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专业18篇)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论文(专业18篇)

ID:8944308

时间:2024-01-11 14:20:26

上传者:琉璃

通过研究范本,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

摘要:有机农业是按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兽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产业;生产。

有机农业是按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兽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进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对有机农产品生产特别关注,期待更多的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物质的需求。

1唐河有机农业现状。

目前,唐河有机农业刚刚起步,生产有机农产品的企业和合作组织少,生产基地面积小,普遍处于自发的生产阶段,存在着生产标准不统一、生产技术不规范、认证机构不一致、基地管理不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准入不严格、产品质量难保障等问题。

2远景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推进有机农业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2)基本要求。着眼市场需求,开发天然、健康、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要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发展瓜、菜、果、粮、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重视建设基地,推广有机种植技术;严格标准,严把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各环节,确保质量安全。(3)建设目标。到,全县建立健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有机农产品知识得到基本普及,规划建设10个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达到国家标准示范园区,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公顷,重点发展蔬菜、粮油、食用菌、小杂粮、干鲜果品等有机农产品,新增认证有机(转换)农产品20个。

3推进措施。

(1)规划有机产业。蔬菜、瓜果板块,重点发展“西瓜”、“大葱”、“小辣椒”、“草莓”等蔬菜、瓜果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栀子;发展有机桃葡萄等林果产业;还有有机红薯、大米、面粉、花生、杂粮等特色粮油产业。(2)支持建设基地。一是支持企业建基地。鼓励农业企业自建基地,或非农企业以工商资本投资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建设基地,以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种子(苗)、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技术服务,统一订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二是支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乡镇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鼓励农民采用土地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支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社会团体等通过签订采购协议、直接投资等形式,通过投资、参股、补贴等方式,建设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农超对接。四是注重发挥大户能人的示范作用,鼓励种植大户、科技能人带头建设基地,形成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能人效应。(3)加强技术指导。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培训技术骨干,建立技术网站,搞好技术服务,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标准编制本行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选择国家认可的、有资质、信誉好的认证机构,积极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申请基地或产品认证。(4)落实监管责任。对管理规范、质量达标、认证有效的基地鼓励其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对生产基地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实行例行检查制度。

4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成立推进有机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县有机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2)严格工作责任。有机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科技部门要将有机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对基地建设成效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的优先给予扶持;农业、林业部门负责本行业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制定、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与技术指导,以及有机农产品品牌的审核申报。(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认真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积极争取和筹集各级财政、社会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整合财政、发改、土地、水利等支农资金,实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全面提高基地生产能力。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发展有机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现有机农业园区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农资金。争取支农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有机农业基地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四是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力度。对获得具有国家认证资格或国际认可的有机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优先扶持。对品牌农产品认证(即“三品一标”认证)实行资金奖励政策。(4)加强督导考核。将有机农业工作列入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强化考核评价。县推进有机农业办公室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定期组织对有机农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确保有机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润根.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丁俊杰.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重庆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加温温室由于能耗大,运营费用高,产量效益低下而发展缓慢。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 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较好

施栽培的结构以中、小棚为主,塑料大棚面积占温室大棚总面积约99.58%。

2. 设施农业发展效果明显

为主的工厂化农业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

3. 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在重庆南川区的调查,随着“一小时经济圈”、城乡统筹的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南川区设施农业发展很快,种植小型西瓜等瓜果、蔬菜、花卉、林业苗木等的设施栽培数量不断增大,除了普通的地膜覆盖以外,还广泛采用两人塑料钢架大棚、pc/玻璃温室等先进农业栽培设施,尤其塑料钢架大棚因其适合广大农民既经济又实用的要求,发展数量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其中有不少大棚还配套采用了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及设备。比如大观镇大力发展大棚种植蔬菜,建成了1.5 万m2左右的塑料钢架大棚,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栽培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南川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丰富城乡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设施农业的发展由单一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2. 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

传统农牧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 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重庆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

摘要:五常市坐落于黑龙江省南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0年水稻面积12.06万hm2。总产量12.5亿kg,单产达到10364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本文对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五常市水稻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建议。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3、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稻米品质。

4、优化和整合大米加工市场,按水稻产量和加工能力分区设置,整合水稻加工企业,建成水稻产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本地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稻米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5、建立稻米生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低温冷害预测预报、病虫害测报、生产技术指导、生资新品种供应等为主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市场中介组织与信息网络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优质稻科学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降低稻米生产成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

当下中国,工程机械的保有量正在不断增加,与之而来的相关机械设备维修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下,我国的工程机械维修水平已无法满足建设事业与工程机械改造等发展的需求。环境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工程机械的使用。如何增加工程机械的使用年限,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是做好工程机械维修工作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当前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的市场。

