管片堆放派专人负责管理,有效保证管片的生产质量,避免管片出现气泡、裂纹、破损等质量问题。

2.4.2合理安排工期。

考虑到管片厂堆场达到饱和状态,适当的延迟管片厂生产工期,由双班转为单班作业制,春节期间合理安排职工轮休,减缓施工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堆场的征地费用。本厂生产的管片用于gzh-(}标盾构区间隧道段,在满足盾构施工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期,减少周转材料方木的总投人量,提高其使用的周转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转材料的总投人成本。

管片厂建立了以工程队队长为首的成本管理体系,核算员作为成本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运用表格分析法对已完工程的实际成本按上班进行归集,统计实际发生额,按月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实际发生额与相应的定量目标成本作比较分析,分析成本偏差的原因,编制当月的成本报告,提交工程队队领导审核。

管片厂根据施工情况先后与莞惠6标一分部修订了三次施工合同,能够保证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消耗定额,使计划与实际相结合,避免报告数据失真,出现虚亏虚盈的不正常现象。

4结束语。

管片厂的成本管理体系相对完整,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较之更精、更细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成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成本分析报告较完整但相应的考核体系太笼统,报告虽全面,但奖罚不能落实到个人,给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现场统计的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数据误差,统计出的定额消耗中已包含可避免的材料损耗,导致确定的各上班定额消耗量存在一定偏差。

建议:加强成本管理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及成本管理业务水平;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体系,制度的精细化决定执行的精细化。

管理会计方向论文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二者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的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业务与管理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形式,会计也需要跟随这些变化不断地去完善。新的形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不能满足政府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现代会计体系要求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融合,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二者的优势与作用。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1.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面向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会计体系,它主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经济信息,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是面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为其经营决策提供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与规划,管理会计需要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上进行整理、加工和报告。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和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与智力资本的创新与管理,而智力资本难以用会计报表反映,管理者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作出决策。无论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表现为一致性。此外,从信息的来源上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是一致的,都是直接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

1.3管理会计深化了财务会计内容

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来源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而来的,它需要利用财会会计的相关信息来指导、组织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见,管理会计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发展与延伸。从管理会计的内容来看,也是对财务会计进行归纳总结,如在财务会计内容基础上开展的变动成本计算、投资分析与决策、预测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等,其丰富和深化了原有财务会计的内容。

1.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和信息质量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对象有所不同,因此,其侧重点也有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它侧重于依据过去来预测未来;财务会计则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在信息质量要求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务必做到真实、准确、及时、相关和可靠;管理会计则不受国家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灵活选择方法。

1.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可靠性应该要高于财务会计。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对信息的把握更准确可靠,其监控的力度更高、手段更多。如果能有效融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信息必然变得更加可靠。此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能丰富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内涵,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共性需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关联性。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学术界一直都有探讨。早在1996年胡玉明就提出用资本成本会计来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鲍芳(2001)建立了模型解决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问题;徐玉德(2002)提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于2004年给出了融合的iims模型;明雄(2006)分析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赵序海(2015)从多维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不同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二者的融合问题,但是当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与认证制度,缺乏专业的协会去推动其发展。在欧美国家,有专业的会计协会的民间组织构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发布权威的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形成了典型的应用案例等,这些都使得管理会计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而我国则发展相对滞后;(2)对会计融合的模型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系统的融合路径研究;(3)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都偏理论探讨,却反实证研究与深度的研究分析,因此研究成果的可操作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差;(4)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外部使用者则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对于二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策略

3.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总体思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实际是从过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发展的思路向融合方向转变。事实上财务会计中的资金管理、经营分析、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决策等内容也是管理会计所包含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混合模式逐步向融合方向转变。会计融合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发,完善金融会计体系出发,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模型,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3.2健全金融会计体系,规范管理会计行为

为了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宏观上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同时注意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对此,政府应该首先健全现有的价格机制与机制,形成促进管理会计发展与普及的良好外部激励因素,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管理会计在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主导作用。鼓励成立民间权威会计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与完善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奠定基础。在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立法,确保管理会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违法的会计行为应提高监管和惩罚力度,从而不断规范管理会计的发展。

3.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存在的一大障碍就是人才问题,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融合。对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融合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发挥会计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培训,定期组织会计融合专题论坛、组织会员交流、会计人才的培训与认证、开辟杂志专栏等,推动管理会计的深度改革;(2)深化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特别是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研究,形成管理会计的高校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3)加强在职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及素质,从而从从业人才中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切实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竞争力与适应力;(4)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经验,通过与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先进的融合理念与方法,提高国内管理会计水平与影响力。

