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说课稿大全(13篇)

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说课稿大全(13篇)

ID:9373392

时间:2024-02-17 21:33:11

上传者:碧墨

在编写教案模板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教案模板的设计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

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说课稿

《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依始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

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这些词我是抓住了,但引导时还放得不够开,老师讲得太多。之后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

本节课,我既注重了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江景之美,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扣词扣句,体会王勃的“奇”。课中,也反映出我许多的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点评还不够及时、到位。缺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就需要我平时多加学习、积累,当好平等中的首席。

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像“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3、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王勃所看到的美景,体会诗句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唐代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

教辅资源:苏教版教师用书。

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滕王阁。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大概内容。

2.听师范读,感受当时的氛围。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长句子的朗读。

3.讨论:你从哪个词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四、学写生字。

范写,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六、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

(1)理解句意。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3、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背诵。

三、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3.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四、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谈话揭示课题。

1.生齐读可提,请学生介绍王勃。(教师补充)。

2.专心听介绍。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注意听老师的范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练读长句。

3.初步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写生字。

练习写字。

六、完成作业。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指导观察图画,自由读,划一划,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全班交流。

2.说一说,演一演。

3、学生回答。

4.练习背诵。

三、积累内化。

1.找出句子。

2.有感情朗读。

3.全班读课文。

四、小结。

学生认真听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

1、抄写并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拍案叫绝千古传诵奇才。

三年级《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评课稿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少年王勃。

一、课堂设计:朴实之中见匠心。

对照我们的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如何来初步把握,李老师恰如其分的把握好了这个“度”,给一点,扶一把,所有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接下来。老师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也是清晰明朗:理解“霞鹜起飞、秋水一色”,背诵第三节,这是文章的重点,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鉴赏了名句,欣赏了美景,老师可谓是信手拈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胸有成竹。而体会王勃的“奇”,是文章的难点。特别是其他人和王勃的对比,学生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出来的,是难点中的难点,而老师一句“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就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深体会了王勃的“奇”,也初步感知了对比的写法。

二、朗读训练:扎实之中见思维。

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适合我们来朗读、积累。而整个一堂课上,我们耳畔回荡的也是琅琅书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课堂上,朗读、默读,个人读、分组读……总之,老师是变着发的'让学生读书。仅仅一句“落霞与孤骛起飞,秋水工长天一色”,从读流利、读出节奏,到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老师真正是用足了功夫,也让朗读变得顺理成章,避免了纯技术性的指导。在这样的耳濡目染,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肯定会有所获得。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读思结合,读说结合,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而教师好的的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关注了学生,评价语言生动贴切。

三年级《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评课稿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运用得不够熟练,但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双基教学扎实,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双基,即在整个课堂中重视基础知识灌输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得于夯实的语文基础,在解决生字、词语、词意等等方面尤为突出。

建议:

难驾驭与掌控。

2、整个课堂缺乏激情,老师连续不断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形成了教师串讲串问,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低沉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看不到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词语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读书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在读书时在书上圈点批注的过程。

3、利用课余时间多练习使用电子白板,让电子白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所服务,不要让电子白板成为课堂教学的负担或者是麻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随堂课《少年王勃》,xx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老师对第一课时的目标还是心中有数的,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清晰,老师以填空式的形式指导学生把握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有利于他们准确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我觉得如此设计甚好。

我说说自己的一些拙见:

1、有这样一个环节-检查预习情况即理解词语意思,有的词语(重点词)是不是放在理解内容时指导学生理解,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不是活生生地把这些词从语境中生硬地剥离出来问,“这个词什么意思?”,文中的.一句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不是在学生理解了以后再让他们标出停顿,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停顿,而不是没有理解就标停顿弄得自己一头雾水的。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嘛。

2、生字教学在三年级还是挺重要的,但是没必要平均使用力量识记,是不是该选难写的容易错的生字,老师进行范写呢。

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说课稿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指导观察图画)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划一划)。

(2)交流。

a、看图理解“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想象水的宽阔,天的辽阔)。

b、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四、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理解句意。(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交流。

(1)出示图,想一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

(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连都督也忍不住--(板书:拍案叫绝)。

3、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说一说,演一演)。

4、指导背诵。

五、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有问题要问吗?

2、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4、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六、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你还知道王勃写了什么诗呢?课后了解一下,给大家介绍介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文人还有不少,动员学生搜集类似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者编一份专题小报。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拍案叫绝千古传诵奇才。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语文《卖木雕少年》评课稿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宿老师的课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应该说,宿老师这节课的字词教学长短常有特点的,磨炼也很扎实特别是对于四字词语的教学。在教学中宿老师应用多种要领引导学生感悟、积聚、应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有许多的四字词语,宿老师在教学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联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四字词语。“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珍贵的工具,宿老师松松抓住“有板有眼”、“琳琅满目”、“名不虚传”等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积聚、应用,再让学生联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准确的应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磨炼,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育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包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宿老师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口语外交磨炼,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情绪。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后的小练笔,既有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有培育学生准确的应用文中词语,恰到益处的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磨炼,并受到优良的效果。