因为大量国外工程机械流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工程机械维修行业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当下中国的从事工程机械生产的企业,几乎将自己的所用资源,用在了工程机械的制造与销售当中,造成了这些国产工程机械在投入线上工作之后的后期维修投入关注力度不够。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非不够关注而是根本无法关注,当前中国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所包含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相较于其他维修行业的市场,工程机械维修起步较慢,相关工艺较为落后,专业工程机械维修人才缺乏,发展滞后。再有国内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与其维修部门相互分离。企业生产的新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无法得到相应的推广使用,从而使维修部门的维修难度大大增加。第三,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旗下的维修部门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管控,没有企业对维修部门的技术水平做相应的评估调查,同时没有设置完善的监管机制。最后,作为跨地区、跨行业的工程机械维修行业,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行业标准,也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的引导等诸多问题。

(二)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的制度。

工程机械维修在中国主要的维修制度目前还是以“定期做强制性保养,计划好预防修理”为主。尽管对于保证工程机械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依旧存在者诸多问题。首先,维修制度中根据工程机械的磨损程度进行维修,其局限性太大。其次,计划规定定制工程机械为重周期和工作内容是依据磨损规律进行的,但这与我国工程机械维修技术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容易造成过度维护或者维护不足。第三,机械运转时间是定期维修制度的基本依据,所以对工程机械正确的运转时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总体说来,计划预期维修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现状。

(三)工程机械维修的管理。

因其波及面积广,人员数量大并又需要人员之间相互联动,因此维修管理过程中一个部门出现了问题,必将影响到之后的处理结果。同时,在实际上当前的维修管理也很难适应当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这五个方面。其一,国内的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制度多为生产型,并非生产经营一体化。其二,相关维修政策执行力度不足造成了维修管理水平滞后。其三,工程机械的分配成本不明,责任划分不到位。其四,机械过度使用却疏忽保养的问题屡见不鲜。其五,管理差等。

(四)我国工程机械的维修技术。

伴随着技术含量的逐年增产,工程机械的维修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各种先进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这让工程机械维修变得更加及时准确。但是,较多的施工工程作为短期行为,工程负责人对于工程机械所投入的保养力度远远不够,在工地使用的工程机械检测仪器和相关设备的保养,维修都远远无法达到要求的水平。造成这些结果的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检测设备不够完备。二是施工方对于故障设备的检查判断依旧还在以经验判断水准。三是相关维修技术员工水平滞后。四是工程机械的维修太过肤浅,劳动量较大,且效率很低。

二、提升工程机械维修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首先,建立地区性的rcm的服务网,由企业提供机械,rcm服务网网点提供工程机械的维修服务。同时组织批量维修高科技含量的工程机械零部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其次,组建相关中介平台,在工程机械维修市场中心组建同时,中介平台也应该随之建设起来。中介平台的存在应保证在不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对市场的活动有过度的干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的有序运营,做到协调市场的作用。最后,尝试构建先进的维修服务市场,基于rcm的服务网网点,以互联网作为手段,增加服务涉及面,组成多形式的工程机械维修公司。让生产、施工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程机械设备优势、相关先进技术、科研单位的理论、脑力优点、小公司的数量多分布广以及服务到位等优点组合起来。充分发挥相关企业的优点,更优质地为客户服务,从而形成一套全新的经营模式,即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服务。

(二)增强维修管理工程的运用。

维修与管理工程机械,一定要从起步规划和设计研发阶段开始着手。在工程机械的研发设计阶段,不仅仅是针对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和造价等进行考虑,还需要对工程机械的后期维护、维修保养等问题进行细致规划。工程机械的可靠性增加,故障率降低,客户对于工程机械后期维护的费用便会大大减少。工程机械的可维护性很高,修理方便,就可以使用“低支出的快速维护”,这样可以让工程机械设备长期处于稳定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一旦出现了故障问题,因为可以低支出快速维护,不再需要更换新的配件或者更换新的工程机械。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维修所需要的费用,也大大降低了维修所耗费的时间。工程机械的后期维护工作做得好,售后服务完备,有利于客户降低在工程机械方面的投入。从而加强对检测仪器和相关配件的采购,从而增加建设工程的质量。

(三)注重工程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

工程机械的前期管理指的是从定制好设备,并完善好规划方案开始,到今后工程机械投入生产为止,该阶段的所有管理方面的事项。其主要有工程机械的使用规划、设备购买、工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这四个方面。生产企业只有做好设备的前期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才可以达到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完全综合管理。做到不断增加设备使用效率,增加设备寿命以及降低维护方面投入经费的目的。高质量的完成设备前期管理工作,不但可以迅速发现工程机械的功能不足和前期投入使用中所遇到的故障问题。并且可以让设备在投产后在使用,维护等后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直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四)重视工程机械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程机械类技术人才需树立思想的主动性,以及责任心。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掌握先进工程机械维修技术才能真正完成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加强对技术员工工程机械的结构知识、常见问题的判断、工程机械零部件的拆卸重组以及设备调试等方面的培训,相关企业可以使用内部培训和邀请先进技术人员进行外部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只有不断改善并增强工程机械的维护水准,增加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所需费用,才能保证企业拥有好的经济收益。而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过程当中,应不断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才能在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满足工程机械维修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路晓东.浅谈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对策[j].科技视界,,26:105+161.

[2]李震.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05:77+79.

