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大全

书愤教案大全

ID:532513

时间:2023-06-28 13:12:38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愤教案大全篇一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

书愤教案大全篇二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1、走进作者

陆游,字,号。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如何理解首联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两个典故:()()

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5、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

学生纠错、教师评价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赏析《越中览古》

1、默写全诗

2、写一篇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小评论

书愤教案大全篇三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诵读分析比较

一课时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书愤教案大全篇四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书愤》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景和情的关系的把握从而提高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 导入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 作者简介:

(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教师补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朗读指导: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五。 合作探究, 鉴赏品味诗歌 :

1.诗歌的首联是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 :此联诗人忆过去。“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中原北望气如山”体现欲图收复失地的愿望,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有志之士形象。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中诗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本诗五六句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借典故来说现在,强烈地表现出了“愤”的由来!讲诗人的愤恨之情洋溢其中!

(生讨论,师点拨,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明确: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6、综合上面分析,体会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师点拨,训练学生对诗歌意蕴的把握)

明确: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六、本文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生讨论总结,师点拨)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七,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明确】《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八,知识积累: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多媒体演示)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2、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九,作业:

1.背诵本诗,课外搜集陆诗,加深这方面的认识。

2.写一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书愤》反思

一、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情激趣,明确目标;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师总结;拓展提升以练提能”教学四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二)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陈慧老师适时地打出“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他是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解释题目,提纲挈领。

解题时陈慧老师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四)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关于诗人的介绍,陈慧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陆游生平: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之后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 ,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五)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这一环节,陈慧老师将古诗鉴赏思路整理为:

1、知人论世

2、解题

3、意象意境(景—物—人—事—情)

4、手法技巧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

二、本节课的些许遗憾

(一)、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一些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然后点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辞等)即可。(陈慧老师在全校公开课时,这点处理的非常好)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多加引导。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又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

书愤教案大全篇五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习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书愤教案大全篇六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1、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1课时

一、导入

二、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书愤(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节奏来读。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要求学生据此方法齐读、熟读。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自学指导语

听录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诵读;然后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握。(时间十分钟)

自学检测: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整体感知

1、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五、鉴赏品味诗歌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5、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7、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8、小结: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六、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2、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八、延伸拓展

1、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明胡尘意不平。”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明确】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九、课外搜集陆诗,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背诵这首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