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热门18篇)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热门18篇)

ID:9306313

时间:2024-01-20 18:42:14

上传者:梦幻泡

小学教案是为小学生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它通过系统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请大家参考以下小学教案范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和改进,使教学更加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模板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解方程组的过程,体会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通过代入消元法,使学生体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数学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选择将哪个方程适当变形,使所选择的方程变形后系数较简单,使得代入后化简较容易并最终使方程组的运算较为简单。

(一)阅读静心:(读一读)。

阅读提示:阅读、理解并记忆以下相关概念。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活动:学生提前候课,课代表组织进行理解性阅读。

设计意图:一是课前静心,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二是通过课前阅读加深对前节课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旧知检测(抢答游戏)(比一比)。

看谁掌握最好,看谁反应最快。

1.判断题:

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不是,因为方程有三个未知数)。

(2)(不是,因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

(3)(不是,因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

2.选择题:下列哪一对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已知方程,(1)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2)再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并比较哪一种形式更简单。

学生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抢答,如果前面学生答错,后面学生可立即起来补充。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想一想)。

问题导思: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题中包含有几个等量关系?你能勾出题目中体现等量关系的句子吗?并写出等量关系。

3.你能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解决此问题吗?(只列方程(组),不求解)。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尝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解法一:设胜x场,则负(10-x)场。

(2)解法二:设胜x场,负y场。

列一元一次方程得: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比较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比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学过,会求解,二元一次方程没有学过,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求解,怎么办?引出学生求知欲。

【第三环节】师生合作,探究新知(议一议)。

问题: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通过什么数学方法将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派代表讲解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5、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师准备:小棒,小黑板。

学生准备:11根小棒(10根1捆)。

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正确计算11减几。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1减几。

1、师:你们能从11倒着数到0吗?

2、板书9+()=118+()=117+()=116+()=11让同学们口头计算。

3、师:大家看,黑板上有几根小棒呢?(8根)如果老师要拿走5根小棒,可以怎么做。(直接拿走)用算式怎么表示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1、教学方法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根小棒呢?(一捆加一根小棒)。

生:11根。

师:老师想从这11根中拿走5根,和刚才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捆起来了。

师:我们这里零的一根可不可以直接拿走5根呢?

生:不能。

师:哦,那我们就遇到新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新问题。(板书:11减几)同学们一起来把课题说一遍。

(2)引导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零的一根不够拿出5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举手回答。

学生甲:我们建议用1捆零1支小棒来分一分,可以解决。

学生乙:我们认为可以用列算式来算出结果。

学生丙:我们更愿意先分小棒,再把分的办法用算式记录下来。

师:好,就按同学们的意见,先分小棒。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又多又巧!(学生积极思考后,分小棒并进行热烈的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请介绍你们的'分法,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思路。

学生甲:先拿出这零的1根,然后把1捆打开。从10根里拿出4根,4根加1根合起来是5根,剩下6根。

学生乙:先把1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5根,把零的1根和剩下5根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根。

师:真不错,同学们想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但同学们觉得那种方法更简单呢?(第2种)现在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一遍。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从10根里拿出5根还有几根呢?(5根)这5根和原来的一根合起来就是(6根)。

所以,我们的方法是:先打开一捆成10根,减5根剩5根,剩下的5根还要加上原来的1根,这样我们就能算出11-5=(6)。

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把小棒放起来。

2、探索多种算法。

师:刚才我们用分小棒的方法算出了11-5,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再开动脑筋想一想,举手回答。

引导同学们:

(1)想加法算减法。因为6+5=11,所以11-5=6。

(2)倒着数数。减一个是,减二个是。

师:我们一共用了几种方法来计算11-5呢。(3种)。

无论那种方法都能算出11-5=6。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大家,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1-6吗?(除了讲过的3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因为11-5=6,所以11-6=5.)。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小黑板上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呢?

生:11个。

师:那老师现在遮住了3个,用算式表示是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学生甲:11-3。

师:如果老师遮住了8个,用算式表示是举手回答。

学生乙:11-8师:你们会算吗?用得的那种方法呢?

