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范文(16篇)

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范文(16篇)

ID:9226825

时间:2024-01-14 18:52:07

上传者:雅蕊

范文范本是写作指南和启蒙教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规范、培养写作意识和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范文范本,相信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很多想法和灵感。

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

高校教师公寓有其自身特殊性存在,无法简单的照搬社会上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方式,其独有的特点迫使甲乙双方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出更多的探索研究和相互的磨合。尤其是入住、退房的接待和对房屋室内设施设备的维护,其功能处于传统物业管理和酒店管理之间,作为产权人的甲方和作为管理人乙方就租户有效使用和爱护固定资产的问题上进行的博弈;有的教师公寓位于其它物业小区内,又必须和其他物业公司进行合作管理等等。因此,作为甲方的行政管理方必须要求乙方在教师公寓物业管理上建立符合其特点的物业服务规范,使其制度化、体系化,一方面严格要求乙方不断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一方面也需要与乙方不断的磨合,共同寻求这一特色的物业服务所能达到的双方都能满意的一种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大致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根据物业内容确立从员工管理与接待服务、维护与管理、保洁管理、安全防范、消防管理、维修管理、仓库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八个维度来设定平衡计分卡的目标与指标。

(二)根据学校对教师公寓物业服务的总体目标分析,确定了规章制度、日常接待与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和维修管理这五个战略重点。从这五个重点出发,设定详细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

(三)根据kpi指标体系分解为定期考核、不定期抽查、突发事故和投诉以及住户满意度调查四种考核模式按照一定分值比例进行考评,考评结果每年进行汇总计分。甲方可以按照上述四项考核指标,每学年对乙方进行考评,得出年度考核总得分,根据取得的考核得分来向乙方支付相应的物业服务费。

(四)利用pdca循环方法,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变化加以提炼,对考核指标进行改进,以便在来年的考核工作中做出相应地变化,以此逐步完善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甲方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领导是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关键条件。只有高层管理人员才能较好地阐述本学校教师公寓的战略,才能在可选择的行动中进行权衡取舍,具有选择、决策的权力。

2、定期考核作为传统的考核手段,它的考核指标覆盖所有的物业考核内容,涉及面是最广泛、最全面的。因此,它在四个考核模式中权重应该是最重的,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也是占主要地位的。而其它三个考核模式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弥补定期考核的不足之处,作为它的辅助手段存在的。

3、重视与乙方和住户的沟通。在绩效系统实施之前,充分告知乙方,并使其有充分时间对其内部进行宣传,确保员工理解和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反馈途径,使绩效管理的信息得以充分沟通和交流,得到各部门和员工的配合和认同。

4、每次考核时可以邀请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人员参与来提升其专业程度,例如邀请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参与考核,对安全管理方面的现场管理进行专业化指导和批评建议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完全避免传统检查时人情关系上对工作的保留。

5、重视绩效改进措施,为部门和员工提供工作绩效辅导,制定绩效改进措施并落到实处,确保绩效信息得到充分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确保生产者的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无论是从学校、行政管理方和教师公寓物业服务方三个组织中哪一方的角度看,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绩效管理改善和提升教师公寓物业服务水平,为教师公寓住户提供一个舒适、安心的居住环境,这是我们建立教师公寓物业绩效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同时,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物业公司对学校管理教师公寓的业绩贡献,也为学校对物业公司进行奖惩提供依据,同时了解了今后学校对教师公寓物业服务需求的方向。

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要的角度,来研究行为和激励,可以说是找到了问题的核心和根源,也给激励找到了有效的方法,首先找到员工正处的需要层级,然后有针对性的来满足员工需要,能很好的发挥激励作用。同时马斯洛还指出需要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人的需要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理论对组织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有着重要作用。低级需要从外部获得,那就可以通过工资收入来满足生存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满足安全需要,高级需要从内部获得,而且高级需要时永远不会得到完完全全的满足,因此,组织要通过满足员工的高级需要来激励,激发起内心地动力,这样的激励才具有更稳定持久的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

[4]陈春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303,4。

[5]李霞.基于激励理论的小学二年级词语教学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5。

[6]袁坤.如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5。

[7]李文燕,蒋洪池.美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建设探析———基于康奈尔大学的实证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5.

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

[3]刘丁瑶.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理想追求[j].赤子(上中旬),2016,15:51.

高校设计管理激励理论教学研究论文

负激励是一个施压的过程,是对所要管理的人员在物质和就业机会等的威胁。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依赖正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可能最终导致整个高校教师群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强化负激励。

因为在实际的管理手段中,有时候鼓励利益的获取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激励手段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消极获取的手段往往能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和采取负激励的手段。首先正激励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是以成本为引导方向的,引导教职工积极的获取目标,但是由于正激励的目标通常较难获得,导致很多教职工放弃了对于高目标的追求,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而负激励的过程和正激励是不同的,负激励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基本任务量的实现,它管理的重点是那些消极的具有抵触情绪的员工,所以负激励不存在投入较高的成本,反而是对于人的一种强制性的克制和约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正激励和负激励必须也是相互配合的,负激励的实践价值在于,首先从心里层面来分析,负激励能够减少个体的利益,引起对意外损失的关注,实现更加优秀和安全的管理目标,减少了管理的成本。

除此之外,负激励还能弥补正激励管理机制的不足,并且促进综合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负激励的管理力度和尺度比较难以把握,所以其管理理念和要求是,能够掌握一定的度,负激励一但发生偏差,就会让教职工对管理手段计较,影响到管理者的权威,甚至使得管理机构和组织形同摆设,负激励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必须站在同样的水平上,管理者要舍得对自己进行负激励管理的措施,让被管理者心服口服,最后负激励也要和正激励相辅相成,配合正激励的管理手段,实现绩效管理的提高。

二、高校管理绩效的含义和运营环境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高校管理绩效,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运营环境,我们才能提高相关绩效管理水平。首先高校绩效管理的含义,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经营的效益和对资源的利用,所以对于高校绩效的.考核,就要综合的分析高校在多个社会职能的目标,以及不同高校在不同的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不同。当然高校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还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在效率方面主要围绕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绩效管理不仅仅是针对教师或者个人的,更多是以高校对资源利用的效率作为根本的评价标准,把外界的社会期待纳入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来。

