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实用7篇)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实用7篇)

ID:4393818

时间:2023-10-08 20:38:28

上传者:翰墨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实用7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一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二

西湖的美时常以各种姿态跃然于墨香飘逸的宣纸上,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面容引得无数旅人驻足于此,为她提笔。因此,流传了许多从古至今家喻户晓的佳作。

初识《西湖梦》,以为这也是为赞美西湖而作。一把劣质的折扇上描绘着一幅生动的西湖游览图,余秋雨先生便是因他童年的一件礼物认识了西湖。年长之后游西湖,竟如游故地,仿佛是在寻访童年的梦境。然而在余秋雨眼中“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这种疏离还因它积淀了太多历史,太多朝代,使人在游览时不由联想到历朝历代的人、事、物。

湖光山色本是平静人心的,而西湖留下了太多,会不禁沉醉。如宋朝南迁至此,夜夜笙歌,他们可以暂时忘记惊慌,远离战火飞烟,享受太平。西湖将统治者们的心浸入暗绿的湖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志被消磨了,南宋也因此很快消亡。

宋代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为疏浚西湖而造了一座长堤。如今我们常常念及这道长堤和它留下的故事,而看似光彩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的自卑而产生的自私和嫉妒,苏轼只得隅居于杭州,无法实现更大范围的抱负。余秋雨应该是对他有一丝惋惜的,“就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苏轼因一纸辞章来到杭州,而同为居于西湖旁的文人,林和靖似乎更自在。梅妻鹤子,闲来赋几句诗,做一个远离世间喧嚣的隐士。后世常有追随者,在现实社会中受挫后,便隐居山林,避世的态度使他们的人格封闭,无法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传播于众。

这或许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讽刺,高尚的人格品质在现实中受到打击时是如此软弱。原本向外开放包容的文化后来渐渐向内自闭起来。

与前者不同,苏小小和白娘子所有的是一种“野泼泼的人格结构”。她们不禁锢于千百年来的陈旧观念和规则,去追求人本质的美。苏小小的洒脱和白娘子的坚贞在那个时代是难得的,她们释放了被长久压抑的人性,即使那是被世人不解和指责的。

有人说人们信仰道德超越了道德本身,余秋雨来到西湖,也许不仅仅是为寻找童年的梦,也是为寻找生命的湖泊。这一过程必然是艰辛的,想必也是书名的由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三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摆脱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于心,思于心。其人,其文,始终是心头情感的沉积;其思,其忧,更是我们精神所皈依的图腾。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国的历史走太远,中华的文化也沉积太久,迎面是一个新的千年,一个新的世纪,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也该抖抖身上的尘土,盘点一下自己的包裹,余秋雨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开始他的“文化苦旅”。

他告诉我们,江南小镇的重生、历史归属感的重生、民族归属感的重生,需要“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需要“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的安适的书斋”,需要“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

他反省整个民族的文化。他从“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评论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文化盛败的因由。在晋商大院里,在“历史的暗角”思索民族软肋与民族精神的缺陷。他关心文人的命运,关心孕育这些文人的母语文化,关心我们的文化的根源,更关心我们文化的发展,并且关心着所有的文化的发展。他为所有游离在本土文化荒漠中的人们发问:“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比所有的人看的更远、更真实、更深邃。

他的面前是一个繁衍、昌盛数千年的民族的文化的沉淀,那么,就注定余秋雨先生的这个思索将是整个民族的,整个历史的。这个思索纵横五千年,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而余秋雨先生就在这样的时代,平静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整装出发,纵马思想,游走于整部民族的千古春秋。

在这些思索面前,余秋雨先生也有无奈: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却忘记去继承?为什么我们要让文化在那样的“江南小镇”里渐渐萎缩、褪色?这是余秋雨先生要问的,也是我们年轻一代人应该思考的。

也许我的民族文化就需要来一次这样的思索,这样我们在前进中才可以走的更远,这样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原里才可以扎得更深。