3.4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会计模型

3.4.1完善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就需要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数据的采集。财务会计的数据采集是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数据,包括会计计量、确认和凭证填制的过程;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数据的甄选,然后依据模型得到管理报告或方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源相同,利用信息技术将会计凭证数字化,储存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当中。3.4.2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模型,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生成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后,还需要构建管理会计模型和财务会计模型,以生成管理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模型主要通过建立财务账务处理模型和报表生成模型来实现;管理会计模型则通过建立管理会计标准和管理会计分析计算模型来实现。生成好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给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则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者用于管理、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4.3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及录入形式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是以货币为单位,依靠借贷记账法来完成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记录,这难以满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来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和记录形式。首先在会计科目信息中增加过度科目转换栏和备用信息说明栏,通过货币与非货币信息连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也应该在业务部门现场完成任务时即输入相关财务信息而不用等会计做账才输入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完善了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还能够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动态共享。3.4.4构架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模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需要构建多维度模型来实现,除了管理会计模型、财务会计模型外,还有必要构建客户维度模型、产品维度模型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会计要求的从多业务角度提供精细化、多维度的价值信息,从而支持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需要。

4.结语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公共卫生管理学科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等分支学科。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实际工作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卫生预防保健知识,能适应卫生行政机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1、为了加强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管理,创建文明、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设施的设置、建设、管理、维护和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废弃物收运处理以及食堂的卫生管理。

3、凡在中心所工作的员工和外来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4、综合办公室为中心所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心所的有关室(窗口)都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5、环境卫生设施的开支经费由综合办公室报所长审批。

二、公共区域的清扫与保洁。

1、公共区域(包括主次干道、公共绿地、职工宿舍外环境等)的清扫与保洁,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

2、统一使用的建筑物、会议室、宣传设施、公告栏、厕所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清扫与保洁。各室(窗口)使用的建筑物、办公室等,应当由室(窗口)自行负责保持清洁。

3、禁止在中心所随地倾倒、堆放垃圾,禁止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废弃物。

4、公共走道及阶梯,至少每日清扫一次,并须采用适当方法减少灰尘的飞扬。偏僻地段,每周清扫一次,做到无垃圾、无积水、无死角。

5、排水沟应经常清除污秽,保持清洁畅通。

6、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设施,必须特别保持清洁,做到无异味、无污秽。

7、办公、生活区内的树木、花草须加强养护和整修,保持鲜活完好,不准损毁、攀摘或向绿化带抛弃垃圾,不准在办公区晾晒衣物。

1、各室(窗口)都要建立每日轮流清扫卫生的制度。

2、室内应保持整洁,做到地面无污垢、痰迹、烟蒂、纸屑;桌面、柜上、窗台上无灰尘、污迹,清洁、整齐,窗明几净。室内无蜘蛛网、无杂物。

3、室内不准许随便存放垃圾,应及时把垃圾倒入垃圾筐内。

4、办公室内办公用品、报纸等摆放整齐有序,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个人生活用品应放在固定的抽屉和柜内。

5、室内禁止停放交通工具。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饮食卫生“五四”制。

2、食堂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综合办公室督导,炊事员包干负责,明确责任。

3、炊事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新上岗的炊事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简单考核后才能上岗。

4、食堂操作间和设施的布局应科学合理,避免生熟工序交叉污染。

5、操作间及其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每餐清扫,保持整洁,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

6、食堂门窗、沙窗无灰尘、油垢,玻璃明亮;墙壁、屋顶经常打扫,保持无蜘蛛网、无黑垢油污。

7、食堂的灶台、抽油烟机、工作台、放物架等应洁净,无油垢和污垢、异味。室内的灯具、电扇见本色。

8、各种饮具、用具(大小塑料菜筐、盆、帘子等)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

9、炒菜、做饭的锅铲、铁瓢等工具一律不许放在地上或挪作它作。

10、各种蔬菜加工时,必须严格遵守一摘二洗三切配的程序进行。

11、凡洗完的各种蔬菜,不得有泥沙、杂物,用干净菜筐装好,存放架上,不允许中途落地。

12、待食用的菜肴、米饭,加盖防蝇、防尘罩。

13、炊事人员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帽,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