高校绩效管理主要包含的内容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高质量的人才输出;开设的常规课程的实用性和深度,开设课程的覆盖面是否广泛;在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有是否能够有效地合理地使用拨下来的科研经费;硬件配套设施的管理是否完善;毕业生带给社会的效益是否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的整体社会声望等方面。高校运营的环境分析,从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任何组织的运营都要受到其自身和来自外界的影响,外部的环境还包含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行业的环境主要是横向的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校近两年来由于招生的扩大,相关资金的紧张,在科研和师资团队方面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来自政府的补贴,来自同类别同等级高校的竞争越来越大,要求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所以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来自经济的压力,高校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分析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我国高校发展迅速,在人事分配和内部管理的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些名牌大学的高校师资力量的流失情况得到了抑制,但在普通高校中,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的流失现象仍然十分的严重,而留下来的一些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从而影响了这些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成果,虽然很多普通的高校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绩效管理和激励的体制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最根本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考核的过程片面,而且主观性较强,低劣的考核手段对于员工的积极性是致命的打击,大大地降低了激励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绩效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高校中大多数的管理人员认为绩效管理就是每年年终的时候填写年度考核表,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那只是绩效管理中非常小的一个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了对于绩效的全方面的考核,通过计划分析得出的结果的整个过程;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沟通,并且能够及时地获取反馈,现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缺乏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效益的提高,教职工不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由于对于教学综合评定不科学,导致了实际的激励机制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四、负激励在高校绩效管理的应用。

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活动,管理的各项措施必须能够相互协调和适应,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充分了解了负激励的含义,以及目前高校在绩效管理和相关的激励机制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使用负激励应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的方法,由于激励措施就是管理的外在表现,所以有着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负激励机制的实现和应用,要具备一定的运行环境和条件。

4.1首先在高校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正确的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的核心是面向教职工和教学的成效的,明确了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够让管理行为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对于实行负激励的实现是有着指导意义的,明确的管理理念在约束和激励人方面有着比较高的效率,有利于负激励的设计和实施。

4.2科学的组织目标。

科学的组织目标能够把握负激励机制的尺度,有利于管理者认清教职工团队中哪些问题更加突出和任务难以完成,目标太高了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太低了又起不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影响组织目标的有效性,从而合理地开展负激励的惩罚措施。

4.3必须明确负激励内容和组织成员需求之间的关系。

管理毕竟是以人为本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关系,造成了偏差,就无法实现负激励起到的管理效果。

4.4构建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考评的结果是实行负激励内容的依据,是保证负激励客观准确的有效参考,所以明确而科学的考评制定对于开展负激励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而科学的考核制度才有惩罚的客观与公正,总之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必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约束,又互相是因果关系。

4.5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管理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的建立,能够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当中,信息的反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管理措施实现过程中的障碍,这也是中国所有的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对于负激励管理来说,没有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更加是致命的,因为负激励不像正激励,就算得不到信息的反馈对于教职工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信息的沟通不仅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更加能促进负激励中被管理者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负激励管理的作用。

4.6构建融洽的校园管理氛围。

高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或者科研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融洽的管理氛围能够让老师在心理层面上接受负激励管理的相关惩罚措施,使得教职员工能够服从并且尊重负激励管理的内容,提高教职工的主动配合的意愿,能为负激励管理创造一个轻松的管理氛围,从而提高负激励管理制度的实现过程。

五、利用负激励手段提高高校绩效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负激励在实现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一定也是跟相关的具体管理措施挂钩的,对于措施的理解和把控是负激励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负激励的惩罚措施一般包括了相关的薪酬制度,职位降级制度和淘汰制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负激励的目标一定要准确,实施负激励之前,要明白高校的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让学校的教职工知道自己因为什么受到了惩罚,负激励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围绕提高管理绩效工作的。其次是负激励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要给教职员工留有一定的余地,就是负激励一定要有一定的弹性,负激励与考核制度结合不能太死板,更加不能一方说了算,这种主观性太强的惩罚会让教职工缺乏安全感,会增加教职工离职的概率,削弱普通教职工提高业务能力和素养的积极性。

六、结语。

在高校绩效管理中开展负激励管理措施的时候,要明确负激励管理的内涵,充分地了解高校绩效管理的内容,结合社会因素和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正确合理地利用负激励提高高校绩效管理的水平。

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

“激励”在中文词典中释为鼓动、激发使之振奋或振作。通常是指通过某种有效的操作激发诱导他人,使其进入高动机状态为某一目标的实现努力奋进。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不同学科对激励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管理用语,激励是指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生的过程。作为心理学术语,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过程。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员工努力工作、爱岗敬业、提升个人绩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潜能,并最终促进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的过程。

高校教师激励是指在尊重广大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外部诱因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从而激活其内驱力和维系其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是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生的增强。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积极性对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洼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维持和利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可提升高校学科发展水平。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通过激励,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给教师提供有利的环境,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前沿,提高充实自己的同时投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去,提升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

(三)达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整合。

在管理过程中,要采用目标激励等作用,让教师明确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学校目标形成自己的目标,只有目标一致以后,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向上的氛围,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当前教师激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激励作用得到重视,激励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仍存在大量的问题。

(一)激励模式单一,缺乏心理需求分析。

教师薪酬与课时量、发表论文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紧密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上课数量,申请课题项目,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认为激励就是给予物质刺激,殊不知,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仅仅从物质上是不能满足的,高校只有根据不同教师的需要,让其根据自身的需要具有充分的选择,激励才能成为改善绩效的有力因素。

(二)激励缺乏弹性。

把奖励的时间、内容、力度定得很死,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有表彰。激励的内容也不外乎评优秀和先进工作者,平时即使发现有个别教师表现得很优秀,往往也是拖到既定的时间套入既定的奖项和奖励力度予以表彰。缺乏时效性和内容的特定性,使得实际奖励效果人人打折。

(三)分配标准不合理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目前高校一般实行工作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制度,但对工作业绩如何定位,分配标准如何科学制定,作为高校教师其教学、科研、管理的量与质应以什么为参照物,其标准众说纷坛。尽管高校已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但现实中平均主义现象仍很普遍,工资矛盾仍很突出。传统的“不患寡患不均”的观念仍存在,内部公平无法实现,外部公平考虑得也不够。一旦以平均牺牲公平,使人才的潜在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出现人才大幅度流动。

(四)培训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激励的发展性。

培训对象单一,培训范围过窄,培训资金和教师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了对教师进修的忽视,特别是一般院校教学型教师更很少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求,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队伍总体上不能适应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教师的培训需求增大,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多元化。

“管理深处是激励”。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员工能力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唤醒教师工作热情,激发教师自身潜能,这对于创建现代化学校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也就是教师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师具有导向性。有效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详细的,在设置过程当中应该强调员工共同参与完成。在教师考核中,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考核标准,对不同岗位的人进行不同的评估。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当个体渴望得到并努力去首选某个目标时,这个目标就成为一个激励因素。

加大考核的透明度。考核过程的透明度越高,越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管理部门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科研论文、论著和获奖成果录入计算机,经审核,将业绩提交到网上,将考核与分配挂钩,从而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将封闭的人事管理变成开放的。

(二)引导合理的.流动,多种激励并用。

引导教师的合理流动,也是高校教师激励的一个主要方面。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应根据他们的劳动特点,满足他们自尊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合理流动的激励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激励。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就会对这个环境产生感情,不会轻易改变,因此,高校教师一般不会轻易更换自己的工作环境与职业。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一方面应该抓住教师的这一心理特点,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时刻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对于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学校要加以重视并给予解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工作。让他们在教学事务、学术研究等学校建设方面都有发言权,使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为学校贡献力量。