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杭州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杭州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杭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杭州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休闲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虽然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宋城、杭州乐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五大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等综合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娱乐类;以黄龙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以杭州大厦和武林女装一条街为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楼外楼”和“张生记”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但休闲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有些人造景区和娱乐场所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对外地游客来说,在其它地方也可找到替代者,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总体上看,杭州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杭州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基础薄弱,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杭州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一些度假村打着休闲的牌子,却没有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导游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不能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而专业学校很少有针对休闲业开设的培训课程。

缺乏品牌推广,国际知名度不高。一直以来,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例如在近邻日本,杭州的知名度除了低于北京、上海、西安、桂林之外,还低于苏州,甚至大连、长春、哈尔滨。在韩国,更是低于青岛、烟台等地。旅游形象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境游各项指标不尽如人意。

杭州有许多值得自己骄傲的荣誉,如中国重点风景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居民治安满意率最高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国际最高奖等等,可是很少向外宣传。杭州的一些旅游宣传资料内容单薄,游客无法轻松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无法让游客在杭州的时间变得很充实,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

因此,杭州休闲产业的当务之急是立足资源优势,把入境游作为扩大杭州休闲产业国际知名度的突破口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努力提高杭州休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知识欠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杭州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人才是根本,人才的缺乏将限制杭州休闲产业的充分发展。

资源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是西湖,它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画桥烟柳,山色葱茏,混然天成,形成了中国境内“西湖天下景”的独特旅游风光。而另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则构成了中国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黄金旅游线。此外,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据统计,西湖风景区内遍布6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人造旅游娱乐项目近百家。应该说,杭州的休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甚至有部分资源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严重损坏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国内高端市场与国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西班牙的马德里市只有400万人口,但每年吸引着近6000万国外游客,旅游收入占到国民收入的10%;,杭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016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却只有123万人次。“杭州国内市场做得太安逸,没有海外市场也能过得很舒服,所以杭州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还不够。”西班牙专家joseantonio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杭州应该利用国内旅游市场份额高的优势,吸引国内富裕的旅游者来杭州游玩,做好了国内高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国外远程旅游者,对抢占欧美的旅游市场非常有利。

塑造休闲产业品牌。

要注重休闲与文化的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杭州休闲产业的品牌个性。

将休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是休闲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使杭州的休闲产品具有特点和品牌的竞争力,最好的办法是给休闲产品注入文化品位和人文含量。运用文化内涵的深化来提高品牌号召力和亲和力,形成品牌个性。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现象在杭州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如古人类的文化——良诸文化;物产文化——丝绸茶叶等的文化;宗教文化——东南佛国;艺术文化——飞来峰石窟等;民俗文化——西湖香市、钱江观潮等。从文化角度来看,“清水绿山、丝府茶乡、东南佛国、文物之邦”16个字高度概括了杭州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是挖掘、开发,进而形成杭州休闲旅游品牌个性的方向标。

如何将文化转化为休闲生产力是关键。首先,杭州需要一个集约式地展示杭州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具有休闲旅游观赏价值的核心项目。这个项目,能让国际的休闲旅游者通过它得到个性化的休闲愉悦,并在短时间内直观的了解杭州的历史与现实的各类文化的精粹。其次,依靠杭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风景开发杭州的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景观房产。再次,用重视历史的信息、借助名人的光环效应和开发独特的地域文化等方法来挖掘文化的内涵。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要充分利用杭州举办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与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极好机会,与上海联手发展国际休闲业,共建“世博圈”,以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

杭州具备发展休闲产业的条件,但由于杭州的城市知名度在国际上不高。正如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来杭考察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时所说,“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目前杭州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世界上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北京、西安、上海,却很少有人知道杭州也是中国的主要大城市,而且是非常美丽的旅游胜地。另外,杭州始发的国际航班很少。”

然而,杭州的另一个优势是毗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并号称上海的“后花园”。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借用上海国际知名度的延伸,来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杭州可以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业,休博会的一些项目也可以让上海直接参与,甚至还可以将一些项目放到上海去举办。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杭州也可以积极协助参与上海的一些休闲与会展活动,比如担当上海的一些大型休闲会展活动的协办或承办者等。上海申办20世博会取得成功,这正是与上海联手发展休闲产业与会展业,提升杭州休闲产业知名度的大好时机。并且还可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一道打造“世博圈”。

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

目前,在国际上不少人已从传统的海滩度假转向参加各种乡村文化和风情风俗活动。文化设施、科技公园、主题娱乐场所等新的休闲去处和服务项目不断出现。杭州可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开发、设计新的休闲项目,如富有冒险性的`空中跳伞、飞行模拟、森林旅游、水上活动等,带有科普性的现代科幻、未来世界生活、海族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的农事活动,锻炼与开发动手能力的技工作坊,各种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小型休闲项目的运作可考虑以民营为主,政府应鼓励股份制休闲娱乐公司,鼓励中小型的投资,以个性化的特色丰富休闲业的品种。同样重要的是,政府应借鉴引进海外对休闲业的管理模式,这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也将吸引海内外来杭人士。

