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心得(模板18篇)

读孟子心得(模板18篇)

ID:7859357

时间:2023-12-25 22:26:13

上传者:BW笔侠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在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深入思考和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孟子读书心得

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

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学习心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____被捕,舜虽不会利用____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____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__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一、正义感跟正义是两回事儿,孟子的正义感很强,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义的事儿。这一点跟我们很相近。

二、鲁邹交战,邹国失地,邹国百姓冷眼旁观,孟子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邹君统治之下毫无民权可言,鲁君打进来,再差也未必会比邹君更差。这就像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百姓趁机拣洋落。民权都没有,争什么主权?外人进来也好,不进来也好,主权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专制集团的。有人说先有主权才有民权,嗯,恭喜你洗脑成功。事实是:只要主权背后藏着君权,那么永远都是主权越多,民权越少。帝国大一统,万马喑无声,主权争到手,处处万人坑。

三、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如果领袖作恶,就规劝他;如果规劝不听,就杀了他”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勃然大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众所周知,在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鲁迅类似的话。

四、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后来仍然供了孟子,因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无风险,不但没风险,还能博取政治上的好处。今日供鲁迅亦如此。假如鲁迅还活着,在新浪开博客继续写杂文的话,不出俩月,你再去点击他的博客,就会发现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封杀用户。

五、,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话其实有个前提: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先悟带动后悟,最后实现共同觉悟。没有共同觉悟,就没有共同富裕。参见《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孟子》心得体会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心得

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著名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人心向善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特征,好比植物向阳而生都是一个道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孟子》读书心得

在教授《孟子》的过程中,跟学生一起体会到了跟学习《论语》时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相信学生们收获到许多自信与知识,而我也收获到了许多现实的快乐与精神的富足。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人能创造出诸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现代科技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基于对经济活动方式的摸索与路径依赖,对人性善恶交织的深刻认知,对社群整体价值观的认同维护,并有效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统统被称为——制度,在东方古老的华夏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上,它被称为周礼,或叫“礼乐制度”。承载着我们中华先人这一政治与立世思想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始,在孟子这里,因其灼灼其华、雄辩滔滔的精彩华章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到后面的《大学》《中庸》,是哲人反复论证这一治世处世理想在思辨上留下的余韵。所以,《孟子》承前启后,在备课时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有时为了查证一些思想的缘起,会重新学习整理西方文明发展史的资料。

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作为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管男生女生,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认识我们所处社会的形态、本质、架构它的思想基础,是每个东方学院的小学员从现在就开始已经在做的功课。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儒家思想最迷人之处——对自我、他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意识,从“已”和“人”的关系角度,儒家强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警醒的社会意识,并且要积极地维护这种关系。那么在《孟子》的学习中,除了继续认识和熏陶礼乐治国这一传统文明的基石,我们又接触了同时代农家“与民并耕”、墨家“爱无差等”、杨朱“为我”之说、于陵仲子“清高于世”等先秦诸子的社会人性意识,同时还能获取另外一种平时生活中不太会有、但也极为难得的视角——帝王家的视角,帝王之家观念意识形态如何,为何出言必“言利”,孟子如何漂亮地反驳引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上种种,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以极大的冲击力,不仅仅使其认识到先哲思想领域的丰富性,还能从对比中去感知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去思考个人的价值观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在学习和研究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性,天性使得人们有爱护他人、互助合作的倾向,这种本性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基本属性。孟子的这一观点,启示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我常常能看到人们的恶意和自私,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善良。这让我更加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并且在对待他人时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其次,孟子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与修身养性。孟子认为人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品质的。他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即人类的天性是相近的,但个体的修养水平却具有较大差异。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重视自己的修养与道德修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节制、宽容、正直和诚实等美德。通过加强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为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另外,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之道。他提出了“养气为本、养心为本、养身为本、养志为本”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培养个人德行,还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认为只有真正实践仁爱之道,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对我来说,孟子的思想提醒了我要懂得包容与关怀,并把这种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当我面对困难或矛盾时,我会选择倾听、激励和理解,而不是责怪和攻击。通过理解他人的需求,我能够更好地与人建立联系,增进互相之间的和谐与友谊。

最后,孟子的思想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他提出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观点,激励人们要通过学习和追求卓越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孟子的思想让我明白:当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努力时,我也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通过自我实现,我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能够成为社会的一员,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教诲了我要抱有积极的人性观,注重自我修养与修身养性,弘扬仁爱之道,并追求卓越与自我实现。这些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追求卓越,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更多贡献。

