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优质5篇)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优质5篇)

ID:4222923

时间:2023-10-05 22:28:06

上传者:紫衣梦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篇一

教学目标:

1、吟诵《别董大》,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别董大》是唐朝诗人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兰。他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古琴手,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诗送别他,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二、释题:

《别董大》:和董大告别。

三、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

五、指导朗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后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六、总结

诗的前两句写北国风光,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是一首发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感悟背诵

教师备注

教学时,不要逐字逐句

由教师讲解,只在关键

处加以引导。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篇二

一、教学整体模式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 、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四、注重对比,引发思考

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别董大的同时,对比补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青门柳几首风格各异的送别诗,因为在众多的送别诗当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忧郁的气息.而在悲壮的景色下抒发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关怀的豪言壮语.不沉沦不落寞是对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勉励.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可以不仅是一个学法迁移,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契机。我选择用它来激励学生,也用它来警示自己。这样的诗文,我是从心里的喜欢。

写送别的诗词何止千千万,高适的这首《别董大》,让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也记住了他的好友“董大”!魅力何其大!缘何?盖因这句经典中的经典:“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且看高将军眼中的“离愁别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个“曛”字,日暮时分,到了柳永眼里,已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所以备课上我从学生自身通盘考虑,又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目标完成了,学生学习技能也提高了,总而言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借鉴:

一、教学整体模式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 、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师引导读:是啊,此去路漫漫,虽吾不能伴你左右,但以你的性情,还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 我的朋友 引读-------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师:你身怀绝技,暂时无人欣赏 但只要不沉沦不灰心 振作起来 你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所以(引读 )

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2、灵活运用资料、挖掘诗意内涵。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去感悟诗情,我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3、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学提示可以更明确化,如要求学生“一读,读通。了解诗的大意;二读,读懂。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三读,读出情。想象画面,体会使人感情…… ”等,让学生更明确阅读诗歌的方法。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篇三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教学分析: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篇四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别董大教案反思幼儿园中班篇五

古代诗人总是以诗会友,既然我们已成为朋友,那咱们也来以诗助兴,来一个背诗比好吗?咱们来背一背与“朋友”有关的古诗。(生自由背)

生:分别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谁知道董大的身份?

生:董大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琴师,与高适是好朋友。

师:高适曾写过两首《别董大》,但几乎所以的教材选用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这首《别董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现在大家赶快放开声音朗读全诗四遍,前两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求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努力把全诗读通顺,注意朗读的节奏。(生自由读)

师: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大家可要听清楚了,看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你读得很自信,“白日曛”的“曛”读得非常准,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吗?(生领读,然后问:谁还想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这首诗?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北风吹雁”的“雁”咬得可准了,谁也来试试读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这个词谁会读?(出示“莫愁”,点几名学生读。)

师:“不愁不愁,”你们表现得这么好,这么快就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我“不愁”啦。

师: 一首古诗不仅要读得通顺,而且要读得有味。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古诗,注意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

师: 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是呀,要读出诗味,就应读出诗的节奏,声音要有高有低,语调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能学着老师读一二行诗吗?(师读后让生读并评价。)

师:1、云够黄,也够多,足足有千里。

2、好猛烈的北风啊,在呼呼地刮着。

3、好一个“北风吹雁”,冷冷的北风吹走了一只只大雁。

4、“雪纷纷”,太突然了,下起了好大的雪呀。

师:谁再读三四行?(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在问天下谁“不识君?”

生:我知道“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发愁。”

师: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理解出来的吗?

生:“莫”就是不要,“愁”就是发愁。合起来就是“不要发愁。”

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这个办法好。还有读懂的地方吗?

生:“雪纷纷”就是雪下得很大。因为有“大雪纷纷”这个词。

师: 不简单,能用熟词理解新词。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白日曛”是什么意思。

生:“前路”指的什么路?

生:“君”指谁?

