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荐读(精选18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荐读(精选18篇)

ID:8048438

时间:2023-12-28 05:53:32

上传者:琴心月

读后感是我们对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记录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书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借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第三本读完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我在孩子近3岁之时,读过的关于儿童的第三本书。

如果说《郑玉巧育儿经》《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分别是我在胎儿婴儿阶段遇到问题时的基础探索,这本则是我在带孩子去朋友家玩时,发现孩子出现很多问题的深入拷问。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通过阅读和反思,我发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没能很好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本书可以说是个工具书,针对孩子为人处世、心里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课业等方面都通过作者与自己家孩子的相处,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参考的做法。“有心而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深感认同;家长学会控制脾气、教给孩子善良、培养学习习惯等内容,都让人获益匪浅。

推荐指数4颗半星。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无法像书中的妈妈那样永远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没有那么多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我希望我能让孩子真实感受到爱、尊重和理解,让她自由呼吸,也让自己在和孩子相处中变得更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最近在读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其中关于帮助孩子克服打针恐惧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认为只是打针而已,没有必要害怕。以哄骗的方式,告诉孩子打针一点都不疼。以承诺的方式,告诉宝宝打完针就可以吃零食、买玩具。

但是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对打针这件事情还是无法克服,反而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而尹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原则,这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一些痛苦,如打针、吃药时,我们可以遵循原则:

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大家好,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的人,人们说喜欢运动的人,注意力集中时间会比较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要是让我在球场上打球我可以玩上两三个小时,要是说安安静静的看书就困难了。回想起来,我好像没有过废寝忘食看书的经历,也没有哪部书可以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改变了这一“历史”。其实和这本书结缘还是源于老婆大人,那段时间她看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很好,很实用,是现在最畅销书之一,于是给我下达了任务,一定要看。当时心想读就读吧,在我们学校这么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自己也不能落后啊,人总是要进步吗。但是读完两个章节以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不光因为我有个三岁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在座的老师好多都已经读过了,体会和感受肯定比我深的多。我是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没看过的老师,尤其是没有小孩或是小孩子还小的老师,真的很好。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辄的事情。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她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她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她来要求孩子就更不合适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作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为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的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的虚无缥缈。当她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她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章节,题目是“不做穿西装的野人”说得就是你粗暴的对待孩子是因为你心里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顿或是骂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会把你怎样。你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你不用担心打骂后的后果,所以你总是忍不住,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大人你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因为你也害怕。我觉得说的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据说在二战期间,一名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越要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她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她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她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她不会凭空产生,她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作者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它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她女儿圆圆的例子,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作者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的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学习”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她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和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它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其中享受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写的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是相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以家长的心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出发,寓教于乐,不仅是为了孩子的一阵子着想,更是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对我的工作都有很大帮组,我能做的是,尽量做到让我的课堂充满乐趣,让我的学生们收获更多的健康与快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当我拿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时,我是惊讶的,为什么呢?这么一个一个记事的小故事,有什么值得好学习的呢?但深入进去之后,才知道每个小故事都是作者的真人真事,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衍生成一个个大哲学。的语言通俗易懂,教你如何教育孩子,乐此不疲。它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我的灵魂深处。

我要努力做一个好妈妈,成为孩子的骄傲!

我以前认为,我的孩子学习成绩有待提高,将一个故事讲出,是一很"作"的事情,毕竟孩子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母亲之间的差别。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不这么认为了,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产生最大共鸣。

下面讲一讲我的故事吧。

农村出的我,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鲤鱼跳农门"我在学习上认真刻苦,非常执着。从小学、初中一直到中专,我的成绩基本上都是全班第一、全年级前10名。当时没有什么补习班,把老师教的东西学好,就能考出高分,学习对于我说是一简单的事情。98年,当我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时,我赶上了下岗的大浪潮,并没有分配到单位(当时是分配制,现在可以说是应聘制),单位职工在下岗,内部子女分配都困难,何况外部的呢?再父母一没资,二没后援,学校也因政策原因,帮不上忙。怎么办呢?难道回到父母的老路上吗?在我心情极为沮丧的时候,我给同学写了一封信,同学给我带了一线希望,推荐我到了广州江贝步步高电子厂打工。到厂里工作后,我看到了另外一遍天。要想生存,唯有不断学习,我拼了命的练习五笔、学习电脑知识,有了这一技之长,我和爱人在天门城区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总算站稳了脚根。我在学校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绩是好了,可其它比如体育、艺、表达能力等都是我的弱项,相当于除了主外,其它都是我的短板。现在同学会时,大家对我的印象就是"学霸",其它没什么印象了。