2.成就激励。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学校取得良好的声誉,使教师以在这样的学校工作而自豪。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系统的教师培养方案,对教师的考研培训给予鼓励,对于教师在科研及课题研究方面的创新和成就给予奖励,提高他们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

(三)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分层激励。

培训在教师激励中的作用在于它能满足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

要满足高校教师不同的培训需要。对高层次人才进行激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权利需要、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培养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激励。对新进教师要紧紧把住岗前培训教育关,通过岗前培训激励,使教师迅速融入学校组织。对教学型教师,要注重教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历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培训机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研究型教师,要紧抓高学位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出国留学进行学术交流。

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考核,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从目前来看,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教师培训工作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但是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部分。

(四)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将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得薪酬的公平性,从而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进行比较后,员工觉得薪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为此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瘦。反之,则会消极怠工或是辞职,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与酬劳和过去的情况作比较,当发现版支比例与过去协调时,就会产生公平感,增强工作动力。

1.作好薪酬调查,确保教师薪酬与外部薪酬的公平性。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薪酬激励时,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本身,还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学校要对同地域同行业的薪酬保持敏感性,使自己的薪酬保持优势,以防止人才的流失。

2.调整薪酬结构,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在高校中,采取高弹性的激励模式,加大浮动工资及奖金的构成比例。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取得的成果,往往要付出超常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并能为社会带来超常回报。所以高校在贯彻“按劳分配”的同时,还要按成果、知识、技术、管理等贡献要素分配。

高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论文

管理人员既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又要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规划。传统认为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工作就是做好上传下达和日常办公。教育部下发审批新建高校或评估本科教学工作的文件,缺少对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较低的管理水平难以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2)薪酬待遇偏低,缺乏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比管理人员高,高校参照标准改革校内薪酬分配时,差距进一步拉大。薪酬分配不公平,导致管理人员心里不平衡,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怠工情绪,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管理效率低水平化。

(3)岗位层级粗放,缺乏晋升渠道。《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专业技术岗位为13个等级,管理岗位为10个等级。高校专业技术岗位为13个等级,管理岗位为9个或8个等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可从13级晋升到1级(教授一级岗位),多数人员能晋升到4级(教授四级岗位);管理人员只有少数提拔到2级(部级副职),多数停留在5级(处级正职)。岗位等级不对等,导致管理岗位人员晋升渠道狭窄。

(4)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有效评价。学校绩效考核时,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难以有效的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没有建立对超工作量的有效激励措施,考核结果时常采取“轮流坐桩”和大锅饭形式,打击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意识强、业务能力精、执行效率好、服务意识浓的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摒弃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大学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有高水平的教授,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梅贻琦先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足以说明大师对大学及社会的影响。

(2)破除“官本位”思想,实行“职员制”改革。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很多“活动”都受社会影响。“官本位”思想在高校较为流行,学校为了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时常赋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领导职务;部分教师为获得“官位”,宁愿放弃学术追求,“官本位”思想阻碍高校改革发展。

(3)缩小收入差距,推进管理队伍职业化。1993年工资套改以来的历次收入分配改革,专业技术人员工资都比管理人员略高,学校参照国家工资标准进行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后,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比管理人员高出许多,分配的不公平性无形中打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管理工作质量。学校要从各类岗位人员实际工作表现和业绩出发,健全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适当缩小不同岗位人员收入差距。

(4)改革考评制度,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学校要改变以往单一、陈旧、落后的考评制度。构建平常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相结合;日常工作、紧急工作和重要工作完成情况相结合;自我评价、同事互评、领导点评和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三、小结。

平常工作表现优秀人员,要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年度工作表现优秀人员,要优先安排进修培训和外出休假,同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聘期届满优秀人员,要优先调资和晋升职级,要提拔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管理人员到领导岗位。只有构建了科学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有奔头、有甜头,才能脚踏实地的一丝不苟地工作。管理队伍才能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负激励高校管理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与读者服务急剧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招募高校在校学生作为志愿者,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成为保障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新力量。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长效性。

一、从管理细节着手促进团队建设的长效性。

图书馆志愿者团队普遍要经历志愿者岗位规划、招募、培训、上岗、总结表彰等几个环节,从这几个环节的管理细节着手,是提升志愿者服务长效性的有效手段。

(一)设置富于挑战性的技术岗位激发志愿者的兴趣。

恰当的岗位设置,是吸引志愿者服务、使其实现长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图书馆志愿者开展初期,岗位往往侧重于程式化的基础业务,如借还书、图书上架、排架等业务。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读书节、好书推荐、读者培训、图书馆宣传等专项活动及对外联络业务中,为志愿者定位了一些新的角色和岗位。这些角色和岗位与简单的程式化业务不同,需要广泛的志愿者团队配合,需要志愿者与读者间的沟通和交流,还需要针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完成一定的培训和自学,这样的角色显然更加有挑战性,也更加接近志愿者步入社会后真实的职场环境。这些活动充满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志愿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设想和预期,使志愿者在服务中得到充分的历练和成长。这些有特色的岗位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能够锻炼并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将有效改善技术单调性岗位造成的志愿者流失的局面。

(二)搞好招募过程,从根本上把握志愿者团队的质量。

招募过程是控制志愿者质量、挑选真正有志于无偿志愿服务者的关键环节。明确招募标准,是保证志愿者质量的关键。标准要明确所需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工作时间。针对创新性岗位的特殊要求,应适当多招募一些志愿者,以确保不会因有人退出而造成人手短缺。如果招募人数不能满足既定的岗位需求,应适当调整岗位,缩减招募人数,确保志愿者质量,促使工作稳定开展。在面试中选择责任心强、有主动服务意识的志愿者,是保证志愿者服务能够长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未经过深思熟虑抱着凑热闹、打酱油心态的人,应晓以志愿者宗旨,尤其要让志愿者认识到:虽然他们是自愿付出爱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行动而不受约束,志愿者必须重承诺、守信用,完成承诺的相关服务。

(三)从技术培训和使命感强化双方面着手,搞好志愿者培训。

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保持志愿者服务长效性的重要策略。由于志愿服务的随意性和无偿性,导致对于志愿者无法用利益来约束和管理,因而只能强化使命和责任感,感化和推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持久而良性地开展下去。因此,必须要在培训阶段明确和强调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和使命,使志愿者坚定信念,引导其以“志愿服务主人翁”的精神,负责任地完成预期服务。

(四)从细微处关怀志愿者成长。

关怀志愿者的工作和成长,是确保志愿者工作长效化的有力手段。对于招募、组织、培训好的志愿者团队,在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关怀、沟通和指导。当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挫折,或者为读者服务时因受到冷遇而郁闷、因工作内容枯燥而失去兴趣、对志愿服务动摇甚至准备打退堂鼓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关怀和指导,加强对提升其服务技巧的指导,适时地化解志愿者的心结,帮助解决工作中的不顺,坚定其继续志愿服务的信念,使服务能够长效地进行下去。