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仁爱”、“天人合一”、“教育”、“君臣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感悟。

孟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者爱人”,人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潜藏着对他人的关爱之情。然而,这种爱并不是一种单纯情感的发泄,而是要基于道义准则的行为。孟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勉修身,才能让仁爱之心显现出来。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往往容易失去对他人的关爱。但是,通过读《孟子》,我深深感受到了仁爱的力量,只有通过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孟子认为人是天地之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顺应天命,适应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一思想启示了我要保持谦逊和谨慎,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变迁时,要顺应天命,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了以“养正”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强调培养幼儿时期的品德修养,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观念。这一思想对我个人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孟子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品德培养,让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君臣之道在《孟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孟子强调君王应该体察民情,并顺应民心。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关系。孟子同时也提到君主有权利统治,但必须遵循道义的原则,以德治国。这一思想对现代政治有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滥用问题普遍存在,而孟子提出的君臣之道,提醒我们政治权力应受到约束和规范,注重公正和民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孟子》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孟子认为,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追求至善之道,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并最终治理国家。个人修身齐家,可以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对我的启示就是,我要从自己做起,努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遵循儒家的价值观,融入社会,从家庭做起,关心他人,尽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安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孟子》,我受益良多。孟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顺应天命,注重教育,践行君臣之道,并通过自身的修身齐家来影响和改善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孟子心得体会

概述:《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探讨了人性的本善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阅读《孟子》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道德的重要性。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展示我在读《孟子》时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着天赋的善良之心。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恶行恶事,但要相信这只是少数人的表现,大多数人仍然保持着本善的本性。没有人愿意受到欺骗、伤害或者被利用,这种对安宁和公正的向往体现了人性本善的本质。所以,不要被外界的一些负面影响所干扰,要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去发现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

第二段: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孟子》提到了儒家修身的重要性,强调了自律和对内心的控制。只有修身养性,我们才能保持清心寡欲,坚持道德准则并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断加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只有通过修炼和完善自己,我们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社会,并建立一个更为和谐和公正的世界。

第三段:亲情的重要性。

《孟子》提到了亲情的力量,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忽略了家人的陪伴和沟通。然而,亲情的保持和强化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我们需要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更加关心家人的需要和感受。只有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坚实的后盾,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并共同成长。

第四段:友情的重要性。

《孟子》也提到了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维护友谊。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安慰、支持和理解。在现代社会,朋友往往是我们工作中的伙伴,生活中的知己。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对待朋友,倾听他们的关切和困难,提供帮助并与之分享快乐和痛苦。只有通过友情的培养和维护,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实和美满的生活。

总结: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领悟到人性的本善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亲情和友情的价值。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影响他人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成功。让我们以《孟子》中的智慧和观念为指导,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孟子》读书心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读书心得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读书心得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方,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假设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产生“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孟子》心得体会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国学的智慧,就是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士林在厦门大学给我们讲授的《孟子与中国文化精神》,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赵士林教授学识渊博,尤其对国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听了赵士林教授的国学讲课,让我们寻回了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由此,有如下体会和收获: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见解,涉及到人性、修身养性、君臣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受益匪浅,获得了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修身养性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人性本善论。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中,这个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具备道德感和善良的本性,只不过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变得扭曲。这一观点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的一面,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培养,总是能够挖掘到自己内在的美德和善意。另外,孟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修正错误的行为,使人性重归善良。所以,我们应当注重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善意和道德感,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第三段:君子修身养性论。

孟子关于修身养性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孟子认为,君子应当修身养性,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美,将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大道之中。他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概念,即「仁、义、礼、智」和「仁、义、礼、智」。这些都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可以指引我们在行为上追求高尚和完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思考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子。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善良和正直,不为个人私利而违背道德准则,要时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礼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四段:君臣关系和政治理念。

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思考,对于我理解政治的本质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孟子强调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君主要有公正和仁爱的品德,而臣民则要忠诚和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的利益服务。君主和臣民之间建立在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关系,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执政者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相互依存和合作的。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关注人民的需求和福祉,并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法规;而公民则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参与和建设社会,共同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段:总结感悟。

孟子的思想使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和政治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和互动。他的人性本善论让我更有信心地肯定每个人都具备善良的内在本质,只需用心的培养即可。他的修身养性理论让我明白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一直引导着我在生活中时时保持善良和正直。他关于君臣关系和政治理念的论述,让我对于政治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明白了政府和公民应有的互动关系。因此,读书孟子的感悟不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在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公民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

《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读书心得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孟子》读书心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孟子》学习心得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主席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