当我踏入社会后,我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给我带生存的本领。要命的是,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短板,深深的困绕着我。交流、沟通对我说,比读书难多了。有一段时间,我产生了一种"读书有什么用呢?能说会道懂运作才有出路"这样的心理。

当恒恒上小学时,我对她的教育观是这样的,学习上能过得去就行,但其它方面不能逊色。因为我自身的素质没得到提高,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导致孩子现在学习困难。

对于我说,学习是一简单的事情,沟通是一困难的事情,但恒恒恰恰与我相反。一个题目,我教她三遍,她听不懂,我再教她,她又觉得我啰嗦,说的多了,我也很烦燥,总认为孩子不懂得我的良苦用心,就冲她发脾气"这么简单的题目,讲了几遍都听不懂,你你你……"等等,母女关系闹得很僵。怎么办呢?自己给孩子讲,孩子听不进去,可又不想放弃,只好寄希望于老师,找补习班吧!心里还在想,交给老师没问题吧,可想而知,自己都没办法解决的事情,老师能解决好吗?何况那么多的学生,老师也管不啊!

我和恒恒的关系用"剑拔弩张"这四个字形容不为过,我让她上了很多补习班,一直是我在替她选择,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希望孩子能接受,往往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对孩子使用冷暴力。这样与孩子越行越远。读初二时,恒恒再也不愿上补习班了,(fsir)她说,上再多的补习班,我的学习成绩始终提不上去,你不要再找了。她说补习班老师的教法和本班老师的教法不一样,好不容易适应了本班老师的教法,你又要我适应别个老师的教法,到底听哪一个呢?你花了钱,达不到你的要求时,你又要骂我。问得我哑口无言。

她说,你看我的语老师,对我寄予很高的希望,当我达不到时,老师依然用鼓励的目光看我,依然让我当她的小助手;我的英语老师呢?依然在班上表扬我;我的数学老师呢?依然在鼓励我,说我是态度好的一类学生。你总是放大我的缺点,而缩小了我的优点,我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说得我醍醐灌顶。

我要改变我的方法了,欣赏孩子不是只看待她的缺点,更是如何赞赏她的优点。遇到问题时,要和孩子商量。毕竟孩子是主角,你是配角。思维要过渡到由我想做到孩子自己想做。我让孩子上华泰中学,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通过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同学资、优秀的名师教诲,带领我和孩子共同进步。现在看了这本书后,我的想法是对的,只有母亲的素质不断提高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我和她讲:"爸爸认为走五个小时太累了,放弃吧",可后我们改变方法,我们分二段走,虽然慢点,不照样到达目的地了吗?只要不放弃,目标终会实现的。

方法一定要正确。在武汉和十堰的形路口,如果我们朝着武汉的方向走,会走错路甚至到不了目的地。如果我们朝着十堰方向走,目的地就离我们不远了。所以按着方向指引,就会离目标越越近。一意孤行,只会适得其反。

不要假想象。金顶爬起,是有一定的难度。可你不要将金顶的难度假想到太子坡和紫宵宫上,只有自己真正走过了,两者才有对比性。在没有走之前,不要假想象,让虚假的困难挡住了前进的脚步。

道医说你是一个才女,是给予你的一种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动力。可你不能将这份希望藏着掖着,要让她发光发热,走向远方。

恒恒通过这次旅程,明白了一些道理,具体到哪个点上,就要靠她的觉悟了。我对她的期许是:你爬坡时可以稍微慢点,但决不能放弃。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她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她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她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还好我读到了这本书,还好我认识了一帮良师益友,能将我错误的观念及时的纠正过。感恩,感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荐读精选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最早,只是时间最长,影响力最远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我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一个同事给我推荐的那时候对于当刚刚做妈妈的我来说,一切都是懵懂的,不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妈妈,所以说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现在重拾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它里面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是相通的,通过案例的分析给人们阐述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好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同样适合用在作为教师一员的我身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生的老师。

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笔者提出要言教更要身教的观点我很是认同,好妈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在校园里好老师也要为学生做好好榜样,小到一个站立,一个坐姿的标准,进入校园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个人的卫生及穿衣打扮,活动时的纪律,每天的本职工作,遇事处理的态度与方法等等。