14、炊事员上班不准带戒子、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5、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16、食堂要配备消毒柜,使用的盆、碗、盘、碟、杯、筷等餐具都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用中的餐具必须每天消毒。消毒程序必须坚持“一洗、二清、三消毒”。

18、遵照各级爱委会有关灭鼠、灭蝇、灭蟑螂的安排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要求在食堂内投放鼠药,喷洒药水,摆放夹鼠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

五、奖罚。

1、综合办公室要结合本所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卫生标准和卫生奖惩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对卫生做得好的室(窗口)和职工要表扬、奖励。尤其是食堂的卫生检查结果要与炊事员的工资挂钩,以促进食堂的食品卫生质量不断提高。

2、同时,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综合办公室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采取整改措施,并可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经济处罚。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摘要公共卫生管理是一项多组织、多机构共同参与的,协调卫生安全事件的事业,而公共安全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地参与,也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人力与物力。针对我国卫生管理事业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急需解决的就是我国卫生管理事业相关人才的教育问题,同时民众的卫生安全知识水平也需要通过卫生管理人才的教育及宣传来得到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传播需要及时、快速,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最无可替代的途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需要在人力上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建立快速、便捷的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同时也需要全面提高民众的卫生安全水平,只有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区域性疾病、传播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流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建立一套社会保障体制,维护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并进,另一方面,要从源头即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事业抓起,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如何科学发展做一探讨。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

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

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等问题也都加剧了对高层次、高应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代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发布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方向

摘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再比如教育管理,因为现在的民办学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强大的队伍,但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就应该根据娄底本地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地方教育的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娄底是一个中小型城市,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一定完全适合这里,最多只能借鉴,我们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培养实践型教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三是校企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去相关单位锻炼学习,增强实践能力,也可以从企业请专家到学校上课,把他们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基本上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但这不符合老中青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原则,现有的教师队伍缺乏经验,社会阅历也相对浅薄,尤其是没有相应的公共事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很难很好地教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很难以切身的体会去传授相关的知识。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多给现有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或者提供足够的条件,让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兼职或在一定时期内任职,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就是聘请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校兼课或讲座,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领悟到实际的运用。

四、教学条件建设。

这里的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硬件的建设,包括多媒体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多媒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书本知识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实验室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环节,实验室建设得好与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习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关乎到他们实习的效果,学校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多实地调查和考察,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大投入的力度。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当然,这跟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是有关系的,该专业2008级首届招生,一切都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不管怎样,想要办好一个专业,尤其是要办好一个跟市场需要接轨的专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2008级马上就进入实习阶段,但至今没有任何实习基地,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建立实习基地,尽快与相应的公共事业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和规模大、信誉好、用人多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实习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在实习中学到真本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础作用,以教研室为中心,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化,多让学生参与,多走出教室去学习。还要加强师德建设,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学习,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好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培养的重点,我们要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最后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避免过去单一的培养途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现有的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毫不马虎的,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和大多数的专业教师一样,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只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而在实践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目前,我们应该结合本专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可以让学生多上讲台展示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展示对某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或者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某个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才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做社会调查,写出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但应该注意确保调查的真正完成,而不是敷衍塞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共事业相关工作部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01).

[2]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j].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版),2003,(02).

[3]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6,(05).

[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0,(04).

[5]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6]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06).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方向

关键词: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经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一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坚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我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本事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本事、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善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构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本事。[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供给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坚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进取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本事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本事。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本事。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进取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异常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4):330.

作者:徐金菊程斌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金融管理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

3、基于影子银行管理强化的金融法制变革。

4、互联网金融可向资产端和财务管理方向发展。

5、试分析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管理模式。

6、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研究。

8、基于内部资金管理系统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

9、互联网金融管理强化策略探讨。

10、河南省互联网金融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11、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

12、ppp模式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会。

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要性研究。

14、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绩效管理对策。

15、地方性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山西晋城为例。

16、浅析上海自贸区航运金融管理体制的突破。

17、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京东模式的案例分析。

1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19、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探讨。

20、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2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22、浅析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合理化建议。

23、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24、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分析。

25、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与建设。

26、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ppp的途径及风险防控。

27、互联网金融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28、邮政储蓄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管理研究。

29、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分析。

30、浅析互联网金融支付结算管理现状与完善对策。

31、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方法浅析。

32、政府行为差异下的最优金融分权: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3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研究。

3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政策与金融危机管理研究。

35、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36、浅析加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7、探讨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38、关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思考。

