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 竹枝词心得体会(优质15篇)

最新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 竹枝词心得体会(优质15篇)

ID:4530120

时间:2023-10-11 15:51:35

上传者:GZ才子 最新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 竹枝词心得体会(优质15篇)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改善民生福利。如何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计划生育的常见问题,我们整理了一些解答,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一

竹枝词,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和格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表达爱情和生活情感的艺术形式,竹枝词承载着作者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每一篇竹枝词都是作者情感的倾诉和心得的体现。近日,我阅读了一些竹枝词,被其中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深受感动。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分享一些关于竹枝词的心得体会。

首先,竹枝词的语言表达极其巧妙。竹枝词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广受读者的喜爱。相比较其他文学形式,竹枝词以其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特点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句词都是精心雕琢的,凝聚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考。词中常采用对偶、对比、压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这种齐整的节奏感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愉悦,使人内心得到一种情感的满足。

其次,竹枝词的主题常常与爱情有关。爱情是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而竹枝词恰恰是表达爱情情感的完美载体。无论是表白情意、思念之情,还是痛苦与幸福,都可以通过竹枝词表达得淋漓尽致。竹枝词中所表达的爱情情感多种多样,词人们用纤细婉转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复杂。同时,竹枝词也将爱情与自然景物相互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爱情的表达更加贴切自然,不做作,让人们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再次,竹枝词的创作往往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竹枝词往往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生活的独特见解。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词人们赋予竹枝词更多的思想内涵,使得读者获得启发和感悟。在一些竹枝词中,我领略到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等。这些深入的诗意和哲理,使得竹枝词有了更加广阔的表达领域,不仅仅是爱情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生智慧的反思。

最后,竹枝词所包含的文化气息也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竹枝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其他文学作品相辅相成,互相渗透。通过阅读竹枝词,我领略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考方式。竹枝词中常常运用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象征物,如琴瑟、秋风、花开花落等,使得整个词作更富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这种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艺术特点,使竹枝词在传承中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竹枝词作为一种丰富多样、富有情感的文学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无论是词中巧妙的语言表达、与爱情相关的主题,还是词人们深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承载的丰富文化韵味,都使得竹枝词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竹枝词,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学的魅力,也受益匪浅。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潜心创作的作者,竹枝词都是一种值得探索和感悟的文学宝藏。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二

竹,只长在两个地方:一是乡下人的屋前屋后,一是有情人的暖暖心田。

无论如何,竹,长在我的童年里。

在家的四周,除了屋子正面是一排紧密的短朱槿,其余地方种满了竹。于是,自成一个绿意盎然的国度,从此,风风雨雨自有竹来报信。

我顶爱台风过后的竹丛。那时,后院全是东倒西歪的断竹;这些断竹都是刚抽高的笋子,每一节都还有一小截淡黄带白的竹肉,嫩得简直可以用手剥下。母亲往往会用菜刀把那截菁华一圈一圈地切下,浸一天的水,然后拍几个红辣椒,炒得烟囱里尽是冒不完的扑鼻香。我家很少去动刚冒出土的竹笋,歹竹出好笋是我们对竹笋的信任,希望它们接下庇荫的责任。看出土的竹笋实在是一种壮观,那样壮硕,如一座金字塔一般坐着,让人不禁要想象,冒出的刹那,该是多么隆重的破土典礼啊!

当风起时,便是竹最浪漫时。我常仰卧在床上,看天窗上的竹叶婆娑。那种静观窗上碧竹影的心情,总有说不出的心平气和。以前,会想象是风搂着竹叶纤细的柔腰正在舞着,多么活泼的露天舞会。

当风止时,屋顶上堆满竹叶子,堵住排水管。我爬上屋顶,抱满一怀的枯叶,从屋顶撒下,见满天片片翻舞而下,又是多么摄人的仙降之姿。

竹是个音乐家。

早晨的竹篁里,初醒的叶尖上点点圆露,轻轻走过,总有一两个漏了的音符掉在发上、衣襟上。于是,忍不住舒掌等在叶尖下,想偷几个音符匀脸。至于那首竹露滴清响的曲子,只好让太阳自个儿去猜。

麻雀的家大多在竹丛里,它们总那么巧妙地把稻草窝与竹叶编在一起,有一层层的蓑衣防着,自然也不怕风雨了。当麻雀在电线杆上唱着五线谱中的曲子,千片万片的竹叶像千片万片的铜簧,被那多嘴的风兴致勃勃地吹着。好一场美妙的.演唱会!不需要听众,也不需要掌声,这些竹丛中的歌者!

