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精选11篇)

2023年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精选11篇)

ID:4633404

时间:2023-10-14 04:36:55

上传者:ZS文王 2023年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精选11篇)

考试总结是在一次考试结束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军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一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二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

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动)。

臣活之(使„„活,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带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三

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2.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3.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8.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3.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14.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1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1.山川相繆,郁乎苍苍。

2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8.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9.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0.蝉寒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5.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6.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37.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8.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39.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0.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4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7.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48.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4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50.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四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烙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隐私。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五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w,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n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饔粢赜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前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七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八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冥”通“溟”

而征一国“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九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十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高中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篇十一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