39、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40、融资需求、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基于非金融行业a股的经验证据。

41、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42、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

43、以精细化管理推动社区金融战略业务发展。

44、浅议建筑类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管理。

45、浅谈企业金融管理的价值定位及策略选择。

46、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

47、浅谈司库管理在实现金融资源效用最大化方面的作用。

48、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考。

49、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服务管理带来的挑战及应对。

50、关于新时期我国金融管理的特点浅思。

51、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

5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资金管理的研究。

53、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54、从项目发起人角度看ppp项目融资金融的风险管理。

55、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与创新。

56、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57、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企业管理。

58、浅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59、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标准化管理探讨。

60、供应链金融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对策论文

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危机,考验着政府的危机应对工作和应急法制,其间的许多经验教训值得重视,也促使人们对一些新的行政现象进行更细致深入的追踪观察思考,由此引起笔者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机关广泛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之特别关注。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措施之实证考察。

笔者在研究行政指导的过程中曾一直认为,由于行政指导是一种柔软灵活的非权力强制性的行政方式,行政相对人是否听从行政指导由其自主选择决定,行政指导行为的效果是不确定的,故行政指导措施比较适用于常规状态下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情况下,政府自当采用权力强制性的行政指令措施(特别是行政强制措施)来强力应对危机,而不大适用行政指导措施。但反思己然过去的防治“非典”疫情的政府应对举措(尽管今年也有较小反复,却未构成重大危机,但同时又出现了禽流感等新的公共危机考验),可以看到,政府機关除采用大量的行政指令措施以外,实际上也采用了不少的行政指导措施。这出乎笔者的意料,也引起笔者的思考。

分析起来,在“非典”夕危机管理中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比较常见;另一类是与行政指令措施混合采用的行政指导措施,亦非仅见。这些行政指导措施中,有的是抽象行为,有的是具体行为。试举教科文卫方面若干事例略加考察:

单纯型行政指导事例之一:针对因公众普遍缺乏“非典”常识而出现群体恐慌的现象,国家卫生部曾于2003年4月29日发布公告,公布了《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夕型肺炎指导原则》,以引导公众的'行为选择,帮助其科学地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提高预防效果。单纯型行政指导事例之二:针对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官员的询问(问:“北京医疗水平较高,一旦澳大利亚在华京外使馆人员、商务人员患了“非典”是可否转移到北京医治?”,在2003年4月29日于北京召开的防治“非典”知识介绍会上,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先生代表该局提出具体建议:如果京外驻华使馆人员在内的外籍人士(当然包括澳大利亚人士)患上“非典”,还是就地治疗、就地隔离为宜。单纯型行政指导事例之三:家住辽宁省的居民张健先生,2003年4月下旬在北京确诊为“非典”患者后于5月2日从医院出走,带着女友乘坐t11次列车又换乘出租车跑回辽阳灯塔市烨子镇矾盛村的家中。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机关在确认该病患身份并迅速采取防治“非典”的应急措施后,为准确掌握密切接触者线索,进一步做好隔离防治工作,专门写给该患者一封满怀关切、情真意诚的行政指导函,希望他积极配合政府找到一切和他接触过的人,以便控制疫情扩散,而没有采取强迫其开口的做法。张某读到该建议信后被深深感动,也深感懊悔,愿意接受指导者的建议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共同努力制止“非典”疫情在家乡进一步传播。这一具体行政指导措施收到了预期效果,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运用行政指导是行政理性的表现。

防控“非典”疫情等公共危机的政府应急工作中有许多经验教训警示人们:必须全面加强我国公共应急系统即危机管理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建设,有效动员一切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来及时化解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这里所说的“公共危机”,特指公共行政管理领域面临紧急状况而亚需作出重要决断、付出高额成本方能摆脱困境的情形,通常是一种对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严重困难关头,也是广义上的紧急状态。这里所说的“公共危机管理”,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特指公共危机的潜伏、爆发、控制、化解、修复、常态化等全过程中的政府应对机制。它主要解决如下问题:如何制定预案并有效监控、防御危机;如何化解、缓解和减少危机;如何准备、动员和调配资源;如何在危机过程中回应民众愿望、满足社会需求、维护公私利益;如何在危机过后恢复管理秩序、重建服务体系;等等。