发展多元经营的休闲经济。

浙江有着非常发达的民营经济,民间有着巨额的资本,他们出于经济目的,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所以我们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吸纳民营资本来促进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比如宋城集团和横店影视城就是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杭州休闲产业的成功案例。

以旅游业为例,可将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由国有股份公司或民营公司等投资经营,以解决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问题。同时,旅游产品也应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休闲、游乐、度假旅游,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休闲需要。

强化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相关软硬件建设。

一方面要实施大旅游与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另一方面,要抓好杭城休闲业软硬件建设,按国际标准搞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要使杭城成为休闲之都,必须要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渡假区、新闻传媒、文化设施、公共厕所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大力投资建设或改建。有专家指出,一座“休闲之都”整个接待设施至少30%要吻合国际休闲这个条件和标准,且整个城市建筑格调、色彩、尺寸都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市民的素质、游人的观念和生活的环境也要围绕休闲这个中心转。另外,政府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让来杭客人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文明感”,从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提高休闲产业和休闲消费的质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发休闲资源,必须开发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的优势资源,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导向,决不能开发“文化垃圾”,用低级庸俗的东西来误导人们的休闲生活。(如杭州的苏小小墓:慕才成为“摸财”。)“要把文化融入到休闲中去”。要创新休闲方式,改变过去人们传统的“吃、喝、玩、乐”的休闲理念,要把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积极健康文化的休闲方式融于杭州的旅游休闲中,创新传统的休闲方式。

加强城市间合作。

对于杭州休闲产业而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其他城市,更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竞争。我国已加入wto,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壁垒将逐步被拆除,我国休闲产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休闲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入世,面对竞争,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打造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休闲产业“航母”——企业集团,从而使我国休闲产业走上规模经营之路。

我国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中,上海是增长极,杭州和南京分别地处两翼是区域副中心。杭州的功能定位就是服务业和休闲产业,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这一特点将更加突出。要通过加强城市间合作,特别是充分利用上海的资金与人才客源优势,利用杭州、温州、宁波等广阔的腹地,建设成熟而广阔的城市休闲产业大系统。在这些城市内部,应根据不同的城市特色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布局,进行差异化的建设与定位。上海以开发建设现代化最时尚的休闲活动方式为主,而杭州以开发舒适自在与自由畅想的静谧空间为特色,宁波与温州以海上活动与激情创意等其他特色为主。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

截至上半年,全市已发展设施蔬菜、林果茶、花卉园艺、水产、畜牧等设施农业面积近9000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9.3%,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520hm2[2-3]。全市在蔬菜园艺和林果茶生产领域拥有大棚王拖拉机26台1346kw,相关配套设备895台(套);拥有水产养殖装备2667台(套),畜禽养殖装备625台(套),农产品加工装备1245台(套),物联网技术32套。全市建设有4个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和1个果园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并通过农机“三新工程”的带动和相关农机具的引进与试验,对蔬菜和林果茶类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作业机具进行集成应用与示范。

2取得的实际成效。

目前,张家港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240hm2,年产量近15万t,年产值8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36.6%。林果茶园艺类种植面积3667hm2,年产值近19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28.2%。设施水产养殖面积1067hm2,规模以上的养殖户有300余户,年养殖产量1.67万t,年产值5.38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73.4%。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场1478家,年出栏生猪11.86万头、羊1.64万只、兔0.28万只、家禽118.4万羽、年产蛋7.31万t,奶牛存栏4800头、年产奶2.1万t,实养蜂数1140箱,年总产值5.35亿元,创建成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6个、本市级畜禽生态健康场15个,机械化生产水平65.9%。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装备1245台(套),冷藏库95座共31520m2,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72.7%。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具有效利用率不高。

目前,多数高效设施农业的作业机具功能单一且价格昂贵,难以满足种植户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过程多样性、耕作工艺多变形、种植方式复杂性的需求。往往一台机具只用于某种蔬菜的某个生产环节,而其他时间只能被闲置在仓库,使用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机具的操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对于那些具备多种功能的'设施农机具(如田园管理机、开沟旋耕一体机、起垄覆膜机等)缺乏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更换技能,致使这些多功能的机具只能发挥其一种功能,其他功能形同虚设。

3.2农机农艺匹配不足。

由于高效设施农业种类繁多、生产环节复杂多样,而目前的农机具又难以满足多个生产环节的功能需求。所以,应用机械化作业前期就应通盘考虑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使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均能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然而,目前多数种植户的种植技术、管理手段、生产技能仍是以经验为主,缺乏对新机具新技术的了解,以致生产工艺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矛盾不断。加之缺少相应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种植户的种植工艺参差不齐,与农机具的作业匹配严重不足。

3.3专业操作人员水平低。

目前,高效设施农业一线的机具操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往往是作业前临时找来1个人进行园地作业。除安全因素外,操作人员技能偏低、作业效率低下,再加上对机具不熟悉,难以完全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3.4适用性专业机具缺乏。