二、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个人服务意愿的长效性。

由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图书馆可以从多个层面采取激励和奖励,激发志愿者的热情。

(一)图书馆层面的有效激励。

作为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内一些免费资源进行奖励,对优秀志愿者给予一定的激励。比如,可向优秀志愿者提供免费机时、文献检索和索取优惠,享受图书和数据库访问优先权等。让志愿者付出的'辛苦在社会效益的激励中,得到肯定和认同,从而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二)学校层面的激励。

志愿者及其团队管理及激励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图书馆应当与学生处、团委、院系学生管理者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在学校的重视和帮助下,建立有关制度,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给予一定学分。参与志愿服务,在践行志愿精神的同时,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呵护心理,及时给予精神层面的激励。

积极主动地关心志愿者,定期召开志愿者座谈会,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提供帮助、心理上给予开解,从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关心和温暖志愿者,为志愿者营造一个温暖的团队。适当表彰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给予荣誉和鼓励,让志愿者感受到付出得到认可的成就感,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激励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必须注重把活动主体自身内在的兴趣、情感和需求的内激励与主体参与活动所受到的外部刺激而激起的动机、情绪等外激励相结合,从而实现发挥激励的积极效应。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实践,笔者深入学习了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和综合型等几种激励理论的相关问题,认为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目的就是致力于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和工作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内在动力的积聚、正确目标的树立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管理心理学注重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而激励理论就是该学科中重要的理论之一,积极应用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在高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完善激励机制,畅通激励方法和渠道,努力结合对大学生情感、思想、行为等教育管理的同时,将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实效。其二,有助于营造人性化教育管理环境,促进学生发展。利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把管理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需要理论等激励理论灵活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少一些刚性管理,多一点柔性管理,更加重视激发大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因素,科学把握他们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突出启发性、感染性等管理特征,必将使教育管理更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施科学化、规范化教育管理的同时既实现了学生人性化管理,又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进而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1、设置合理目标实施激励。

目标激励法是引导大学生围绕目标、明确方向、激励追求的有效方法。在此,积极利用期望理论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的成效。美国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体有意义、有价值行动目标对其行动选择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被管理者的期望值越高,激励目标的价值也将越高,则对被管理者彰显的激励力量就可能越大,促进积极性提高则越明显。所以,在学生管理实践过程中,笔者积极从三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和工作实际,制定出明确的奖励目标及措施;其次,善于借助集体心理的群体优势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最后,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紧张活泼、愉悦民主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管理活动的外部激励因素。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坚持以合理目标为诱因能使大学生把既定的努力目标与自身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能激起他们的良好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例如在管理活动中,要求大学生把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班级组织管理的重要目标,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把个体努力与集体目标相结合考虑。

2、树立积极榜样实施激励。

榜样激励法是利用形象化的典型楷模作为管理活动的参照对象,鼓励学习主体积极向榜样学习的有效激励方法。现代大学生形成了多元化的追求目标,同样并不排斥学习榜样的必要性,积极正面的榜样也是他们进取、发展、进步的重要努力目标。例如,高校适当创设有效活动情境,例举莫言、屠呦呦等典型人物的事迹,能让学生深切感受他们独特的成功经验及工作经历,从榜样中获取更为理性的认识,增强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能力。

3、物质和精神并重实施激励。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以一定的物质性因素来对学生实施有效激励,如学年度奖学金、实物嘉奖、任命学生干部、专业学科加分、免试等,也要善于利用校纪记过、扣学分、免除评优资格等惩罚措施,灵活借助奖惩手段激发学生树立应有的正确发展目标。同时,我们还要精心组织、公正地在学生中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各项荣誉评选活动,使他们在荣誉激励下收获学习和工作的成就感。这些适度合理的奖惩都将激励着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4、尊重信任关怀实施激励。

尊重是开展学生管理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个性、情感及选择,才能深入管理实践,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体察他们的举止言行,认同他们的需求和情绪,协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获得管理实效。信任是学生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要求,只有我们对学生施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最大可能地为他们创设便利条件,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这样才能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的目标或任务。关怀是学生管理中的切实行动,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他们的需求正是我们关怀的重点。我们要获取真实有效的激励效果,就必须时时关注学生在生理、求知、尊重、友爱、尚美及自我发展等的需要,力求在正面满足的同时又极大发挥激励的积极效应。

综上所述,积极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通过多层面、多视角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内化学习和工作动力,激发潜能,激励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只有坚持积极引入、分析借鉴新的科学理论和有效方法,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柔性”管理模式和人性化教育管理理念,在结合具体管理活动中不断探索、实践、分析、总结,才能推进并获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新成就。

【参考文献】。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设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应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设计管理;激励理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管理专业开设于,在专业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目前设计管理专业的为普文类,学制四年,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设计管理专业伴随着设计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受社会关注程度与日俱增,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中陆续开设。但是量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质的提高,质量逆向滑动的趋势在本专业中表现日益突出,将严重影响该专业的发展,也阻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设计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习惯不适应设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接受的为应试教育,学习所追求的是考试分数,他们大多关注所谓的考试范围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进入大学之后,因设计管理专业是培养创意型的设计管理人才,注重创造力训练,而多年养成的“填鸭式”学习习惯使多数学生不适应设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不能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考试或课程结束后即忘的一干二净,待到日后工作中需要时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得不从头再学,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功利思维影响设计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受现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对待设计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上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有用的、感兴趣的去学,其他专业知识如果对自身作用不大就消极地学习,甚至完全不学。诸如本应该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大四,很多学生只学考研所考的专业课或进行工作实习而不参与毕业设计的团队分工作业,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会系统而深入的完成一整套设计项目,对日后工作产生很大的困扰。

(三)自控力不足影响设计管理专业的学习风气。

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错误想法:只要考上大学就彻底放松了。甚至许多高中老师也在向学生灌输这种错误的观念。许多学生经历了高中阶段严格管理之后,在大学这种提倡自我学习的氛围下,往往表现出自控力不足的情况,逃课、上课睡觉、上课玩手机、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而在学生的专业教学环节中适当的引用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二、运用激励理论应注意的原则。

激励的意思为激发和鼓励,是按照个体的需求而对其内心的动机进行的连续性激发行为,激励的作用是尽最大的努力调动个体自身的主动和积极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能力,可以充分的激发人们的潜力,而进行激励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利益而奋斗。设计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应用型理论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又能使学生学有所用,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了在设计管理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应注意的如下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其天赋、能力、感受等都各不相同,不同激励措施对其产生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激励首先要了解学生不同的个体需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二)公平性原则。

j.s.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告诉了我们公平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人积极性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激励也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目前的大学生年龄为90后,虽然从年龄来看已经成年,但是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看待事物的态度有时比较简单,同时自尊心较强,对于像是奖励、荣誉称号、名次之类的激励措施较为敏感,如果这些激励措施的分配使其信服,那么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反之则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公平感,挫伤其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很难引导学生达成某种目标。而作为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对待每位同学都应该公平、态度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人类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层面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出,物质需求是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而精神需求则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时候,需要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好达成目的。而教学环节不同于企业管理,学生群体不存在太大的经济利益纠葛,所以对学生的激励方式以精神激励为主。但是,物质需求是必须要被满足的,否则会引起不满,所以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制定一些物质奖励的政策,用以调动积极性。设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高的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多课外实践机会。笔者会利用学生这些课外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联系一些有相关专业需求的企业,完成一些诸如项目策划、品牌推广等实践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了相关的企业找不到专业策划人员的窘境,同时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并收获相应报酬,一些学生还因为这样的学习、实践经历找到了对口工作。这样的激励措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对设计管理专业的兴趣。