综合上述三种情况来看,都要求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及时灵活地采取行政指导措施并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并与行政指令措施相配合,以丰富、改善和加强经济与社会管理,积极推动危机管理中预期行政目标的达成,从而保障个体利益、增进公共利益。这是行政民主化潮流下行政机关积极灵活地履行行政职责的表现,显然是必要、合理和正当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在重视形式合法性的前提下对实质合法性的一种追求。简言之,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背景下,无论有无行政作用法上的具体规定,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管理包括危机管理的实际需求适当运用行政指导措施,不仅不违背依法行政原则,而恰恰是“行政法上的法治原则的含义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防控“非典”、禽流感等危机管理中采用行政指导措施,不仅具有有效性,而且具有合法性,是符合行政理性的一种行为选择。反之,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来处理如此复杂的特殊情况,难免会陷入行政非理性与行政高成本的泥淖。显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外的其他公共危机的政府管理(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的行政应急管理),也可采用行政指导措施,其与行政指令措施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相配合,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措施体现行政应急性原则。

由此可见,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公共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机关采取应对举措时,可在符合立法精神和一般法律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危机管理的实际需要采取行政应急措施,而不必拘泥于常规措施,也不必顾虑于该行政应急措施有无行政作用法上的具体规定,以致捆住手脚无法应对危机。笔者认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采用行政指导措施,其中一部分是作为弱行为前置程序而采取的行政指导措施和没有行政作用法上具体规定的行政指导措施,以积极回应紧急情况下的行政管理实际需求,这与现代依法行政的要求并不矛盾,其行政法理基础在于它也符合当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为保障重大公共利益和公民根本利益,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行政应急措施,其中既包括具有行政作用法上的具体规定的行为,也可包括一些没有具体法律依据甚至中断部分法律规范实施的行为;既可以对公民的某些宪法权利加以限制或剥夺,也可以遵循较平常更为简易的紧急程序(当然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定授权和法律救济机制作为保障)。行政应急性原则改变了一般法律规范确定的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将重心向国家机关倾斜,授权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处置手段,有助于及时迅速有效地控制公共危机事态的发展。它与法治原则二者并不冲突,在性质上属于法治原则在应付突发事件领域的个别化,这具体表现在行政应急性原则本身也为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提出了现实性、科学性、专属性、程序性等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要求运用应急法律规范行政应急行为,公共危机安全管理措施须在行政法治的约束下展开。归根结底,行政应急性原则是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兼顾并侧重行政应急效率的实现,是法治原则指导下的规范应急,而并非突破法治原则的片面应急。行政应急性原则与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等原则共同构成了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理公共危机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考量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应该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制定好行政指导措施。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就需要借鉴以往的公共危机管理事件处理方案,提前做好预案和防范措施,并通过大力实施行政指导来对各类措施进行规范,达到防患于未然,将各类公共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当突发公共危机时,也可以及时的控制并解决。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措施引出的行政法学思考[j].法律适用,2004年10期.

[2].曹静晖.论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指导的实施[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曹静晖.危机管理中行政指导的基本价值、行为方式与推行策略[j].长白学刊,2009年03期.

[4].梁永.论行政内部沟通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主要有哪几个

顾名思义,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sars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在公共卫生有关的学校、科研单位和公共卫生专业相关的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公共卫生专业工作的高级医学人才。

本学科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等分支学科。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解析

公共卫生管理学科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等分支学科。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一世纪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加入wt0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中国企业面临困难大、机遇多的复杂环境,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医疗市场环境与竞争势态瞬息万变,公立医院的并购、重组与改制,民营医院雨后春笋版的涌现,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等等,使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医疗市场正成为群豪逐鹿的舞台。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民众的ren权意识、保健意识逐渐提高,对医院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的相继出台,在民众做出的日益分化、集中的意愿选择中,中国医院真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变革方向论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走到成熟,这项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开发财务软件,有更多的企业使用财务软件。但是在发展进程中无论从会计电算化实践还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此项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相应的制度规定、管理环境、软件水平、基础工作、售后服务等等。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目前有些单位却因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或沿用原来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或岗位设置不完善,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为同一人;在操作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或未经培训合格者便上机操作;在维护管理方面没有系统维护制度,维护人员可以随意变动系统参数如系统运行环境原统账的套数等;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没有严格的档案调用规定甚至出现擅自复制文档现象等等。另外,单位制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也存在某些同电算化规范相抵触的地方,如科目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考虑得多,从会计制度的要求考虑得过少。

