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热门19篇)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热门19篇)

ID:8183696

时间:2023-12-29 19:34:13

上传者:碧墨

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锦集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有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改变命运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知识改变命运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p公民教育p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p情感教育p语言教育p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p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p家庭p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作品选》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8月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包含了作者一生的教育本质理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暑假里,我和女儿一起读名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美——生活的快乐。我也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的、和谐的才是最美的。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那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所以“美——生活的快乐”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深信,揭示多姿多彩的、引人入胜的自然界的小艺术作品,其使命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认识兴趣,还要产生一股触及教育过程的许多方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比如《我们拯救了小云雀》我们在小麦地里找到了一个小云雀窝,在窝里有五只小云雀。他们还不会飞。明天收割机就要来割麦了。

我们看着小鸟,而一只大云雀在我们的头上飞来飞去,我们捧起了小鸟藏身的窝,把鸟窝转移到了绿色的粟子地里,粟子离收割的时间还早着呢。我们走回家去,看见一只大云雀飞进了鸟窝。它在那里坐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出来了,快乐的唱着歌飞向了蓝天,它是在告诉我们:“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作者从自然界的事物着手,从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童趣入手,引导孩子要善良的对待所有的生灵,所有的小动物,要与自然界的万物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保护生态环境吗?想想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具有超前的意识!又如《为了蝴蝶不被刺伤》小卓娅在花园中玩,她走近一棵刺槐。

在刺槐上面有尖尖的刺。一只漂亮的蝴蝶正在刺槐上飞。哎哟,它怎么不害怕呀!要是飞到了刺上,那会怎么样呢?卓娅走到刺槐跟前,摘下了一棵刺、两棵、三棵。妈妈看到了就问她:“卓娅,你在干什么?”“为了不让蝴蝶被刺伤”!这是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纯真的想法,多么善良的举动啊!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那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在纯洁,善良的心灵的感召下,我们自己也将使身心受到洗礼,情操受到感染,世界将充满关爱!还有《雨和雷》小雨点躺在温暖的小云朵上。他是这样一只小鸟,就象小公鸡那样。雷悄悄的走近他的身边。这是什么样的野兽啊!披头散发,全身都是毛。雷偷偷的走近小雨点,还呼隆隆的吼叫。小雨点吓醒了,哭了起来。他的泪水一个劲掉到了地上。这时地上的人说:“下雨了。”田野和草地在洗脸。小麦和白菜也在洗脸。小雨点哭够了。雨停了。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把孩子们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描述得如此浅显易懂。

把有时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的雨和雷也描写得如此可爱。在作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里的阳光、雨露、微风都会让你感受到生活是如此惬意!世界不是不美,而是我们的双眼被尘世所蒙蔽,看不到也欣赏不到美好的事物。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别在去计较那些丑恶的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一切,你将活得非常轻松而又愉快!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最近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整体进度比较慢。遇到一些章节总是想反复读诵,频频中断,一者是有些地方实在是太在理太认同了,所以会反复多看几遍,而有些地方是感觉尚未明白所以要推敲几次!如:书中提及,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联系我们当下,熊老师一直在提老师们不能停留在舒适圈内,要打破舒适圈。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工作中习惯性的停留在舒适圈内,不去探索和分析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生,那么这种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变得没有创造性,间接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就会变得特别的呆板生硬模式化,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就容易不知所措,也找不到突破点。

这一点深有体会,这学期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合班上课,二年级的小嘉同学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这类孩子有个优点,就是很聪明,基本一点就通。所以刚开学那段时间我基本的思路是给他布置任务,不懂的地方适当点拨,课堂上虽然也会有点小动作,基本提醒一下会收敛。后来一两周当我把重心转移到一年级的同学身上时,我发现他的状态就特别不好,课堂纪律很差,着实把我气的够呛!没有办法,因为我是老师,职责所在,不能退,也无路可退,于是向其他老师求助,小红老师给了一个字:陪。细细思考也有道理,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陪伴。同时我还发现,其实小嘉同学也有很善良,很热心,很渴望被关注的一面。可能因为他的性格,以往受到的批评都是比较多的,可是越批评孩子的状态就会越差,这一点是永恒的真理。唯有鼓励和表扬为主才能让孩子朝气蓬勃自信满满。明白了这两点之后自己再次调整对他的思路。