学生甲:

学生乙:

师:我们用一副图形就能说出两个减法算式。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同桌的同学分一组小棒,随意分,分成两组后,一人说一个减法算式。(例如:将11根小棒分成5根和6根后,就可以一个说11-5=6,另一个说11-6=5。)。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11减几)有几种方法?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模板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2、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出示本节课课题《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展示出本节课3个复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二)复习(5分钟)1、复习除法的性质:2、复习乘法交换律:3、复习乘法结合律:

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

(三)、及时训练、学生口答。(1分钟)。

根据运算律,在里填适当的数。42=67。

(三算)巧算、妙算;

(四查)检计算是否正确。

2、养成自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惯。

(五)开放与探究(2分钟)。

(六)想一想(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

(七)、拓展延伸。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

(八)、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说明:

微格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表达应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2)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过程,写出讲解、提问、演示等教师的活动。

(3)应用的教学技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种行为可以归入某类技能,应在对应处注明。对重点训练的技能应注明其构成要素。这样便于检查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果,是训练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一项内容。(4)学生行为。教师能估计到的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于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5)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次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6)时间分配。教师预计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所需的时间。

班级:学科:课题:角色扮演者:指导教师:教师签名: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10分钟

班级:主讲人:葛祎潇学号:201201010236日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ppt展示,动画演练,课堂师生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目:小学数学。

课题:圆的面积。

训练技能:训练技能、动手思维拓展技能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5+6+3=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

6+6+6+6=24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 品 名 称 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 袋

200克 袋

500克 袋

800克 袋

总 重 量 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 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p18 p19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 8千克 9000克

(2)4吨 7千克 3900千克 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

1 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p21 p22

1. 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重多少?

引入单位吨。

2、 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

3、 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吨。

4、 练一练。

完成课本p22页的练习。

5、 数学故事

请同学讲述曹充称象的故事,再讨论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然后完成课本上的计算。并谈自己的想法。

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23至2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千克、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其单位的进率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2、进一步巩固吨的认识。

3、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完成第一题。

注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强调看称的单位,不同的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2、完成第二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完成各物体的质量的连线。

3、完成第三题

比较大小,注意不同的单位,数是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只有将它们改写成同一单位才能比较大小。

4、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

5、5、6、7、8题,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知搭配的全过程,同时训练学生有序思考。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配菜的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菜?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一种素菜和两种荤菜作为星期一的菜谱。

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 同的配菜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3、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菜谱的情况,会有学生说菜的种类太少,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将菜谱适当调整为二荤二素。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借助摆学具、列表、连线(画搭配路线图)等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解决问题,并发现每种荤菜与素菜搭配都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两种荤菜,所以是2个2,就有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教师出示二种荤菜三种素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励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解决,做完之后,跟小组的其它同学比较一下,看看哪一处方法最好。使学生明白,摆学具、连线、画图表都太慢民,而且容易漏掉或重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

4、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

小学数学负数教学教案

1、在前一刻《温度》的学习基础上,将要拓宽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通过学习后,学生将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这种理性认识观察生活中的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2、教材通过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引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感受正、负数及0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较好基础。

1、第一课时《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零上、零下温度的区别、读写方法,并形象而生动地感受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2、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感知正数与负数,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负数是根据需要来界定的,体验具体情境中的负数;知道正负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尝试、探索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了解0的内涵。

小学数学负数教学教案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投影仪。

1.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举例说明,有没有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2.如果用正数表示盈利5万元,那么-8千元表示什么?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分析: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与原数具有意义相反的数.负与正是相对的,增长-1,就是减少1;增长-6.4%就是减少6.4%,那么什么情况下增长率是0?当与上年持平,既不增又不减时增长率是0.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

美国-6.4%,德国1.3%,法国-2.4%,英国-3.5%,意大利0.2%,中国7.5%.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如盈利-2千元,就是亏本2千元;前进-3米,就是后退3米;浪费-14元,就是节约14元;向南走-7米,就是向北走7米,因此盈利2千元与盈利-2千元具有相反的意义.

1.课本第5页的第8题.

点拨:增长-3.4%,就是减少3.4%,所以这一年里这六国中中国、意大利的服务出口额增长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服务出口额都减少了,意大利增长最多,日本减少最多.

2.补充练习.