在师德师风42条负面清单出台后,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约束自己,为学生做好榜样。其实有部分老师平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大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细节的方面还是做得不够,要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加以效仿,为什么有的家长会反映,我们管不住呀!但老师的话孩子可以当圣旨,渴望而知,老师的言行举止好重要,就好比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的浸入学生的头脑中。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这种老师们平时无意识产生的一些,也是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为持久的。一天,在学校里面看见两个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在那里起争执,其中一位学生讲出了自己的道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生说了一句,我们老师说的怎样怎样,说明这个老师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说老师必须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给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做好孩子的人生榜样,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让自己的教育溃于蚁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今年暑假,带着学校的读书任务,在照顾孩子、孝顺父母、翻看手机微信的闲暇之余,我认真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两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丽是一位成功的妈妈,更是一位好老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书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细讲解了对孩子的呵护之法。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感受到她女儿所有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孩子逆反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和人交往?前言中说到:"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那就是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不一样,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读完后,我会不知不觉地对照一下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有时也在用"锄头"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小蜗老师,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要走的教育之路。

作者的教育理念让我耳目一新,看完这本书,我从内心里感到自己在教育意识上的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包括为人处事的各种方面。看来想当一个好妈妈,一个好老师,我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尹老师的很多教育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就阅读这一块而言,作者对阅读极其重视,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让孩子识字不难这篇中作者说:"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作者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就是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地一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针对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看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就会恍然大悟,就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

看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读过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自已比单纯地督导孩子更重要!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比教育的教育更有效!身教永远大于言教!

每年我都会利用假期这个比较充裕的休息时间阅读一些书籍,给自己充充电。初为人母,所以近两年选择的幼儿教育的比较多。这次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在学习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联想到了许多学校教育,受到很多启发。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它让我认识到原来教育的方式还可以那么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甚至是不布置作业学生也可以认真的把学习给学好。所谓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特别是书中的“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

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用“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们好”这句话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设计孩子的人生。然而,我们应该想想,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很喜欢家长那说为了我们好却又给我们无限的压力呢?我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小孩,和现在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差不多,儿时最多的快乐的记忆就是和邻居小孩在院子里玩耍,和同学们在操场上打闹,却一直没觉得学习能够是快乐的。直到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才明白原来学习是可以快快乐乐的,是可以喜欢上的。

利用假期的一段时间,我学以致用,马上在侄女和儿子身上进行试验。我的侄女一直跟着父母,又比儿子大挺多,是非常懂事的,父母忙的时候她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但是就是有点胆怯和害怕犯错误;儿子淘气捣蛋,但是喜欢阅读。我先分析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侄女给予了表扬,并鼓励她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侄女在家期间,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也和他们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儿子对电视里的一些台词能够跟着模仿。她们也跟着我看我喜欢的人与自然,了解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法则。我尽量克制自己,在家尽量的夸奖他们的优点和做的对的地方。我还和他们一起比背诵《三字经》,对我,这也是很大的提高。我不以长者的身份要求他们做什么,而是给他们讲这么做的意义。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是我们真正站在为孩子发展的角度去为他着想了吗?有的父母又爱孩子渐渐变化为惯着孩子,有的老师从爱学生演变成了惩罚学生。不但如此,他们还给自己编了一个完美的借口,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我想说,如果你是真正为了你的孩子想,那就培养他自我独立的能力吧;如果你是真正为了你的学生好,那就努力去提高自己,真正帮学生懂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爱上学习。

不久前,和老婆一起买了两本书,她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读《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我先读完之后,感觉很失望。又去读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读就让我连连感叹相见恨晚。两书虽然起名上形似姊妹篇,但内容质量实在是云泥之别。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家教指导书,内容贴近实际,书中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有所涉及,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年龄初为人父母的八零后阅读。

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第二,作者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初中主要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到了高中,才是真正比拼学习能力的时候。所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已经把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渲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对成绩再有过分的关注和追求。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并不会与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关系。这一点我从实际经历中就深有体会,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在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不过我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觉得作者总结的更精准,更透彻。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

第四,读到最后一章,作者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让那个曾被诊断为严重的儿童多动症的孩子恢复正常的案例,看得我几乎要流泪了,一方面我为作者能帮助一个问题如此严重的孩子改掉自身的缺陷,成长为一个好孩子而为这个孩子感到高兴,也感叹他的幸运,遇到了如作者这样的好老师,好朋友;另一方面,我又为更多的孩子感到悲哀,因为遇不到这样的好老师,这些本来没有大脑缺陷和精神疾病的孩子,本来应该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来得到改变和成长,却被使用副作用不明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最终的结果只能听天由命,而如果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得不到改善,往往类似的症状根本得不到改变,最严重的后果往往会导致孩子在成年后走入歧途。