课后多一些陪伴,陪他们踢足球,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去我家摘橘子等,课堂上带着他一起温习一年级数学的重点,同时多表扬他进步的地方,偶尔有些地方没做好也先放一放,先说那些方面做好了。一个月下来感觉我们相互的状态都会很不错,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胖嘟嘟的小伙子了。我想这应该也属于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范畴。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对待每一次课堂,用心对待每一个问题,我想唯有“用心”二字才能不断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也唯有用心二字才能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锦集

暑假里,我和女儿一起读名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美——生活的快乐。我也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的、和谐的才是最美的。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那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所以“美——生活的快乐”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深信,揭示多姿多彩的、引人入胜的自然界的小艺术作品,其使命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认识兴趣,还要产生一股触及教育过程的许多方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比如《我们拯救了小云雀》我们在小麦地里找到了一个小云雀窝,在窝里有五只小云雀。他们还不会飞。明天收割机就要来割麦了。

我们看着小鸟,而一只大云雀在我们的头上飞来飞去,我们捧起了小鸟藏身的窝,把鸟窝转移到了绿色的粟子地里,粟子离收割的时间还早着呢。我们走回家去,看见一只大云雀飞进了鸟窝。它在那里坐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出来了,快乐的唱着歌飞向了蓝天,它是在告诉我们:“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作者从自然界的事物着手,从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童趣入手,引导孩子要善良的对待所有的生灵,所有的小动物,要与自然界的万物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保护生态环境吗?想想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具有超前的意识!又如《为了蝴蝶不被刺伤》小卓娅在花园中玩,她走近一棵刺槐。

在刺槐上面有尖尖的刺。一只漂亮的蝴蝶正在刺槐上飞。哎哟,它怎么不害怕呀!要是飞到了刺上,那会怎么样呢?卓娅走到刺槐跟前,摘下了一棵刺、两棵、三棵。妈妈看到了就问她:“卓娅,你在干什么?”“为了不让蝴蝶被刺伤”!这是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纯真的想法,多么善良的举动啊!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那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在纯洁,善良的心灵的感召下,我们自己也将使身心受到洗礼,情操受到感染,世界将充满关爱!还有《雨和雷》小雨点躺在温暖的小云朵上。他是这样一只小鸟,就象小公鸡那样。雷悄悄的走近他的身边。这是什么样的野兽啊!披头散发,全身都是毛。雷偷偷的走近小雨点,还呼隆隆的吼叫。小雨点吓醒了,哭了起来。他的泪水一个劲掉到了地上。这时地上的人说:“下雨了。”田野和草地在洗脸。小麦和白菜也在洗脸。小雨点哭够了。雨停了。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把孩子们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描述得如此浅显易懂。

把有时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的雨和雷也描写得如此可爱。在作者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里的阳光、雨露、微风都会让你感受到生活是如此惬意!世界不是不美,而是我们的双眼被尘世所蒙蔽,看不到也欣赏不到美好的事物。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别在去计较那些丑恶的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一切,你将活得非常轻松而又愉快!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承载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文字,更是闪烁着无数智慧的思想结晶。当翻开其目录时,首先感觉它仿佛是无边的海洋,包罗万象,再细读里面的每一篇章,初觉有些深奥,仔细品品,却很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今天在这里我只能撷取很小的两朵浪花,与大家共享,被小看这两朵浪花,真要是想把它们研究透、操作好,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苏的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概述,也有实际应用的操作范例,有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而有的则可拿来即用。他的思想不会关注一堂课,一个课题完成或某个学段的任务。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整个生态环境,是真正的“教育”。今天我选取来与大家交流两个方面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实用的,是我们想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概括的说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想这两个方面对于我们每一个当老师的都是最头痛的,也是最急于解决的。

第一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教师集体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方面,表现为每个教师都力求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

“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渴望在你向他们讲的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所创造,——你要把这件事请看做你的光荣。”如何达到这两点,即必须“要赢得学生的思想课心灵。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培养在某科特别拔尖的学生,必须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该科的学习中来,把他们的心吸引过来,就要让它们感到其中的乐趣。比如说我们的语文,在课本上学习了鲁迅、冰心、徐志摩、郭沫若的几篇诗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可通过其他的文字、影像资料,引起部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研读他们的作品。至少可以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来,而不至于一读书就睡觉。