(一)运用情感激励消除潜在的情绪障碍。

大学生虽然从年龄来看已经成年,但是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且不少是头一次离开家、远离父母来到异乡求学,心里难免产生不安全感等主观情绪,看待事物、周围的人也更为敏感,对于周围的评价也格外在意;此外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大多为非美术类考生,大部分学生没有绘画和设计基础,而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绘画和设计基础,在学习中可能会因为缺乏基础的设计知识而导致对专业理解不深刻,在项目管理中很难与设计师进行沟通,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容易产生挫败感。此时,就要求任课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去教导和包容学生,从零基础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消除学生潜在的情绪障碍,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因为对某位老师的个人偏见便放弃对该名老师所授课程的学习;反之,出于对某位老师的敬佩,就对该名教师所授课程有着不竭的学习动力。这种现象表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去走到学生中间,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通过情感的交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时,会尽快在第一时间记住班里所有同学的姓名,并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微信等社交账号,方便学生联系自己,回答学生在专业上遇到的困扰,做到有问题及时答复。这样做会使学生感觉到他在群体中的重要性,从而无论课上、课下都会更努力地学习。

(二)运用目标激励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设置可行的奋斗目标。”当学生达成某个学习或自我规划的目标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反之,教师要帮助其找出失败的原因,帮助其实现目标。通过目标激励,有助于帮助学生早日制定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规划。

(三)运用竞争激励收获良好的学习风气。

竞争激励也是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可以收获良好的学习风气。如在设计管理的教学环节中发起竞争,可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分组,使小组之间产生对比,这样可以鼓舞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锻炼设计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竞争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所以在运用竞争激励时需要注意适度原则,以免适得其反。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生着伟大变革的时代,在当下“万众创新”的新形式下,高校设计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潮流,适时进行创新。激励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已经在社会的多个领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展现了其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深入地研究有关知识,并将相关理论付诸于实践中,激励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光明.管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5.。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陈旧与落后的理念呼唤激励理论的介入。管理理念在整个高校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支配与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管理的效果与质量的好坏。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慢慢地成为了管理领域主要的管理方式,被很多管理者所认同和采用。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长期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经验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影响,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共赢局面。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的不足,激励理论具有天然的修补性。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诞生和发展的,能够妥善应对信息时代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激励理论名为“激励”,暗含其是一种能够调动主体积极性的理论。而当下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尊重的理论,作为一种弘扬人性的理论,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为解决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提供保障。其次,过于注重行政化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呼唤激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一些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行政指令过强,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低;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管理上,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采用从上而下的监管方式,而对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则较轻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使高校广大教师的高效教学大打折扣。而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彰显个人权益、倡导满足个chinaadulteducation/8中国成人教育人需求的理论,对于调动人们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服务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激励理论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考核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考核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选择、学术与教学的平衡等。其中,最后一点尤为严重。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对行政的管理重于对学术科研的管理,这是高校管理的失衡体现。这种失衡导致教学受轻视,科研成绩被过于强调夸大。在政策的不合理倾斜下,很多高校教师为了完成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过于简单容易,高校学生普遍“入口困难出口容易”的危象不仅让摆托高考压力的大学生过于放松,也导致教师没有教学的压力,疏于对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的钻研。作为一种以倡导满足个人更高层次需要为基础的理论,激励理论对于平衡教学管理工作、引导教师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一)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化的高校教学与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思想,它的核心是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为基础,充分激励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达到工作目标。首先,高校教学管理应有一个最高理想与最高理念,那就是教职员工第一。把“人”即“教职员工”的`地位提高到组织活动以及决定高校存亡的重要战略地位上。这种思想与学生至上的管理理念相反,它超越了学生至上的管理思想。在激励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前瞻性,激励教职员工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内在需求的外化,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至上。其次,激励原则是高校教学管理人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经济时代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工作动能,必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管理方式。最后,对教职员工需求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出发点与归宿。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对于物质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教职员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关心教职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及身心健康情况,尊重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平等交流,在管理中以实现和满足教职员工的一切要求为出发点和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和满足教师的需求、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将教师放在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要树立这样的思想:要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成长,应该让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与智慧,要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智慧。高校应该转化管理的对象与重点,将管理事务转化为管理人,学校的任何政策制度以及措施的制定都应该以人本管理为主导思想,而且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程中应该在高校从上至下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本情怀。

(二)刚柔相济:建立柔性与刚性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这种控制是以满足和顺应人的心理为基础的,引导教职员工从内向外地自发积极主动工作,而不是通过硬性的制度与政策来实现目标。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事物有着成熟与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对管理更倾向于以理服人,柔性管理的理念与高校教师的心理以及劳动特点相吻合。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柔性化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中融进关爱之情。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走长远发展的管理之路。

(三)“教”“研”平衡:处理好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应该坚持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科研要完成效益转化,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用科研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研,将科学研究的过程搬到课堂,将二者有效结合,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师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展开科研;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将科研的思维与态度运用在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特征,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四)全面科学: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体制。

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三个方面。首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应该与教师的考核绩效挂钩,包括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计划制定、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使用等。其次,对教学行为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考核。目前没有绝对科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听课、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工作行为直接给予评价与评估;二是通过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或者出勤等情况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适当的评估。最后,对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对考核的对象要有全面的把握,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客观地进行评估;二是对考核内容的选择要恰当与合理,考核的内容应该是教师教学内容的浓缩与重点,考核要抓住教学工作的本质准确评价;三是考核的手段应该多样化,秉承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考核体系的可操纵性、信度以及效度。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校情,设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公平有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按需激励、差异性、制度与人性化相结合等原则。激励制度的实施以高校教师的需求为基础,在科学原则下进行实施激励行为,能更好地去满足教师的需求。

如何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论文

论文摘要:激励机制是高校教师人才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调动教师工作的潜能,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高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高校教师独特的职业需求出发,在对高校教师现有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优化和完善的主要内容。

1、激励机制能有效满足教师的需要,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需要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求获得补偿的主观感受。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而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一定的需要往往要有特定的激励去满足。只要针对性地实施激励策略,了解个体的需要,才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实施教师激励实践时,主观上要有意识地把实施激励与实现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针对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急其所需,分别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确保一个稳定优质教师队伍的形成。