课文讲的长短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友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存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必然困难。是以,宿老师在课中增补了非洲象和非洲人民的材料,来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积聚,扩大学生的视野,使材料与课文相呼应,相增补,相促进,为深入理解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情绪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环节极度松凑,有水到渠成之感,教师深谙语言的要义,创新性地提出了要读出词语的味道。善于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牵一而发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绪世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对于学习充满了爱好,此外教师很善于应用课件这个教训工具,对学生认识事物,体会情绪起到了很大的助益。理解词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机的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和语言环境相联合,与生存相联合,可谓逐层递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的词语内涵,并对他们以后的无邪应用做好了铺垫。中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词语教学,宿老师这一节课就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将词语教学进行得扎实、高效,如安在阅读教学中将词语教学进行得生动、多变。

如对“爱不释手”的理解之后,能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存中,你有过对什么工具爱不释手的时分吗?有语言的磨炼点,又串起了情绪的线!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齐读课题)。

二、精读全文:

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评课稿

本节课是我第一次听徐老师的课,执教的又是我所任教英语的班级,所以听课过程中我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是学生的“学”。我们都了解,该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要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是有点困难的。因此,在这节课堂上,老师抛出的一些问题,回应寥寥无几。这时我就想,得不到孩子回应的问题有意义吗?尤其是对于程度低的孩子,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目的何在?所以我认为课堂上问题的恰当表述和适时抛出很关键。例如,在这节课导入部分,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一般纷纷举起。我想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很令人骄傲的事情,因为他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能够举手。此时此刻,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就提高了,也更有自信了。我认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会跟着提高。

再如第二环节,老师范读之后,向学生提问:“听了课文之后,你感觉怎么样?”首先,感觉这个概念过于笼统,小孩子听不懂老师问题的意思,其次,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故事,又不是写景的文章,老师所要问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呢?而且有些时候,感觉是只能感觉不能言表的,尤其是语言积累甚少的小孩子。这时,孩子们沉默了,茫然了。我想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孩子是毫无作用的。与其让他们说出模棱两可的感受,还不如让学生通过读来表达。对于读,即使程度差一点的孩子,把一段话读正确还是会的。

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本堂课,学生的课堂纪律很不错,即使他们听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都照样端端正正地坐好,并且努力地听着。如果说平常的语文课上他们并不是很认真的,那么今天的课堂正说明,这些孩子非常聪明懂事,知道有听课老师要表现更好。要知道,学生的注意里集中的时间最多也只有25分钟啊!正如许多前辈所说:孩子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可不要小看他们。

根据我平常上英语课的经验,我认为这班孩子其实很纯真,可以通过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至少也可以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这里就要提到教师的“教”。例如,“‘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练读,读出诚恳的语气”这个环节我认为设计得很好。难度并不大,学生完成起来比较容易,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通过表达诚恳的语气也能理解少年的心情和人物特点;目标能够顺利达成,学生学会了读,带着不同语气和心情读句子,这就是学生得到的发展,也是教学的效果。

最后,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适用真诚的评价语、赞赏的眼神、鼓励的举动也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例如我英语课常用翘起大拇指、欣喜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赞许。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问题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入,大部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了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有的说他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说明他很有才气;有的说姓阎的都督提出要做一篇时,别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说要试试,说明他有才气;有的说他站在窗前在观察江上迷人风景,在酝酿,也说明他有才气;还有的说,从姓阎的都督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更证明了他的才气……学生们找的很准,我将他们的回答都一一作了板书,使得答案更清晰。

这个问题解决得很顺利,与充分预习和小组交流密不可分。

二、情景与诗句辅助教学。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我出示了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然后和学生一起,一边朗读一边浓缩句子,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逐步板书下来。然后再根据诗句扩充意思,这样反复两次,学生对诗句意思就熟练地背诵下来了。

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交流。

(1)读词。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们:

本节课的设计其来有二:一是结合我校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第二,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上一节“大阅读课”上,而这正是符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波爷爷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韵深深吸引,越读越喜欢,尽管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师执教过,自己的教学构思很难超越他们,但因喜欢还是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阅读课的文本。

1.在读中品词品句,感受叶和树的和谐美。

2.在读后片段仿写,体验读和写的和谐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美读课文,还欣赏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类似的美文,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的美,努力实践以学生的“美文朗读”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朗读、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从三个版块推进:

版块一:赏读旧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的,因此,开课伊始,我说:“同学们,金波爷爷最喜欢小朋友了,这一辈子为我们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编写了好多好多好听的童话故事,其实,同学们也读过金波爷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让我们再次来赞美这片美的叶子吧。”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攫取一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当学生找出这句话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比如“肥美”、“嫩绿”、“飘零”,然后把文本的这段话变为竖行,成为了诗的格式。色彩鲜明的画面、与书本不同的句型,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孩子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块二:品读新文,陶情冶性。

当学生阅读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我及时推荐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系列散文诗中的另一篇文章《绿叶》,让孩子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此时,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转化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的末尾,当学生充分品读后,在树叶的片片繁茂中,我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就是一棵美的大树,就让我们努力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版块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品读完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第一部分仿写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文章的内涵。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阐述的,是自己和学校同事在这半个月来研究这节课,在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学科整合的痛并快乐着的蝉蜕过程。

正如开始所说,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从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内涵,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内涵:

1、“整合”中的“整”,有“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3、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教师在牵引学生,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究。当初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韵,感悟文章的内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该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于是,有了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