目前,近90%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园时从未考虑过农机具的通过性、适用性和匹配性,只是随着近年来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才加以考虑。而进行农机具引进时才发现,小型农机具动力不足、效率不高、适应性不强,大中型农机具则因干涉问题难以施展。国外的机具虽效率高、功率强、通过性能好,但价格昂贵、配件不容易找而且贵;国产的农机具虽然便宜,但可靠性严重不足、通过性能也差、效率也不高、适应性不强,而特定用处的农机具如收获机、小型撒肥机、适应强的除草机等则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还仍以人工为主。

3.5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当。

我市目前除有少数几家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自建发酵池或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具备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外,多数生产基地对于农业废弃物或者异地填埋或者就地焚烧或者拉往垃圾处理站,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普遍不当,不仅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无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4对策建议。

4.1加强培训,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力度、培训深度和受众面,同时也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根据设施农业的种类、种植的方式、农机具的类型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细化培训内容,并适当加强培训的深度,增加现场教学和实地操作的学时,并注重操作人员维修保养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有技能、有文化的专业人才投身高效设施农业事业。

4.2通盘规划,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关键环节,制定适合高效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规范。然后,加强技术指导并逐步优化,循序渐进的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应及时向生产企业进行信息反馈。根据生产实际建议其对农机具进行必要的优化与改进,在机具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工艺复杂性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逐步强化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度。

4.3加强政策倾斜,加大对重点高效设施农机具的支持力度。

针对目前高效设施农机具价格高昂、前期投入较大的情况,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适当突出补贴重点,对急需的重点高效设施农机具如高效植保机、收获机、除草机等进行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新型农机具研发与引进消化工作。

4.4积极引导,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针对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普遍不当的情况,政府应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机械化可持续循环利用途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多物料广适性粉碎技术、高温降解灭菌杀虫技术、快速化发酵制肥技术、农膜快速回收技术等方面的引进、推广、试验示范工作,引导种植户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本地化循环利用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泽民.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成效及发展对策思考[j].江苏农业化,(6):8-11.

[2]朱正阳.浅谈张家港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41(5):7-8.

[3]丁峰,孙莉.张家港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5(3):13-14.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

21世纪以来,我国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从依托城市到依托景区,从单纯观光到休闲、教育、实践型农业,逐步摆脱了大城市所特有的属性,实现了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相结合。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以田园农业、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回归自然等,作为基本发展模式。在这一系列项目上大多都是农民所自主开发的,具有很强的仿效性。专业性能不强,缺少系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科学的论证。再加上生态功能简单,布局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定位不精,发展落后。

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小规模经营地区。由于设备不够齐全,相对简单,再加上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没有文化、社会等方向上的定位,单纯地局限在经济效益上。这就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很难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3管理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多数地区得到规范化的经营,没有相对健全的约束机制。在道路建设、配套设备、房屋结构等方面各行其是,杂乱无章。在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还没有系统的协调发展,游客的食宿、娱乐、卫生等方向还得不到广泛的保障。

2.4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政府扶持力度达不到。

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其负责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之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管理经验,更不懂得管理;旅游服务人员也不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素质都相对偏低。再加上我国政府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上都还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业的扶持基金,同时在政府宣传等方面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

定西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定西市从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蔬菜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全区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面积0.18万hm2,产量9.91万t,产值1.786亿元。以设施蔬菜为主要生产田,占蔬菜生产总面积11.1%,产量占总产量的12.8%,产值占总产值42.1%。由此可见,设施种植业已成为定西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截至,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39万hm2,底,全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种植面积累计4726.7hm2。

1以形成特色产业为主,做好规划布局。

国家的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定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定西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精心谋划设施农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推动定西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和漳河流域及城郊等交通便利、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适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和高档瓜果;在洮、渭、漳河沿川灌区、引洮工程灌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特色蔬菜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品牌蔬菜。

2有效利用政策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它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扩大内需、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精心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设施农业项目,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想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应采取“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作用,整合资金发展设施农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动员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回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利用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设施农业的研究,不仅是作物的基础研究、栽培研究,更是设施工程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因此这是园艺、生态、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要想研发出一整套过硬装备及配套技术,形成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必须做到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它是设计、制造、生产、销售集,农科贸一体化系统。为了使整个系统顺利运转,需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生产组织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商品供求信息体系等,因此,必须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4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科技部门的支持成了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定西设施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档次。首先,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水平。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电视电教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典型事例引导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养业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设施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加大科普教育,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我们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农村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讲座,组织有关专家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加速示范、推广。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编印宣传材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帐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党员冬训、思想教育“三到户”、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组织致富能人和致富典型开展巡回宣讲,制作各类宣传画、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5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

针对定西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大力开展旱作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建立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是为广大农民、农业专家提供交流互动、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同时为农业产品生产者和商家提供服务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6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造设施产品品牌。