2、激励机制能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在高校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一方面要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进一步认可、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增强自己作为一名现代经济时代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教师在对比中找出差距,从而修正和调节自己错误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造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群体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激励无论从教师追求的目标,还是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来看,它是教师行为的动力系统。进行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营造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群体氛围,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鞭策和推动作用。在这种氛围下,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的创造性潜力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各高校均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其运行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客观上说,现行激励机制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发挥的作用有限。

1、激励层次和结构较为单一。

现有的激励手段主要以报酬激励为主,忽略与员工的沟通和为员工提供职发展机会基于工作本身的精神层面的制度安排。作为高校而言,其目标应不只是教学和科研的量化业绩的实现,还应辅之以高校的社会价值,如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个人的成就感等。应尽可能使高校委托给教职工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尽可能促进教职工积极向上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2、工作业绩评价和考核不够科学。

目前高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主要以上级评议和民主评议为主,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为了测量教师的劳动,现行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以教学科研为导向,以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业绩指标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这些指标包括: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承担科研项目及完成经费情况、获得成果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教材)多少等,尤为注重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就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高水平的成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量化考核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和科研人员必须为积累一定的成果而疲于奔命,从而缺乏必要的思考、积累及创新的时间,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成果。这种过于细化和绝对化的量化考核指标会导致很多教师在科研上急功近利,相互之间争抢科研经费,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下降。

3、激励内容忽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工作环境建设。

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创新之地,应具有较高层次的组织文化和明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在给予人才优厚待遇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给高层次人才提供高薪、高福利,甚至还有对家属的照顾政策,但却很少考虑到工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才能能否得以发挥、工作的环境、学术的氛围,这些都是决定他们能否留下来的重要因素。高校需要的不仅是几个高水平的优秀人才,还有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即使能够吸引到一些优秀人才,也没有能力留住他们。

基于教师之间具有分明的层次特点,对教师激励不能笼统地总结为更注重精神满足或物质需求,而要通过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把具有共同需求的人划分为一个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建立相应的激励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激励,以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对于学科带头人等高收入阶层,要注重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多出学术成果。对于骨干教师,既要注重在物质待遇上多关心他们,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为发展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对于青年教师,则要注重培养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帮助其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人才开发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人才培训发展机会。高校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让有培养前途、有潜力的教学科研人员或出国访问、或读博读研,为培养人才和多出成果提供一切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在设计薪酬以及精神激励等机制时,在倾斜重点的同时,要兼顾不同人群的激励需要,激励全体人员努力工作,形成合力,保证学校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

2、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考核评价是对教师工作实现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对教师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必须建立一个适合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一也称360度评价法或全方位评价法.它是一种从不同层面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用多个视角对教师进行综合反馈评价的方法,也就是有被评价者本人以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单位领导、专家、同行和学生,分别从相关的指标内容(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等)对被评价者的绩效、工作能力、特定的工作行为和技巧等进行全方位的匿名评价。然后由专业人士根据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对比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向被评价者提供反馈,评价结果的反馈包括被评价者的工作业绩状况、取得工作成果的原因、可能有的奖惩情况、评价者的要求、建议和期望等。以达到帮助被评价者找出组织或个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与发展需求的过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着眼于管理的过程和职业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来源获取管理过程的反馈信息,并客观地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支持和鼓励教师不断改进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和绩效,通过对教师的激励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与增值,达到教师、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3、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白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很强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如何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论文

论文摘要:激励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因素。文章对现有的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充分研究借鉴.通过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类型教师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教职工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团体社会活动,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发挥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其核心作用是激励。激励,即通过某种刺激使人产生动力。高校教师从事个性极强的、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其可控性较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调用行政管理等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结合高校的实际并从教师的需求特点人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通过对人才的激励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与增值,达到自我实现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协调一致的目的。

1国内外学者对激励理论的探讨综述。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很多成熟的理论。例如,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赫兹博格的“双因素理论”指明,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即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在中外纷繁复杂的激励模式中,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概括各种激励理论的,当数罗伯特・豪斯提出的激励综合模式。他提出了用数学公式表述的激励模型。该模型综合了几类激励理论,把内、外激励因素都归人其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职工需求的研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问题开始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尤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已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徐宏毅将经济理论引入高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中,用委托代理、声誉理论等方法研究和揭示高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内在规律,提出修正的工资激励模型及“知本市场”;王学东运用罗伯特・豪斯综合型激励模式探讨通过强化内激励,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途径;王萍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高校薪酬激励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以便有效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研究将对现有的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充分研究借鉴,在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适合高校教师激励措施,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2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必须了解、分析教育的特点,并根据特点进行工作。从高校教育的需要特点出发,对现有竞争环境下高校教师的需求特征和激励机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1)研究探讨高校现行激励制度的主要方式,挖掘出其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目前各高榱采用的较常用的激励制度主要有:首先,合理拉开津贴差距,兼顾绩效公平。目前很多高校都保留一定的基本工资,再结合教职工的努力、能力、个人业绩、岗位等因素,实行以分类、分级、定岗、定酬的聘任制,拉开了津贴差距,适当规范每类每级的相对收入差距,遵循“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原则,来进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的改革。

其次,加大科研产出津贴、教学课时津贴和教学成果津贴的力度。对于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以利于调动高级人才的积极性。优先考虑业绩突出教师的职称评定,以此加大激励力度。同时,对聘任制度、考核制度、教学评估等配套制度也做出相应改革。

(2)分析先行高校激励措施的弊端。

目前,在高校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激励管理措施,虽对激发教职工热情和创新能力有一定效果,但在管理措施中没有完全以人为本,忽视研究人的管理。例如:现行的高校激励机制缺乏分析心理要素,而且重视报酬轻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等。因此,致使教职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追求进步的责任和动力。

(3)分析高校教师需求的特点,从而制定可行的科学的激励方案。

首先,根据高校教育需求的特点,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成就感、家庭美满程度、学习进修、是否受到重用、能否发挥特长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科学描绘出高校教师的需要特点。

其次,满足需求是发挥教师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因此,我们从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有效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的对策和方法,并设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具体措施将在第3节中进一步阐述。

3结论和建议。

3.1研究结论。

根据某高校问卷调查,可以归纳出高校的教师需要总的特点是:物质需要的简朴性、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和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在被调查的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0%,占到总被调查人员的34%的教师具有高级学历(博士),而35岁以下的教师占到28%.通过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各类员工相比较,年轻的教师较注重生存性需要,而对于高学历的教师更关注发展性需要,高职称的教师更加需要成就感。

重视满足高校教师需要,科学引导其需求,尊重他们的需求差别并对高校教师进行差别管理,并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指导管理。