解:向西走10米,记作-10米,那么这人走12米,则表示向东走12米,再走-15米,表示向西走了15米,即这个人从a地先向东走12米,接着再向西走15米,此人这时应该在a地的西方3米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正数、负数的概念是否有了进一步理解?请你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数的量.

课本第5页习题1.1第4、5、6、7题.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10分钟

说明:

微格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表达应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2)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过程,写出讲解、提问、演示等教师的活动。

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于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5)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次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6)时间分配。教师预计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所需的时间。

班级:主讲人:学号:日期:

设计者:学号: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数学。

课题:高一的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主要的教学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强化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判断某一元素“属于”或“不属于”某一集合能选择三种方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讲授形式,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中例子相结合,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小学数学微格教案模板

目:数学。

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执。

教:吴丽萍。

训练技能:

设计理念: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体会百分数。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训练技能执教者教学目标吴丽萍。

教学课题教学时间。

百分数的应用。

(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技能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复习巩固。

百分数定义: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数。

出示例题:盒子中有45厘米^3的水,结成冰由题目引导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提出相到题目解答过5分钟后,冰的体积约为50厘米^3。

左右师:由此题,运用所学百分数知识,能提出哪关问题,开拓程中,达到复些问题?

学生思维。

习强化效果。

生:(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引新。

盒子中有45厘米^3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厘米^3。

问: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吗?

生:“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生:可以画图,这样就可以看到增加了多少,然后就可以算出“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及想到的解题方法都很好,这道题就是从画图开始分析的。画图分析:水的体积:

45厘米^3。

冰的体积:

50厘米^3。

增加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都要来帮忙,可热闹了同学们相不相去帮忙呀?我们就去看看,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出示课件:场景1)。

2、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来了哪些小动物来帮忙?请你数一数、找一找。(反馈交流,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2:我们先来数一数小熊吧!出示课件(小熊从场景中跳出来)学生边看边数。小熊有多少只?(生反馈,师板书)我们再来数小鹿有多少只?课件出示小鹿,学生齐数。(板书)。

3:小熊现在要找小鹿当朋友,一只小熊只能找一只小鹿,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对比)(小熊4只,小鹿4只,它们是同样多的)。

同样多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我们用等号表示。4和4中间就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课件(等号)这就读作4等于4。(指导学生读一读,再学习等号的写法。)。

4:现在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和小猴子吧。(出示课件)。

请学生摆小圆片当作小白兔、小三角当作小猴子。

师:现在你为小白兔去找小猴子作朋友,1只小白兔只能找1只小猴子作朋友,你们找找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操作后交流。)。

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所以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只比3只多。就是5比3大,5更大写在前面,3更小写在后面。

那么5和3中间应该用一个符号表示,用什么呢?

(出示课件)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这个叫大于号。这就读作5大于3。

(请学生读一读。)。

5: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大于3,那么谁更少呢?

(小猴子比小白兔少,小猴子的3只比小白兔的5只少,也就是3只比5只少,就是3比5小。)。

(我们用这个符号(出示课件),这个符号读作小于号。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请学生读一读。)。

6: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白兔和小猴子解决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指着板书)还知道了大的数在前,小的数在后,我们就在中间写大于号。

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就在中间写小于号。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写后进行反馈交流,并说一说怎样分清这两个符号,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引导发现:一条大鱼和小鱼,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试着用符号表示书本13页反馈练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13页的填一填,完成后进行交流反馈。

(有的方框里能满足条件的数不是唯一的,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寻求其他的答案。)。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又有些什么收获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4等于4。

535大于3。

353小于5。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检验。从而排除干扰,突出直角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教学概念的掌握与数学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于数学思维,不可能学好数学概念;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学,又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品质、能力和方法贯穿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5张。

2、抢答器(鼓、腰鼓、锣)三个,统计牌一个,唐老鸭、米老鼠、小熊图片各一张。

3、水果卡片若干,礼花一个,胜利、失败、欢快的音乐各一首。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师: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快乐数学大本营,我是快乐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栏目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我们现在大声的把口号喊出来: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今天的三个方队,贴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队,欢迎你们!贴有唐老鸭的是唐老鸭队,欢迎你们!贴有小熊的是小熊队,欢迎你们!米老鼠、唐老鸭、小熊都很喜欢吃水果,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水果,你们想要得到水果吗?那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快乐数学第一关。