如果,寻找是可能的话,人的一生,也许要找的是,一个心爱的人,一句灵犀相通的话,一样属于天地的宝物。如果万物之情就是这样建立的,我很欣喜,我已有了二又二分之一。

如果,李白死后,竹便不在唐朝的泥土上,那么,在我家的房前屋后,竹依然是有故乡的。

如果,东坡逝后,再没有人对竹而吟,倚竹而叹,那么,且让我的暖暖心田,栽一处茂茂郁郁的竹林。

我将用想象建一处竹篁农舍,等待另外的二分之一前来。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三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鉴赏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四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以小巧精致的形式表达了爱情和生活的哲理。作为一种流传千古的文学形式,竹枝词给予我许多启发和感悟。在阅读和研究竹枝词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它的才情和含义所吸引,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思考和理解。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竹枝词的精炼和简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竹枝词的每一首都是由7字2句的词牌曲构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抒发。这种紧凑的形式要求作者用最简练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正是这种简洁的语言表达,使得竹枝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有分量。从竹枝词中,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说得多、写得多,更在于在有限的词句中表达得有力且深刻。

其次,竹枝词的意境和情感唤起了我对生活的思考。竹枝词涉及的主题很多,既有田园风光,也有人生哲理。每一首词都有着深深的内涵,使人读后不仅沉醉于词的美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在阅读竹枝词时,我常常陷入其中,感受着文字中所抒发出的情感和哲理。它们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体会到其中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再次,竹枝词给我带来了对文学创作的启示。竹枝词借助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得词的含义和情绪更加立体,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让我意识到,文学创作并不一定要华丽冗长,反而有时候,简约明了的表达更能打动人心。竹枝词的文字象征和意象的运用,更是给我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思路。从竹枝词中,我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无尽可能性。

最后,竹枝词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竹枝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是中国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在阅读和研究竹枝词的过程中,我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通过研究竹枝词,我发现其中的许多意象和符号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使我对我自身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和关注。

综上所述,竹枝词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学形式,它以其简洁明了、意蕴深厚的特点,给予了我许多思考和感悟。在竹枝词中,我体会到了语言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对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热爱。我相信,通过不断研究和欣赏竹枝词,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意义,为我的人生和创作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五

竹枝词,又称竹枝词,起源于宋代。它是一种带有韵律的词牌,常用于表达爱情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在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欣赏和学习竹枝词,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竹枝词的体验和心得的总结。

首先,竹枝词给我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竹枝词通常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简洁而凝练的文字,将情感和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苏轼的《满江红·写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看见了飞鸿踏雪的景象,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飞逝。这种优美的诗意让人心生赏识和沉醉,真正让人体验到了文学之美。

其次,竹枝词给我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竹枝词作为一种诗词的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通过学习和欣赏竹枝词,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了解到黄河的历史意义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首词借黄河之景来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使我对这一文化符号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竹枝词不仅让我在欣赏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激发了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再次,竹枝词给我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映射。竹枝词以情感表达为主题,通过文字的抒发和音乐的伴奏,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传达给读者。在学习竹枝词时,我常常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比如,欣赏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不幸病故的悲痛和对英烈精神的颂扬,令人动容。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从而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

此外,竹枝词也让我对词牌的用法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学习竹枝词的过程中,我发现词牌的选用对于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欧阳修的《生查子·新丰折臂鹰》时,我了解到“生查子”这个词牌适合表达英雄壮志和忠诚之情。通过对不同词牌的分析和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了词牌和情感之间的契合,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路和创意。

综上所述,竹枝词给我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它也让我与情感共鸣,并对词牌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竹枝词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寄托。通过学习和欣赏竹枝词,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思考和动力。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六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真实反映作者的心声,希望这篇小学课本古诗词大全之竹枝词可以对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七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八