打开后进生的一把钥匙,“要唤醒莫不关心者的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使人终于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感到自己掌握了真理和规律。”“使学生在某件事情显示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表现个人,便能唤醒抱冷淡态度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惰性中拯救出来”。联系我们的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让学生先自学后展示的学习模式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应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想关键是我们没有真正的把每个孩子的这种“展示自己已知的东西,而又要寻求更多的东西”的意识激发出来,只是停留在了表象上。模式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精髓才是更主要的,我想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精髓,形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啊。

把苏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有经验的教师,力求使学生对所喜爱的`课程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的要求多一二十倍,“感到有力量与在所喜欢课程的知识,是促进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而“身为优等生,却没有一门喜爱的课程,倒应引起更多的担心,多年的经验是我确信,这样的学生是没有个性的人,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愉快。”

二怎样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掌握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工作中最细致且研究的还很不充分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掌握注意力,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施以非常微妙而细致的影响”请注意这个短语“微妙而细致”。

苏的观点简单一点来讲,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略有所知“,“学生在阅读过程形成的思想似乎活跃起来,得到更新并与我的思想趋于一致。”这与我们平时所理解“一般手段”不一样。他在文中甚至就提到了用直观教具的危害,那就是“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不知我理解的对否)预习是很重要的,对于集中注意力来讲,当然他不仅仅包括预习,但其核心是在每学习一项知识的前,学生的“提前认知”是很重要的。

总的来讲,《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参考,我在这里起到的知识抛砖引玉的作用,他真值得我们好好的读一读,他的某一个观点其实都可以让我们摸索好一阵子。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应该和他交流,体验他思想,用他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莫大的作用,愿苏霍姆林斯基于我们同在!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锦集

最近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整体进度比较慢。遇到一些章节总是想反复读诵,频频中断,一者是有些地方实在是太在理太认同了,所以会反复多看几遍,而有些地方是感觉尚未明白所以要推敲几次!如:书中提及,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联系我们当下,熊老师一直在提老师们不能停留在舒适圈内,要打破舒适圈。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工作中习惯性的停留在舒适圈内,不去探索和分析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生,那么这种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变得没有创造性,间接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就会变得特别的呆板生硬模式化,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就容易不知所措,也找不到突破点。

这一点深有体会,这学期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合班上课,二年级的小嘉同学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这类孩子有个优点,就是很聪明,基本一点就通。所以刚开学那段时间我基本的思路是给他布置任务,不懂的地方适当点拨,课堂上虽然也会有点小动作,基本提醒一下会收敛。后来一两周当我把重心转移到一年级的同学身上时,我发现他的状态就特别不好,课堂纪律很差,着实把我气的够呛!没有办法,因为我是老师,职责所在,不能退,也无路可退,于是向其他老师求助,小红老师给了一个字:陪。细细思考也有道理,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陪伴。同时我还发现,其实小嘉同学也有很善良,很热心,很渴望被关注的一面。可能因为他的性格,以往受到的批评都是比较多的,可是越批评孩子的状态就会越差,这一点是永恒的真理。唯有鼓励和表扬为主才能让孩子朝气蓬勃自信满满。明白了这两点之后自己再次调整对他的思路。

课后多一些陪伴,陪他们踢足球,陪他们做游戏,带他们去我家摘橘子等,课堂上带着他一起温习一年级数学的重点,同时多表扬他进步的地方,偶尔有些地方没做好也先放一放,先说那些方面做好了。一个月下来感觉我们相互的状态都会很不错,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胖嘟嘟的小伙子了。我想这应该也属于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范畴。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对待每一次课堂,用心对待每一个问题,我想唯有“用心”二字才能不断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也唯有用心二字才能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相信许多教师不会陌生。苏联的教育理论家,撰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正因如此,步入教师的岗业之后,在偶然和必然之中,我与他有了一次亲密的邂逅,与他的这本著作有了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与相关的教育有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和学习。

当我对他的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久闻其名的程度时,学校的一次颇具规模的青年教师读书活动使我接触到了这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他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和对教育的呕心沥血。从此,放在手上捧在怀中的那厚厚一本不再只是纯理论的教育书籍,而是一份覆盖在老师身上的理应担负的责任的分量。