我们应该怎样走出心灵的荒漠?正像余秋雨先生说的,文化才是我们的绿洲。母语教育最近搭着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车提得很响,压抑这么多年的母语文化终于可以缓一口气。毕竟我们是从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毕竟一百年后,我们还是我们,英国还是英国,美国还是美国,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将会跟随我们这个民族,直到世界的末日。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坡上,汲取黄河的水而成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情,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就包含着深情;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保持清醒,我们前进就会一往无前。只要我们的中华文明不败,我们的民族就不会失败。

感谢余秋雨先生,您的“文化苦旅”带给我们很多的精神食粮。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在感悟人生的同时,又富于人生更高的智慧。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四

西湖,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作者余秋雨感受着西湖的'美,避不开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于是提笔,记下了西湖的种种。

西湖梦,是令人憧憬的,是令人向往的,是保留在人们心中那小小的归属地,为之奋斗的。西湖梦,初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实在不知为什么以梦为题,似乎与他写的内容毫不相关,读到第三遍时,有了模糊的概念,也许,是作者对西湖单纯的梦,更或许,是作者感慨于数千年来文化人格的日趋没落,而作者呼唤着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的一种期望。梦,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啊。

文章结构层次鲜明,十分清晰。每一小节都谈论到了一个主题,但各小节与文章最终写作目的是相照应的。作者的联想十分丰富: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下的诗,联想到宗教并阐述了宗教与西湖的关系,联想到了苏东坡与白居易在西湖留下的两条生命堤坝,联想到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退隐的林和靖,联想到了名妓苏小小和白娘娘。

第一节,作者自己初识西湖,与西湖亲密接触,日本使臣所作的诗,作者因此发生感慨,对于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但也给人一种疏离感。就如作者所言:它贮极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他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他失去了方位。他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缥缈。也许这就是作者对西湖产生梦的原因吧。

第二节,作者开始了他的批判,发出疑问,是山水走向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山水?这一切归结于非常实际,而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说实话,我并不理解余秋雨为什么这样写。我进能理解他写鲁迅时,鲁迅劝不要将家般至杭州,因为他怕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成供后人游玩的景点。再也读不到创世的文章了,因此,作者借此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感于世风日下,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第三节,继续借苏轼,白居易之名批判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白居易和苏轼当年所作所为,称他们在文化品位上,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但却称赞林和靖将隐士真正的做地道了,做漂亮了。我不太理解。

第四节联想到了苏小小与白娘娘。呼唤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苏小小和白娘娘都为了爱情而发出生命的光辉,苏小小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作者借此赞扬他们的生命力。

从语言上看,文字不算太悠美,讲道理颇多,而且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文字却有力的批判了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

而从修辞上看,有比喻,令人更懂,给本身晦涩的文字增添了一些优美。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五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谚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是用金子买不到的,无论你多有钱,没有了时间,也会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钱能干什么呢?时间是无价的,可以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只是短短几个春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它,难道要让时间白白的从你身边流逝吗?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后来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六

前段时间无意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没什么感觉,就随便翻了几页,本以为没什么好看的,因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也没发现什么好看的书,而且很久没看课外书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图书馆看到闭馆,并且借了回来.自己带的书动都没动,可见当时我是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也许是很久没有阅读的缘故,也许是一时兴起,当时感觉这本书很不错,就一直看了下去。我感觉这本书确实挺不错的,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书,除了对自己兴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说什么的。当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说是没有好处的,但这种大家的作品越来越很少有人去看了,虽说现在大多数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这本书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爱国,孝道,朋友,世态炎凉,有为有不为等等很多,不过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为有不为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

对于有为有不为:书中写道:“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繁琐的论证,只需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所不为,一旦“为”错了,就依然回头。这是我总结这本书关于有为有所不为的主要介太多,但足以让人对此有很好的理解,发人深思。像我们学生现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己能够好好想想。

对于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七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