6.1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设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场问题、流通问题与设施农业快慢、好坏有直接关系。首先要在生产环节引导农民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肉类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其次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地区兴建区域性交易市场;第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6.2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加快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贮藏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市场功能,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及时外运,增强市场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带动力;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认定,提升定西市设施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加大监测力度,不断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多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市场销售等便捷高效的服务,调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在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奖励力度,以耕山致富为抓手,扎实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围绕巩固提高老基地,开发建设新基地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和管理水平。3.2抓园区强示范围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要求,充分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资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设河东茶亭岗金柚公园、广东清闲农业、松岗嶂生态茶园和转水益塘水库、兴鸿润农业、热矿泥山庄三位一体的'“山、水、泥”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区。

3.3扶龙头促加工。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云溪圣峰、登云嶂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双华镇竹山村板栗保鲜、加工厂,推动板栗专业镇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米加工,努力打响“真田牌”有机米品牌;主动与广州市番禺区的对接和争取支持,规划建设一个较具规模农产品冷藏库,切实解决我县水果、蔬菜丰产期贮藏问题。

3.4抓特色创品牌。

3.5抓项目强基础。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6抓改革促发展。

认真总结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验,全面铺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耕种水平;全面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大力维护农民利益,切实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要让人们认识到休闲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重要途径;其次要鼓励人们认识休闲农业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保护生态结构;要推动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重新定位,使其认识休闲农业对传统民俗文化、社会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的意义。

3.2做好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彰显农业特色。

科学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想制定一项系统的发展规划,就要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衡量好效益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然后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做到近期与远期目标的结合。接着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明确彰显地区的农业特色,为休闲农业的发展铺好基石。

3.3强化休闲农业的管理与服务。

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的作用,协调好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资源、市场、效益等多方面付诸于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同时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管理,提高其服务意识,让休闲农业能够在规范化的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产物。可以说,我国休闲农业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所以,面对当前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进来,为农业的发展探索一片新的发展净土。

参考文献。

[1]黄元春.浅论我国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5).

[2]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4).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21世纪以来,我国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从依托城市到依托景区,从单纯观光到休闲、教育、实践型农业,逐步摆脱了大城市所特有的属性,实现了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相结合。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以田园农业、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回归自然等,作为基本发展模式。在这一系列项目上大多都是农民所自主开发的,具有很强的仿效性。专业性能不强,缺少系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科学的论证。再加上生态功能简单,布局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定位不精,发展落后。

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小规模经营地区。由于设备不够齐全,相对简单,再加上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没有文化、社会等方向上的定位,单纯地局限在经济效益上。这就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很难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3管理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多数地区得到规范化的经营,没有相对健全的约束机制。在道路建设、配套设备、房屋结构等方面各行其是,杂乱无章。在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还没有系统的协调发展,游客的食宿、娱乐、卫生等方向还得不到广泛的保障。

2.4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政府扶持力度达不到。

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其负责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之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管理经验,更不懂得管理;旅游服务人员也不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素质都相对偏低。再加上我国政府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上都还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业的扶持基金,同时在政府宣传等方面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叙述了榆林市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多渠道融资、发展设施农业、重视中低产田节水灌溉、扶持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等一系列加快榆林市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措施。

1引言。

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2.01亿m,人均水资源量910m,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0%以上。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榆林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榆林市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增加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灌溉要求的提高,相应地对农业节水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着新形势。

2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节水灌溉面积。

榆林市近年来节水灌溉发展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至底,全市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62.81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37万亩,微灌面积0.44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25万亩,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25.3万亩,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4.84万亩。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等,建成了3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园,这些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节水灌溉技术。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全市各地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黄土丘陵区、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涌现出米脂孟岔、靖边东坑等一批节水高效产业典型。

2.3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机等。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

3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

3.1面临的形势。

榆林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争水现象较为突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市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约占25%),但其对用水保证率要求高,越是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现象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大幅度增加。过去以向农业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不同程度地转为向城市或工业供水,因而可供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越来越少。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水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灌溉中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现象,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分析,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目前平均仅为0.45。在现行农产品价格体制下,农业供水收益远远低于工业供水和生活供水,随着用水“多元化”的加剧,农业用水的缺水局面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被逐步取消,村内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面临地方筹集和匹配困难难度增大,且不能向农户指令性摊派的`新形势,发展节水灌溉如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则难有成效。

3.2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全市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

4加快节水灌溉的措施。

4.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榆林的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户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者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4.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县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4.5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黄土丘陵地区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康发展农村休闲农业的建议与措施,以供参考。

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天水市麦积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也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规范化经营,如何体现“农家休闲”特色,如何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持续稳定的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4结语。

休闲农业让麦积区农民找到了一条将一二三产业完美结合的新路子,成了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休闲农业将城市文明和生活新风带到了乡村,提升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促使农民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休闲农业是随着都市化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休闲农业从改革开放以后的早期兴起阶段到当前的规范化经营,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章在休闲农业定义的基础上,发现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今后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发展。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已经降低。从21世纪以来到今天,休闲农业必定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不能单纯地作为一项观光项目,还应当发挥自身特性,为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等撑起一片天。

1关于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一项多重化旅游项目。从广义上来说,休闲农业还包括渔、林、牧等副业,主要是以休闲为主,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市场性与服务性,同时其自身也具备强烈的季节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游客提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休闲农业还具有以下几点发展意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拉动就业,创造经济效益,有助于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会感受到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为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做准备;有利于环保型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乡容乡貌。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1.1推广减量节本增效技术。