以上就是我读此书后的一些想法,其实本来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东西,但是读完后开始写这个书评的时候,却只想到了这几点。

在此,我也郑重地推荐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来读一读,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块玉,如果我们只会拿着锄头去雕琢,最终只能把这块美玉变成一文不名的石头。

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一直在当当网热销榜中居前不下,最后我也买了一本。

看完之后,有些感触,书中的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较实用。

如:约四、五岁时让孩子被优美的古诗; 重视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她有更多时间去看课外书,阅读有用小说; 正面鼓励孩子:只设记功簿,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正确对待多动症(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我也建议若不是离谱得厉害,不要让这个痕迹流经孩子的生活,当开始诊断和吃药的时候,本有希望的病也会无力回转了)等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

但我更多的是质疑,一个能将教自己小孩的老师公然用“蠢笨”等词语形容,便将最起码的温情与敬意毁之一旦。难道说女儿考进了清华,这样的个体就代表着她成功了吗?她的教育实践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吗?我发现周围活得幸福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特质:感恩。而不是某种利益驱使,对老师面上和谐,背后切齿。

老师现在难当,真正想要做个好老师,在学校的评价系统,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自我的认知中就需要有不一样的水平,在横向比较中,会让你承受压力,打击你的自信;在纵向比较中,人们少有记起自己的启蒙老师;自己在周遭一片怀疑的目光中,走得坚定,可有谁肯定过他们的付出。有素质的家长会评判你的种种行为,动不动就是破坏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扼杀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可为什么不反思现在的年轻人那么脆弱,经不起一些风浪;缺少知识的家长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个个体不同,每班有五十多个人。哪怕是五十多人一同去点菜,也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尹建莉处于小学老师的处境,我相信她断然写不出如此的形容。不是说现在的教育不存在问题,只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当过老师的人,一个肯定会为自己女儿选择老师的人。我相信教她女儿的老师肯定不会很差。用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来衬托自己的高屋建瓴,让人不由得唏嘘。

这点是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的培养孩子成功的话,的确需要一位好妈妈,她坚持、豁达、上进、包容,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认识世界。

有心学习的人只需学习她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她那样一份心和毅力,你也会做得不错。而且,要知道不少没有读过北大清华的'人同样过的很幸福。不凡自己去寻找快乐之泉吧。

真的来说《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觉得更好,其次还有《卡尔威特的教育》也还不错。

《观后感二》

一、像牛顿一样rap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二、学习不要“刻苦努力”。rap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三、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rap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荐读精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0非常非常好的家教指导书,内容贴近实际,书中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有所涉及,非常适合我们这个年龄初为人父母的八零后阅读。

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第二,作者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初中主要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到了高中,才是真正比拼学习能力的时候。所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已经把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渲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对成绩再有过分的关注和追求。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并不会与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关系。这一点我从实际经历中就深有体会,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在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不过我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觉得作者总结的更精准,更透彻。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就快读完了,边读大脑不时闪现着我的一个个学生们,也像过电影一样闪现着我对他们的不良态度和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我给家长们出的那些个馊主意。有些后悔,又有些自责。有一段时间以来,每读过一本书总会觉得自己的头脑里充盈着很多东西,它们杂乱无章地散布在头脑中,渐渐地似乎又都化为乌有,好像得到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我想可能是因为只有时间在一本本地读书,却没有静下心来整理的原因吧,所以,读过这本书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一下整理,让凌乱的大脑整齐一些,清醒一些。

不只一本书到了阅读了重要,不论是我读过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是《卡尔威特的教育全集》,再回想小时候常常听老师讲,读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个好朋友,古人又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便是现在参加了工作,学校的领导也会常常鼓励我们去多读书、看报。可见,所有人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有着很坚定的认识。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呢?可能是因为家长们都会觉得孩子还小,让那么小的孩子去阅读是件太难的事,他们需要先学习了拼音,认识了一些字后才能去进行独立的阅读活动。但是当我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全集》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一个父亲谈到,只有让孩子越早识字,越早进行阅读,才越有利于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才能。那时候就想,将来我也一定要早早地就让我的孩子提早认字,提早进行阅读。但当时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当我读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这位妈妈在写道她是如何让孩子识字时写了一篇题为《让孩子识字不难》的文章,她很具体地把自己教女儿识字和阅读的经验告诉给大家。这时,我的头脑便真正呈现出了一幅如何教导孩子去阅读的画面。

成年人面对孩子的种种错误行为时,难免会以发火、批评、惩罚等方式来对待孩子。然而,却没有人意识到,我们这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于他们改正错误也许有一些帮助,但是可能离让孩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却走得更远了。