烟花三月,我有幸去杭州西山森林公园,在绵绵悠长的烟雨中,走进江南神奇古老的原生态森林,默默体会江南的别样风情。

我们一路迤逦而来,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竹林,这里的竹子挺拔俊秀,郁郁葱葱。三月的天还是阴冷,看着竹子傲然临风,真是个有风骨。我见过公园的观赏之竹。小身板攒成一节一节。这里的竹子比公园的竹子高大,如果要把这里的'竹子比作少女,那也是透着英气的侠女。如果把这里的竹子比作少年,也是壮志凌云的好少年。我们不停地走,一边赞叹着,遥想,有那样一个时候能够在竹林里支上一张桌子,呼朋引伴,读书喝酒。有风邀风,有月邀月,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该是何等的雅事。又或者在一个萧萧竹雨的午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个人抿一口香茗,便觉山也朗润,水也清和。今生恐怕不会有那样一个竹林可以让自己不停地观赏,像林黛玉的“窗前亦有千竿竹”。像庾信的《小园赋》中:“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纵是年老也无法实现。忽然很羡慕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是文人雅士的风流浪漫。想想古人看看自己也真是面目可憎,我有何德何才何能可以享受这一片竹影。还是苏东坡写的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纵无福分恒久享受,总算此时陶醉在这竹林清风里,鱼衔花影去,风送竹响来。只这一次,就在心底植下了永远的竹林。

还是把印象留的更明晰些吧,我拍下了它不同角度的照片。欣赏的同时,不禁感慨万千。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古人向来都是诗言志,郑板桥以竹子表现出高洁傲岸的品性,历史上最爱竹之人大概是他了,板桥先生一生留下了很多咏竹佳作。“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不过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罢了。忽然想到了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他们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大多数按照自己的意愿为生。

我想黛玉也好,郑燮也好,他们爱竹、咏竹、画竹,是因为他们有骨气、具有独立的人文气质。我等不过是附庸风雅,只一出口便叫人看到俗人本色,无所遁形。还是把它留在心里吧,愿我的心永远响着竹林打叶声。提醒我“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九

一、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简单的说,就是指信息的传递。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一个传播活动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信源、信息和信宿。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进行的。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竹枝词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信源就是创作者,信息就是诗歌文本,信宿就是广大的读者。按照传播学原理,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依中国诗歌体裁之定义,竹枝词乃专咏民间生活琐事之采风诗,亦即竹枝词是具有庶民性格的。竹枝词作为民间歌舞早就在巴蜀民间流传了,但直到唐元和年间由于刘禹锡、白居易肯于汲取养料,向民歌学习,经过再创造成为为歌者配的词,又经长期演变,词逐步脱离歌而成独辟蹊径的新诗体。由此可见,民歌是竹枝词的母体。竹枝词的民歌本源特性要求竹枝词的创作者无论是述风土、纪人情、观时事,都必须走到人民当中去,从民间生活中采集创作的素材、寻求创作的灵感、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这便决定了竹枝词在传播过程中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竹枝词文本来看,竹枝词大都是描写风土人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的,反映内容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形式上竹枝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并一向有注文的传统,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使群众看得懂,易理解。这就使得竹枝词的作者和读者在竹枝词文本符号的理解上具有了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竹枝词的作者构成来看,他们或是姓名不可考的乡野村夫(妇)(佚名、无名氏、晴岚氏等),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直接歌唱和讲述他们的情感、劳作和日常的琐碎生活;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的风俗人情和社会世态,深悉本乡本土的山川胜迹和百业民情,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在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描写和记录他们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是处于羁旅行役的游子,借竹枝词“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抒发相思之苦、羁旅之愁、乡土之思、离情别绪;或是外来的观察者,对异地的风俗充满了好奇,“沿途据所见闻,兼用方言联成绝句,随地理风物以纪游踪”。因此,作者与读者在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有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

二、文本符号的特殊性

按照传播学原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的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置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在诗歌传播中,如何编码,写成什么样的诗,是影响传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因素。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竹枝词历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与其文本符号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只有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从竹枝词的.起源看,《昭明文选》中有关于巴山调(即民歌竹枝词)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个著名的“下里巴人,千人唱和”的典故,有力地说明了竹枝词一经产生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由民歌演变过来的文人竹枝词,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易学、易写。竹枝词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禹锡、白居易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使竹枝词拥有空前多元化的庞大的创作队伍。二是易懂。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此外,竹枝词吸收了民歌诗风明快,诙谐风趣的艺术特点。“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颜继祖《秣陵竹枝歌》序)。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入平淡,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竹枝词易学易写和易读易懂的符号特性使得竹枝词作者符号化和读者符号解读的过程畅顺自如,从而最终决定竹枝词能够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

