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通用2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通用20篇)

ID:8820921

时间:2024-01-09 23:09:30

上传者:XY字客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写作技巧。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不管是新颖的还是陈旧的,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都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实践?这一切都不是完全剥离开的,与教师的理念是紧密相连的。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放手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帮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快乐的、自主的学习者,激发学生主动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共同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一、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完成基本目标任务。

很多教师并不看好预习这一环节,认为学生提前把内容都看熟悉了,上课就没有新鲜感,学生也就对新课程提不起兴趣。其实并不如此,预习时让学生在课前运用工具书或查询有关资料,提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热”,解决课文中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解决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在预习中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想更深入了解的内容,以便于在课堂上提出,和教师一起共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节约课堂上的'时间,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中内容。预习,不要求学生解决太难的问题,可以按照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预习一般只要解决以下问题就行了。(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哪些重点段和关键词语能够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哪些问题可以解决,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想更进一步了解什么?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掌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二、加强学生课内读书,汲取知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读书是快速获取知识,直接汲取知识的最快、最有用的途径,也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课堂内读书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有可能主题跑偏,与阅读的要求背道而驰。看读书质量如何,主要是看阅读中能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问题。因此,在课堂阅读中,作为教师就要刻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是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课文中讲述“车夫已经让开道”,这说明车夫本身是做到位的,也就没有责任,况且由于几乎没有行人,“又没有别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管,但车夫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向前询问伊,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车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时,课文也细致地描写了“我”的语言和心理,这又可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对比车夫与“我”的过程中,又表达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研究文章内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整篇课文的目标任务也就基本上算完成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不仅是让学生会读课文,还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在阅读课文中学会质疑,学会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引导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有交流才有提高,有争论才有进步。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争议,并积极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让课文学习更加全面、透彻和深入,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个人的思维带来的模糊的、片面的课文认识。教师在指导中,不仅要注意让学生乐于讨论,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质疑、勇于反驳,提出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在争论中求同存异,自觉统一思想认识,从而真正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仍以《一件小事》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明明写道:车夫越走越远,影子越来越小,按道理后面的结局应该是“直不到看不见了”,可文章里说的却是“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写错了?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也就迅速活跃起来,大家讨论的积极性高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紧扣、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的。在这些环节中,都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秦训刚。初中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若干观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教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学生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不能顺利开展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其它方面的能力,启发智力。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对于某些环节的把握,解答过程复杂化或者书面化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并且依赖于答案,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懒于使用灵活的结合实际的教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谈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了。要改变这一弊端和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多方面寻找和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若是能做到生动趣味教学,掌握下文所阐述的方法措施,在同一时间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也不是难事。

二、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深度。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解答题目时能够自觉应用一些数学独有的思维手段。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而形象的图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指导他们解答。例如,我们都知道有三种方法能够用来求得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这三个公式都是周长公式。但具体题目需要具体分析,老师可以一边画图一边讲题,让学生也学会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深化教学深度,更能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知道使用哪一个公式更适合。第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锻炼他们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的选择上要注意突出目的性。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讲解“比较对照、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综合以及分析”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时,才能够事半功倍。例如提出“逛商场时商品打折,哪个更便宜”的题目,学生大都喜欢逛超市,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必然更有体会。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选取一些鲜活的例子来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高他们解答数学题目的水平。例如,提出一道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水果店老板分三次把苹果卖给你,第一次卖出的苹果是第二次卖出苹果数量的一半,第二次卖出的苹果比第三次卖出的苹果要多三分之一,第三次卖出的苹果是六个苹果。那么这三次卖出的苹果一共的数量是多少?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解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导学生使用多种解题思路。

2.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主动思维。

其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不放试一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的方法。一旦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就能让他们一直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例如:在黑板上贴各种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这些数学题组成了一道常见的应用题,期待学生们来解答。这一生动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解答,踊跃参与,让学生体会道开动脑筋的乐趣,自然会更加自觉自愿地思考问题。其二,丰富教学语言,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有趣的数学语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也可以幽默起来,多在平时记住一些有关数学课题的笑话或者故事,多用数学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在上课开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通过这个方法还能提高学生与自己的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鼓励他们阐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口算,叙述口算过程,口头阐述解题步骤等。坚持一段时间,定然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更顺畅,也更准确和严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双赢目标。