在这本书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用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她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个个巧妙的方法来促进女儿的成长。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便开始反思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犯下的一个个错误。开始为自己那么急躁的情绪而感到愧对孩子,而自责。同时更觉得自己知识与能力的贫乏和不足。

自责自己为什么当孩子没有专心听讲的时候要去那么严厉地批评孩子的不用心,总是做小动作,却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没有能够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对你所组织的活动感兴趣,那么他们又怎么不专心地听着你的讲解,跟着你思考呢?孩子不听讲,不能去怪罪孩子,首先应该怪罪的应该是老师自己,应该改进的应该是老师,而不是孩子。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喜欢你所教授的学科。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让学校里的老师都去用兴趣来吸引学生,竞争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可是,想到这里,又会觉得自己之所以没有吸引来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上的不足。感到自己在本学科的知识及教学能力上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自觉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把学习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应该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以上是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书还没有读完,已经收获很多。我觉得这收获不仅仅是具体方法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对一本书如此的喜欢啦!刚开始还不以为然,经过同事的推荐,我到网上看了一小部分,这一看,竟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外表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值得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都让我感动和欣喜。事实上本书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

孩子只能成长一次,是不可逆转的。很多事情一旦错过,就没有弥补的机会,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全程参与,妈妈更是当中最重要的一角。本书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尽管教子方法各有不同,关键点在于能把孩子当朋友,这拉近了孩子和我的关系,使我和孩子之间更加平等和自主。教育要从尊重开始。我是妈妈,因此我深有感想。

第一,家长别扮演孩子的“监工”角色,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读到第四章时,内容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在章节开头写道“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就如作者所说的,对于孩子写作业的问题,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我个人也有同感,家长陪写作业或者经常检查作业,无形中时在剥夺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觉得非要“陪”才能写;作业做完有家长检查,自己就不会自觉检查,而且家长检查后,发现有错,孩子改正了,老师就不知道孩子错在哪里,讲课的时候就抓不到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不够了解,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和老师都不利的,特别是数学课的练习,老师更加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错题,重点评讲。我觉得这样不是家长不管,而是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自己去做,因为毕竟读书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不可能一直陪着。要靠孩子的自觉性,爱读书的孩子才能读好书。我觉得作者在处理女儿忘记做作业这个事情上,做的很好,我们不少当妈妈的都做不到,就如作者说的:“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是的,父母不是警察,孩子也不是罪犯,没必要时刻监督着孩子。孩子在过度的监督中会形成对父母的依赖。父母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监督自己。

读到这里,我就深深地感到自己教育的失败,我常常在处理孩子这些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责备。还好,让我读到了这本书,让我及时能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第二,家长要当孩子的“拉拉队员”与孩子建立“朋友式关系”。本书的第五章主要讲“做家长应有的智慧”,文中提到: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是的,父母要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孩子就像在空中翱翔的风筝,妈妈的支持就如牵着风筝的线,永远牵系着孩子,让孩子在天空随风飞翔,而且有足够的安全感。而当孩子每一个进步,妈妈都会为孩子鼓掌,因为我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赞美和掌声、是妈妈的拥抱。这会使孩子更自信。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每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点点,我都为他送上掌声和鼓励,送上一个拥抱,孩子从中受到感染,他会用更大的进步来回应我的鼓励。

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孩子做朋友,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将考验着每个家长的智慧。我认为要时刻将孩子当成朋友,分享着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不说伤害孩子的话,还有就是要“大耳朵,小嘴巴”,就是跟孩子交流要多听少说。我家的小男孩就喜欢跟妈妈说这说那,有时我根本就不想听,但还是很高兴的回答:“哦,是啊,这样啊!”孩子也很高兴,他每天都会把学校里的新鲜事儿跟我说。我觉得这是好事,增进沟通。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思想路程,心灵变化,妈妈都与他共同分享,全程参与,这是很幸福的事儿。

第三,家长当好孩子品格养成的引路人。作者在第三章中讲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我觉得不管孩子将来能不能读好书,但是良好的品格却是受用一生的,是伴随孩子整个人生的。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

是的,童年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同样影响孩子的一生。感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她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与众分享,让我们从中学习,从中收获为人父母,教育后代的喜悦。

好家训好家规好家风故事征集启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这是我读完的第二本关于育儿的书,第一本是《关键期关键帮助》,此前写过观后感。读完这一本,感受更多一点,可能是因为她是以问答的形式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也可能是我更关注如何做好妈妈,读得格外入迷。