(1)注意满足教师生存性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发挥各类措施的激励作用,实行将工资、津贴与绩效挂钩的校内分配制度。分配方面,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新性,挖掘人才资源的潜能。在分配方面,在国家标准工资已经给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思想,将校内津贴分配到位,并拉开一定档次,用高报酬鼓励贡献大者;在评职称方面,将贡献和水平因素为主,资历和年龄因素为辅;在选拔和培养上,以学科建设为出发点,制定完善的选拔和培养计划,选拔有培养前途、对学校长远发展有利的人员进修和深造;在科研方面,避免“遍地撒网”的平均投入的做法,重点扶植势头好、有前途的学科群体,激励其多出、快出成果。

(2)注意为中高学历人才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增强其工作信心,而且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决非仅仅满足于对现有职务或工作的胜任,其深层目标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对自己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有较一般人力资本更强烈的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同时还有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符合高等院校与教师个人发展的长远利益。因此,高校管理层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建立健全立体的教师进修培训体系,把使用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的挑战,过专业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培训,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沿各自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前进,符合其心理动机,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与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3)采取切实措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激励制度要有层次性。考虑到每个高校教师的岗位不同而且个人能力、努力程度、对学校所作的贡献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的激励也应适当分层次,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根据人才的科技成果、科研水平、对社会贡献程度等情况,建立相应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或起主导作用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应给予相应的高层次激励,一般教师则给予较低层次的激励。根据各年龄层的教师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对于高校的中年骨干教师,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其提供担当学科或课题的带头人的机会,对于年轻教师,规划其发展方向,定位于科研型或教学型,鼓励其多参与科研梯队或立志于教学型课题的申请。院系单位要具有分配自主权,允许其制定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政策。这样,不同层次的激励就刺激了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我国高校的传统人事管理方法多以静态管理为主,侧重于对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平衡、任用、调配等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事”,而非动态的“人”,尤其是忽略了对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这种人事管理机制虽然能够保障人事运行的平稳,但是长期如此,会导致作为主体的“人”在需求上得不到满足与尊重,而出现人才流失或者消极工作等情况。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人事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事管理机制传统,理念落后。

我国的高校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在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上较为传统,缺乏活力与创新力,激励的自主决策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较为僵硬和呆板。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色彩使高校的人事管理带有明显的政府行政管理特征,在管理过程中过于强调管理的事而忽视了人的需求。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明显将人的需求边缘化,从整体上把教师当作一种资本投入,并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地压缩这一成本,而并非将其真正地当作一种建设性资源来对待,没有制定有效、系统的激励手段来开发这一资源。

(二)教职工职业期望值降低。

高校教职工群体一方面追求职位上的升迁,另一方面也追求专业技术资格和级别上的变动,然而在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下,高校教师的职称与职位升迁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而行政升迁制度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高校的高级职称数量有限,并且行政职位也有限。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职业的希望也大为不同,部分教职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失望,从而降低了其发展的动力。

(三)绩效考评结果模糊,公平性难以界定。

高校人事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措施长期以来一直是其重要的激励手段,然而,高校的绩效考核却大多流于形式,考核的优劣难以比较,并且考核标准没有量化,随意性较大。但是,绩效考评结果却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些考评工作的不透明、结果的模糊,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一)转变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管理理念问题,传统的管理对事而忽视对人的激励。现代管理则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对此,高校必须将人事管理理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当作一种“潜力股”,以动态的激励措施去发掘教师具备的潜在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认为教师应当根据生硬的规章制度去严格办事,办好事就行,这非常容易让教职工群体形成“大锅饭”的消极思想。我们不仅要建立一套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还要给教师全面的自主权,引导校园和社会舆论,以高尚的价值观与使命感去真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建立和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高校人事管理要注重考评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让教职工明确考核的标准,以公平性的环境去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在考评指标中要将教师的工作表现以及创造成果真实地记录,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各教师层次之间的差异,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级指标,使人事考评建立在科学与公平的基础之上。另外,高校考评指标透明,并且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合理调整教师投入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三)明确内部需求方向,灵活选择激励措施。

有效的激励措施必须建立在满足群体特殊需求的基础之上,高校教职工群体的需求时根据工作环境与教职工自身职业预期来决定的,没有哪一种激励措施是普遍适用的,各激励理论都相互补充。因此,高校人事管理首先必须深入内部调研,明确教职工的需求方向,并且根据内部环境变量来灵活地选择激励措施,确定激励的范围,建立适合本单位的激励体系。

(四)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在现代高校人事管理的激励措施中,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虽分属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但是都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不同需求层次的教职工对于不同的激励手段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分清激励对象的需求层次基础上,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明确激励标准与目标,创建一个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如此,方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五)强化人事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与能力。

高校人事管理在运用激励措施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与正确,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激励措施的执行效果。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将强化人事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通过提高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来确保激励措施指定的合理性,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论文

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依靠,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契约作为一种教师与高校之间隐性的契约关系,对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中介作用。

一、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一)心理契约的定义。

心理契约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组织心理学家chrisargyris提出的。随后,levinso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关系双方并未意识到的、却统摄双方关系的相互期望。levinson的概念强调了心理契约双向性以及其内隐和期望。组织心理学家schein在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在组织行为研究中的意义,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存在的一种隐性的、未书面化的期望。

20世纪80年代,rousseau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或信念,强调其形成是单向的、个体的。目前,心理契约的定义尚无定论,但是学术界对其有基本共识,即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不成文的、内隐的相互期望的总和。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就是民办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内隐的、非正式的相互心理期望和理解。

(二)心理契约的维度及特点。

目前对心理契约结构,学术界常见的划分方式是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二维结构说最早是由mac-neil提出的,他认为组织与员工间的契约关系可划分为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两种,后来此观点得到了rousseau等人的验证。rousseau&tijorimala()、lee.c&tinsleych()等人又先后提出了三维结构说,即关系成分、交易成分和团队成员成分。,我国学者李原、郭德俊基于中国本土研究,提出心理契约在“员工对组织的责任”和“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两方面,均包含规范型、发展型、人际型三个责任维度。

在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致认为,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包括学校责任和教师责任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都包含交易型责任、发展型责任和关系型责任三个维度。交易型责任是指高校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教师遵守高校的管理规定并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发展型责任是指高校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在工作中自觉付出并为高校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关系型责任是指高校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关怀,教师则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与经济契约不同,心理契约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内隐的、未成文的相互期望,其内容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动态性和期望性等特点,主观性即心理契约的内容以及心理契约的实现与否,与组织和个人的主观认知密切相关。动态性即心理契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内隐性是指心理契约是一种不成文的、隐藏在双方内心的契约。期望性是指心理契约是契约双方相互的达成一致的心理期望,是对双方责任与义务的承诺。

(一)主观性更强,工作自主性需求更高与公办高校采用编制内人事管理不同,民办高校人事管理采用劳动合同形式,教师与学校之间只对合同内约定的双方权利和义务负责,在这样的关系下,心理契约的主观性、随意性就更大,如果学校没有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就会导致教师心理契约的违背,甚至不顾违反工作纪律,出现擅自离岗等极端行为。同时在这种只对劳动合同负责的关系认知下,教师对工作的自由度、自主性需求也更高。