1.1.1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重要环节,全区农技人员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指导与宣传培训、田间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因盲目过量施肥所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全区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3.19万亩,推广各种配方肥1.18万吨,施用面积39.1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区平均亩增产粮食57.27公斤,增幅5.0%,亩增收90.98元,亩节省肥料1.73公斤,亩节本6.9元。总增产47643.49吨,总节本增收8142.94万元,节省化肥1441.72吨。

1.1.2开展低产田改造工程。

围绕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条主线,以粮油生产为主要扶持对象,重点解决因田间设施不全、土壤贫瘠、地力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低产欠收甚至抛荒弃耕的集中连片中低产田。同时合理制定生产区规划、交通运输网规划、水利规划和大田规划等,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仅20,全区就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推进了全区农田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

1.1.3实施统防统治技术。

由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组织发起的水稻统防统治工作,能够抓准病虫防治期,对症下药,适时统一防治,取得良好的成效。统防统治极大地提高了农药利用率,保障农药使用安全,有效解决病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获得农民一致好评。年,萧山区被列为浙江省开展整建制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试点单位,实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面积9.52万亩。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统防统治区农田用药量比农户自防区下降6.69%,成本降低25.8%,粮食增产15.28%。目前该项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受益农民不断增加。

1.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2.1推进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一是实施禁限养政策,控制畜禽禁养区域,规范养殖场户,引导畜牧业走集约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道路。2014年,全区共关停898家生猪养殖场(户),削减生猪存栏80.7万头,拆除猪场面积96万平方米,复垦率达99%。关停养禽户112户,拆除面积9.1万平方米。目前畜禽禁限养工作在继续推进。二是开展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通过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自动投喂系统等技术和设施,减少污染物。病死动物采用无害化处理,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等,全面消纳利用畜禽污染物,建成4家畜禽排泄物治理综合处理中心。

1.2.2实施水产养殖污水循环利用。

近年来,水产养殖规模和密度逐年加大,加上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存在诸多污染因子。为促使水产养殖水实现达标排放,萧山区积极探索利用生物制剂和生态沟等技术手段处理养殖用水,目前规模水产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有的实现了养殖水循环利用即零排放目标。2014年萧山区还开展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6130亩,降低了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1.2.3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萧山区率先创新工作思路,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打破固有方式,在大江东10万亩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建成了江东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该中心包括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沼液收集配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等,成为全省唯一的四中心为一体的处理中心,处理农业废弃物的能力及各项技术指标均为全省领先。目前,该中心已作为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推广。

1.2.4开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利用。

一方面,运用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在提高农民对使用新能源意识的同时,积极组织培训农村新能源建设及使用方面的人才,使推广使用农村新能源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目前,萧山区已广泛应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生态垃圾房、沼气等清洁能源设施,全区应用农村新能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3探索推广生态种养模式。

1.3.1种养结合模式。

重点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利用山地(园地)养鸡、稻鸭共育、猪—沼—果(稻、菜)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倡导自然、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其中尤以沼气利用为最,以沼气为纽带,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目标。

1.3.2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一是开展水产混养、套养。萧山区是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产区,推广虾鳖套养模式面积最大,南美白对虾生活在水体中层,中华鳖生活在水体下层,这种套养模式有效利用了水产养殖空间,提高了水体利用率。鳖能吃掉虾吃剩的饵料和病死虾及虾的脱落物,防止多余的杂质导致水质变坏,既节省了饲料,又改善了水体环境,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同时提升了虾和鳖的质量。二是实施“稻鱼轮作”、“稻鱼共育”、“稻鳖共育”等模式。据杭州粮油专业合作社实施的100亩“稻鱼共育”示范结果表明“,稻鱼共育”模式稳定了粮食面积,减少了污染,平均每亩增加纯收益4900元。

1.4开展森林萧山建设。

1.4.1加快平原绿化。

以来,萧山区积极开展绿化造林、村庄绿化等工作,全力推进平原绿化建设。根据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平原绿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萧政发[]70号),全区“十二五”期间要新增平原绿化面积6万亩,林木覆盖率增加3.3%,达到18%。2011~2014年已完成平原绿化54560亩,平原林木覆盖率已增加3%,达到17.7%。若剔除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全区林木覆盖率实际已达到18%。,计划绿化面积4900亩,一季度已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200亩。平原绿化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区已创建省、区级“森林村庄”93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初步展现出“村在绿中、林路相伴、水绿交融”的村庄绿化风貌。20计划再创建森林村庄1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

1.4.2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萧山区十分重视重点。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封、造、补、管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同时辅以人工更新,逐渐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全区有84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持了较高的森林郁闭度,有效提升了全区的生态环境水平。

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倾向。相关部门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这些观念的缺失导致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2.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实力有限,一时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加之生态循环农业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见效慢,种养者不愿投入。虽然市、县财政近年来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比之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距离。

