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优秀8篇)

最新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优秀8篇)

ID:4211011

时间:2023-10-05 19:28:05

上传者:温柔雨 最新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优秀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一

三年级音乐第六单元唱歌《云》教学设计

营台中心小学

李慧娜 教学课题:唱歌《云》。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过程与方法:创设音乐情境,在体验、合作、尝试、探究等实践活动中感受、表现音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和演唱,体验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用自制乐器拍击歌曲节拍,体会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把握歌曲声音的控制。教具准备:脚踏琴、歌曲录音带、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1.学生起立,师唱:同学们好。生唱:您好,您好,老师您好!2.练声。一个学生唱,其他同学答。学生坐下。

二、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猜的最快最准。“天上

有个魔法师,总是喜欢做游戏。变牛变马又变羊,大家看得笑嘻嘻”。学生猜谜底(云)。

出示挂图《云》。

三、初听歌曲。

完整的聆听录音范唱。师:歌曲听完了,老师有一些问题。这首歌里都唱到了什么?(蓝天、白云、帆船、鱼、虾等等)帆船能装鱼虾,那么云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小雨点儿)

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要认真的听,听一听这首歌是一首几拍子的歌,节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四、复听歌曲。

复听录音范唱。在听的过程中,教师用动作表示歌曲的节奏,学生回答:这首歌节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谈论歌曲内容。云里装满了小雨点儿,小雨点儿有什么用呢?(浇麦田)听了这首歌曲,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画呢?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

学生分组朗读歌词。(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

五、学唱歌曲。

如此美妙的歌曲,我们赶紧学一学吧。

学唱歌曲。老师弹琴,先教唱第一段歌词。第一段结束后,弹奏间奏,提醒学生注意听间奏,然后教唱第二段歌词。

教师弹琴带着学生视唱乐谱。

六、歌曲细节处理。

我们唱了一遍这首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朵小白云是在微风中轻轻飘的云呢,还是在大风中被风吹的东摇西摆的云呢?对了,是微风中的云,那我们是应该怎样唱呢?(轻声的唱)白云高高的飘在空中,我们的声音也要学一学小白云,让它飘起来,轻轻的跟着小白云一起飞吧。(站起来感受飘的感觉,身体左右摆动)

唱整首歌曲,身体左右摆动,做白云轻轻飘的动作。

七、拍击歌曲节拍。

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拍击歌曲节拍,边拍击边唱。

八、合作表演。

组织学生分组,用唱歌、跳舞、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进行合作表演,结束此课。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二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第三段。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第三段,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 )的大潮,( )。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三

一、唱歌教学的内容。

唱歌教学应包括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基本乐理知识、演唱技巧和歌曲处理。

1、基本乐理知识。

唱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独立唱歌的能力。这样就必须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特别是读谱知识。如各种音符、记号等,不仅是字面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实际运用。另外还有旋律发展,曲式结构、节奏型。

2、基本演唱技巧。

唱歌是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虽然普通的音乐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演唱技巧。缺乏演唱技巧是不能表现音乐美的。

基本演唱技巧有:(1)正确地演唱姿势;(2)正确地呼吸方法;(3)正确地发音方法;(4)正确地吐字、咬字方法;(5)合唱训练。

3、歌曲处理。

歌曲处理要有深度,逐句逐段加以分析。带有感情来歌唱,注意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变动,感受音乐之优美。

二、唱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1、激趣导入。

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其中利用声乐的魅力导入新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发声视唱练习。 这个环节既要注意避免专业化倾向,又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发声练习与呼吸训练、听音、视唱等技能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

通过视唱练习,使学生掌握歌曲旋律,培养学生的视唱歌曲的音高、音准能力。

3、学唱新歌。

学唱新歌是唱歌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教师的范唱、视唱曲谱,学唱歌曲、歌曲处理等内容。特别要提出的是要重视歌曲处理,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思维的手段。学生通过音乐思维获得良好的乐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表现音乐。

4、展示评价、拓展。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四

一、发声基础知识,歌唱的共鸣。歌曲《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第一段歌曲,指导学生用优美、亲切和富有感情的声音唱好这首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2、通过发声练习,使学生初步获得自然而均匀的呼吸方法,能够用比较流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3、从歌唱种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人数、安定情绪。

2、发声练习与歌唱基础知识:发声练习是为了使我们的嗓音得到训练,使我们的声音圆润、明亮、优美动听。先讲一下歌唱的共鸣。良好的共鸣能使声音集中,洪亮,传送较远,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

(1)什么叫共鸣?什么是歌唱共鸣?

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的发声效果。如(举例示范)。

(2)共鸣腔体的区分和声区的形成:

人体的共鸣腔体可分为胸腔、口腔、头腔三个部分。把三个部分的共鸣腔运用于人声的低、中、高三部分不同的音区,就形成了胸声区、混声区、头声区,这三部声区的形成和歌唱共鸣的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各声区通过共鸣腔的运用产生的饿声音效果如下:(举例示范)。

练声: 2/4 1 3 | 5 3 | 1-| ma......要求:吸气要深,呼吸要流畅、均匀。声音要自然、连贯。并注意运用共鸣。

3、教唱新歌:

(1)歌曲介绍: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五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不一样,一个是景象,一个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是天下最奇妙、最罕见的景象)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逐段分析课文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看影片剪辑潮来前)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 江面平静)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

(人山人海)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

(等着、盼着)

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潮来时的影剪)

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齐读课文)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声音、样子)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图片3(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潮水的样子)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图片4(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

(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四、总结全文

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谁能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六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唱歌猜谜语活动目标:

1、尝试独立地按节奏创编谜语歌词,玩猜谜游戏。

2、学习用接唱和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3、体验有节奏地念象声词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更高要求中感受到挑战性,并勇于战胜困难。 活动准备:数张谜语图片 重点:愿意通过问答的形式歌唱谜语歌 难点:模仿歌曲中描写动物外形习性的歌曲进行创编并歌唱。过程:

1、教师边出示图边唱: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锉锉锉锉锉,你们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动物?(清唱1―2遍)

2、师:你们猜出了吗歌里唱的是谁(人,小兔子,大灰狼)

4、请两名幼儿试这回答。师提问:你猜的是什么?你可以怎么回答我?(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各种发法,将动物的名称填到歌词中去)

5、幼儿集体唱各唱各的谜底 师:现在请你们一起把你们自己的谜底唱给我听,你猜的是什么,那你就要唱?先听我来问。

3、师:你们真聪明,我的歌词又换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身上有羽毛,打开像扇子

4、请一名幼儿回答问题部分 师:你知道我唱的是什么小动物吗,唱出告诉我好吗?

5、幼儿一起唱歌回答

6、连续猜两个谜语:牙齿尖尖的,皮肤皱皱的(请一个幼儿个别回答)身上有座山,能够驼东西 三:不看图片听老师唱歌提问 师:小朋友怎么这么厉害,对了刚才我用图片在提醒你们,现在我不用图片了,听好了。

1、请幼儿猜两则谜语:腿儿粗粗的,牙齿尖尖的;身上有口袋,走路跳、跳、跳。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加强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二、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三、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