(二)期望性明显,物质与精神需求双高从物质层面讲,民办高校教师的薪资福利水平不及公办高校,付出与得到往往不对等,物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精神层面上,作为教师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民办高校因其办学性质,在当前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不及公办高校,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精神需求和所期待的社会回报也无法满足其内心的需要。加之民办高校本身对教师精神生活的不重视,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缺乏归属感。因此民办高校教师较公办学校对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很高,物质上希望得到合理的报酬,精神上更加渴望学校、社会对自身身份的尊重和认可,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也更强。

(三)更具动态性,需求差异显著公办高校与教师之间属于编制内人事关系,这种关系相对比较稳定。而民办高校与教师之间属于劳动合同关系,容易随时间、学校发展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导致彼此达成的心理契约更具动态性。双方的义务和职责一旦没有达到彼此的期望,就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或破裂。学校为留住人才,往往会出台各种措施,如提高合同违约金,提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薪酬等,造成处于不同维度心理契约阶段的教师需求差异也更加显著,如心理契约处于交易型关系阶段的新教师对经济利益需求更高,而发展型关系阶段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对尊重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需求更加突出。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理论。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将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规范化和固定化,以满足激励客体的心理需求,与激励客体形成互动,实现相互期望目标的有效管理系统的总和。文中在了解民办高校教师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教师激励模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经济为基础的激励,构建长效、公平的、经济与心理平衡的全面激励机制。从激励目标、激励方式、激励过程与激励效果四个方面出发,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模型如图1所示。从学校和教师双方激励目标出发,实施长效激励,推行全面激励,利用情感激励,注重公平激励,达到教师与学校的协同、共赢和发展的激励效果。

(一)实施长效激励,注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民办高校要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出发,着力打造长效激励机制,制定长远发展的人才激励政策,确保教师激励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如学校对高职称人才的激励政策应放眼未来,从未来学校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而不能局限于当前。打造长效激励机制,需要关注和引导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方面尊重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提供职业咨询与发展机会,创造顺畅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教师体会到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心。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对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激励措施,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积极的引导和规划,使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长效师资管理目标相一致。

(二)推行全面激励,关注教师需求全面激励就是强调激励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关注与教师之间心理契约的建立、维护、违背与修正的全过程,全面了解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多样化激励手段,既要通过优化分配制度、完善奖金福利制度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物质激励,又要运用关心、赞美、尊重、信任等精神激励方式,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人才选拔晋升制度等,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同时考虑不同学历、职称、年龄、教龄教师的心理需求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满足他们不同的合理需求。不仅关注事前和事中的激励,还要注重事后激励,对心理契约的违背给予及时的原因分析与纠正。强调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重视教师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情感激励,注重沟通与交流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正式契约的稳定性远不及公办高校教师的编制内人事关系,加上民办高校本身办学成本投入的压力,所以仅仅依靠物质激励和制度管理是不够的,民办高校更要注重情感激励,建立情感激励机制。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困难,如建立教师互助基金,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帮助他们安居进而乐业。对教师进行健康投资,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提供体育锻炼、娱乐放松场所,定期组织团队活动。注重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了解双方内隐的心理契约,以便更好地满足各自需求。工作之余与教师打成一片,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使其产生归属感。在构建和维护良性心理契约的同时,民办高校也要建立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机制,及时修正心理契约违背造成的负面激励,引导教师以积极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如院长信箱的设立和及时处理,网上意见反馈平台,设立领导接待日,开展沙龙活动等形式,让教师以积极的方式倾诉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和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及时修正和化解教师和学校的矛盾,疏导教师的不合理需求。

(四)注重公平激励,构建和谐校园公平理论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基础。公平理论指出,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相对值。这种相对值更容易让教师产生不公平感,影响甚至破坏教师与高校间良好的心理契约,进而形成人际矛盾,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激励需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创造政策明了、程序公开、操作规范、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激励环境,倡导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理念,营造和谐宽松、积极进取、互助信任的文化氛围,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与忠诚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从而自觉做好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总之,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进行优化,实质上就是充分重视学校与教师之间无形的内隐的心理契约关系,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激励模型,重视长效、全面、公平的激励,有效运用情感激励的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实现教师资本增值,达到民办高校师资管理的战略目标。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激励理论是指用特殊的方法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以最大程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鼓励带动人们实现预定目标。激励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在因素起促进作用。外在因素是指,主要靠外力来进行发展,例如,经营者采用各种激励手段,了解被管理者的需求,以此用各种手段来激励被管理者不断前进,最大程度的激发其努力工作,使被管理者为了自身需求不断向上的进程。怎样开展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其重要部分还是在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引进激励理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激励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首先,依靠需求进行激励,该理论是建立在自我需求的基础之上,管理者将激励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员工的'支持鼓励,激发其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依据状态进行激励,和依靠需求进行的激励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最终目的是以激励理论为中心,分析客体的发展状态,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将客观问题进行高效的解决。只有真正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相关领导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企业才会得到发展和进步。最后,根据状态进行激励,其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让员工的利益得到满足,提升员工的凝聚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益。

促进员工价值的实现。在企业工作的每位员工都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自我价值在个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应提供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员工的自身的潜力得以发展。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能力,而激励理论的应用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1.建立合理公平的竞争平台。

公平竞争不仅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乃至国家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会有相应的回报,借此来满足内心的渴望。只有公平的竞争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上进心。一般企业会根据员工适合发展的方向将之分配到各个部门,并根据能力水平进行职位安排,以确保每位职员的潜力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企业就需要制定一个严谨的选拔标准。现如今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做到这一点,许多员工本身达不到职位要求,却借助不正当地手段依然在位。

2.为员工提供身心保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律也相应的变快。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来自不同或相同方面的压力,若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并能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解决或缓解职工的生活负担和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则员工必定减少压力,增加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尽全力。因此企业应建立适合每位员工的福利制度。福利的内容有很多种,首先可以为职工的生活提供便利的福利,比如职工食堂、宿舍等;其次可提供保险福利,比如职工意外伤害保险;最后可以为完善休假制度,让员工及时地休息以得到状态的调整,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工作。

3.创造融洽愉快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满意度。

在企业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员工的发展以及提高员工的协同合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项工作也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者可以为员工提供舒心的工作环境,包括茶水间以及员工的休息室的设置。企业可加强费用资金的使用分配,将一小部分资金用于员工的生活补助中,如员工坐公交车上班,企业可以适当对其报销;提供卫生良好的食堂,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4.加强对员工的情感激励。

企业要想达到激励政策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情感激励贯穿到激励的全过程,并与他们的情感状态相联系,以此达到满足心里的需求,使之处于情感兴奋状态。管理人员应及时的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的意见。在良好心情的状态下工作不仅能够激发热情,更能提升效率;若每位员工如此,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的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许多企业都注入了激励理论的应用,并且应用的范围越发的广泛。激励理论旨在促进激励员工热情,激发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而激励理论的应用需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及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2]叱华娟.在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思考[j].经营管理者,,(27):16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