2.3农技力量薄弱。

生态农业是一全新的`业态,但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一是镇街农技人员队伍老龄化,后续农技力量也较薄弱,一些生态循环农业已有的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二是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和探索不够,一些生态农业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三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执行者———农民,大多文化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很好地实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各项技术措施。

2.4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

由于目前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经营为主,农户环保意识不强,农业废弃物回收相对比较麻烦。加上缺乏专门的回收机构,致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提高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生态循环农业系全社会系统工程,因此,一要制定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其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二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渠道。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制定优惠的支持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以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是要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全过程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引进、创新,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置、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促使生态农业良性有序发展。三是要继续实践和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要继续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生产模式。通过示范点的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全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应用生物食物链和能量转化规律,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的目标。还要立足于萧山区实际,依托现有的农、林、山、水资源,积极发展创意农业,打造文化型、旅游型、生态景观型、品牌型农业。开发养生林业、民宿经济,打造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发展阳台、屋顶农业。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考核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使之看得见、摸得着、可计算。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真正将责任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的监管,要督促项目单位认真落实建设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指标。再次要认真落实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生态循环农业责任监管员和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其岗位职责。上述各项制度和要求要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范畴,以一整套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协调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为切实改变五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的现状,我们加大了对特色品牌创建的扶持和奖励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充分认识品牌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鼓励企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培育创建特色农业品牌。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创建茶叶、大米、柿花、腐竹等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个,认证面积453.33多hm2(6800多亩),在名牌农产品创建上取得不断突破。

2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二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推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和实现途径。利用五华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名优希特”特色农产品,打造产业群、产业带。不断培育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山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进入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农业所展现出来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的变化。原来是农业辅助工业,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这足以表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对整体的结构形式做出宏观调整,保证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化差异明显,这是国情使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支持,也就没有当前的良好形势。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带动农村一同发展,国家也开始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这一整体局势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农村生产要素的模式。

2转型期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

2.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生产机制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难度;农业从业人口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当前农业产业从业人口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教育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2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战略的推进,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甚至阻碍农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对滞后的农业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现在农业发展提出了“生态化”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现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下足功夫,随之会带动农业管理思维的改变;其次,虽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世界上先进国家来看还是落后的,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使我国农业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也是今后农业管理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工农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拉长农业的整体产业链,改变以往只注重片面性的管理体系,将目光重点放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管理上。不仅如此,还要细化农产品的加工,构建服务于农业的大物流,开辟农村绿色食品市场,并抓好质量关,这些都是未来农业经济管理项目中的重点。

3.2推进城乡间的循环流通。

接触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势必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需要探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城乡间的联系模式主要还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城市的工业化作为农产品加工的中间过程,农产品作为工业的原料基础。对于今后来说,城乡间的联系模式必定会增多,提升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会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3.3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将“服务于民,帮民致富”作为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占,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探索中找出一整套服务于中国农民生产与生活的解决方案,解决中国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把科技的管理模式作为农民致富方案和工具的提供者,问题的解决者,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贴身管理运营商,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平台。科技管理体现在:首先,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一站式交易、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农用机械及劳务的农事服务等内容,解决农民“买难”与农村“有地没人种”的问题;其次,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副产品收购、粮食银行、农副产品期货、现货交易平台,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此外,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市场引入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应用技术,提供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培训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3.4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

首先要以实际为出发点,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组织三农问题专家,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符合农村生产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案,通过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证明方案可行后便大力推广到全国各乡村实施。

3.5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撑,除了政府的拨款外,还应借助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此外,政府还要统一规划,出台惠农扶农政策,鼓励吸引社会各企业的加入,引导他们向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这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重要的是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大学生下乡做“村官”,但这一举措还远远解决不了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现状。如今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原来单靠人力简单耕种的情形了,大型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已经遍及全国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和骨干。当地政府在提倡大学生下乡的同时,还应免费开办技术培训学校,面向的对象是基层农民,主要培训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和信息化生产设备操作知识等。

4结语。

走过畜力劳作时代,现在人类已经越过了半机械化时代,正向着农业信息化时代发展。当前正处于两者过渡的转折点。如何更好地应对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新变化,实现平稳过渡,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繁荣速度,是当前农业管理科学重点研究对象。再此只是针对一些基本现状作出的浅显建议,更多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智慧。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监测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信息更是开展具体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导。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渐成熟,使得环境监测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由于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想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环境监测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结果;现代化监测技术。

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一是,监测结果的实用性较低。较多环保部门针对监测结果与相关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停留于表面评价和简单计算中,严重缺乏系统性剖析,造成与实际环保要求出现较大差距;二是,地方监测水平良莠不齐。不同区域环境监测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地区相对优秀、落后地区过于薄弱的情况严重影响环保工作开展效果;三是,监测覆盖范围有限。当前环境监测集中于重点城市、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行业、企业,较多污染源只能够进行估算;四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环境监测专业人才有限,特别是高端人才存在流失海外、大量缺乏等问题,造成队伍结构的失衡、较多现代化监测技术、监测方法无法合理使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