于是,我们的读书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了。

刚接触这本书时,大家都被这长长的一连串的建议惊呆了,密密麻麻的纯理论文字霎时让眼睛应接不暇,想像着真该有些愚公移山的.坚定不移的气势才能有幸将其虏获。但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引导下,我们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和步伐,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读书活动的浪潮中去,用我们的热情去接受神圣的指引,仿佛怀揣着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只为祈祷一次阳光照亮心灵的契机。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坚持着每周两次的集中学习任务。大家各自成组,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和奖惩措施,并不时的坐在一起讨论一些有利于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和活动。每个人是老师又仿佛做回了学生,彼此交换阅读方法,各自埋头做阅读笔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更能提出一些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理论缺陷。每周五,大家又汇聚一堂,像蠢蠢欲试的学生似的欣然接受校领导针对阅读内容所设置的相关的一些试题。大家联系实际,各抒己见,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愣是把每周的收获和感受洋洋洒洒一股脑的全复印在纸上。那时,在心里蠕动得是对于教育的一丝丝懵懂,从笔尖流逝得是对于孩子的一片片真情,在脑中交融得是对于教学思想的一次次磨合。在不知不觉中,仿佛与苏霍姆林斯基有了一次痛快淋漓的促膝畅谈。于是,我知道了终生阅读,我知道了因材施教,我知道了两套教学大纲,知道了能力和知识要协调……甚至于平时,我们也没放过阅读的机会。每次交流聚会时,总能看到各自书上那满满当当的笔记和划线。仿佛在诉说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的勤奋和坚持。

寒假归来,我们又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题为:论接受式学习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赛前,大家通过书籍和网络收拢了大量的资料,可谓准备充分,蓄势待发。

虽然在辩论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陷,但是我们已经能把从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取的理论转化为教学中的实际,并开始探讨教育。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个突破,是阅读的突破也是思想的突破。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这本书。它像一盏在大海上指引方向的探照灯,使遨游在教育世界的迷茫的我们,有了一个可以向往且应该向往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

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而学生学习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

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教师用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后感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5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当我与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又写到:正像医生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人生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如果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它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它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生活中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有自尊感。”

谈到教师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形象地指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

在谈到教学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一些片面追求智育发展的人不啻是一帖清醒剂:“教学,这只是称作教育的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在具体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坦诚告诉我们:“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水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

在谈到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需要“精神纽带”,如果教师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那么,教学过程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残酷的斗争”。他认为,“刻意挑选一些尖刻的字眼”刺激学生,也是“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的表现”。他精辟地指出:“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想用呵斥来压制少年的倔强,迫使他们处于一种颤巍巍的俯首贴耳的听话状态,这就如同是挤压弹簧,我们愈是用力挤压它,危险就愈大,因为它会压断或是反弹起来击中那个挤压它的人。”

掩卷沉思确是灵魂洗涤之旅。阅读他的著作,就似一位虔诚的教徒重踏礼佛之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他是一位导师,他是一本教科书,他也是一面镜子。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在学校提供给每位老师的阅读书中,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这本书是闫老师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的实际影响所完成的一部书,看过此书后,觉得受益匪浅。其中,对《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他认为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因此,闫老师认为“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_____教学,才能鲜活美丽”,这些发人深省的语句表达她对当今教育教学一些短视与功利行为的看法,更表达她的期望,那就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想到这些,不禁使我想到我的学生小健,小健是有着高高的个头,忧郁的大眼睛男孩。刚升入初中时,我看到他的成绩单都惊呆了,他不但科科不及格,甚至有的学科居然得个位数,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真不知该如何进行教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为他无偿补习,但收效甚微,他不但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劳动也不积极,对待班级的各种活动更是冷漠,所以,同学们慢慢的开始疏远他,有时候有人还会嘲弄他,我在给他又补习,又经常谈话都不见效后,也有些泄气,觉得他简直是无药可医,甚至都有想放弃教育他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修自己的桌椅时神情的那份专注、自信,动作的一招一式,有条不紊与课堂上呆若木鸡的他有天壤之别,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聘请他为班级的备品维护员,让他有机会发挥这个特长。我还特意带他到学校后勤韩老师处,学习修理桌椅的各种方法,他学的很用心,还会不时的向韩老师提出问题。从那以后,班级的备品一有损坏总会被他及时修理好。同学们看到他手艺高超,桌椅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出现问题,都会求他帮忙,他总会热情的相助,于是,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那忧郁的眼神变得明朗起来。我趁热打铁又提供给他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一改之前的冷漠,热情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于是运动会上有他快速吹气球无绳系气球的身影,班级搬家时,有他打理班级物品装箱打包的身影,跳绳比赛场上,有他灵活跳动的身影。