1、师:第一关:必答题。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答错不奖励也不惩罚。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贴到自己队的英雄榜上。看那一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现在请各队的一号选手答题。

2、师:答题开始。请听题33=?(教师请三位选手轮流回答)幼儿:33=6师:(出示正确答案)回答正确,某某和某某得到水果奖励。

3、师:现在请各队的二号选手答题。(依次进行)。

小结:第一关六轮必答题结束,我们来关注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得到几个水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板书)小朋友看哪个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米老鼠队现在暂时领先,但唐老鸭和小熊也不要气馁,在后面的环节里,你们还有机会。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快乐数学,第二关。ye!

三、快乐数学第二关。

1、师:第二关“我说你来算”。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上有几只小动物?(花园里有两只蝴蝶,又飞来两只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小朋友请你算一算。

2、我这里还有一张图片,谁能象我一样给它编一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1)、幼儿自由讨论,请幼儿口述。

(2)、教师完整讲述,并板书:23=5。

3、我这里有三张图片,每个方队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地放在心里。

拍一下。)恭喜唐老鸭队得到一个水果。现在请唐老鸭队出题。

5、小结:在第二关中,三队编的都很好,我给三个方队都加上一个水果。我们再来关注各队的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

四、快乐数学,第三关。

1、第三关,抢答题。我出示图片,你们用数字算出来。比如:这张图片你回怎么算:(23=5)对!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

2、我请每队的数字6当队长,请队长那出凳子后面的乐器当抢答器,当我那出图片说:抢答开始。注意:队长必须在我说开始之后才能敲响抢答器。好!准备!抢答开始。

3、小结:抢答环节米老鼠队几个水果?唐老鸭队几个水果?小熊队几个水果?

五、统计。

1、三关过后,我们来看各队的水果得数。(幼儿唱数,教师统计)某某队得到水果最多,某某队和某某队水果也很多。米老鼠、唐老鸭还有小熊非常高兴,给我们送来了礼花,我们一起庆祝一下(教师打出礼花)跳起来吧!

2、结束:现在我们到教室里继续庆祝。(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阅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把学数学真正变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些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一。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与探索。创新的机会。

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多阅读数学,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课外书籍等,同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并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可以发问,以使学生充分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懂得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我们借以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问学生:“你们喜欢喝牛奶吗?可牛奶盒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表示什么意思?”又如:让他们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哪几个数字组成的;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学生完成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从而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借助孩子的这种天性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仪一仪。把从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另外,在同学之间,用儿童的语言进行交流最为真实。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与鼓励。遇到反对意见时,他们又会回到实际中去摆。去想。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学习。因此,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会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在学习“加法的简便计算”时,利用“妈妈购物98元,付款100元,找回2元”的生活实例,诱导学生探索。掌握:“138—98=138—100+2”的简便算理;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用“正”字法。统计评选每周“升旗手”;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

通过数学阅读和实际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新学知识的认识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数学的阅读,是学生获得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

2、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1、口头完成教师出示的`有关数的组成习题。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复习: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情境:蓝灵鼠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今天他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摆小棒。大家看他是怎么摆的?课件出示与教材图相似的小棒图(先出示30根小棒,再出示5根小棒)现在,你也像蓝灵鼠那样自己摆小棒。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摆的。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2、学生按教师要求和同桌举例认识加数、加数、和。

3、学生按图进行操作、交流、表达,然后汇报交流。

4、举例认识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组内说,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出的,并板书:30+5=35

教师讲解加数、加数、和。让学生重复这些内容,举例说说。

回到情景图,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还剩多少根?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交给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算理。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方法同上。教师放手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讨论、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实践与应用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自主小天地:学生把自己编的题写在书上

完成练一练的1、2、3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看图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第4题对口练习:可采用教师和一名学生先做示范(可加、可减)再让同桌进行练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

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加强练习8的加法运算的准确性。

2、难点: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

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老师戴8的数字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

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成1和7……。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有几种分合法?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有7种分合法。

(二)学习8的加法。

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

图上有1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1+7=8。

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

2+6=8。

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

3+5=8。

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

4+4=8。

2、实物练习。

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

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

4、游戏:找朋友。

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活动反思: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可爱的校园。

1234567891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