书里内容很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都传达一致的观点,就是要赋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自由。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相信孩子自发的、本能的、向上向善的力量,不要和孩子讲条件,不要强制,不要以大欺小。我很赞同。

此前,我和你爸爸探讨最多的就是能否用棍棒教育你。爸爸之前说要用,因为你小不明白,涉及原则问题,说不通就得打。我坚定说不行,我相信只要有心有爱,你会信服自己的父母,会听话。即使偶尔闹脾气,发泄自己的小情绪,也应该被允许和接纳。不过,最近爸爸带你时间多了,觉得你很可爱也很机灵,他自己也说舍不得了,我想不涉及底线问题,他是不会使出杀手锏的。

成长是缓慢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为人父母真的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有坚定的精神内核,保护孩子成长。我和爸爸都还年轻,愿意去不断的学习反思,和你一起成长。

我们第一次做父母,遇到你的大事小情基本都会商量磨合,也都关注育儿书籍、网络知识,愿意通过与他人交流修正完善自己的育儿理念。我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佛系,对于你的日常我们约束的越来越少,对于你的未来设计的越来越少,但我们会更多的关注每天陪你的效率,每天你的身心状态,想要在未来给你创造更多的选择,想要激发出你自身更多的力量。

我们一起加油,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教育专家xxx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感到自己受益匪浅。该书序中写到,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大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谓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读过之后觉得不但对自己如何做好一个母亲有帮助,对自己如何教育好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这样说,每个家长也都是这样做的,你看,每到休息日,最没能得到休息的`就是孩子,无论是大到上高中的学生还是小到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各种的特长班学习着,家长们在孩子这方面的投资比家庭中任何一种投资都大,也是最不心疼的,有的孩子整个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奔波在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中,曾经有的学生告诉我说最不想休假了,理由是太累了,也有的家长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体贴父母。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我觉得这个问题仿佛是在问我,更是在问所有的家长。究竟为什么呢?书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最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总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在想起来我这真是“好心办坏事”啊。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对此,我深有同感。在女儿读书方面,我从来都是随他所愿,她什么时候想读了,自己拿书来读,如果不想读,你让她做她也不愿做,当然很多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儿子不会自己自觉的进行读书,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边自己拿起一本书来读,小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当他看到你在读书时,她也会自觉地进行阅读,当孩子不喜欢读书的时候,我会尽量和儿子做他喜欢的游戏,如《开商店》、《奥特曼与怪兽》。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我想今后我应该把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力争既做一个好妈妈又做一个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寒假得空,为了做个好妈妈,去书市一逛,买回一本,细细品读,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这本书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妈妈,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并且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最主要的是,这么优秀的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的内容不仅让我懂得了为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让我深思为人师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很多时候学生犯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气,继而对其批评教育一顿。书中的作者认为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其实孩子犯错之后心里已很难过了,老师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孩子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犯错,改错,在犯错,再改错的过程,孩子从犯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乐趣和生活的经验。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需要理解错误带来的价值,看到错误和正确同样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要冷静,分析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还有,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具有神奇的力量,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阅读所带来的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能让孩子的学习轻松、快乐,学习的成就感又会加强阅读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作者认为阅读是需要诱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让孩子本身对阅读有兴趣,从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对书的选择上,作者提出,不看“有用”的书。她坚持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大人所谓的“有用”为选择标准。孩子有所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不一样,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选择的自由与权力,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厚。所以,少一些推荐,多一些自由的阅读空间。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位母亲的冷静与细腻。很多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很多教育问题其实非常容易解决,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很喜欢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书是我们精神的食量,我们能从书中获得快乐,让我们爱上读书吧,开卷有益。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尹xx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还是两年前在当当网上看见买的,可是买来后就一直放在书架上了,暑假没事翻看了几页,才发现这本书特别的好,看晚了,尹xx老师是一位成功的妈妈,从她叙述的一件件平常事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我们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尹老师在书里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答案.我以一边读一遍后悔,原来我这反面做错了,原来我那儿也出错了.还好读的还不是特别的晚,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就像作者的女儿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尹xx老师在书中记叙了许多,很多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比如文中写的开"小卖部",我的女儿也自己在家玩过,经常在家把鞋子一双双的摆好,然后向我们卖,也是讨价还价甚至给了她钱她还学着给我们找钱,我基本上都是陪孩子认真的把游戏表演下去,但是没想到要发挥这种游戏的更多的作用,更没有坚持下去.再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我也知道从小给孩子讲故事对孩子以后有很大好处,但是我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我担心孩子听不懂,总喜欢把故事给口语化,正如尹老师说的:"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原来给他读故事就是最好且最简单的。还有古诗滋养的孩子、好阅读与坏阅读、“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不考100份、学会开家长会、不上学前班等等,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思。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很多家长和我交流的时候都说孩子在家不愿意和家长交流,逆反心理特别强烈,还有的孩子经常愁眉苦脸的样子,我想这本书应该推荐给家长,让家长也学习一下怎么样当好父母。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当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训斥孩子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将近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要想有一个又乖又聪明的孩子,除了先天条件以外,最最重要的是妈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素质。孩子就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遭的环境中慢慢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如果小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出让大人们认为不好的行为,其实那些都称不上是错误,只不过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小事。硬是归结为错误的话,也应该先寻找错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先从大人们身上去找问题的根源。大人们的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说好妈妈是个关键。每个妈妈都想当好妈妈的。可是往往到最后总是会抱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对如何做个好妈妈总结如下:

1)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控力。

2)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

3)要和孩子建立信任而且轻松的母子关系。

4)要恰如其分地给孩子多多鼓励。

5)要想办法使用聪明的方法来代替批评教育孩子。

6)不要求孩子考100分。

7)注重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8)把孩子的“小事”都看成“大事”。

9)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10)好妈妈要懂得尊重孩子。

身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做个好妈妈,还要做个好老师,做个胜过妈妈的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80后,又是第一代独生子女,这20几年来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始终认为自己还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孩子。突然有一天,我要担负起作为妈妈的重任,要照顾、要教育一个幼小的生命,说实话,我有些茫然、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不知道能否教育好他。

所幸我们所处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在家宁不满2周岁时,我偶然间接触到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这本书不像其他一些论著通篇讲得都是大道理,看完了却依然不知所措,而是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细地讲解了对孩子的呵护之法。

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作者对阅读及其重视,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让孩子认字不难”这篇中作者说:“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是‘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的文字,一字字的给她读。”作者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就是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我把这种教育方式应用在对家宁的教育中。现在家宁4岁半了,每次不管我是看什么书,他都会积极主动地凑上来,在书中寻找他认识的字;又或者我们一起走在街上,路旁的门头或者广告牌上有他认识的字,他会很高兴的读出来。每天晚上晚饭过后,家宁会主动地坐到书桌前,说:“妈妈,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我没有统计过家宁现在到底认识了多少字了,当别人很骄傲的说起自己的孩子又认识多少字了,又会背几首诗了的时候,我也只是笑笑,并不羡慕别人,也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后边。因为我相信,只要家宁能够对阅读一直保持这样浓厚的兴趣,那么其他的都不成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改变自己比单纯地督导孩子更重要!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比教育更有效!身教永远大于言教!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我知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下简称好书)这本书的时候她已经风靡妈妈群,甚至到了一书难求的地步。

先是在网上搜索到了好书的作者尹建莉老师的博客,从博客的内容我仿佛找到了知音,也更加想细细研读这本书。其实初读的时候有种赌气的心理,想让对我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提出异议。可读着读着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初衷已经不再重要,特别是我发现自己过于自以为是了,我也有很多错误的时候,寻找纠错的方法成了我读此书的重点,注意力放在了每一个个案上。现在读了一半,我发现我还是错了,尹老师的好书不是难题答疑,任何一个个案也不能孤立的去效仿,我需要消化的是整个的教育理念。现在我已开始重读好书,并把心得记录下来。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在这个观点上我和尹老师是非常统一的,不管多累多难,孩子绝对不放手。孩子自己带不仅可以加深感情,更主要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思路去教育培养她。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带无非是交给老人、亲戚、这些人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不具备给孩子系统教育的能力。看着那些留守儿童,我真的很痛心,每年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几天,爸爸妈妈等于是给爷爷奶奶又生了个孩子,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以后能有好的心情吗?当有的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锒铛入狱以后又有多少父母检讨过自己对孩子缺失了多少爱和教育?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日后做再多的努力也将于事无补。孩子在父母身边所得到的东西是任何人无法给予的!自己的孩子一定自己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既是妈妈又是老师,更因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我的学生时代,基本都是靠着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至于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忙碌于生计,无瑕顾及。

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上,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孩子每天的成长与变化给家人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惶恐的是如何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材。我和老公是双城生活,他在外打拼事业,家庭的重担基本是我一个人承担,孩子的教育理所当然落在我的肩上。因为生性好强,所以不想让少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几乎倾尽了全力给他我所能给的,教他我所能教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着,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如何教育才是他能接受的。

