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优秀21篇)

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优秀21篇)

ID:6895572

时间:2023-11-27 13:28:37

上传者:XY字客

教学计划的编制应该注重反思和总结,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应得到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和支持。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另外,在基本理念中还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短篇小说,以“芦笛”为线索,描写了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小闸屋过夜的情景,启示人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的锻炼。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四段:

第一段(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第二段(2~6):写强强来到了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只芦笛。

第三段(7~10):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第四段(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道理。

作者特别注意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第一段:海边小闸屋的.“好玩”、“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鸟”、“天上的星星”、“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形成了美丽宜人的海边自然风光,映衬了强强对海边生活环境的依恋和向往;而第二段里“苇叶葱茏”、“柔和温润”、“平静”、“温馨”等等描写,让人感受到海边风光的迷人可爱;至于暴风雨之夜的描写,“狂怒”、“四溅”、“喷洒”、“吞没”、“摔打”和“哗――哗――”的声响,表现了海浪的凶猛和海风的狂暴,这是另一种环境,这环境能锤炼人的意志,强强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实际锻炼才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因此,根据文章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能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挺长,我安排了两课时。依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夯实基础读中感悟”这一精神,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体会爷爷芦笛的神奇及给强强带来的快乐和勇敢。

2、感受爷爷坚强的生命形象。明白“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环境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

1、“爷爷,爷爷,我们去做芦笛去!”

2、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3、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4、“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三)、第一句:心情,迫不及待,高兴——为什么?在强强的心里,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出示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体会芦笛的神奇,有趣和美妙,是那么令人向往。重点理解“三折两卷、更有趣的是,浓浓的海水味。”有感情朗读。——读好这句话。

好好再读这两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爷爷的能干,热爱海边的生活等等。)。

(四)、第二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联系想像中的小闸屋,五月的大海,(大海平静图)芦笛声音的美妙——想像强强说话的动作——读好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说说看,加上简单的理由说说看。

(五)、第三句:这句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强强的害怕的?划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分组朗读,(看图想像)——读好这句话。

(七)、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用“啊,爷爷的芦笛……”开头写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温润:温暖湿润。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3、分段朗读课文。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教学后记。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当堂巩固。

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在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的事。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1自然段:写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第2—6自然段:写在苇叶葱茏的五月,爷爷和强强去芦苇丛生的地方做芦笛。

第7-10自然段:写夜晚强强躺在床上,外面狂风大作,小屋似乎在颠簸,他有些害怕。

第11—13自然段:写不知过了多久,强强从蒙昽中醒来,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想起了爷爷的话。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说明道理,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将事例描写得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同时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勇敢、坚强的形象。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芦笛、大海、海边的生活很陌生,生活经验较少,对课文的中心句理解起来困难,需要教师始终联系生活,换位思考来突破难点,同时多准备些芦笛、大海方面的素材,给学生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6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强强从恐惧到勇敢的经历,进而教育生—要健康成长,就得让自己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说出几种乐器吗?学生:钢琴、小提琴、竖琴、笛子…。

过渡:这都是我们在音乐会上经常见到的乐器。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用一些枝条啦、树叶啦、石块啦制作一些很简易的乐器,比如:柳笛、叶笛,还有用芦苇做的芦笛。

板书:《爷爷的芦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说出来的想法会五花八门,但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不同的见解,且不可以因为说的没有道理而打击他们。)过渡:说得很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我想,我们学了课文以后,很多问题你就会明白了。同学们带着疑问来学习,一定能学得很认真。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完成投影片的题目。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zhohandianboduosuo闸撼颠簸、哆嗦。“撼、颠、簸”3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想办法记忆。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弄懂文中新词的意思。

蒙胧: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对于“蜷缩、哆嗦、蒙昽”等词,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加强理解。

3.思考。

(1)强强在爷爷小闸屋里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2)这次经历给强强带来了什么收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正句2.指名说说自已对新词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3说说读过课文后有什么初步印象。

学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强强喜欢大海,喜欢爷爷的芦笛。他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他不害怕了。

(学生谈的时候,语言会不够流畅,句子会很啰嗦,不够简练,但只要能抓住主要意思就可以,教师要视情况给予表扬。)。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模仿录音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分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4.指名说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学生会有不同的分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千万不要阻碍学生思维,把学生定格到一个点上去了。)。

5.学生比较、辫论得出合理答案。

全文共1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爷爷的小闸屋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第二段(2~6自然段):写爷爷和强强去芦苇丛生的地方做芦笛。

第三段(7~10自然段):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小闸屋,强强很害怕。

第四段(11~13自然段):写强强听到了爷爷的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

6.分段朗读课文。

7.理解感悟1~6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

(1)爷爷是个慈祥、能干的人。

(2)爷爷芦笛声的婉转悠扬、美妙动听、清脆;。

(3)海边景色的美丽,海边生活的好玩、有趣;。

(4)知道是什么把强强吸引到海边的?