三、结束语。

以上的内容足以说明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应当走在素质教育、启智教育的前列。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建立强大的思维模式,如此可以使他们更加聪明睿智,而不是读死书,死记硬背计算公式,更具备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天真,认识事物多靠感性还不够深入,不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教会学生简单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2化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发展和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提高注意力,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长度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通过让学生亲自丈量,使其更进一步感知物体的长度知识。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方法变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变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抓好学生的学,还要抓好教师的教,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赵录敏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段同学校。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小学数学老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自身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百分数课结束时,有学生问:生活中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没有千分数呢?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问题啊,虽然这位同学也不知自己问得对不对,声音还不是很响,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对这种大胆的想法给予表扬、欣赏,而不是否定学生:不要瞎想!然后让学生设计想象中的千分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再展示生活中找到的千分数,同学们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惊讶啊!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创新教学设计,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你的课堂也会变得活力四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1、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确定位置(二)。

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臵(以其中一地为观察点,度量另一地所在方向以及两地的距离)。

1、数对:一般由两个数组成。作用: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2、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例如: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位置在同一列上。

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位置在同一行上。

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图形平移变化规律:

(1)图形向左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平移的格数。图形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加上平移的格数。

(2)图形向上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平移的格数。图形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减去平移的格数。

条形统计图。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数学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

数学整数乘法法则儿歌。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口头评价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甘肃省皋兰县九合中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国家对教育的成效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评价,可以综合各个方面来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主要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评价方面的具体措施。

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研活动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乎段,具有导向作用。它把理想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进行比较,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注重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发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束缚,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有许多教师仍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他们未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为引领他们走出“泥潭”,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本人就此现象的存在及对策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关注“师”多,关注“生”少。

有的评课者,往往有这样的要求:一节课必须要“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提问恰当、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法指导到位、重视能力培养、板书恰当美观、教态自然”等,这些评课的内容,更多关注了教师的因素,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过程。但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训练,获得了什么,却被忽视了,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课往往是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设计的,只不过是在做表面文章而已。

2、教师“设计”,学生“配合”

有的教师把达成教学目标视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由此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情感与态度、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课,好比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个“口袋”(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接着设法让学生钻进“口袋”进行课堂教学引导,目的是使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始终与教师保持一致,最后扎“口袋”(完成教学在务,达到预期教学日的)。你会发现有的教师上完课之后会很满意地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配合得也很好。如果教学效果不那么妙,则会埋怨学生配合不好。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的一种角色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希望能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教师的意图,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在务。而学生自己在哪、处于什么状态、需要什么都被教师忽略了。

3、追求形式,缺乏实效。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由于许多教师盲目效仿,缺乏对其实质的认识与思考,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合作实质。看似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在小组内讨论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有少数人在动手动脑,多数人在等结论中度过合作的时间,合作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或是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

(一)树立生本观。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着重观察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表现,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要想走出“泥潭”,要树立生本观,确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新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重学生学习情绪情感的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关注重点,以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数学学习活动环境的创设,是否符合本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是否营造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交流。活动中,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否敢于大胆质疑、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乐于交流和团结协作。

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否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使其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是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有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

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3、注重实效,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足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富有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生充分的思考、交流,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教学效果的达成。笔者认为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全体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现代媒体的使用是否自然合理,能否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数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由传统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教师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过度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回归到“学”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变教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习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小学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学习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的诠释,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让我感到自己所会的是多么的少、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更让我迫切的意识到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给自己充充电了。不能再抱着自己旧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了,多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评价学生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的定义认识要转变,改变认为只有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才叫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使课堂的时空无限扩大;教师应有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自勉,给人的感觉学校教育就如茶壶(教师)往茶杯(学生)里倒水一般容易。其实这种提法只适合于“传道、接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功能,当前的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述更恰当,所谓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课堂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问题是为什么表演,为谁而表演,怎么表演?那是理念的转变,方式的转变。课堂这个舞台没有天花板,告诉我们这个舞台无比巨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无比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只有在这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才能诞生出优秀教师。

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总之,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心灵、我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的一次洗礼,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生活是无痕的,生活对学生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体验,而“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又是紧密相联和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

2.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

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教师还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要充分利用“温故而知新”的记忆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例如:在数学“做一做”的课后练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检式的巩固,还可以进行板演练习、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性的巩固和运用,将更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要灵活加以整合和运用,如小学生学习完了图形这一课,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进行准确的认知后,就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图形拼板练习,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修剪和粘贴,进行图形自由空间的想象和布局,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进行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在生活引入、故事引入、游戏引入、情境引入的教学策略之下,用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进行数学知识的感知,并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1.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单一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具有有效性,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环境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维性和差异性,内容空洞泛化,使实际的激励作用弱化,对学生影响力的持续性较弱。因此,为了使评价更加生动甚至刻骨铭心,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合作的决心,应当改变评价内容的枯燥性和单一化。此外,还应从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方面入手,使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不是只使用简单的语言性鼓励。