(二)会计原始凭证仍是纸张数据。

目前,大多数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所采集的原始凭证都是纸张数据,而这些原始凭证在手工输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差错又未能审核出来,再者纸张凭证本身的真实性及信息的完整性也要打个问号。这些问题都是因原始凭证未能电子化而产生的。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

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目前会计部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情和期望都很高,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会计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会计知识又较为贫乏,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两方面的矛盾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与推进。所以加快复合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四)商品化软件与单位会计电算化存在着经济冲突。

一般单位在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时都是购买通用财务软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不断增多,原本购买的财务软件已不再满足企业现行财务管理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或是升级已使用软件的版本,或是将本单位的发展需求向原软件公司提出,希望其能给予针对性的解决,但当初购买软件时对其售后服务欠考虑,另外由于市场的作用,软件商的目光总会盯着有着丰厚利润的新用户,因此企业很难与软件商达成共识。

(五)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很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只满足财务部门会计核算业务的需要,没有考虑相关部门如人事、仓库、生产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动态信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有关的原始资料还没有实现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存储、网上开票等;又忽视了网络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功能,没有利用互联网来披露财务及相关信息。另外,不同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也决定了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

(六)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还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再结合其他数据形成管理数据库,经过分析和计算后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用的预测、决策依据。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蹒跚。

(七)电算化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三是相关审计淮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最后,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

(八)会计软件智能化问题。

企业的决策者们已不满足于财务软件提供的现有信息,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运行结果与系统内外的数不清的因素有关,特别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的即时变化,人们的消费心理对企业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它们又是不可预测的,面对这样的情形,目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无能为力。如何将这些因素对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是提高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的关键。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九)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问题。

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如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只在利益的驱使下便可发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必须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鉴于财务软件处理对象的特殊性,处理结果要求高度可靠,在满足一致性、安全性等普通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会计淮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宏观管理。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

单据的电子化将不仅克服纸质凭证因人工传递而速度慢的影响,而且从internet接收之后即可自动确认和转换为记账凭证,使得许多经济业务在其发生的同时其信息就能“实时”地进入企业会计系统,从而大大促进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电于凭证化必将逐步取代大部分的纸质凭证,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方面,培养大量能进行电算化系统的实施、构建的高、中层次电算化人才,他们是财务软件开发设计的核心;另一方面,培养大量能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的低层次的电算化人才,他们是普及电算化工作的关键。

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研究。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六)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在系统中除了设计有数据库外,还有方法库,其中预先放置了各种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运用这些决策方法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出在不同决策方法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而为用户得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理论上未说,如果方法库中放置了足够多的方法,那么,系统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决策帮助。

(七)加强网络环境下电算系统的管理。

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采用网上公证,分高监控与操作等办法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

(一)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软件的网络化目前大多限于局域网,信息传输的范围小,制约电算化会计效能的发挥,未来的电算化会计将向着广域网的方向发展,信息传输范围大大增加,使会计数据的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会计电算网络化将从原来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转变到与外部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

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和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二)会计电算的发展要适应电于商务发展的要求。

电子商务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于商务是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于银行账户划拨资金,企业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它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

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将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新领域——在线财务报告。

在线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其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将网络页面数据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

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顺序结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超链接,人们可以借助相关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所需信息,企业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

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由于信息链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在线报告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从其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脉搏以及业务活动。

总之,在线报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追踪,便于财务报告的需求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为本企业的理性决策提供了方便,实现了企业的在线管理,并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参考文献】。

[1]张朝晖.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和思考[j].工业会计,,(5).

[2]刘红.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会计,2003,(2).

[3]程昔武.网络时代我国电算化会计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9).

工程管理硕士论文题目选题方向

3、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4、浅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6、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分析。

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8、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9、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10、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

11、试析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价值观与创新途径。

12、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

1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探究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15、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6、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7、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18、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20、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措施分析。

21、现场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23、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24、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探究。

25、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

26、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不足及解决方法。

27、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8、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能创新的探讨。

29、论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30、关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31、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浅析。

3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场施工管理要点之研究。

34、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35、pdca循环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6、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策略。

37、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38、建筑工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探究。

39、小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管理。

40、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

4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

42、建筑工程管理当前困境及控制举措。

43、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4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45、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46、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47、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与智能化技术分析。

48、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49、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50、技术创新视角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管控研究。

51、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解决措施。

5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分析。

53、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与实施要点分析。

55、分析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

56、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57、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浅述。

58、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60、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及创新发展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