五、学习第7自然段。

3.可我们的小男子汉强强面对爷爷的担心表现得如何?他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出示强强的话)(板书:不怕)想象一下当时强强的动作,边演边说。(拍着胸脯自信地)事实上,夜晚潮汛来临时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用直线画出)这时候强强的表现又如何呢?(用波浪线画出)下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8~10自然段,解决这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自学方法)。

六、学习重点段8~10自然段。

1.学生自学,圈画,写批注。

2.大海发起狂来,可真是令人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看几张照片,(多媒体播放海浪图片,可插入音乐海浪声)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狂风怒吼惊涛骇浪狂风巨浪……)。

3.(多媒体出示8-10自然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用线划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学生交流。(随机点击,红色字体显示)。

他重点指导朗读:a.想象巨浪拍打在窗玻璃上的'声响;b哗——哗——的读法。c呼的一声读法。

4.过渡语:在这让人胆战心惊的夜晚,听着这让人惊恐万分的风声,涛声,强强的表现如何呢?体会强强当时的心情。学生交流(体会强强当时的紧张、害怕、惊恐、担心)5.指导朗读:“爷爷!爷爷!”(在惊恐万状之中,强强呼喊“爷爷”;在极度焦虑中,强强呼喊“爷爷”。)6.夜黑风高,波浪滔天,强强在恐惧中煎熬着,他多么无助啊!让我们再次去感受那令人害怕的夜晚,齐读8~10自然段把强强那复杂的心情读出来。7.现在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此时强强的心情,那就是什么?(怕)。

8.此时强强最需要什么?学生:需要爷爷保护他。

七、学习11~13自然段。

1.爷爷并没有出现,出现的是笛声,这笛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富有力量,悠扬的芦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一个巨浪冲击在海堤上,只见爷爷——,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只见爷爷————。

3.现在,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么勇敢的爷爷啊,多么伟大的爷爷啊!)。

4.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强强有这样的爷爷一定感到无比骄傲,他也一定会以爷爷为榜样。

所以他会变得————————————。

5.想象说话:风中传来悠悠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什么?(学生的回答中一定会包括: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6.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想到爷爷的勇敢与伟大,他一定不再害怕。

7.此时“爷爷”该怎么喊?你为什么这么读?

8.此刻,海水依然一浪接着一浪,但强强不再蜷缩着躲在被窝里,他勇敢地站在海浪的面前,向大海大声喊道———(音乐起)。

9.“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中,“海水”“结实”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到前面来写吧。

(海水:困难、挫折、磨练、恐惧……;结实:勇敢、成长为男子汉、坚强、健康成长、独立……)。

小结:爷爷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练,才能变得坚强。强强听到爷爷的笛声,想起了爷爷说的这句话,可见爷爷的笛声多么的神奇啊,爷爷的笛声里包含的意思是多么丰富啊。

八、课外延伸。

过渡语:朴朴实实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强强今天才算明白了爷爷这句话的意思。(多媒体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有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有一首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送同学们一些哲理名言,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思考,不断磨练自己,从一只只稚嫩的雏鹰成长为展翅翱翔于蓝天的矫健的雄鹰!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笑对挫折,笑对人生,经风雨,见世面,迎着风雨健康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总结。

爷爷的芦笛真是一只神奇的芦笛,一只奇特的芦笛,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他给我们带来欢乐与享受;在暴风巨浪的日子里,它给人带来勇气与鼓励。

板书设计。

爷爷的芦笛婉转清脆奇特(不沾点儿海水,长不结实)强强大胆勇敢聪明伶俐。

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温润:温暖湿润。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主要讲强强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经历恐惧,最后在爷爷的芦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风雨怎能成长的”道理。

