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大全7篇)

最新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大全7篇)

ID:4229069

时间:2023-10-06 00:36:51

上传者:笔舞 最新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大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一

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的故事。

在书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27章。一乐肝炎重病住院,为了就一乐,许三观一个上午借到了63元钱。在李血头拒绝买血时,只好拼死一搏,设计好旅行路线,在六个地方上,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一路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作者的描述从来不用华丽的词藻,朴实无华的词语,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看到此章都会动情泪目,悲叹世界的不公,哀叹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平淡温和的叙事口吻,语言和故事都很贴切生活,也给人很沉重的悲伤。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反繁华彩的词汇。许三观只想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酒要温一温的。这个简单的要求都要用命去博,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连做一件新衣服都是奢侈,读后感

.

每个月工厂发的新手套都带回家让许玉芬做衣服,一件精仿的上衣都要攒好长时间,他也从不戴新手套,旧手套都戴的烂得露手指也不舍的换。就这么艰苦的环境中,还遇上一乐生病,二乐生产队队长要来请吃饭,他都不得不去卖血来维持生活。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二

整本书花了五个晚上睡前时间看完的,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写作和回忆里,不仅可以无限次重复生命,还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因此,阅读和回忆无异于重活一次,可以填补生命的遗憾。”

正因为这句话,我似乎喜欢上了阅读,尤其是好的名著或者意义深刻的文章。“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这两句话说的简单却又艰难。现实中普通家庭的人们,哪家能挨得起一场大病大灾?普通阶级的人们耗掉了积累多年的积蓄之后只剩下无奈与煎熬。所以要多赚钱,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提升社会阶层而奋斗!

正如书名,讲述的是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的故事。总共卖了多少次血我不记得了,但我知道他卖血的意义是越来越重。第一次卖血没有目的,别人卖他也卖,然后就是为了赎回自己的物品而再次卖血,接着是饥荒,再后面便是为了大儿子一乐,即使一乐并不是他的亲儿子。全文最感人的也就是为了治一乐的病,许三观从家到医院途中连续几次卖血,中途差点卖血过多而死了,苦了一辈子,结局还不错。

“就算是你不是我的儿子,就算再骂你,你饿了还是要给你买面吃。”

对于在那个时代的作家写的作品,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且没有过多的与他们产生共鸣,但是余华刻画的许三观这个小人物,鲜明且真实,就像许三观是我们隔壁的邻居一样,某些事也能与他感同身受。

许三观,三观应该指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吧。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皮卡丘,就算是一个读者读一百遍,皮卡丘也都会不同吧。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三

终于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其实有了手机、电脑后就慢慢不喜欢看书了,以前是觉得看电视也乏味了,所以特别喜欢看那些青春言情还有科幻的小说,代入感很强烈。之后就看到了《活着》这本书,这也是看余华的第一本书,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前的人生活多么沉重,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让很多人都活不下去了。

现在也记不清《活着》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只是记得讲述的是富贵的一生,从刚开始的很多亲人到最后只剩下一头牛和富贵。

现在又看完许三观的一生,觉得他和富贵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象征着当时那个年代贫困农民对于生活坚强的意志,都是一个值得人深刻回忆的故事。余华的文字朴素而又直抵人心,每一个人物和环境不需太多修饰仿佛就在眼前。

许三观在一个很简单农民家庭,在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从刚开始的结婚生子到各种生活琐事,从一个青年到有三个大儿子的老年,许三观一生卖了许多次血,但都是因为家里的变故种种灾难而不得不去卖血。

我能深刻感受到那个年代活着是多么的不易,现在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意外,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因为砸锅炼钢,只能去公共食堂吃饭,最后食堂一个接一个地倒闭,变成人民饥荒,什么吃的都没有了,一天只吃两顿像水一样的稀粥,为了不让肚子叫,吃完一家五口人都要躺在床上,从早躺倒晚。

相比于富贵,徐三观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我很害怕到最后他也会卖血死掉,那时候为了救自己的大儿子一乐,从林浦一路卖血到上海,给大儿子攒生病治疗的钱,路上被冷风吹得全身上下发抖,为了让自己的血多一点,还要吃盐喝冰冷的河水,有一次因为连续好几天抽了太多血,晕倒后送进医院,差点没了性命。

许三观是坚强的,也是幸运的,他给我们留下的是对生活的不屈服,对每件事都抱有希望,对每个人都憎恶分明。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四

一个普通的蚕织厂工人,一个平凡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卖血其实算是整本书的一个线索,每一次卖血,就是在许三观的人生中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节点,但是他的每一次卖血,都让我对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人性啊,哪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书的前半部分,我单纯的认为许三观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没上过什么学没有什么文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更别提有什么大爱。

给我这种感受最直观的是来自于当他知道一乐不是他亲生儿子时对于一乐态度的转变,在一乐为了救弟弟们时把砖头砸向方工头儿子的头上时,高额的医药费让许三观选择逃避,为了拿到这笔钱让他养了了9年-不是亲儿子也胜似亲儿子的一乐去认了他的亲爹,我当时觉得一乐好可怜啊,难道他的身世是他自己可以选择的吗,有一个画面是一乐缩在角落里不肯去认他亲爹,嘴里一直喊着许三观才是他的亲爹,而许三观的态度真是让我心碎。

后来遇到了饥荒,许三观为了让家人不再一直喝稀稀拉拉的玉米粥而选择去卖血,但是卖来的钱只带了许玉兰和他另外的两个儿子去胜利饭店吃了1块7角的面条,却只给了小小的一乐5角去买隔壁街上的地瓜,读到那的时候我会替一乐难过,亲爹不疼后爹不爱,对许三观这个角色也真的喜欢不起来。