2.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化,认为对学生都是以“一视同仁”态度进行评价,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需求,评价不仅要兼顾整体和局部,既要注重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又要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主体也应丰富起来,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主体容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建立对学生全方位、多面性的评价机制,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立体起来,又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

3.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化,忽视创新和能力的培养。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容易使教师和学生更加功利化,忽视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依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方式是最简单也是最省时省力的教学方式,但若不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那么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高分低能”在相关新闻中也是屡见不鲜。

1.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将定性的评价方式和定量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尤其是要注重定性的评价方式。除了学生的成绩以外,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建立全面的评价内容,常规的评价内容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情感、态度”等新鲜的血液进来,使评价内容更加具有灵活性。同时,使评价内容具体化,而不是一味的进行“大众化”评价。提升评价技巧,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轨迹和发展,根据学生在该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在学生的结果出来时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讨论阶段和形成阶段是,延时进行评价,不预先进行判断,避免学生产生定向思维及误导。出来语言表达之外,一个鼓励的眼神,惊叹的语气和佩服的动作都能增强对学生评价的效果。

2.增加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反思。教师固然在对学生评价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个体带来的意外惊喜。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家长更容易接触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面,鼓励家长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独特的视角。同时学生互评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与同伴玩耍和学习,合作性的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和见解,沟通更加方便和有效,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学习集体,形成胡萝卜式的“拉力”互助学习,而不是大棒式的“推力”教学。

3.以学习过程为主导,开展体验式教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传授和运用,还要灌输更重要的反思和创新理念,实现到知识技能和品德素质的同步和全面提高。从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就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要重视这些细微的变化,快速反应并积极地作出课堂计划调整,同时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数学课。削弱学生“标准答案”的观念,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看法,鼓励学生不要惧怕个人观点与他人观念的不同甚至对立,分享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教师要随时成为专注的倾听者,从学生的思路出发,引导其进行正确的思考。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操作机会,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利用开放题型的灵活型和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进行验证,悟出真知,增强在数学学习生活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习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1、培训小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是同学学习的伙伴;是教师教学的小助手;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长深深意识到一个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组长积极主动地与组员交流情感,从细节之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有好人缘,组员自然愿意理解组长的工作,支持组长的工作。对组员的错误不包庇、不纵容。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由于年龄小,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时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可以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动脑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养成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既要听教师讲,更要听同学讲,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对不对,和我想的同不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既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又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体现合作精神。

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互助性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语言。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灵活运用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次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是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次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次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次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3、《云南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激发、导向、选择、调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学生要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转化成数学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尽管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有所选择,有所弃舍的能力还处于启蒙与培养阶段,但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形成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仍然是一个能动加工过程。学生对于课堂上各种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相一样复印下来,而是一个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又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局限性,不仅要考虑教具、学具、教学软件所提示的数学道理的科学性,也要考虑其直观形象性、趣味性,以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需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在课后,自己会主动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哪些是重点,哪儿易错,哪儿易混,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该记的记一记,该弄明白的弄明白,该琢磨其中道理和奥妙的要去琢磨,再来做一些练习题。还可以预习第二天要讲的知识,预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明白什么,更在于自己不明白、不太理解的是哪些,以便来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课堂上,要会听,对老师讲的要听得出过程,听得出重点,听得出结论。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就减少了学习数学的障碍,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在头脑中建立起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其它认知结构,把所学知识变为“我的知识”.所以,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时做起,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过去人们把数学的基点始终仅放在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如今伴随学生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动机与目的,习惯与意志等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相互联系与作用,起着激发、导向、选择与调节的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和教学中的.“发现”因素,尽量地发展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鼓励和相信学生能够解决问题,以促成学生的主动发现。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先作课前准备,上课时可由学生登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让所有的学生都经过“一听一讲,互相议论”的过程,最后再由教师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种种观点和方法加以讲评,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联系课程,归纳结论。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活的数学知识,又具备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使知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意识与适应能力。总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思想品德与良好习惯的协调与充分发展。

在今天,单纯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成过去,三机一幕也在还未普及的时候便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更吸引人的是网络教学。如此多的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更新,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关于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同一个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在集体教学中注意到个别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老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了解学生的状况,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式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就一个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与那部分知识,这段时间与那段时间,学习的效果也有高低快慢之别。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需要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状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正是教无定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性与发展的差异性所必需的。所以,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只有抓住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差距,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促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这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照顾各个水平的创新,不断鼓励他们进取。创造是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要使教学富于创造性,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头。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践证明,注重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向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注重问题的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以及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这样,学生更能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功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让我们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与探索,力争在数学教学园地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作者简介:李清萍女39岁中共党员 从事数学教学10余年,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同事的好评。我喜欢跟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享受着数学的神奇,我深爱这一职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4).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10分)。