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之后。我直接进入进入课文重点部分7——13自然段。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强强在这个夜晚心理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如。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时,能抓住“裹紧、蜷缩、钻进被窝、连大气都不敢出”体会强强当时特别害怕。我接着问:他为什么害怕?学生自然找到第八自然段,通过两个句子体会到当时海面的风狂浪高的情景,当学生说出来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之中,读得很有感情。

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是有学生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只能说表面上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课后思考,还是我自己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吧把这个句子让学生读,他们不容易理解。应该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沾海水、结实”在课文中的含义,此时,让学生交流、讨论,效果会更好,相信这样,理解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了。

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通过风雨夜爷爷让强强一个人在小闸屋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动人故事,告诉我们“经风雨才能成长”的道理,全文以笛声为线索,将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结合起来,读来意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学习运用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的含义。

4、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品读描写强强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感受强强的心理变化,进而理解爷爷的做法。

设计理念:

1、从课题入手,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几次写到爷爷的芦笛”来理清思路,以“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什么”展开教学,感受爷爷的那份爱。

2、语文阅读教学依托语言文字,将文字描绘的情景还原成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抓关键词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以读为主,品味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准备:

课件一、有关风雨的图片资料。

课件二、文中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1、大家见过芦笛吗?出示图片,就是这样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卷成,放在嘴里却能吹出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出示芦笛声)。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

生自由谈感受。

3、让我们闭上眼睛,美美地感受这天籁之音吧!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生交流讨论。

三、学习芦笛第一次出现。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一小闸屋给强强带来了快乐?

2、海边的风光是那样迷人,笛声是那样美妙,让人不由自主陶醉其中,让我们读出这如诗如画的美!

3、在强强的想象中,小闸屋的一切是令人向往的,强强多么盼望再回到这里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受美。

2、从他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呢?

3、每个人都能读出大海的美,请大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4、评评看,读得怎么样?会评价就是会读书!

感受害怕。

2、讨论: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夜晚。

3、大海变得狂怒起来,风是怎样狂?大海是怎样发怒?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看看波涛汹涌澎湃汹涌的大海。

(1)大海变得怎样?发出怎样的声音?

(2)大海真的是发怒了,谁能来表演读一下。

看得出你朗读时脸上的表情很激动,很紧张,读书就应该这样,把情感写在脸上,我们也这样试着读一读。

4、假如把你一个人留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几句话。

(1)划出强强表现的句子。

(2)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大声呼喊?你来喊喊?

你为什么这样喊?

(3)在爷爷查看潮汛前强强是怎样表现的呢?你认为这时候强强该怎样对爷爷说?

6、可强强毕竟是个孩子,而且孤身一人,他能不害怕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强强的害怕。

过渡:

强强就这样蜷缩着身子,躲在被窝里,他觉得时间是那样的漫长,他盼着爷爷出现在自己面前,就这样,在焦急的等待中,他迷迷糊糊地睡着。

1、没过多久,强强在蒙中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听到爷爷那熟悉的芦笛声,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媒体出示:爷爷!爷爷!

3、在这漆黑的夜里听到这动听的笛声,你对爷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4、同学们,请你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强强从爷爷悠扬的笛声中听出了什么?

5、生交流:

安慰关爱……。

7、生交流。

师引导:学到这,也让我想起一句动听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希望和启迪,也给我们了许多许多,我们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点出“爷爷!爷爷”

板书设计:

勇气。

勇气。

笛声美风浪人。

快乐害怕。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大结实。

四年级语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强强的爷爷平时爱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课文朗读音带。

【教学时间】。

一至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大海波浪滔天的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分段轮读,检查读通课文的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1.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

四、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用横线划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心情的变化。

3.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五、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相似的经历来理解。

2.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受到的启发。

六、感情朗读,积累词句。

1.在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并抄在“采集本”上。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七至十三自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板书设计:

25。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二、自学探究。

1、(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爷爷让强强一个人留在屋子里,强强是如何回答的?

(2)用“。

”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读7~10自然段。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一)学习第三部分(7~10节)。

1、强强是如何回答爷爷的话的?(指名说)。

2、强强认为自己不会害怕,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自信的)。

3、指名再读。

4、你找到了哪些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指名生回答,师出示投影片)。

5、这些句子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们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吗?(恶劣或凶险)(指名回答)。

谁来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分组读)。

6、大家再读第7~13节,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生自读画句子。(指名回答)。

师出示投影。

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强强此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反映强强此时的心情。(紧张或害怕)。

7、学生再读,体会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指名读)。

8、刚开始,强强却说——引读“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这两种心情是不是矛盾呢?