带着诸多的疑惑,翻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值得反复读。每一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我就会再次翻阅相关的章节,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其中几节感触颇深,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象其他的孩子一样,尹建莉老师的女儿也会经常犯些小错误,忘了带。

钥匙,炒鸡蛋把蛋液打进了垃圾桶,几百元买的电子辞典,用了几天就丢了。每当这个时候,尹建莉老师总是无可奈何的说她“象牛顿一样”。这源于牛顿的一个故事:因牛顿醉心于实验,朋友来看他等不到他,就把佣人准备的午饭吃完走了。等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吃过饭了”。

儿子经常会出现一些丢三拉四的毛病,对于这个问题我已不只一次跟他提过,但每次还是如此,有时候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他大发脾气。大概很多父母都会与我一样,在内心的潜意识里,认为大声的责骂可以让孩子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从而改掉原来的毛病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犯错误是孩子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的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批评的话,孩子比较爱听。”

人无完人,成人尚且如此,为何对孩子过分苛责?道理每个做家长的也许都明白,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意妄为,反而让原本的小毛病变成了孩子个一个痼疾。

尹建莉老师从女儿一开始上学,做作业的时候只陪了她一周,之后就全部由她女儿自觉完成作业。当中也发生过两次贪玩忘了写作业的情况,尹建莉老师并没有大惊小怪,她坚持这是一件小事,不是个错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责怪,不经常提起,不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尹建莉老师的不陪是有前提的,她女儿在学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刚入学时,认字量已经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而我的孩子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所以我选择暂时陪同,引导他多读课外书,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读题的能力。目前已经由上半学期的全陪,改为了半陪,一大半作业是由他自己独立完成。我赞同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一直陪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利于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的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家长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爱学习,但是采取的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话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更好。这是对孩子的操纵,是教育的对立面。

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与很多家长的想法有所不同,细读下来,慢慢品味,无一不是金玉良言。而且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可操作性强,不是空谈一些大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得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是否真正体会到了他的开心与不悦,是否真得能够引导他往我们所想的方向去发展。

社会上流行的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想首先应该是父母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爱孩子就应该象尹老师一样,处处用心,时时在意,将教育化于有心无痕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学习,完整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最重要的还有无处不在的爱心。

在本书中,作者分了七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引导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更好的教育孩子。这些内容不仅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帮助,对我们这些从事幼教的教师同时也有很大帮助,纠正了我们长期形成的错误教育观念和教育误区。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章节中,作者主要引导了我们“如何提高爱的质量”。引言中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我从本章节内容中主要了解到:在我们成年人眼里的幼稚的小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正好与第六章节中所注重的关注点相吻合。作者举了很多与自己女儿相处的事例,让我看到平时忽略掉的细节。在我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中,很多父母对于打针一事,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哄孩子,然而每次打针孩子还是怕得要命、嚎啕大哭等;而作者却教会我们一种新方法:提前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关于“捉弄孩子”,我们可能自己就有过这样的行为而不自知,而我们这些行为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不要利用孩子的幼稚来逗大人开心,而要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在“给小板凳揉揉疼”中,作者说“善良与豁达是相随的,遇到问题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在这点上,我们应注意到孩子于成人眼光的不同,他们对人对物都一视同仁,我们对待每一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应该充满善意,这样才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在其他部分作者也告诉我们,一些不容忽视的小细节,让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很重要;我们应正确处理孩子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这件事,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在这些缺失的方面得到完善。我们教育孩子应掌握合适的正确方法。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讲述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去学习,我们不要把学习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自主、快乐的去学习,发现学习的趣味。在另一方面,作者着重于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阅读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更多新知识,一方面书中所传达的真善美、正能量,也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一定的影响。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学习就是轻松而愉快的。

“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这是作者在第三章节引言部分所说的。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个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都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

在第四章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在本章节提出很多令人吃惊的观点,如“惩罚你,也不让你写作业”“替孩子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这些大胆而不失理性的做法,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了解不赞同。但我们要看到作者这些做法背后的实质,我们不是在放纵孩子,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让孩子自觉的学习,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而不是被繁杂而沉重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要方法用对了,我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作为家长,必须具备家长应有的智慧。有智慧的家长,才能带好孩子,让孩子觉得幸福。作者在文中说到“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付出许多理性与思考,教育其实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你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儿童无小事”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的观念,不误导孩子。很多我们看起来幼稚、可笑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如果处理得稍不恰当,就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在小事上父母正确的观念,很有可能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让父母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这本书不但告诉我们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我们怎么教孩子做人,教我们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