生:查资料,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发挥想象……

师:现在你们就运用这些方法默读全诗,弄懂你们提出的字词的意思,弄清全诗的意思,如果大家读着读着,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是那送别的人,那就说明你进入了诗中的情景,说明你在用心读,用情读。(生默读)

师:全诗主要写高适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别董大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高适是在傍晚时候,在大漠里送别董大的。诗的第一行中的“白日曛”的“曛”就是说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文中的插图表明是在大漠里送别董大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黄沙满天,黄云密布,看到了大雁南飞,大雪纷飞。

生:我听到了北风呼呼地刮着。

生:我好像还听到了大雁的鸣叫声。

看,一(   )大雁往南飞,现在虽然(              ),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到达(                  )的地方。

生:(个性表达。)

师:我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群南飞的大雁上,董大一定也听到了雁叫声。天上,大雁成群结对地飞,地上,董大将独自一人行。触景生情,我想董大会为自己独自一人远行而伤心,为自己孤独的人生经历而伤感。

(课件出示董大的简介:董大,善于弹奏古琴。因盛唐时流行胡乐,懂得古琴的人不多,欣赏董大琴艺的人更少,所以董大是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只好浪迹天涯。

课件出示:大雁大雁,你(                    ),可我(                        )

生:大雁大雁,你有同伴一起,多快乐,可我却孤苦伶仃一人前行,我不如你。

生:大雁大雁,你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可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什么地方。

师:千情万绪汇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忧、愁)

师:对!愁。那董大愁什么?(板书:愁)

生:愁天气不好,愁风沙太大,愁一个人寂寞难熬,愁不知前途如何,愁无人赏识……

师:是啊,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重逢?今日一别,不知还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位知音?,就要告别好友高适,董大本来就伤感,再加上黄云沉重地压,北风凛冽地刮,大雁结队地飞,大雪纷飞地下。这一切对于董大来说,真是悲上加悲了,愁上添愁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愁”吗?(生读)

师:1、你走进了董大那忧愁伤感的内心。

2、你读出了那份凄凉,那份忧伤。

(若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后,教师相机引导:你们的想象合乎情理,诗中高适是怎样说的呢?你能学着来劝慰董大吗?)

(生轻声读)师:你轻柔的劝慰透露出高适对朋友的关爱。谁还想读?

(生读)师:我听出了你对董大高超琴艺的欣赏。

(生读)师: 你激昂的语调饱含了你对董大的鼓励。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乐观、自信、令人振奋的话应该出自人生得意的成功者之口。高适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吗?我们来看一看高适的经历。

(课件介绍: 高适,年轻时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有远大抱负,认为会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但现实和理想相差很远。高适仕途失意,无人赏识近30年,大多时候只好到处流浪,常常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

师:发现了什么?

生:(高适命运悲惨,高适一样无人赏识……)

师:原来,高适与董大一样无人赏识。但就是在这失意落魄的时候,高适却真诚地劝慰着董大,深情地祝福着董大,动情地激励着董大。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能达到的。我们再来看一首送别的诗,在比较中你会被高适的乐观精神所感染,被高适对朋友的真情所感动。

(课件: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本诗对比)

师:你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吗?

生:王维的诗是说元二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更别说有知音了。而《别董大》中却是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会使离别的人心情怎样?

生:愁上加愁。

师:“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生:由愁变为不愁。

师:是呀,高适在自己失意落魄时想到要激励朋友,要好友“莫愁前路无知己”,相信好友会“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何等深沉的感情啊,这是何等真挚的友情啊!(板书:莫愁)

师: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送别即将消逝在茫茫风沙中的董大,动情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祝福才华出众的董大,坚定地说——(生齐读后两句)

师: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会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好友的话一定能使董大受到鼓励,他不再担心自己的琴艺无人赏识,天下之大,只要有真才实学,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的。他一定会满怀豪气的说——(生齐读后两句话)

师: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达,想象董大对高适的感激之情,想象董大也会以此诗句来激励高适。)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体现了乐观与自信的精神,歌颂了深沉与真挚的友情,这是这首诗与众不同之处,也是那么多的教材选用它的原因。让我们在凄婉的音乐声中,再次来吟诵这首千古绝唱,(生个人背,齐背。)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得多好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即将下课了,咱们也要分别了。现在,咱们也用这句诗来激励双方,好吗?让我们都记住:(师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