9、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之前强强为何不怕,之后为何害怕?

引导懂得刚开始,强强还没尝过海风海浪的厉害,所以对爷爷说不怕,后来,夜里突然刮起风时,强强紧张了,害怕了。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过渡:强强最终战胜害怕心理了吗?

请大家读11~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使强强最终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的?(出示小黑板)。

2、生自读课文思考。

3、回答(指名说)引导得出强强勇敢的原因。(1、经受了锻炼;2、爷爷的笛声给了他力量)。

4、此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板书: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指名读,齐读。

生自读,感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5、说明类似道理的句子还有很多,教师也送几句给大家。

出示小黑板: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砌骨,怎得梅花年鼻香。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6、你有没有像这样的话送给大家。

生说。

(三)指导背诵。

课文7~13自然段不仅有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还细腻地写出了强强的心理,结尾更有让人回味的哲理性话语,让我们把它们背出来好吗?(时间关系,可让学生自选认为感受深的一段背下来。)。

学生试背。(机动)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堂小结:

正如课文告诉我们的,我们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冲过去,你就真正的长大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另外,在基本理念中还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短篇小说,以“芦笛”为线索,描写了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小闸屋过夜的情景,启示人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的锻炼。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四段:

第一段(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第二段(2~6):写强强来到了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只芦笛。

第三段(7~10):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第四段(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道理。

作者特别注意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第一段:海边小闸屋的“好玩”、“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鸟”、“天上的星星”、“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形成了美丽宜人的海边自然风光,映衬了强强对海边生活环境的依恋和向往;而第二段里“苇叶葱茏”、“柔和温润”、“平静”、“温馨”等等描写,让人感受到海边风光的迷人可爱;至于暴风雨之夜的描写,“狂怒”、“四溅”、“喷洒”、“吞没”、“摔打”和“哗——哗——”的声响,表现了海浪的凶猛和海风的狂暴,这是另一种环境,这环境能锤炼人的意志,强强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实际锻炼才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因此,根据文章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能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挺长,我安排了两课时。依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夯实基础读中感悟”这一精神,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技能目标:

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由于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我把“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同时“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能很好地突破,也会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1、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内容,所以让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提出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型,读顺每句话。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大多数同学的阅读习惯,又照顾到少数阅读速度较慢的同学,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生汇报朗读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和纠正。

(2)检查生字词。

我从课文中选了7个词语,这7个词语既有生字组成的新词,也有以前学过的熟词。出现这7个词语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让他们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同时也达到积累的目的。如“小闸屋”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小闸屋,再猜一猜“爷爷是干什么工作的。可以从文中找一找。抓住第七小节“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为第二课时理解爷爷的坚强品质埋下了伏笔。另外“三折两卷”是个熟词,课文中“三折两卷”写出了爷爷很能干,让学生先对这个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含有数字的成语,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总之,学习生字词时,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但始终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接下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爷爷的芦笛声”,画出描写爷爷芦笛声的句子,通过读——画——再读,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

3、精读课文,体悟情感,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要求大家仔细默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你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扣词点评,如“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鸟”……体会海边自然风光的美丽。“三折两卷”体会爷爷的能干等等,最终体会到强强对海边生活的向往和依恋,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表达出来。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教师范读,体现了课堂上师生互动,互相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板书: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四年级爷爷的语文作文

爷爷已经60出头了。头发并不是全黑,而是夹杂着一些”银丝”。布满皱纹的脸上镶嵌着两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显得格外精神!

爷爷很喜欢锻炼。在我年幼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爷爷身体那么棒?长大后才知道,爷爷身体之所以这么棒,是因为长期锻炼的结果。

爷爷喜欢与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老爷爷一起下象棋。在最要紧关头,爷爷总会想出好点子,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爷爷也是我的崇拜偶像。爷爷年轻时,曾在领导大会上出席演讲,他的一番演讲,语惊四座,令人佩服不已。还当了永济市进修校的校长。

爷爷经常教导我,让我懂得了很多。就在前几天,我代表我们班,在国旗台上演讲了有关“中华魂”的一篇文章。因为紧张而忘词,使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爷爷告诉我,要放松,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要紧张,演讲时,千万不能怯场。我懂得了这些,以后我会更加出色!