1、目标设置:教师“导”的思路清晰,学生“学”的目标明确。

2、层次划分:知识与技能的达成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揭示目标,情感与态度的孕育目标,能力与素质的发展目标。

二、教学内容:(10分)。

1、内容选择:教学容量适度,重难点把握准确。

2、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突出能力培养。

三、教学结构:(20分)。

1、环节设计:课前先学有体现,设置情境、激发动机、展开过程、巩固训练、发展提高、达标检测。

2、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活动、自主学习的时间。

四、教学方法:(20分)。

1、教法优化:教法设计合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2、学法指导:指导学法得当,能与学情相适宜。

五、教学状态:(10分)。

1、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融洽,具有学术研究氛围。

2、学生参与: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参与率高。

六、教学效果:(20分)。

1、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慎密有效。

2、达标训练:能及时反馈练习,教学目标达成率高。

七、教学特色:(10分)。

1、创造性:导学过程设计新颖,富有创造性。

2、艺术性:导学不出现“超导”与“滞导”现象,艺术性高。

3、生动性:导学具有感染力,课堂教学深刻、生动、形象。

等级设置: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小学生乐学就成了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和探究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学生兴趣要处理好的关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要做好这一点,就得处理好以下几者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死与活的关系。

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现代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忽视它的实用性,那是教学目的的偏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语用(即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功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掌握知识。教师还要注重启蒙学生得之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或内外结合,相得益彰。讲课中,以实际生活为引例,帮助消化课内知识。教会学生掌握规律,活用所学知识。

3.苦与乐的关系。

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强调学习的刻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乐趣的引导。俗语说“良药苦口”,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良药,但却可以以糖衣的形式来包装,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多样、知识的实用、内容的趣味、氛围的热烈,从而使学生乐学,也学得好。可以说,教学中如果能处理好以上几者关系,是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二、学生兴趣形成的因素。

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

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相信只要教师了解这点,在教学中再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愉快情感体验,是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

三、培养兴趣的条件。

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注意也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能力也会迅速提高。遵循兴趣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具体方法有:

1.热身活动,创造氛围。

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英语学习。还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编对话或chant,营造浓厚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2.趣味导入,引人入胜。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再配以多媒体、录音机等视听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现在进行时态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一个人拿着话筒,唱着英文歌曲。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看完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msinging.这个句子,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就接受了现在进行时态。

3.编顺口溜、记忆犹新。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爱说的特点,教学生说顺口溜。如教授喜欢以及不喜欢某个事物那一课,可以这么做:

grape,grapes,ilikegrapes。

melon,melons,ilikemelons。

peach,peaches,ilikepeaches。

……。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单词,又掌握了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还掌握了句型,可谓一举多得。

4.教唱歌曲,兴味盎然。

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爱唱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心理学家曾说过:“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对于一些不容易掌握的短语、句型结构,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旋律,把它们编成歌曲,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5.参与游戏,乐趣无穷。

游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手段。随着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来越低龄化,“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也如影随形。心理学研究表明:

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浅近、单一,学习凭兴趣;理解力差,模仿力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散;思维具体形象,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课教学不能一味地灌输语言知识,而应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寓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以上几点都要求要创造一个愉快的氛围。显而易见,愉快教学注意发挥情感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这应该说是学生兴趣形成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四、学生兴趣形成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要让学生最为直观地接受知识,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单词图片和挂图展示。这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卡片或图说话,要求将所学的单词或语句运用其中。这样学生掌握的程度会比老师空口说白话好的多。既让学生的视觉得到享受,又学会了相关的语言运用。

2.实物呈现。如果说挂图帮助了学生的理解,那么呈现实物,则可让学生有更切实的感受。如在教授水果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水果,并指示实物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这样,寻常之物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教学效果也好得多。

3.情境演示。教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课堂上,或由教师充当示范表演者,或由学生配合形成灵活的直观“教具”,再运用适当的身势语,传授或巩固有关知识。例如:在教授某物是某人的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拿起自己的英语书,边指边说:it´smyenglishbook.接着拿起某一位同学的铅笔问:whosepencilisthis?引导学生说出:it´ssally´s.等。这样,就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了句型。

4.对话表演。英语是表音文字,通过模拟对话,让学生运用并读出语感。可根据课文实际,扮演文中人物,或改编课文内容、假设人物,然后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这样,就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语用目标。