同学们通过活动发现他身上更多的优点,他通过各项活动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赢得了自尊。最可喜的是不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学习成绩竟然也略有提高,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终于扔掉倒数第一的交椅,当他开心的向我汇报这一消息时,我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因为如果当初我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个阳光男孩小健。

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所以当我读到闫老师写的《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内心也更坚定了教育的信念——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教学重要,但它只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育人更重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真正的人,我认为这也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引以自豪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在《苏霍姆林斯选集第一卷》里有三本书的内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而在读第一本的时候,我们是需要辨证去吸收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生活的年代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他说“实现自由劳动,形成人必须劳动的坚定信念,培养劳动的习惯,鄙视懒惰和玩忽职守——这些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条件。”

可是,即使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我们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劳动中去体验,去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如何在新时代吸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启发和帮助,这是我读书的指导思想。

启示一。

在第一卷的94页,有一段话给我标上重点符号: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要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和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几个女孩子,曾经在掌握知识方面感到极其困难。从少年早期,我们就让这几个四、五年级的女生当学前儿童、一年级学生的教养员。她们从这项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的尊严感的幸福。否则,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她们就会感到自己是个不幸的人。后来,这项劳动成了她们寄托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的事业。”

这段话和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就是要充分相信每个孩子,特别是那些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都相信他们有胜任的事情,都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是他们获得尊严的关键,相信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的关键,而这一点,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那个智力发展最困难的孩子。这两天开始了复习吟诵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表格,到老师这里背诵后老师就盖上印章,孩子们非常踊跃,下课时间也寻找我的踪影来背诗给我听,而在这长长的队伍中,就有这个智力发展最困难的孩子,让我很惊喜。

上学期她背过的古诗,她还记得,她加入这个队伍,她也需要肯定,让我惭愧的是,当时由于时间太匆忙,她一时没有流利背诵出来,我就把表格还给她,没有耐心等待,真的很后悔,如果当时我能不赶着去课室上课,能多呆一分钟等待她背完,或许在她心中的那份自豪感和自信会更足,可是,我缺少这颗细腻的感受的心,这是我需要修炼的地方。

同时,我也更加相信:对那些基础差的孩子一定要“逼”,不能随他们算了吧,当他们不懂得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严抓,让他们把基础一点点补回来,因为只有这样,等他们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加强,当他们能学会的时候,他们的信心就会回来,他们的学习也会从被动转为主动,因为他们尝到了学习成果的甜头。

教育,真的是一门细致的学问,是一门修炼的学问。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如果说平时繁忙琐碎的工作令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静心思考,那么假期就填补了此项空白。我们可以心无杂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书,独享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与纯净。

寒假前,王校长为了给每位教师补充精神食粮,每人发了两本书,供大家阅读。在此我很感谢校长给我阅读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也许被应试的棍棒追赶的只剩下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劳动、阅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书中提到,没有劳动在教育中的参与,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谋本身就是劳动,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以劳动为基石。

其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总是试图把一切规定与限制灌输给学生,并想让学生做到。我们开班会,苦口婆心地说教,让孩子背诵小学生守则,最终我们的教育效果又怎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我想这两种说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往往少了一个思考教育艺术的环节,给孩子更多的是一个消极、限制的言语,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还极度地生气,现在看来,只能说明我们不够聪明。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并没有过多的应用这把精美的钥匙,轻轻开启孩子们的感情和记忆。

我们不停地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但学生的语言大多数都是苍白的,词不达意,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这些词汇就像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干枯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孩子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给孩子开启一个无限美的世界,引导孩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这个世界。

爱是一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孩子喜欢哪些喜欢孩子的人。这不禁让我反思,我喜欢孩子吗?也许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缺乏了耐心,处理问题时多了一份急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理解孩子,热爱孩子的心。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课堂是反应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教育启示: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资料共享平台。

教育启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上很绝,以致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人们询问他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这是一种怎样的备课呢?我想正是靠读书,持续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身的友谊。通过读书获得数倍于教科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决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精力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行为与状态。

3、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育启示: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更多精彩的教师读书笔记推荐: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记。

《我终于读懂了您》教师读书笔记。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