爷爷还教给了我骑自行车。爷爷把我带到六福门口,让我用他最喜爱的那辆自行车。经过三天的努力,我终于学会了。今天能够潇洒地骑自行车,全靠爷爷的功劳。之后,爷爷就把这辆自行车送给我了。

我相信,在爷爷的鼓舞下,我一定会飞的更高!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的: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外貌。

小女孩神情深深自责。

动作专注认真。

一般大小。

种子饱满精心挑选。

乌黑光泽。

四年级语文《海狸》教学设计

《观潮》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法: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孩,他们可能看见过海浪,但他们不可能目睹过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所以,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运用比喻句的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课题;

2、教师朗读课文;

3、分清文路、分段精读;

4、掌握理解全文,重点找出比喻句并弄清意思。

小学四年级爷爷的语文作文

从小我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我可好了,我选几件事说说吧!

记得小时侯一个夏天,我在院子里玩水,突然就觉得头疼,我就叫爷爷奶奶,奶奶正在睡午觉,爷爷正在看报纸,爷爷听见了走到院子里问我怎么了,我说头疼,他摸了一下我那滚烫的额头就抱起我向医院跑去,到了医院,开了五十多块钱的药,我回家吃了才好了。

今年暑假里,我和爷爷在院子里下象棋,我马上就要赢了爷爷的时候来了一只蜜蜂碰到了我脸上,幸好没有把我蜇了,我才把爷爷赢了。一会儿,我快把爷爷的“车”吃了的时候,那只该死的蜜蜂又来了,我就跑回屋去拿苍蝇拍,我出来的时候它却不见了,不知什么时候,那只蜜蜂来了把我右手的中指蜇了,爷爷赶紧把它拍死了,给我把蒜水水往手上让蜇了地方抹上了,现在已经好了。

还有一次,我犯了一个错,爷爷便把我单独叫到一旁去教育我,说我做的不对,要改正,还给我讲了许多道理,他教育我从不打我,我也下定决心不在犯错了。

我为我有一位这样的爷爷感到骄傲、自豪,爷爷这么疼我,我一定要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七至十三自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板书设计:

25。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二、自学探究。

1、(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爷爷让强强一个人留在屋子里,强强是如何回答的?

(2)用“。

”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读7~10自然段。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一)学习第三部分(7~10节)。

1、强强是如何回答爷爷的话的?(指名说)。

2、强强认为自己不会害怕,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自信的)。

3、指名再读。

4、你找到了哪些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指名生回答,师出示投影片)。

5、这些句子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们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吗?(恶劣或凶险)(指名回答)。

谁来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分组读)。

6、大家再读第7~13节,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生自读画句子。(指名回答)。

师出示投影。

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强强此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反映强强此时的心情。(紧张或害怕)。

7、学生再读,体会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指名读)。

8、刚开始,强强却说——引读“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这两种心情是不是矛盾呢?

9、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之前强强为何不怕,之后为何害怕?

引导懂得刚开始,强强还没尝过海风海浪的厉害,所以对爷爷说不怕,后来,夜里突然刮起风时,强强紧张了,害怕了。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过渡:强强最终战胜害怕心理了吗?

请大家读11~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使强强最终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的?(出示小黑板)。

2、生自读课文思考。

3、回答(指名说)引导得出强强勇敢的原因。(1、经受了锻炼;2、爷爷的笛声给了他力量)。

4、此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板书: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指名读,齐读。

生自读,感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5、说明类似道理的句子还有很多,教师也送几句给大家。

出示小黑板: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砌骨,怎得梅花年鼻香。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6、你有没有像这样的话送给大家。

生说。

(三)指导背诵。

课文7~13自然段不仅有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还细腻地写出了强强的心理,结尾更有让人回味的哲理性话语,让我们把它们背出来好吗?(时间关系,可让学生自选认为感受深的一段背下来。)。

学生试背。(机动)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堂小结:

正如课文告诉我们的,我们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冲过去,你就真正的长大了。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高兴温柔可亲。

不高兴一声不出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猫亲人。

胆小勇猛。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山和水。素有“甲天下”美称的桂林山水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打开书。

二、探究交流:

1、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a:我标出了漓江水静的特点。生读句子。师点拨:出示句子问:这句话里有一个“真”字,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作“很、非常”可不可以?怎样能读出水的静来?(静字要读得慢一些,句子要读得平缓一些。)。

b:我标出了漓江水的清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请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水清?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清字要读得重一些,要清脆一点。

请观察图片,找到答案。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这漓江的水真美呀!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三句话。问: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个什么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足以把水的特点写具体了,但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假如你乘船来到水面上,你想做些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啊,——得——!

b:我标出了桂林的秀的特点。读句子。师点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解释“屏障”,你认为哪座山像屏障?哪座山像竹笋?怎样理解“色彩明丽”,你怎样把山秀的特点读出来。

c:我标出了桂林的山的险的特点。读句子。师指导:观察图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山的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指导书写“栽”。“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好这句话。

2、总结拓展:假如你站在山脚下,看见一座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出示语言训练:桂林的山————,好像————!