5.现代化设备的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走进了课堂。录音机、电视机乃至多媒体已逐步被教育者作为辅助手段而加以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组织教学。

当然,以上各种仅对课堂而言。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讲故事比赛,制作英语手抄报,自己动手装扮英语角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兴趣形成的良好途径。

总之,激趣教学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等特点,优化课堂结构,加速课堂双边活动的实现,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活跃气氛,融洽情感。教师应积极做到把课堂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变枯涩为生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学生不是作为旁观者或等待者,而是作为活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他们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这一点。相信只要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的教学成果。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有许多需要重复练习的单词和对话,在反复练习运用中积累成语言。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只为操练而存在的课堂活动,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本质。笔者就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些虚假现象作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评价语失真。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有优劣之分的,可教师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good”成为了人人适用的公式化的评价语。这种现象在学生读新单词时特别明显。在检查学生的发音时,教师喜欢用开火车的形式,即竖排或横排为单位,学生依次读出这个单词。学生发音的同时教师也逐个地将“good”送给每个朗读者,似乎每个学生的发音都很好,其实这中间是有优劣之分的。也有的教师是将单一的“good”换成“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但也是如出一辙。为了追求课堂的快节奏,教师往往等学生一念完就将“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等评价语不假思索地快速报出,甚至次序都没有变化。“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成为检查发音的公式化的评价语。

评价要具备真实性,而真实的价值判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真实表现来考查学生进步情况(arnold,1999)。不真实评价的后果是:

(1)评价语表面化,简单化。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对应的评价,缺乏真实性。

(2)重复的统一的评价语不能起到引导或激励学生的作用,评价语缺乏明确的区别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根据教师的评价正确评估自己。

如果我们放慢节奏,就能比较出学生发音的不同,或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优秀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对于检测学生的发音,我们也可尝试总体评价。例如,在学生逐个发音后,由教师挑选出发音最好的学生,这个学生将作为全班的领读者领读单词。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被选中的学生自然会产生被教师欣赏的成就感,从而更加喜爱这门课;而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出于对被选中学生的效仿或羡慕将学得更加认真。

二、对话操练失真。

为了在操练对话时鼓励学生大量地说和练,教师往往采用比赛的方式。教师的比赛规则设计已经走进了练习说话的误区,学生只是为了练习而说,并不是在为实际运用而说。这样做的后果是:

(1)重词组轻句型,重心放在练词组,偏离了练对话的原始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只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过分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对话操练的实效。

(3)没有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对话的情境,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活用到实际中去。

我们应当使对话操练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即对话“生活化”,提供学生一个真实表达自己的平台。这样,学生在课后仍然可以用课堂句型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在请学生表达时,如果始终以欢迎的态度来迎接学生的自由表达,教师将很容易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和交流,当教师听到好句或有新意的句子时,可由全班齐读一遍,这样做肯定和鼓励了那位同学,对其他学生也是莫大的鼓舞,会有更多的学生希望说出好的句子,这样做将使全班学生积累起许多好的句子。

三、师生交流失真。

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单方的意愿有时被强加于学生的身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迫服从。学生的话语并非真实想法,出现了师生交流失真现象。

当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而非学生的“学”时,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师生交流失真现象出现了,后果是:

(1)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长久下去教师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如果学生总是在教师追问下回答,会造成学习的焦虑或逆反心理。

(3)师生互动困难,学生对自己的表达缺乏信心。

如果语言学习过程反复将给学习者造成焦虑,并形成一种恒定心理,这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arnold,1999)。外语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有限,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普遍存在胆怯心理,此时,教师应设法给予学生鼓励和安全感(刘霞,20xx)。师生交流应平等坦然,使学生愿意开口,不怕开口。教师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追问,以免造成学生不利的负面情绪。

在另一个案例中,学生不知自己的hobby,可能是表达有困难,也可能是怕回答不好,于是被教师强加了一个并不是学生真实的hobby。其实此时可以让学生说中文,由教师帮助其翻译成英语。教师还可以反问其他学生“idon’tknowwhathishobbyis?whocantellme?whatishishobby?”对于师生交流中,学生回答出乎教师意料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猜测,再予以帮助或以此作为课堂的转折点,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坚定真实交流的信念,处理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意外情况。

课堂教学失真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将着眼点放在教材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和“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失真现象,教师应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害,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破原来的教学习惯,力求语言教学的真实性,以平等坦然的态度迎接学生真实的语言表达,营造生活化的真实英语交流氛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本期中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在四年级上期时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在本期中,我发现我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以下改进的措施: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期已经结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