三、包含意义广泛而贴近生活

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在信息传播中,按人的需求而言,与人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信息最重要,一般的文化消息次之,特殊的文化信息又次之,需求的人数也依次递减。而竹枝词作为高悬于人的精神生活空间的特殊文化信息――诗歌的一种形式,能够拥有庞大的创作群体、众多的作品数量、广阔的创作空间、深远的传世影响,同竹枝词文本信息所包含意义的广泛性及其与贴近读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竹枝词长于纪事,泛咏风土,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水旱灾害,大至政治事件、社会兴革,小至街头杂耍、民间小吃皆可入诗。这些题材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大致集中在“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男女爱情”三个方面。无论是描写劳作的“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歌咏爱情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还是抒发乡思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上莫上动乡情。”诗歌当中所记述的都是人民群众所直接经历的劳作、情感、乡俗、饮食、衣着、环境、遭遇、战乱的直接写照,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贴近生活的信息当然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从而推动了竹枝词文本的广泛流传。此外,竹枝词题材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反映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满足了人们对各历史时期各地区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被广泛应用于历史、社会、民俗等诸多领域。

四、文字媒介的使用

人类从事传播活动,必须具有交流的内容和传播的媒介。丰富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传播的内容,即社会实践活动是传者与受传者交流的主题,而媒介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播成为可能。在竹枝词的传播过程中,使用的媒介主要口语和文字两种。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二是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文人竹枝词产生之前,民歌竹枝词虽然也曾取得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但最终因为口语这一媒介的局限,存世作品寥寥无几。文人竹枝词出现之后,文字成为竹枝词传播的主要媒介。文字媒介的使用,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使竹枝词能够长久保存下来;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竹枝词传播的空间;并且使竹枝词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从而最终实现了竹枝词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从通都大邑到偏远山村甚至域外诸国的广阔的空间中传播的奇迹,使竹枝词成为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生平及其成就;

2.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

3.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地震的预测与地动仪引出张衡,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2.介绍范晔。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来因为刘义康谋反案的牵连,被处死。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3.解题。

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4.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5.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6.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7.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2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3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三、合作探究

1.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明确: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2.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体现在科学著作与科学发明两个方面。

3.人物传记的写作有何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

明确: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本文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其为人品格的评价。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4.写作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观

观太学(观摩学习)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十一

一、《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诗意:

时值春天,白帝城的城头百草茂盛,

白盐山下的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当地人来来往往,

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在陌生路上匆匆赶路的外乡人,

听到这当地的民歌就产生了思乡情怀。

二、《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2、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诗意:

杨柳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

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

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

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十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竹枝词:词牌名,又名《竹枝子》。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一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踏歌:一作“唱歌”。踏歌,是指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作“道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二字谐音,属双关用法。

【古诗今译】

【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杨柳青青江水平”。作品开篇写景,写的是女主人公的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诗人一开篇就为这位多情的女子铺设了美好的,这是很美好的环境啊。

“闻郎江上踏歌声”。这一句写的是声,写的是女主人公耳朵听到的。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了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歌声一飘过来,她就知道是爱慕已久的心上人唱的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写的是女主人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就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小伙子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表示。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伏天里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这两个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句,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首诗在写法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巧妙地使用了双关手法。本篇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常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着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一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古以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十三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十四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词唐刘禹锡古诗篇十五

《上元竹枝词》是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符曾所著的一首词。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上元竹枝词赏析,供大家参阅!

清代: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

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

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问:上元竹枝词的作者是谁?答:符曾

问:上元竹枝词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符曾(1688—1760)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字幼鲁,号药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著有诗集《赏雨茆屋小稿》,有仁和吴氏刻本流传,亦査慎行作序,序中引虞邵庵之言誉之为“性其完也,情其通也,学其资也,才其能也,气其充也,识其决也,性情子所自具矣”、又著有《春凫小稿》及《半春唱和诗》,(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符曾诗脱手清便,气韵尤高,陈撰、沈德潜皆推服之。尝与同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赵昱、厉鹗、赵信等同撰《南宋杂事诗》,人各百首,采据浩博,查慎行称之曰“七君子”且为之序。又著有《春凫小稿》及《半春唱和诗》,(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竹枝词表达了诗人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的思想感情。《上元竹枝词》是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符曾所著,反映了元宵节人们制作和叫卖元宵的过程。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