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山不老的说课稿(通用8篇)

最新青山不老的说课稿(通用8篇)

ID:4773885

时间:2023-10-16 12:51:22

上传者:薇儿 最新青山不老的说课稿(通用8篇)

民族团结是推动全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力量。媒体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以下是我整理的民族团结相关新闻报道,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关注。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一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至少课文是读了两三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再安排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默读。由于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这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所以针对重点“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通过独学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读代讲,用读去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来体会对“青山不老”的理解。整个过程我用课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务以及难点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自读自悟、交流再悟。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自然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没有做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而是把词语意思直接呈现出来;课堂结尾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潮等。

通过这节展示课的备课、教学,我在摸索、钻研中不断成长。各位老师精彩独到的点评,像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前行!我会把所有好的建议和意见都收入囊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二

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后代造福。

通过选编意图与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理解词义,概括课文内容,说明青山不老的涵义,领悟老人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读,结合上下文理解,围绕课文主线索印发思考,小组质疑、合作探讨,分析奇迹与老人高尚品质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艰辛,引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从我从小事做起的思想感情;也给学生树立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做事原则。

4、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及这其中的困难”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旬邑清塬镇的自然条件也是多风、尘土大。虽说没有达到“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地步,但也的确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东,无风处处土,风起土眯眼”的现状,所以,谈及晋西北地区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学生能有一个较清晰的感性认识,理解课文比较容易。另外,这一课为本单元最后一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的有了环境危机感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就更能理解文章要传达的意图。

根据新课标的以学定教,我采用了谈话法、创设情境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而学法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来感悟课文,以读代讲,抓重点句分析,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奇迹”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复习导入,强调本单元主题。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守护地球”主题文章,来看看一位老人与青山之间的故事。

(二)预习情况检查。在短时间内解决字、词、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个环节主要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

(三)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这一环节,我紧扣导读中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再沿着这个线索分析课文。首先,我让学生寻找体现老人创造的奇迹的句子(描绘青山的句子),学生找到了三个句子我引导他们分析,使学生领悟老人的巨大贡献;接着出示晋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及沙尘暴、大风的图片,让学生讨论、感悟老人在创造奇迹过程中的不易;最后分析体现老人品质的三个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巍巍青山,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后代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永恒,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正是“奇迹”的价值体现。

就这样在层层递进中,我将教学重难点一一突破,引导学生感悟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四)畅谈感想,升华情感。以“看到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都可以为改造自然做这样大的贡献,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引发学生畅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而且,让同学认识到,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有心的话,每天都可以是“植树节”、“地球保护日”。

(五)拓展。植树谚语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用“心”是基石。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荒凉的沙漠,更没有荒凉的人生。

“完美无懈”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何况初登教坛经验不足的我,上完课我就意识到了这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清醒的认识以便清楚的更改。

1、课堂任务未按时完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检查预习,也就是字词拖的时间过长;二是不能熟练的进行课堂管理,本来的自渎过程却点名让一个跑神儿的学生读从而耽搁了时间。

2、讨论环节时间给予的比较少,学生未能真正进入讨论,也让一些淘气的学生趁机捣乱了。

3、点名让学生读时她唱读,另外对她读的过程中的错字讲价不够及时。

4、课件制作时有一些小动画,却起了反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5、由于字词的时间过长,致使课堂前松后紧,为总结强调。

这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其他的老师也能开诚布公的提出意见给出建议。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使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预设了四个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基于本文特点与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

4、小练笔,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五

11月30日上午第三节,我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一课。听刘老师的课学到了不少经验,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诵,再配上屏幕上的图,导入新课,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字词,培养能力。

自由读完课文后检查字词,并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个词震撼了你?这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目标明确,过程清晰。

刘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前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带动全文的学习,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四、巧设铺垫,理解含义。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刘老师设计了问题,并以排比的句式呈现,“他仍坚持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五、计算想象,渗透学法。

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中有句“3700亩林网”,这在学生头脑中很抽象,老师告诉学生1亩=667平方米,算算相当于多少间教室。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更能体会到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还有学第二自然段大环境时有一句古文,怎样理解?你从什么地方知道?表扬并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学习课文。还有读课文时动笔墨圈划等,老师很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六、注重朗读,加深理解。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刘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了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七、补充资料,抒写感受。

刘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不少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比如补充老人真实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角度,使学生从对老人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人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并有感而发练练笔,培养写的能力。

刘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我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略读课上,学生应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应说得更少、更精。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六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谈话导入,提出三步阅读法。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的课件。

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看了这2幅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从漫漫黄沙到林海如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认识这位创造奇迹的81岁老人吧。

2、板书课题:16青山不老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自己认为不懂的词语。并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办法理解它们。比比看,谁的词语积累得多。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将“盘踞、淤泥、风雨同舟、”等词语用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

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自读自悟。

这一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课文中相应的答案。并在旁边注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见解。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交流。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细细品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第三步:主动探究,汇报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解决自读学习目标中的三个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板书:创造奇迹,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让学生在读、画、议、说的学习方式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语文学习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交流这两个问题时,我主要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在读中感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来分散难点。重点从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主句话的意思来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

(三)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出示课件老人的图片,面对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请拿出你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话。这一环节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写代读,使学生的吸收和表达相互推进相互溢彰。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最后,我想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共勉。谢谢!

附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七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柔美,实际和已往相互比照,叙述与形貌相互照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刻画了一位山野老农,面临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存条件的艰苦,当仁不让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事情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古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本身的人生代价,造福于子女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掩护自然,改革山林,绿化故里的刚强刻意。

本课教学目的: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直奔主题,概括文章内容

提出: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

指导概括文章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合文章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

设问导读提出两个问题,先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在小组交流,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指导,交流方法。

第三,互动释疑,精讲点拨。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先示范读,指导学生怎样朗读,尤其抓关键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意思。后面的两个句子,学生用这种方法去体验。做到“授之以渔”。第二个问题通过读也能找到答案。再以图片、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有更深感悟。

在明白“他已经将本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工具。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我提出:老人能与山川配合存在,与日月一起发出灿烂吗?学生敏捷明确另一种工具的寄义。

并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冲动朗读这句话,孩子们读得很埋头。随着追问:青山会老吗?学生也能快速地明白老人身上的掩护故里,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力不老。

第四,通过一个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明白。

语文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紧张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整堂课我本着这种头脑举行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

青山不老的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