他把一乐带到胜利饭店,一乐天真的问: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的说道:是的。后来的后来,他当众拿刀划伤了自己的脸,对众人说如果谁在说一乐不是他亲生的,他就和谁动刀子,他会为了给一乐治病,不够血头对他的警告,卖了一路的血只为给给一乐救命,我…泪目,讲到底,整本书看下来单从叙述许三观与一乐的故事,我就被他感动,我也理解了他一开始的做法,可能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当他知道他最疼爱的一乐不是他亲儿子的时候,他内心一时也是接受不了的,对一乐的态度,也是把他对何小勇的气撒在了一乐身上。

当然也有很多小细节,比如许三观用嘴炒菜的那段,许三观在别人搬走家具落泪的那段,包括后来许玉兰被当成妓女批斗,他跑去送饭偷偷把菜藏在米饭底下的那段,其实他是个内心细腻善良的人啊,他只不过刀子嘴豆腐心。

许玉兰这个角色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一个女人默默为家付出的形象,她这一辈子和许三观互相扶持,最后两人谁也离不开谁。

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的升华,是许三观对于许玉兰说的话: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五

听说余华的《活着》让许多人大呼唤起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抑郁,仿佛把心肝脾肺都要呕吐出来,仿佛对于这个世界只有消极可言。看了这本《许三观卖血记》好似是余华那沾了血的手描绘出的黑暗中的一丝希望,幸而许三观还是幸运的。
故事中我清晰记得的是许三观卖了11次血,而后5次是因为儿子一乐病了急需用钱,一个月之内连续卖了5次,听之令人害怕,但是这是这个淳朴的卖血人,通过卖血使家庭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了艰难。
当许三观变老想再次卖血,去尝尝胜利饭店的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而医院却不要自己血时候痛声大哭,不禁怜悯这个老人。一生以卖血来救别人,却不曾想过自己,即使两鬓斑白,卖血仍是他心底救人命,救家庭的唯一方式。是的,他还硬朗,他的身体,对他的家庭来说,永远硬朗着。
且不说当时的医疗条件,许三观连续卖血,最终膝下有儿孙,三代同堂,历经文革大跃进,生活也算小康,他仍是幸运的。这个不悲观的结局确实是在那个透不过气的时代,走偏了一点就会深陷沼泽的道路上的一丝光亮透进的缝隙,能让人看到那么一点生存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六

我之前利用夜班时间看了一本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人公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经历,以卖血为线索,有喜悦,有磨难,有无奈,有愤怒。
作者余华以一种平实却富有温情的语言叙述了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的以卖血度过难关的一代人的酸甜苦辣,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仿佛将身处21世纪的我们拉回到上世纪那个带些灰尘的灰暗色调,尘封已久的老旧画卷里,画里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挺难过心酸的,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如果没有钱娶媳妇只能卖血,没钱吃饭也只能卖血,饥荒也只能卖血,卖完血然后去饭店喝点黄酒,吃一盘猪肝来恢复自己的能量,突然觉得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幸福,不用为自己的吃喝玩乐而发愁,真本书很值得去看。(肖天旭)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总结篇七

"为了别人而活的生活值得一过吗?"
看完书后,我不停思考着这个问题。我认为,书中的许三观一直是为别人而活的存在,从他的献血历程看出,除了第一次因为无知和好奇而献的血,后来总是因为生活的无奈和家人的需要无次数勉强自己。
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在许三观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不愿意给他一碗面条吃,一乐因为吃不饱,跑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希望能得到一点关注,希望能吃到那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无奈也被拒领。于是一乐从巷子头哭到巷子尾,又从巷子东走到巷子西——我没有亲爹,也没有人愿意接纳我。
读到这一片段,难免跟着一起难过起来。许三观得知一乐的失踪,一开始并不作声,只觉得是小孩子闹脾气,很快就会回来了。到了后来,许三观才慌忙寻找,找到一乐后,愤怒中夹杂着怜惜:“你又不是我的亲生儿子,你要吃什么面条呀?”
我能想象,许三观一边大汗淋漓,一边用责备的口吻试图减轻自己心中的担心和顾虑。随即,他却背起一乐,往胜利饭店走去。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其实,许三观遇到过很多的坎,比如家里揭不开锅了、儿子闯祸了、儿子生了重病了,而他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哪怕是用掉自己的气力喝下八大碗井水出卖自己的血液。
到了书的结尾处,这一次他很想去吃一顿爆炒猪肝,说来奇怪,一想到胜利饭店的爆炒猪肝,他就想到要去献血。于是这一次,他想为自己献一次血。医生看他又老又瘦,侮辱他恐怕只有桥下那个油漆工才用得上他的血。许三观难过得跟个孩子,从巷子头哭到巷子尾,又从巷子东走到巷子西。为了一盘爆炒猪肝难过至此难免小题大做,许三观开口后却让我倍感心酸。他说,现在没有人要我的血了,以后家里再遇到灾难可该怎么办......
也许这样为他人而活的生活没有色彩,没有活力,甚至苦不堪言,但对于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父亲许三观来说,一个美好平安的家和胜利饭店的一盘爆炒猪肝,已经是这辈子最大的慰藉。我难以言语英雄之称冠冕在一个生于底层的许三观而言是否过于夸大,我也没有想清楚为他人而活的生活是否值得一活,可这样的英雄生活需要莫大的勇气,许三观有着自己的光芒,他纵然卑微低俗却又立体坚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