过渡:孩子们,我们欣赏完桂林的山水,我不禁想起一句读,这真是江作青云带,水如碧玉簪啊!那么,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生读最后一段。师边板画边问: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水?再加上————。

三、总结全文:

语文四年级教学设计

《神奇的玻璃家族》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本课把科教知识内容以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因此,针对略读课课型特点及本课体裁特点,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重导轻教,强调细说自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读重点对话片段中,训练学生概括事物特点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学会书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一、导入新课

1、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同学们,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吗?(学生交流)

2、你们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玻璃紧密相关的课文,课文中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引入课题,板书:神奇的玻璃家族。齐读课题。

3、再读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神奇”是真么意思?(表示“神妙奇特”的意思。)玻璃神奇在哪里?那么这篇课文中有哪些神奇的玻璃呢?它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泡沫嘀咕拳头

擂鼓噢大拇指

防盗窗帘

安然无恙情不自禁

三、初读课文,感知问题

“新型”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有哪些新型玻璃呢?它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呢?

1、设疑自探

课文提到那些玻璃成员?

有那些神奇之处?

2、解疑合探

交流第一个问题:玻璃成员有哪些?

3、自探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明确:课文一共详细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有泡沫玻璃、夹丝玻璃、隔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

4、理解词语

新型:新的类型,新的品种。

热火朝天:形容人们活动时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安然无恙:没受一点损伤。

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1)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安全可靠

破碎后碎片连在一起,不飞落

(2)隔热玻璃:

炎夏,能阻挡阳光

寒冷,能阻挡冷空气

使室内冬暖夏凉

(3)变色玻璃:

颜色随阳光强弱改变

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

(4)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5)泡沫玻璃:

轻巧耐压,能造浮桥

四、课本内容梳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夹丝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用途________

变色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作用________

隔热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

吃音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五、细读课文,质疑再探

1、课文还简要介绍了哪几种玻璃?

2、再次浏览课文,提出你的疑问?

六、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

1、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句式多变化。

2、每段都先讲各种玻璃的特点,再讲各种玻璃的作用。

3、语言生动有趣。

七、内容拓展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你还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呢?它们有什么用处?课后自己去查查资料再和同学交流。

八、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不少新知识,希望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同学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长大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你还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呢?它们有什么用处?课后自己去查查资料再和同学交流。

一年级语文《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1、认识“爷”、“棵”等十个生字,认识“父”“人”等5个偏旁,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3、结合上下文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初步知道人与树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的树木,把喜欢的树画下来,准备张贴。

结合自己的观察,向爸爸妈妈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教师:查找有关树木的资料,以及人类保护树木的各种方法。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学生朗诵表演《轻轻地》。问:小朋友还记得小兔、小狗是怎样爱护小草的吗?一起朗诵。

2、出示课题。谈话:大家这么爱护小草,又是怎样对待树木的,齐读课题。

3、启发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穿、暖、冷、伞、热”。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朗读。

(1)认识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教师通过范读或领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轻声词语。

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然段的停顿。

5、齐读课文。

三、认记生字。

1、巩固读音,完成课后“我会连”。(拼音与字连线)。

2、识记字形。

(1)复习“木、日、穴”3个偏旁。(指名认读)。

(2)指导认识5个新偏旁。

(3)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不、开”

1、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不、开”的笔顺,按笔顺先描写,再独立写两个。

2、展评:学生自查字纠。

《太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番茄太阳”)。

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明确课文中的人物,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感悟。

二、精读感悟三个“番茄太阳”

1、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一指明明心中的太阳,二指明明的笑脸)。

3、过渡: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我心中的番茄太阳”

1、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

明明是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人;明明热爱生活的人;明明关爱他人的人。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5、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归纳: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即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6、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说什么?问什么吗?

关闭